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精心打造了一个开放自信、元气淋漓的时代,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但话说回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所以有起伏和变化,绝对离不开英雄人杰的强力推动。民族文化的勃兴常常紧随英雄业绩之后,而文化的盛世也多半由英雄来开启!
试问,谁能想象没有奥古斯都的罗马,没有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没有维多利亚的英国,没有拿破仑的法国,没有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没有腓特烈的普鲁士,没有铁木真的蒙古?
同样地,我们也难以想象没有唐太宗的大唐和中华。
《明君雄主(唐太宗)》的作者是长乐未央。
《明君雄主(唐太宗)》内容介绍:自三国分立,到隋朝一统,这段时间群雄并起,江山数易其主。曹操那句“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竟像一句魔咒,笼罩在中国大地,西晋与大隋,皆如一现昙花,短暂统一又迅速灭亡。
乱世之中崛起的李世民,如何破解曹操的魔咒?
他武艺高强,马术精湛,刀剑不拘,犹擅弯弓射大雕;他冲锋陷阵,用兵如神,在几年时间里,就把整个华北的一时英雄们挨个削平。
他思虑深远,虽然身为次子,却从没放弃过对最高权力的渴求。他手段老辣,在太子兄长和骄宠幼弟的夹击中,奇迹般反败为胜,夺过了皇位继承权。
他在位期间,中国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他谥号为文,对外却十分强硬。十几年内,北灭突厥、薛延陀,西摧高昌、吐谷浑,东震百济、高句丽,为中华儿女一雪前耻!
他仪容威武,对内却十分温柔。他与民休息,从谏如流。无论汉人、突厥人、西域人、东夷人,他一概视为中华子民,平等对待。他的朝代,没有修筑过长城,却傲然屹立,不容侵犯。
他的重大决定,甚至影响了世界格局,塑造了别国的文化面貌。不是他出手赶得西突厥一路向西的话,就没有日后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是他忍耐、三思,决定不轻易搅入远国纷争的话,阿拉伯人也别想往死里欺负东罗马;不是他大度包容,在长安培养无数留学生,日本不会有今天这种饱含唐风宋韵的精致文化。
《明君雄主(唐太宗)》的作者是长乐未央。
长久以来。李渊的心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灰色和压抑。虽然身为皇亲国戚,但近二十年来,他在大隋混得真不怎么样。
他的仕途始于“补千牛备身”。
隋朝设有左右武侯府,负责侍卫皇帝,掌管兵器: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设千牛备身十二员,备身左右十二员。备身左右专掌弓箭,千牛备身则负责执拿一种叫做“千牛刀”的近战武器。而“补”字的原意是部门岗位出现空缺,选李渊去补足。
汉代有执金吾,而隋朝的千牛备身,不妨按这个格式戏称为“操刀郎”。对一般人来说,能当上操刀郎也算个不错的起点,出入宫禁,侍卫帝王。但前面咱们反复强调过了,李渊不是一般人。放着他与隋皇室的亲戚关系不表,陇西李氏本身,就是东晋和南、北朝以来,显赫了二百年的名门望族。
简单摆摆李渊的家谱吧。
十六国时期,武昭王李暑建立西凉,三代国灭,终归北魏;之后的几代子孙,在北魏做过经略一方的太守,也做过守卫重镇的大将。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封陇西公,与北周文帝字文泰、独孤信、李弼等人同列八柱国,曾一度赐姓大野氏。北周代西魏后,被追封为唐国公。
隋代北周后,李家恢复本姓,李渊的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李晒与隋文帝杨坚同娶独孤氏姐妹,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晒早逝,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爵位。
以上是《旧唐书》中的介绍。但考据这种事就怕认真,因为一认真就会出现争议。我后来又去翻阅了《剑桥中国隋唐史》,此书则认为,上述谱系是李唐王朝精心编造出来的,李虎以上皆不可信。李氏家族同之前的西凉王族以及曾被笑称为“驼李”的陇西望族毫无关系。专家们还从李虎的先祖中找到两个奇怪的名字——李初古拔,李买得。由这俩名字中透出的浓浓的异族风味,他们推断.李氏很可能是河北拓拔北魏治下的一个鲜卑支派,要么被赐姓李,要么是自己赶时髦改了汉姓(风气使然,连北魏拓拔皇室都改姓元了)a
这种说法还有旁证,因为后来李唐皇室又把家族起源追溯到汉代名将李广,甚至千八百年前的老子李聃,跟太上老君攀上了关系。这么不靠谱的抢祖宗行为,似乎也在暗示,一个鲜卑小家族是为了极力表明自己是汉族名门之后,是为了在血统和法统上强调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干言万语一句话,不管源头何在,李氏都是公元6世纪下半叶极其重要的贵族。李氏的基因中,天然就有一种扬鞭策马,睥睨群雄,建功立业,力争上游的渴望和情怀(认西凉王族和汉将李广为祖先也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李家的特殊基因绵延七世,并未断绝。青年时的李渊文武双全,豪爽豁达,气度不凡。他从数十个贵族公子中脱颖而出,成功娶回贤妻窦氏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更成功的女人。所以,比起醉卧沙场、文惊翰藻来,娶个好媳妇同样是莫大的成功。
窦氏之贤,在于她有着超越普通女人,乃至王侯、高官的政治眼光与才能。这位了不起的女性,名字己不可考,史册中关于她身世的记录非常简略:京兆人,其母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父亲窦毅是北周重臣,入隋后,任定州总管,封神武公。
中国古代的史书有个特点,在介绍君主、能臣或奇人的时候,常常绘声绘色地记载一些他们出生时的异相。有些是不自然的自然现象,比如刮风下雨,紫光、红光、金光;有些是母亲们怀孕时的怪梦,比如梦太阳、梦月亮、梦星星、梦龙、蛇等猛兽祥瑞;还有些则是这些牛人本身具有的生理特点,比如碧眼紫髯,大耳招风,双手过膝等等。看多了让人审美疲劳,且嗤之以鼻。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帝纪并没有写这些灵异神秘的东西,着实令我心生好感。
但没想到的是,这类内容在唐太宗母亲窦氏的列传中等着我呢。据说,窦氏出生时,一头秀发己垂到脖颈,三岁时便发与身齐,是个天赐的长发姑娘。
头发长,绝对不等于见识短。窦氏从小便聪明伶俐,很得舅舅周武帝的喜爱,被他接到宫中生活。
当时,周武帝聘娶突厥可汗之女为皇后。显然这只是一桩政治婚姻,皇后自打嫁过来那天起,就在宫中备受冷落。窦氏见此情景,私下劝诫舅舅:结亲突厥,本意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联盟与帮助,以利四方安定。请舅舅控制好私人情感,多宠爱抚慰一下皇后,勿令其心生怨念,使这桩政治婚姻失去政治意义,招致不必要的灾祸。
周武帝对小外甥女的见识大感惊异,欣然采纳。不过,更高兴的还是她爹窦毅。他听说此事后,回家对妻子襄阳长公主说“咱家这个女儿不寻常啊,一定要找个配得上她的青年才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窦毅采用了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一招:比武招亲!
当然了,窦氏又不是穆念慈,不可能让她真枪实剑地跟未来女婿过招。窦毅广发英雄帖,请京中诸多适龄公子们前来参加海选,互相对决。
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一幅屏风远远树立,上面画着两只孔雀,参赛者每人发给两支箭,两箭之内,谁能射中孔雀眼睛,谁就能进入下一轮比试。
规则很简单,但事实证明,难度不小,饶是当时骑射之艺风行,先后几十名公子都没能射中目标。随着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下赛场,窦毅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了,难道小一辈中再无英雄?
终于轮到年轻的唐国公上场了。只见他气定神闲走到场中,拉弓、搭箭、瞄准,一气呵成。刹那问,一支白羽箭带着凌厉的破空之声,从众人眼前划过,牢牢扎入屏风,箭尾犹自微微颤动。
正中雀眼!
众人不禁轰然叫妙,可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嗖,又是一声,第二支箭业已飞出,不偏不倚,再中雀眼!
又一个新成语诞生了——“雀屏中选”,与“萧史乘龙”和“东床坦腹”等效,都是牛逼女婿的代称。
凭借高超箭术,李渊娶回了德才兼备的贤妻。里里外外,没人能挑出窦氏的任何不是。婆婆病重时,她曾十天半月不离病床前,和衣而睡;她学识极高,擅文章,好规劝:她书法极佳,能惟妙惟肖模仿李渊的字迹,旁人无从分辨。
可以看出,成家后的李渊,优势更为常人所难以企及了,出身、才能、贤妻,样样都有。但是,期待中的辉煌立业并没有随之而来。P3-5
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汉后期,大一统就成了稀罕物。自从董卓烧了洛阳城,中国大地就陷入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和混战中。在这期间,也曾有几个帝王凭借前人的累积,达成过短暂的统一,但往往不超过二三十年,天下局势就像报复性的反弹一样,分裂得更加花样百出了。
晋武帝荡平东吴,统一天下,可他的傻儿子晋惠帝保不住大好河山。二十余年后,就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分立,再之后是南北朝对峙。南方,宋、齐、梁、陈四代轮换;北方的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很快又各自转化成北周、北齐。
隋文帝杨坚,在混乱中脱颖而出,很快征服各小国,统一华夏,建立了大隋王朝。他定官制,开科举,抓建设,促生产,让天下生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杨坚的儿子杨广,聪明、有大略,智商比晋惠帝起码高出了120分,但他在位仅十三年,不但折腾掉自己的脑袋,还让天下又一次滑入列强纷争的泥潭。
短短几年问,大隋三分之二的郡县都落在所谓的“盗匪”手中,地方割据势力不断涌现。其中,掌握十五万兵力以上的领袖人物就有五十余位,建元建制且影响巨大的多这二十几个。在公元618年,你起码会看到下列几位的大旗:楚帝林士宏,夏王窦建德,魏公李密,定杨可汗刘武周,梁帝梁师都,永乐王郭子和,秦帝薛举,梁王萧铣,许帝宇文化及,楚帝朱粲,乘帝高彝,凉帝李轨,燕王高开道……
几百年前曹公那句建立在假设上的推测,成了惊G触目的现实:“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难道中国中了某种轮回的魔咒?
不用担心,因为破解这魔咒的人马上就要横空出世了。他的名字,叫做李世民。
他只是隋朝一个普通贵族子弟,却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主动引导着他爹揭竿而起闹革命,生生把他爹推上了皇住。
他武艺高强,马术精湛,刀剑不拘,犹擅弯弓射大罔隹;他冲锋陷阵,用兵如神,在几年时间里,就把整个华北的一时英雄们挨个削平。
他思虑深远,虽然身为次子,却从没放弃过对最高权力的渴求。他手段老辣,在太子兄长和骄宠幼弟的夹击中,奇迹般反败为胜,夺过了皇位继承权。
他在位期间,中国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他谥号为文.对外却十分强硬。十几年内,北灭突厥、薛延陀,西摧高昌、吐谷浑,东震百济、高句丽,为中华儿女一雪前耻!
他仪容威武,对内却十分温柔。他与民休息.从谏如流。无论汉人、突厥人、西域人、东夷人,他一概视为中华子民,平等对待。他的朝代,没有修筑过长城.却傲然屹立,不容侵犯。
他半生戎马,却浑身都是文艺细胞。,他在三十岁之后决心读书练字,竞成为当时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开启了中国一代风骚。
他的重大决定,甚至影响了世界格局,塑造了别国的文化面貌。不是他出手赶得西突厥一路向西的话,就没有日后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是他忍耐、三思,决定不轻易搅入远国纷争的话,阿拉伯人也别想往死里欺负东罗马;不是他大度包容,在长安培养无数留学生,日本不会有今天这种饱含唐风宋韵的精致文化。
他就是扫清四海、总齐八荒,开启贞观之治的明君雄主——唐太宗李世民!
他精心打造了一个开放自信、元气淋漓的时代,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
有位读者说手好:谁能想象没有奥古斯都的罗马,没有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没有维多利亚的英国,没有拿破仑的法国,没有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没有腓特烈的普鲁士,没有铁木真的蒙古?
同样地,我们也难以想象没有唐太宗的大唐和中华。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这是没办法的事,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纵然洋洋几千万言,对各个历史时期,也只能择要记之。不记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中心的帝王将相们,不记历史朝代起承转合的大事件,史官们还能记些什么昵?
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和书写这些“家谱”,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大厦的基石,是时代洪流的主体。但是,历史的长河在向前奔涌的过程中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态,有潮平岸阔、月涌大江的壮美,也有恶浪激天、人为鱼鳖的险恶,更有死气沉沉、微波不兴的压抑……
难道说,某时代的民众,比另一时代更高尚、更富创造性,抑或反之,某时代的民众,比另一时代更卑劣、更无进取心?
这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
我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所以有起伏和变化,绝对离不开英雄人杰的强力推动。根据史书所载的真实历史事件来作统计,我们会轻易发现,民族文化的勃兴常常紧随英雄业绩之后,而文化的盛世也多半由英雄来开启!
一个足够珍视和充分尊重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民族,才是具有健康自尊的民族。
当然,珍视和尊重,也不代表一本以英雄为主题的通俗历史书,每字每句都围绕着英雄个人打转。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一文中说过:“我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当英雄为我们打开一道通往美好时代的大门时,我们也不妨多投注一些目光到这扇门里去。
基于以上考虑,在这本唐太宗的传记中,我对史料进行了一些取舍。除了唐太宗本人,还尽力加入了初唐时期各种杰出人物,没有将笔墨全部花在政治和军事上。
所以,这段历史的主角不仅是唐太宗,更是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是我们民族锐意进取、创新开放、勇敢自律的青春期。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信笔挥洒之间,谬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