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检查心念/星云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七月一日星期一

应教育院院长慈惠之请,晚八时参加丛林学院学生的结业典礼,勉励全体同学——

人家不一定会了解我们,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如自我教育来得好。只是自己鞭策自己的力量有限,常常会受环境或人为因素所影响,所以不得不借外在的教育,尤其是社会教育来磨炼。拓展自己的眼界、心量,可从四个角度来着手——

1思想国际化:一个人的思想若不开拓,做事就会墨守成规,要能让思绪海阔天空,才能心包太虚。一个人若心里能容一个家,就能做家长;容一个省,能做省长;容一个国,可以做总统。心量有多大,容纳的世界就有多大。

佛陀常教诫我们,对众生要有平等观、平等心,看世间一切万物都很平等,才能将心量放大如虚空。如果连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都不能包容,如何拥有世界?佛门的“冤亲平等”不外告诉我们,一切的恶人、坏人,都是我们的逆增上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

要把自己的思想扩大,才不会局限于一方,要发大心,建立国际化思想,包容世界宇宙万有,来成就未来的佛国净土。

2生活律仪化:人心易散乱且放逸难收。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培养,在丛林生活中所训练出来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社会人士,乃是在于生活中有规范,行住坐卧合乎律仪。

一个人只要能守住律仪,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污染,一定会是一朵净莲。想要成功,平常就不知要付出多少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一定要受过社会大冶洪炉的磨炼,才能成器。而这段熬炼期,心中一定要时时有佛菩萨,举止行为一定要有因果观念。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师,让律仪来塑造自己的风格。

3语言清净化:有人喻恶口如粪坑,妄语是欺诈,良言一句三冬暖。会讲话的人,可以讲出法喜来。不要逞一时之快,口无遮拦,或讲一些挖苦人的话,这些都是很损阴德的。修行最讨巧的方法,不外是身(礼佛)、口(言语清净)、意(好心好念)的清净,懂得修持的人,口德要好好庄严起来,自我规划“要如何说话?”随时备有一百句可以给人欢喜、给人受用、可以让对方接受的好话,走到任何场合,口语都能散播芬芳。

4学习热烈化:平常课堂上所学就像是牛在吃草,学期末放暑假期间,正好是反刍的时候;平常在吸收,暑假在消化。如何学习?不外——每天写日记、写杂感、练毛笔字、研读经典、每日一善、为常住服务、找佛学资料;也可以三五人自成小组,利用暑假学习典座、写作、法务、知客,在暑假里忙起来。学习如同煮东西,中间不可以断火,否则东西会煮不熟。虽是放暑假,但不可以太放逸。若能好好利用暑假用功,其收获绝不亚于整个学期在课堂上的所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心就会有力量、有成绩,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很充实的暑假。

七月二日

星期二

在“老报人”陆铿先生的带领下,上午八时,来了几位贵宾,有张佛千先生、唐德刚教授、刘绍唐先生以及崔蓉芝女士、洪美珍小姐等人。

于法堂奉茶后,亲自陪大家巡山,并参观“佛光山三十周年收藏展”,在这些行家眼中,尤其唐德刚教授站在历史学的眼光,许多收藏的文物经其解说,更显得弥足珍贵。

下午一时三十分,特集合徒众及丛林学院学生于大会堂,请张佛千先生等人,和大家见面,并说几句话——

张佛千先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内容变得更深广。宗教如果不能与艺术结合,就不易发挥,很多外来的宗教到中国不能发展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不能跟艺术结合。文学是艺术的一项,中国文学把佛教表现得更真、善、美,比方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精神内涵与唯美象征,这是不懂中国文学的外国宗教,无法跟佛教比拟的。

我到佛光山看见各殿堂的建筑艺术,它虽不会言语,却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让你不由自主的想拜佛,想赞叹佛光山的伟大。我最近刚从北京回来,对紫禁城印象深刻,紫禁城的气势是世界上所没有的,房子虽不大,也没有人,但是那种雄伟的气势,足以预见中国将来必定会领导世界的。

佛光山本是一片荒山,星云大师赤手空拳建造这么一座美好世界,其派下各别分院遍布全世界五大洲,这是平常人办不到的事。虽然星云大师已退位不再管行政方面的事,但是在世界各地分布的道场,都能在当地不断发展扩大,这是很合乎科学的,就如同一个细胞,会不断发展出许多新细胞。

我读过历史上各朝各代的高僧传,没有一位大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我非常羡慕在座各位,能依止在星云大师座下学佛,同时帮助大师共同创造如此美好的佛世界,我很高兴在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能到佛光山来礼佛。”

张佛老已年届九十岁,在文化界被尊称为大师,他的学问是没有话讲的,不过他最受人欢迎的还是“嵌名联”的功夫。所谓“嵌名联”就是把人的名字嵌在一副对联里,这需要很大的学问才能做得到。

刘绍唐先生:“我有不少国外朋友来台时,都一定要我陪他们到佛光山。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佛光山如此多元的佛教事业,实在是前所未有。

《传记文学》已经办了四百一十个月,大约是三十四年又两个月,对办杂志而言,这是创纪录。它有功也有过,有功,是保留了许多历史资料;有过,则是把很多作者的青春、心血都消耗掉了。

大陆在一九八四年时,也办了《传记文学》,前后十二年,最近六月份才被停刊。站在我们的立场,希望它能复刊,史料的东西越普遍越好,希望能保留久远,历史不是个人专利。很希望各阶层人士,都能写一些回忆的文章,因回忆的文稿与历史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有关系,尤其是一些跟时代进退有关的人,一定有很多正规的史料,值得保存下来。P15-20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目录

自序 星云

大师的心量 戎启平

检查心念(1996年7月1日-7月15日)

拥有一切(1996年7月16日-7月31日)

开发心田(1996年8月1日-8月15日)

包容力(1996年8月16日-8月31日)

编辑后记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己,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编者注:《星云日记》共四十四册,此序作于前二十册出版时),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检查心念》内容介绍: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这是一份特别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检查心念》,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检查心念》内容简介:起心动念、观想忆念,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自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要什么、为什么。能如此,才能忍耐成和气、屈辱成打气、悔过成勇气,心中无一点污染的气。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