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十四年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萨苏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十四年上下)》(作者萨苏)首次独家解密事例:(1)针对溥仪在东京的暗杀计划流产始末;(2)“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大佐死亡之谜;(3)武田毅雄为虚构的谍王;(4)电视剧《智者无敌》和《悬崖》主人公原型分析;(5)考证战斗在日本本土的中国特工组织“中华救国团”。

内容推荐

《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十四年上下)》(作者萨苏)是一部军事历史类的纪实作品。

《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十四年上下)》以作者首次在日本搜集到的四百多张日方照片和地图为线索,通过对这些照片中的历史信息进行中日史料对照分析和考证,揭示了东北正规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于1931年至1945年那段艰苦不屈的抵抗经过,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目录

第一部 地陷

一、东北军正规军抵抗概略

二、枪响北大营

三、“九一八”,中国军人在东京的冲冠一怒

外篇(一)在日本陆军省前昂起头的小个子中国军官是谁

四、第一个牺牲的是警察

五、苦战南岭

六、血斗宽城子

七、日本“军犬部 队之父”折戟锦州

八、击落关东军的空中明星

外篇(二)轰炸锦州的法国飞机

九、燃烧的江桥

十、寒冬是中国人的朋友

——“冻都”齐齐哈尔城下的死战

十一、黑省骑兵的回马枪

——歼灭高田联队经理部 之战

十二、冰锁艨艟

——“九一八”事变中的东北海军

外篇(三)“利济”号的万里长征

十三、是谁干掉了日军的装甲列车

十四、东北沦陷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哈尔滨保卫战

十五、东北军有一支“波兰骑兵”

十六、提前打掉了“山本特工队”?

十七、苏炳文的拖刀计

十八、苦斗雄关

——山海关之战

十九、力战长山将壮志应未酬

——记王以哲将军

第二部 焚江

一、义勇军抵抗概略

二、差点儿绑了溥仪的“土匪”

外篇(四)傀儡王的伪满建国

三、第一次反攻

——营口

四、击毙古贺联队长

五、义勇军的神秘“巨铳”

六、新民

——“中山炮队”连长之死

七、辽南

——铁血夫妻

八、通化

——“忠魂依旧保辽东”的唐聚五

九、庄河

——被国家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砍死的日军少将

十、宽甸

——太平哨的回马枪

十一、双城

——是谁打了日伪的国际列车

十二、第二次反攻沈阳

十三、义勇军还是八路军?

十四、“荒野的英雄”马占山

十五、阵亡在东北战场的第一个中国将军

十六、刺杀关东军总司令

十七、第三次反攻大战拉哈

十八、神秘的义勇军装甲列车

十九、“马匪殿臣”投降了?

二十、小浜大佐为何没当上将军

二十一、苦斗白山黑水之间

——李杜将军在黑龙江

第三部 踏雪

一、东北抗日联军抵抗概略

二、红色的第一滴血

——赵尚志颠覆日军“凯旋列车”始末

三、出身清华的抗联将领们

四、击毙伪满“建国之础”金东汉

——抗联十一军的战绩

五、消灭“吃洋面包的日本警察官”

六、攻打日军细菌战基地

七、忠骨留香

——一张照片记录下的牺牲与战斗

八、戴布琼尼帽的抗联

九、日军老照片惊现东北抗日联军战旗

十、击毙教育长饿疯日本兵

——日本人眼里的镜泊学园围攻战

十一、日伪档案中真假赵尚志的次作战

十二、黑龙江畔的战斗

外篇(五)对萨苏提供萝北战斗照片的考证

十三、敌军围困千万重

——一张抗联相关老照片的注解

十四、杨靖宇将军在生命最后一刻的话

十五、敌为之泣

——杨靖宇之死

十六、隐于九地之下

——魏拯民将军为何能坚持到年

外篇(六)魏拯民将军的六封信

十七、抗日救国是中国每个人的神圣天职

——曹亚范将军殉难地发现记

十八、“千军万马中纵横”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将军王明贵

十九、六颗头颅背后的鄂伦春伪军起义

二十、追忆血的岁月

——抗联第六军女战士李敏采访记

第四部 清浊

一、围绕东北的博弈概况

二、日方档案中的无名中国英雄

——战斗在日本本土的中国特工

外篇(七)可以查证的“中华救国团”成员名录

三、哈尔滨真的有个王一民

四、莫斯科城下的中国女机枪手

五、满铁调查部负责人是个共产党

——《智者无敌》在真实抗战中的影子

六、虚构的谍王

——武田毅雄

七、神秘的“中国人”

——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及其帮凶

八、“和平使者”李顿调查团

九、少帅有疾

外篇(八)老帅少帅

——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十、东京溥仪暗杀计划

十一、冯庸大学的女学生军

十二、铁甲恨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坦克去向之谜

十三、从毒气弹到冲锋舟

——惊心老照片重现“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丢弃武器

十四、汉奸中的异类

——臧式毅

十五、战死在反攻东北的路上

——记刘桂五将军

十六、击毙“满洲开拓团之父”

——东宫铁男大佐死亡之谜

十七、一个日本人的中国式忏悔

——李香兰

“土匪”老关(代后记)

试读章节

早年,我的两个姑姑在黑龙江萝北县莲花泡子插队,那个地方我没有去过,却见过一个从那儿来的“土匪”。

老关是知青点的编外人员,形象憨厚,个子矮锉,双手平时喜欢塞在袖子里,小眯缝眼,好斜眼看人。我见着他的时候自己还小,是他跟着技术员来北京采购机器,就借宿在我们家。听见家里大人说,这老关人挺好,就是喜欢半夜起来遛弯,喝酒。姑姑捎信提到过这事儿,让大伙儿别奇怪,他就这毛病。

这样对老关很好奇。有一星期天早上,一家人要去公园,老关看见了,眯缝着眼睛说——别出去了,今天下午暴雨。

大人看看天色,碧空如洗,看看报纸,天气预报上什么都没有,于是说出去看看,不行再回来。

老关两腮皱出两条很长的纹路来,不再说话。

中午到公园,开始起风,忽然乌云四合,一点钟,大雨倾盆而下。那一次我们只好在中山公园卖冬菜包的饭馆躲了俩多钟头。这事儿被我也在那儿当知青的姑夫知道,随口道:“老关啊,他会看天。”

以后谈到诸葛亮呼风唤雨,老萨就忍不住想起老关来。

老关其实跟诸葛亮一点儿都不像。上世纪70年代,他一个月挣六十多块,单身一人,绝对是富户。可是一发工资先去买酒,一块五一斤的地瓜烧三十斤。一天得喝一斤酒,剩下,每个月吃七斤粮食,熬粥,想喝了,就来一碗。其他的,喜欢食堂的下水之类,他也不挑,加点菜帮子,加点酱油盐,炖炖吃的就满香。

老关的正式工作是看场院,零下三四十度,别人形容撒尿得拿棍子随尿随敲,他呢,裹一大棉袄能在野地里睡觉,安生得很。

那时候老闹苏联特务,萝北在中苏边境上,一班子知青被当武装民兵训练。不时地,团部派他们跟着一个武装部的干部去江边巡逻——其实就是趴在那儿看有没有越境特务。有时候还有演习。老关不知道啥关系,团部也让他去,还有一支短枪。

知青们偷偷说,越到半夜,老关的眼睛越贼亮贼亮的,这人,邪。

有一次,正趴着,忽然“砰”的一声枪响。惊惶中有人发现,老关正在吹枪口上的烟。

大家都是空枪,他怎么有实弹呢?!

武装部的干部很客气地跑过去,正要问话,另一翼的女民兵班有人惊呼。细看,就在女民兵们旁边的榛子林里,摇摇晃晃站起一只豹子来。那豹子步履僵硬,如同打摆子一样哆嗦着往前走,倒腾了不几步就一头栽倒在地。

此时,对面的苏联边防站已经警铃大作,探照灯四射,闪光中,隐约看见豹子的一只眼窝已经成了个黑窟窿,正往外淌血。

事后,有人说老关原来干过抗联,问到团部,团部说什么抗联?老关哪儿干过抗联?他说过他是土匪啊!

可是忽然就有人来外调,听那意思是让老关证明一个大干部的历史问题。我那姑夫是保卫干事,旁听。历史问题如何已经不记得了,就记得老关说,抗联的战士,好多不是战死的,是冻死的。

“鬼子飞机在上头飞,不能点火,你一有烟讨伐队就跟上来。没子弹了,打不起。”

“快冻死的时候,会觉着特别热,就开始扒衣裳,抱树,嘴里嚷嚷热,那个时候,怎么地都没救了。”

“一个连十六个,死剩我一个。走到蘑菇头,有老乡给我一口袋生高粱米,告诉我军长死了。”

“我把枪埋了,往大林子里头走。”

“就在林子里搭个马架子,那口袋高粱米吃了一冬。”

“我种地,自己种自己吃。有人来我就往深山里走,越走越深。军长说了,打死不能当叛徒。”

“我问他们,今年是哪年啊。他们说,1947年啦。我说鬼子走了吗?他们说鬼子都投降两年了啊我的老哥,我的老哥啊。说完了他们抱着我,那个哭哦。”

那一天,所有在场的人,一夜未眠,都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

老关说的,应该是真的,他当过通信员,认识于天放。早年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于天放视察农场,他一个敬礼就让于天放认了出来。那一天。看场院的老关和原来的抗联六支队政委愣是谈了半宿,酒瓶子喝空了又去打。第二天,于天放走的时候,老关没出来送,听说,是让他跟着走,老关不干。

第二天,外调的人走的时候,红着眼睛的姑夫试着问:“你不是抗联吗?干吗跟人家说你是土匪?”

老关半晌不说话,板了脸转过身去,看着天说:“我没当叛徒,可我怕死,我把枪埋了。抗联没我这一号。军长说了,怕死不当抗联。”

姑夫说,他没敢看老关的脸。

刚进上世纪80年代,老关就死了。因为这个原因,老关到底是抗联还是土匪,再也没人去弄清。

老关是脑出血,刚刚六旬,人说是喝死的。没留下半句遗言,只是早几年跟人说过,说他活到这个岁数,就是白饶的了。

老关说的军长,大号汪雅臣,报号“双龙”,1941年战死在五常县。老关在林子里,种了六年的地。

东北沦陷十四年,老关没当过一天的亡国奴。

这本书,就敬献给这些不当亡国奴的人们。

序言

1945年7月,退入苏联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官兵在周保中旅长的指挥下,先盟军一月突然对我国辽吉黑三省57个战略要地发动空降作战,建立桥头堡和电台,唤醒地下组织,成为光复这片黑土地的先驱。

战斗是残酷的,教导旅无线电营政治副营长王一知中尉(女)在日记中记述这些与日军苦斗了14年的中国战士们,东北抗日联军最后的老底子打得极为英勇——“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我们牺牲了一半以上的人员。”

但是,他们终于打回来了。那些凯旋的老战士疯狂地亲吻这块土地,这是他们的祖国,这是他们的家。

……

何不从当时敌人的镜头,来诠叙我们当年的抗战呢?

于是,在将近一年的劳作之后,就有了这本书。

这不是一本全面诠叙东北抗战的书,所以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件并不包括在这本书中,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未被提及或重点描述。这本书的意图是通过一个个中国抵抗者、一个个抗击的战场在敌方资料中映射出的片段,如同多棱镜一样,立体地反映出那段艰苦而不屈的历史。

这是一场史诗般的抗战,整整14年,暂时离去的战士始终眺望着这片土地,如受伤的虎,舔着伤口等待着打回来的日子,没有离去的抵抗者前仆后继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杨靖宇、赵尚志,两位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先后战死沙场。但中国人的战斗仍在这块土地上继续。抗联第十军一部,扼守九十五顶子山根据地,一直坚持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目军在作战地图上始终将他们标为“双龙(即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的报号)残部”。由于与世隔绝,他们在日本投降之后仍在就地据守,直到被周保中的交通员田仲樵(后来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馆员)带人接应出山。

1935年抗联成了一支孤军,1941年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战死,这些第十军的战士成了孤军中的孤军,但他们却苦苦坚持了五年之久。这支部队共约两百人,五年,合起来正好是一千年的抵抗。

他们出山后大多选择了解甲归田,没有人成为高级干部,所以他们的业绩不被人们记得。然而,他们却用这一千年的抵抗宣布,中国的东北在那次战争中从来没有全境沦陷。

2012年3月

后记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郭汝瑰正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四期工兵科学习,于第三师团工兵大队实习中得知国变,立即联合同学到中国青年会馆开会,决定申请退学。郭汝瑰是这批退学士官生中和日方交涉的代表之一,以态度坚决著称,正符合照片中那名小个子军官在照片中的位置和表情。当时的士官生对日交涉代表不过四人,其中除了郭汝瑰之外若还有一个眉弯个小、嘴角下抿还长一双大耳朵的代表,这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然,这里面有几分臆测,比如,萨初时对郭老的身高无从得知,要是出生于四川的郭汝瑰将军身材不似邓小平而仿佛毛泽东,那这番推测就完全错误了。后来,得知郭汝瑰将军有个郭矮子的外号,才觉得这个推测的可信性又增加了几分。

其实,这批日方描述华人在“九一八”事变后反应的照片中,还有一个人让萨留意。不过,这次不是看照片找人,而是先想到这个人,然后到照片中去找他了。

这个人,就是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周恩来的重要助手之一——王炳南。

要找他的原因是日本《历史写真》杂志上登出了前面那张柏林中国留学生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对着地图研究中日战况的照片。当时。中德之间虽然关系不错,但到德国的留学生很多是学习军事的,不穿军服而又在柏林的,不过区区数十人而己。偏巧王炳南当时正在柏林大学,受杨虎城的资助攻读政治学,而且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在当地组织中国留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总共几十个留学生,照片上就出现了十三个,当时积极组织救亡运动的王炳南若不在其中,那倒有些奇怪了。

经过仔细观察,萨认为照片中后排左皂二、三、四人均有可能是他,排除掉年妗因素后,后排左起第三人可能性最大。

就是他。

对比一下1934年合家欢照片中的王炳莉,长脸,宽额,棱眉,细眼,是不是很相似?

当然,这只能说是一种推测了,要是以后有机会见到王炳南部长的熟人,可以辨认一下,没准儿根本就是张冠李戴。

当时在柏林还有一个姓王的中国留学生,虽然他似乎不在这张照片上。但后来却拿出了全部积蓄支援抗战。这个人叫作王淦昌。

父亲病重期间,我回到北京陪伴他。一次,他病情稍缓,我扶着他在医院附近散步,走过一个路口,父亲凝望半晌,叹口气,说王老就是在这儿出的车祸。

王老,就是这位当时在柏林的王淦昌,后来两弹一星的元勋,晚年在北京因为车祸重伤,一年后去世,很多人都觉得惋惜。

跑题了。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已经八十多年过去,当萨试图追寻那些和郭汝瑰将军一起回国的中国军人的名字时,发现,他们的生活轨迹堪称各种各样。

傅秉勋,郭汝瑰的老战友,黄埔军校五期生,也和郭汝瑰一样,早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因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四期学习脱离组织关系,回国后任第四十三军二十六师七十六旅一五一团团长,曾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48年叙任陆军少将。他此后的生命轨迹与郭汝瑰却完全相反,先是因为“贪污”被蒋介石通缉,随后又拉队伍对抗解放军,在大陆打游击直到1952年9月26日才在四川黑水兵败自杀身亡,是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极少数“忠臣”之一。

苟吉堂,入学前原为商人,愤于兵乱欲学习军事以图报国。回国后到绥远前线十三军任职,参加过南口血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冬季攻势、湘西战役、桂柳反攻等,他曾作为汤恩伯的代表,多次与驻山西中共部队联络协同抗日作战事宜,会见过朱德、彭德怀、徐向前、刘伯承,有“朱彭徐刘个个逢”之语。苟在国民党军中官至中将。新中国成立后下放农村劳动,受伤后遭退职失去经济来源,靠子女接济为生。“文革”中复遭批斗抄家。1976年病逝。直到晚年,军人风度俨然,有“我有一点敢向先母保证的,我为民始终是爱国家和社会,而我过去服官二十年中,除仅以满腔赤诚保国为民之外,从无半点自私”之语。

蔡文治,湖北人,祖父为清末举人,在武汉第二中学毕业后,弃文就武,自费东渡日本,进入士官学校。回国后插班进入黄埔军校第九期就读,毕业分派在陆军第十三师,又因机缘选送大本营工作。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蔡文治作为具体业务的负责者,作出的建议和计划,得到上级重视,后参与中、英、美、法四国联合参谋部在华盛顿召开的亚洲对日作战计划的制订,升任陆军总部中将副参谋长。电影《开国大典》中曾有他和汤恩伯就长江防线争吵的镜头,此是实情,蔡因此愤恨辞职去了美国。1980年受叶剑英邀请多次回国,任全国黄埔同学会理事。有意思的是蔡晚年致力国家统一,曾专心帮助解放军研讨攻台策略,有上中下三个献策之说。P21-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