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八大时间》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也即本书作者麦家亲自编选而成,权威收录了麦家的经典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并且还真实呈现了其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暗算》厚积薄发背后的创作历程和创作实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八大时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经典 |
分类 | |
作者 | 麦家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八大时间》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也即本书作者麦家亲自编选而成,权威收录了麦家的经典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并且还真实呈现了其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暗算》厚积薄发背后的创作历程和创作实力。 内容推荐 麦家是我国著名作家。2008年,长篇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他是用智慧写特情推理小说的第一人。《八大时间》这本书收录的就是由他编写的经典小说和散文,包括:《陈华南笔记本》、《两位富阳姑娘》、《汉泉耶稣》等16篇。 这本《八大时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陈华南笔记本 黑记 纸飞机 一生世 两位富阳姑娘 杀人 汉泉耶稣 此文给C 我爱兔子 八大时间 文学的创新 我用大脑写作 造密,解密 地震四记 母爱有灵 父亲的话 《暗算》后记三篇 试读章节 破译事业是一位天才努力揣摩另一位天才的“心”的事业,是男子汉的最最高级的厮杀和搏斗。这桩神秘又阴暗的勾当,把人类众多的精英纠集在一起,为的不是什么,而只是为了猜想由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这听来似乎很好玩,像游戏,然而人类众多精英却都被这场游戏折磨得死去活来。密码的了不起就在于此。破密家的悲哀也在于此。在人类历史上,葬送于破译界的天才无疑是最多的,换句话说,能够把一个个甚至一代代天才埋葬掉的,世上大概也只有该死的密码了,它把人类大批精英圈在一起似乎不是要使用他们的天才,而只是想叫他们活活憋死,悄悄埋葬。难怪有人说:破译事业是人类最残酷的事业! 1956年夏天,当N大学数学系高材生陈华南从一位跛足上尉(似乎左脚板底扎进了玻璃碴子,走路一跳一跳的)手中接过那本由“701”给他签发的入伍通知书时,他一点也不知道,这页除了有个红戳戳外没什么特别的纸(既不特别硬,也不特别大),已将他的一生与神秘又残酷的密码事业连接在了一起。 坦率地说,盘踞在A市郊外一个隐秘山谷里的“701”人,在开始并没有看出陈华南有多么远大的前程,起码在他从事的职业上。他的职业是破译密码,这项孤独而又阴暗的事业,除了必要的知识、经验和天才的精神外,似乎更需要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701”人说,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是可以抓获的,但必须你每个白天和夜晚都高举起警醒的双手,同时还需要你祖辈的坟地冒出缕缕青烟。初来乍到的陈华南不懂得这些,也许是不在乎,整天捧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书(譬如他经常捧读的是一本英文版的《格林童话》和一些线装的黄不拉叽的无名古书),默默无闻地消磨着每一个白天和夜晚,除了有点孤僻(不是孤傲)外,既没有聪颖的天资溢于言表(他很少说话),也看不出有多少暗藏的才气和野心,不禁使人怀疑他的才能和运气。甚至对他在工作上的用心,也有深浅不一的疑虑,因为——刚才说过,他常常看一些与专业毫无干系的闲书。 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可以回击这些人的成见:海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当然,最有力的回击无疑是一年后陈华南破译紫密的壮举。 紫密是当时“701”面临的一种最为高级的密码,几年来,“701”破译处的秀才们一直视它为眼中钉而苦苦敲打着,奋斗着。但现在看,他们也许具有天才的才能,却没有天才的运气,因为拔掉这枚恶钉的荣幸,最后钻进了陈华南这个被人忽视的年轻人怀里。 陈华南的运气确实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可祈求。有人说他是在睡梦中破掉密码的,有人说他是在读闲书中识破天机的,总之他几乎不动声色地、悄悄地破译了紫密。这令人惊叹又让人妒忌!不用说,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个神秘的年轻人理所当然地开始大把大把收获了,尽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孤僻,孤僻地生活,孤僻地工作;还是手不释卷,寡言寡语,冷冷静静——凡此种种,他全都不变样地保留了下来。但人们的认识却已变地为天,人们相信,这就是他的神秘,他的魅力,他的运气。在“701”,没有一个人或一条狗(因为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所以也引狗注目)不认识他,不尊敬他。大家知道,天上的星星会坠落,而他这颗星星却永远不会,因为他获得的荣誉是任何一个人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一个秋天接着一个秋天,人们眼见他步步高升: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他总是一贯地宁静地接受着一切,既不因此狂妄,也不因此谦卑,一切感觉就如同水消失在水中。人们的感觉也是如此,羡慕而不妒忌,感叹而不丧气。因为人们已自觉地将他独立出来,承认他是特殊的,不可攀比的。十年后(1966年),当他以别人一半甚至更少的时间轻巧地坐上破译处长的位置时,人们似乎早就料到会这样,因而一点也没有意外的感觉。人们甚至还蛮有把握地认为,总有一天,“701”会成为陈华南的天下,局长的头衔正在他以后一个必然的时间里等待着这个沉默的年轻人。 也许,人们的想法或愿望是容易变成事实的,因为在“701”,在这个特别的神秘机构里,所有领导都几乎不容置疑地由业务尖子担任,何况陈华南礁石一般沉默而冷峻的性格,似乎也非常适合做一个秘密组织的头脑。然而,1969年年底的几天时间里,发生了一件至今也许仍有不少人记得的事情,叙述这件事的前后经过,便有了这故事—— P1-4 序言 茅盾文学奖自一九八一年设立迄今,已三十余载。这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一直备受关注,获奖作品所涉作家近四十位,影响甚巨。这些作家大多在文坛耕耘多年,除了长篇小说之外,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等“短”体裁领域的创作也是成绩斐然。此次我们以艺术的眼光,首批遴选部分获奖作家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经典作品,编成集子,荟萃成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经典”,奉献给读者。相信该系列图书能够与我社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系列一起,为您完整呈现一代又一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创作实绩、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13年1月 后记 《暗算》后记三篇 失去也是得到——创作谈 写作是坐牢。写作每天把我关在屋子里。我不觉得这是愉快的。但我知道,如果让我每天出门,去办公室上班,去各种公共场所:茶馆,酒吧,夜总会,跟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谈天说地,那样的话我会更不愉快。没有谁想有意为难我——不是这样的。问题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需要别人适应或理解的种种习惯,甚至毛病。对我来说,我要忍受自己和自己的那些问题已经让我感到够困难了,更不要说去忍受别人的。 有些工作也是坐牢,像《暗算》里的几位主人公:瞎子阿炳,黄依依,陈二湖,“老地瓜”……他们或终日滞留在大山深处,或长年浪迹四方。滞留的如困兽,浪迹的如游侠。游侠也是困兽,因为他们的内心极不自由。很难想象,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以“国泰民安”为终极目标,但工作本身具有的保密性,又使他们自身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甚至连收发一封信都要经过组织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投递或交付本人阅读。他们抛妻别子,埋名隐姓,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绞尽脑汁,“暗算”他人、他国,然而最终自己又被粗砺的世俗生活“暗算”了。生活对他们不公,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特别的命运。因为生活在一个禁锢的、扭曲的、变态的世界里,他们的命运里总是有太多的特殊,太多的困难,太多的问题,以致最后连一个正常、健康的生存权都可能要失去。 失去也是得到。他们得到了我们的尊敬,爱戴,想念,颂扬,鲜花。《暗算》在“新浪读书频道”连载时,我注意到,在读者留下的一大堆评论中,有一个声音似乎显得特别坚定而又响亮,这就是:人们在为他们感动,为他们流泪,为他们祈祷。我知道,时代确实在变,日新月异地变,有些美德变成了迂腐,有些崇高变成了可笑,有些秘密变成了家喻户晓。但我相信,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从理想的角度说,我写《暗算》的用意就是想找到,或者建立这些东西,这些价值,这些目光。 形式也是内容——再版跋 《暗算》火了!因为电视剧。 都说,这对小说《暗算》是个好事,可以多卖书,多挣钱了。但我认为,也不尽然。其实,小说《暗算》和电视剧《暗算》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既是被迫的,也是主动的。主动是因为电视剧天生和小说不是一回事:小说要的是个性,电视剧要的是大众。我在单位是个专职的电视剧编剧,我很知道从小说到电视剧必须要完成什么,那就是向大众靠拢,要增加媚俗化的煽情和戏剧冲突(为什么有些小说家不愿涉足影视,我想原因就在这)。被迫是因为当决定做《暗算》电视剧时,小说《暗算》的第三部,即“捕风者”,已被其他影视公司买走电视剧改编权,现在的“捕风者”故事是根据我另一部短剧《地下的天空》改编的。小说《暗算》有五个独立的故事和人物,现在的电视剧其实只用了当中两个,即《瞎子阿炳》和《有问题的天使》(即黄依依)。总之,电视剧《暗算》不能替代小说,虽然是我自己改编的——正因为是我自己改编的,我心里更明白,只有小说才真正代表我。所以,说到《暗算》,我总是有点偏执地说:看我小说吧。 但我的小说好似有明显的问题。《暗算》出版业已三年,销量不俗,过二十万册了。这是个名利双收的数字,令我暗自窃喜。我要感谢读者给我这份意外的喜悦和满足,但同时也心有不安。因为有些读者对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尤其是一些专家读者,小说研究者。火力最猛的是关于小说“各章独立”的结构上,有人甚至因此而认为它不过是几个中短篇的巧妙组合。对此,我深有“委屈”之苦。倒不是说我自恋得受不得批评,对批评,每一种声音我都愿意聆听,交流,反思。尽可能予以接受。实在接受不了的,也愿以沉默的方式接受。沉默是《暗算》中几位主人公终身的誓言——借此来捍卫国家和他们人身安全,或许也是我等自我保护的良策。只是,关于《暗算》“结构”的批评,我实难沉默。坦率地说,我对《暗算》的结构是蛮得意的。《暗算》是一种“档案柜”或“抽屉柜”的结构,即分开看,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可以单独成立,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恰恰是小说中的那个特别单位“701”的“结构”。作为一个秘密机构,“70l”的各个科室之间是互为独立、互相封闭的,置身其间,你甚至连隔壁办公室都不能进出。换言之,每个科室都是一个孤岛,一只抽屉,一只档案柜,像密封罐头,虽然近在咫尺,却遥遥相隔。这是保密和安全的需要,以免“一损俱损”,一烂百破。《暗算》中五个篇章互为独立,正是对此的暗示和隐喻。也可以说,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是“701”这种单位特别性的反映。也许,问题是我太痴迷于“机关不露”,而大家对“701”这种单位的特殊性又不甚了解,所以才生误会。 这也让我想到了,写作的某些技术:直白与隐秘,这是一对矛和盾,过于直白和过于隐秘具有相等的错误。我的写作一直执迷于迷宫叙事的幽暗和吊诡,藏头掖尾,真假难辨,时常有种秘中藏密的机关不露。因之,我的小说具备某种悬疑色彩,这对大众的阅读趣味也许是一种亲近。但我在极力张扬迷宫叙述的魅力的同时,又濒临了某种因迷而乱、因深而浅的窘境。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把握不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非但劳而无功,还可能留下粗陋的笑柄,正如对盲者做色彩游戏一样。“701”不是普通单位,他的“孤岛”特性不是常识,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个性”,我蛮横的愚顽之举理应遭到唾弃,受到惩罚。作此跋记,也算是惩罚之一吧。 得奖也是中彩——答谢辞 这是一个感恩的时刻,我要说的都是感谢的话。 首先我要感谢天空,感谢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红得发紫的运气。我不准备装深沉,我要说真话,这个奖让我得的很意外。坦率地说,从得知获奖到现在,我心里一直有种盲目的不真实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所有得奖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人们面对重大事情的发生总会有一种梦幻感。《暗算》能被茅盾文学奖加冕,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件重要的事,我难能把它当作一件日常事,从容坦然自如地应对。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好作品太多,远远不止这四部。这注定了谁得和不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正如《暗算》中的破译家黄依依最后破掉“光复一号”密码一样,凭的不是公式,不是必然,而是一念之间,是冥冥中的一种混沌,一种无法言传和触摸的神奇。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是我首先要感谢的。 然后我要感谢的是我曾经的战友。二十八年前,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我走进了一个极其不寻常的地方,那是一座秘密的军营。我在那里有幸结识了一群特殊的军人,他们是人中精灵,他们的智慧可以炼成金,他们罕见迷人的才华和胆识本来可以让他们成为名利场上的宠儿。但由于从事了特殊的职业,他们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角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是我们永远的秘密。事实证明,我普通的智商和优柔寡断的性情根本不配做他们的战友。我被淘汰了!所以,事隔不久,悄悄地我走了,正如当初我悄悄地去。然而,他们却再也没有走出我的心间。他们像你年少时代的一场单相思的恋爱,因为神秘而变得更加完美,因为没有收获,反而成了永久的想念,冥顽地盘踞于心间。时代在转眼间变得喧嚣,越是喧嚣,他们在我心间的形象越是变得鲜明而亮丽。我知道,时代确实变了,但我相信他们没有变。他们不会变。他们不能变。他们依然是从前,依然是无名无利,却无私无畏。我为他们感动,也为他们心酸。就这样,我以魔术的方式再现了他们,这也是我们唯一能了解他们的方式——因为他们的真实,是不能书写的。此时此刻,我非常非常想念他们。这是一个消解英雄和崇高的年代,同时我们又无比需要他们。我甚至想,这个奖不是颁给我的,而是给他们的:这些在喧嚣中依然像磐石一样坚定、安宁的人。感谢你们,我的老战友!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评委,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初评的和终评的。没有你们,把这么庄重又珍贵的一票投给我,我也就无缘站在这里对我的战友这么庄严又隆重地道谢。所以,我想,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其实就在我眼前,就是你们。今天,我们的写作过分欲望化,大量自私自恋、肉身沉重的东西泛滥成灾,我们的作品中已经少有这些让人温暖感动的人物,我在努力缅怀他们,并且荣幸地得到了你们的支持和赞扬,我感到非常受安慰和鼓励。 谢谢你们! 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