个编辑要具备适应性
编辑需要以“完整的人格”来面对形形色色的作者,因此没有既定的理想编辑类型。只是近年来出版社人气大旺,有些不适合当编辑的人也来报考。应考人因为学校成绩优秀或是知识丰富就想做出版,让我们很困扰。无法只靠笔试和面谈就判断出一个人的个性,录取以后,才知道对出版社和他本人都是困扰。应考人只是因为喜欢书本、喜欢读书就要做编辑,也是麻烦,因为做不出东西时就要失业了。
编辑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最好对所有事物感兴趣。编辑要能同时广泛地关心村上春树、写真女星小池荣子、名医作家日野原重明和经济危机,无论是讨论战后日本民族主义与公共性的《“民主”与“爱国”》、漫画《医界风云》或解剖学专家养老孟司写的《笨蛋之壁》等作品,都有兴趣一读。
当然不是要编辑熟读详知一切,而是要把自己的视野拉开180度,甚至360度。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
我曾听某家老字号出版社的人说,上司吩咐一位新编辑去拜访某某作家,请他写书,编辑立刻回答说:“那不是我的专长领域。”上司为之语塞。
编辑需要勤快,也可以说是执行力,而且是能轻松愉快实行的即时反应能力。有的编辑很被动,听到消息也不会打电话追踪。以前的编辑一有事情就跑去打公用电话,现在手机很普遍,编辑可以不用勤跑公用电话亭了,却好像对自己的谈话内容没有自信。太在乎别人的反应,这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特征吧!
编辑工作以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我刚人行的时候常常挨前辈骂:“你头抬得那么高干吗?头要更低一点!”遇事不能心平气和道歉的人,做这份工作很辛苦,常常自己没有错,却必须一再道歉。为了让工作顺利进行,道歉个一两次,对编辑来说不算什么,这也是自尊心强又自傲的人不适合当编辑的原因。编辑做久了,看到人的多面后,难免会觉得“人心不善”。
虽然觉得“人心不善”,但又没有一种职业像编辑那样,不喜欢“人”就做不下去。你不必是专家,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编辑要完成一本书,从作者到封面设计者(美编)、印刷厂、装订厂、经销商、书店等一切事宜,都要仰仗别人,说起来是有点像“借花献佛”。
编辑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古怪,有的诡异,有的急躁易怒,有的畏畏缩缩,有的唠唠叨叨,真是千奇百怪。编辑和这些人组成人脉网络,即使自己没有能力,也要处在中心。编辑如果对“人”没有兴趣,自然做不下去。编辑如果不喜欢对方,对方当然也不喜欢他。或许不是只有编辑这行需要博取别人的好感,但这的确是作为编辑的最重要条件。
持续怀抱梦想也是编辑必要的资质。每个编辑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想做这样的书,想请那样的作者写书,想用这样的插画。当然在现实中,这些事都无法立刻实现。有些编辑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断然抛弃憧憬和梦想,有人还误以为这么做才是成熟。“保持志向”这句话曾经很流行,也是大江健三郎的散文集书名。我认为,永远怀抱类似少年梦想的持续力,是编辑必要的资质。有的编辑,都悄悄抱着三四个等自己具备实力、环境也齐备时就可以放手去做的选题。你很容易发现这种人,因为他的工作态度最积极。
P13-15
我一再说,编辑是舞台上负责检场的黑衣人。如今我写本书,真的是正确的吗?会不会逾越本分呢?老实说,我到现在感觉都还是有点微妙。
市面上有许多文学艺术编辑的回顾,都是珍贵的文学史证言。但在人文、学术与非文学的领域,却少见类似的编辑记录;即使有,也都是专家泰斗的回忆,几乎都不教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等实务经验。
从我担任编辑以来,就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亲临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一本可以援用于创意策划、发掘执笔人等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工作,以及如何做出一本迎合读者的书、有什么诀窍等问题的实用手册。
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是经验主义者,不教理论,因为他们确信编辑不是可以用言语教会的工作。这份工作里赌博的要素很浓,只看结果。亦即,这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Sense(见识、感觉、判断力)的人不适合当编辑”,如果被贴上这个标签,那就玩儿完了。这确实是一种想法,但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才华洋溢的大编辑,这世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大编辑。因此,确实有提高一般人编辑技术的方法。
难得以编辑为职业,当然想做出口碑好又畅销的书,我也不例外。因此每回和同行朋友见面时,总难免要问该怎么做,又该做些什么。
有一回,Transview出版社的发行人中岛广用激将的语气说:“你这一路走来都做了什么?既然有那种想法,那就公开你自己的所做所思如何?”这真是恶魔的邀约。本来,编辑是仰赖作者这个推动力方得以存在,无法单独行动。光靠自己的力量,能有什么好说的呢?又有值得说成一本书的内容吗?
平常总是批评作者的稿子这样那样,现在可以想象别人将会说我写的也好不到哪里,所谓进退维谷,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吧!幸好在时间上我颇有余裕,又在出版学教授植田康夫的推荐下,有机会在上智大学讲了15堂“编辑论”的课程,让我有胆接受恶魔的邀约。
我向来以擅长催稿自负,没想到自己反而这么不经催。中岛的催稿不算苛敛诛求,但是缠功一流,更糟的是,他也是应酬高手。编辑有“夸赞型”和“促写型”两种,三浦雅士和中岛都属于前者。这一招对我很管用。以前我们常为其他事情把酒言欢,消磨不少时间,尤其是评论书籍和作者时,总是快乐地交换激烈的意见。但是我在辛苦写书期间,却很不愿意看到中岛。让他阅读我的编辑经验的原稿,感觉像是身体内侧被看透一般,有些羞愧难耐。讽刺的是,为了逃避中岛,反而造成勤于写稿的结果。
目前出版界正处在相当严重的状况,流通制度的疲乏和编辑力的降低都不容否认,本书若能为每天苦恼的在职编辑,以及有志于编辑工作的人提供一点参考,我就觉得安慰了。我相信,编辑若不加油,是无法突破这个危机的,而我也希望听听各方的意见。
编辑是一种个别性的工作,适用于这本书的技巧,在别的策划上未必有效,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因此编辑业界没有通论,希望读者能斟酌这一点而阅读本书,因为我只是把我个人的体验忠实地写下来而已。
如同文中所述,编辑的人脉网络很重要,我每两个月和各出版社的人文系列编辑、报社的文艺记者聚会一次,中岛也是成员之一。我们喝酒闲聊,言不及义,因此为这聚会取了“无用会”的名字。不过这是我们交换消息的地方,彼此也都成了可以肆无忌惮互换意见的朋友。我写这本书,得到了这些朋友的许多参考意见,也蒙受讲谈社的朋友照顾,谨此深深致谢。日文版封面的设计高丽隆彦和我也是长年交情,非常感谢。 最后,我要再次向中岛广以及日本业界率先实践革新销售制度的工藤秀之致谢。老实说,我现在只担心本书会不会亏钱。
鹫尾贤也
2003年12月20日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珍藏版)》由鹫尾贤也所著,本书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珍藏版)》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珍藏版)》由鹫尾贤也所著,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融合管理、历史、商业与文学,告诉你日本出版史上许多畅销书和常销书的打造过程,帮你认识销售与创意之间的关联。书中大量作者亲身经历的编辑故事,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日本《出版新闻》社长清田义昭说:“‘编辑力’,不单单是指制作出版物的能力,还包含读懂时代、读懂社会,以及读懂读者的能力。”编辑,在传统的概念里,是把文字、图片拼凑成版面的“人”。现在不同了,编辑必须是有创造力与开拓市场能力的人。“编辑力”是指能把文字图像、市场开创串连拓展、成为资讯与制造流行风潮等综合能力。
美国知名出版研究者,《图书出版业》作者阿尔伯特·格雷科说:“编辑是一个偶然的职业,没有人天生就具备编辑技能;只有勤勤恳恳,才有可能精益求精。做编辑既要审慎严谨,又要幽默风趣,否则无法保持恒久的清醒。这就是编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