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人生(珍藏版共3册)(精)》由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著,胡适说:“发展个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他的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但是,我们要看到胡适对人生的全面解读,还要仔细看他的书。在胡适的书中,作者轻松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感悟。而梁漱溟先生说得更直接:“人生的意义在创造!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不断的进步。”梁漱溟还说:“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无反省则无领略。”一生经历许多风雨的梁先生,能有这样的人生自觉,与他一生注重自我反思不无关系。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价值说得十分透彻:“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有什么价值?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千古话题,吸引一代又一代人苦苦追索。蜚声中外的大家胡适、梁漱溟、季羡林,在他们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索,写下了足具启发价值的文字。《大师谈人生(珍藏版共3册)(精)》由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著,阅读《大师谈人生(珍藏版共3册)(精)》中他们的作品,你会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启迪智慧的心灵。
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的问题
我到北京不到两个月。这一天我在中央公同里吃冰,几位同来的朋友先散了;我独自坐着,翻开几张报纸看看,只见满纸都是讨伐西南和召集新国会的话。我懒得看那些疯话,丢开报纸,抬起头来,看见前面来了一男一女,男的抱着一个小孩子,女的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觉得那男的好生面善,仔细打量他,见他穿一件很旧的官纱长衫,面上很有老态,背脊微有点弯,因为抱着孩子,更显出曲背的样子。他看见我,也仔细打量。我不敢招呼,他们就过去了。走过去几步,他把小孩子交给那女的,他重又回来,问我道,“你不是小山吗?”我说,“正是。你不是朱子平吗?我几乎不敢认你了!”他说,“我是子平,我们八九年不见,你还是壮年,我竟成了老人了,怪不得你不敢招呼我。”
我招呼他坐下,他不肯坐,说他一家人都在后面坐久了,要回去预备晚饭了。我说,“你现在是儿女满前的福人了。怪不得要自称老人了。”他叹口气,说,“你看我狼狈到这个样子,还要取笑我?我上个月见着伯安、仲实弟兄们,才知道你今年回国。你是学哲学的人,我有个问题要来请教你。我问过多少人,他们都说我有神经病,不大理会我。你把住址告诉我,我明天来看你。今天来不及谈了。”
我把住址告诉了他,他匆匆的赶上他的妻子,接过小孩子,一同出去了。
我望着他们出去,心里想道:朱子平当初在我们同学里面,要算一个很有豪气的人,怎么现在弄得这样潦倒?看他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开口就有什么问题请教,怪不得人说他有神经病。但不知他因为潦倒了才有神经病呢?还是因为有了神经病所以潦倒呢?……
第二天一大早,他果然来了。他比我只大得一岁,今年三十岁。但是他头上已有许多白发了。外面人看来,他至少要比我大十几岁。
他还没有坐定,就说:“小山,我要请教你一个问题。”
我问他什么问题,他说,“我这几年以来,差不多没有一天不问自己道: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我想了几年,越想越想不通。朋友之中也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起先他们给我一个‘哲学家’的绰号,后来他们竟叫我做朱疯子了!小山,你是见多识广的人,请你告诉我,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
我说,“子平,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现在的人最怕的是有人问他这个问题。得意的人听着这个问题就要扫兴,不得意的人想着这个问题就要发狂。他们是聪明人,不愿意扫兴,更不愿意发狂,所以给你一个疯子的绰号,就算完了。——我要问你,你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上去呢?”
他说,“这话说来很长,只怕你不爱听。”
我说我最爱听。他叹了一口气,点着一根纸烟,慢慢的说。以下都是他的话。
我们离开高等学堂那一年,你到英国去了,我回到家乡,生了一场大病,足足的病了十八个月。病好了,便是辛亥革命,把我家在汉口的店业就光复掉了。家里生计渐渐困难,我不能不出来谋事。那时伯安、石生一班老同学都在北京,我写信给他们,托他们寻点事做。后来他们写信给我,说从前高等学堂的老师陈老先生答应要我去教他的孙子。我到了北京就住在陈家。陈老先生在大学堂教书,又担任女子师范的国文,一个月拿得钱很多,但是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成器,老头子气得很,发愤要教育他几个孙子成人。但是他一个人教两处书,哪有工夫教小孩子?你知道我同伯安都是他的得意学生,所以他叫我去,给我二十块钱一个月,住的房子,吃的饭,都是他的,总算他老先生的一番好意。
过了半年,他对我说,要替我做媒。说的是他一位同年的女儿,现在女子师范读书,快要毕业了。那女子我也见过一两次,人倒很朴素稳重。但是我一个月拿人家二十块钱,如何养得起家小?我把这个意思回复他,谢他的好意。老先生有点不高兴,当时也没说什么。过了几天,他请了伯安、仲实弟兄到他家,要他们劝我就这门亲事。他说,“子平的家事,我是晓得的。他家三代单传,嗣续的事不能再缓了。二十多岁的少年,哪里怕没有事做?还怕养不活老婆吗?我替他做媒的这头亲事是再好也没有的。女的今年就毕业,毕业后还可在本京蒙养院教书,我已经替他介绍好了。蒙养院的钱虽不多,也可以贴补一点家用。他再要怕不够时,我把女学堂的三十块钱让他去教。我老了,大学堂一处也够我忙了。你们看我这个媒人总可算是竭力报效了。”
伯安弟兄把这番话对我说,你想我如何能再推辞。我只好写信告诉家母。家母回信,也说了许多“三代单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话。又说,“陈老师这番好意,你稍有人心,应该感激图报,岂可不识抬举?”
我看了信,晓得家母这几年因为我不肯娶亲,心里很不高兴,这一次不过是借题发点牢骚。我仔细一想,觉得做了中国人,老婆是不能不讨的,只好将就点罢。
我去找到伯安、仲实,说我答应订定这头亲事,但是我现在没有积蓄,须过一两年再结婚。
P5-8
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的问题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了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胡适,我们取材公开出版的胡适著作,编选了这个书系。在编选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取能够代表胡适思想主张并适合大众(主要是青少年读者和其他中等文化以上的读者)阅读的文章。
二、对选取的文章内容,尽量不做删改,保持原汁原味。
在编选过程中,编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为了更加切合书稿主题,重新拟定了个别文章的题目,以使论题更加突出。
二、为了增加读者阅读兴趣,每篇文章选取一段精彩文字,置于该文篇首。
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异体字,按照现今通行规范予以统一。
四、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书稿,增加了注释。出注的范围是:文章背景介绍,明显与现今通行译法有差异的外国人名,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俗语。由于现代互联网非常发达,对于一些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到的人物,不一一注出。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选取的篇目和撰写的注释难免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方家指正。
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部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目前,季羡林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季羡林研究所2005年8月6日在京正式揭牌,由全国政协常委、前山东省政协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韩喜凯为名誉所长,山东省人大副主任、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书记为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张树骅秘书长任常务副所长,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弟子)、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之后,北京和全国各地大报纷纷发表消息,认为此举标志着国内“季学”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季羡林学派”有了“正规军”,“季羡林研究”告别了“零敲碎打”的研究阶段。
季羡林研究所日后的计划,是要出一系列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其中既有重新编辑的季羡林先生本人的著作,也有对季羡林先生进行研究的著作。第一批书籍,决定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包括这部《季羡林谈人生》和蔡德贵新撰写的记述季羡林先生人生经历的书。李玉洁老师始终支持季羡林研究所的工作,对成立季羡林研究所很有贡献,对季羡林研究所编辑出版有关书籍也大力支持,并想尽一切办法,搜求季羡林先生的照片,这是我们要特别感谢的。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秘书孙秀峰对编辑《季羡林谈人生》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一并表示感谢。
季羡林研究所
200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