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本是平凡的女子,只因出身名门,又嫁了一位颇受争议的颓废派诗人,其一生就抹上了历史的苍茫底色。当年文坛对邵洵美有个“孟尝君”的称誉,说的是他呼朋引类,诗酒纵谈,总是那埋单人。他与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等文人过从甚密,与徐悲鸿、刘海粟、叶浅予、张正宇等画家称兄道弟……似乎三十年代的文坛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这位剑桥归来的年轻诗人,富家子,还是个公认的“美男子”出尽风头。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讲述了盛佩玉和邵洵美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盛佩玉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本是平凡的女子,只因出身名门,又嫁了一位颇受争议的颓废派诗人,其一生就抹上了历史的苍茫底色。当年文坛对邵洵美有个“孟尝君”的称誉,说的是他呼朋引类,诗酒纵谈,总是那埋单人。他与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等文人过从甚密,与徐悲鸿、刘海粟、叶浅予、张正宇等画家称兄道弟……似乎三十年代的文坛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这位剑桥归来的年轻诗人,富家子,还是个公认的“美男子”出尽风头。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讲述了盛佩玉和邵洵美的故事。 内容推荐 盛佩玉和邵洵美,在起初“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青春鼎盛年华之后,漫长的一生,都在与人生的种种艰难处境为伴。但是打开《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这本书,极少见到悲苦吟叹之语,反而作者在谈及与所爱之人共度的岁月,都是温馨家常的平淡记事,让人感觉欣慰而美好。这大概也因为作者盛佩玉本身性格开阔乐观之故,但是在知道他们一生悲凉故事的前提下,看到当事人时时为伴侣的喜悦而开心,从友人来往酬和、家庭新生命的陆续诞生成长中收获幸福感,让人不得不为这样一种坚韧乐天的生命态度所感动。叹息之余,也让读者对时代命运、对生活本身有了再一次的观照和体悟。 盛佩玉这样一位大家闺秀,以她人生70余年的悲喜体验来作著,写下自己与一生挚爱的回忆,其真挚动人之处,是任何专业作家所无法替代的。《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传递出来的,是生命中最真实、最细微的体验和境地,是细读之下,会透过文字看到笑容、泪水、血肉的东西。 目录 楔子 我想讲给亲人 1.四岁我父亲走了 2.我可怜的六姑母 3.妈妈们的消遣事 4.跟随潮流的祖父 5.把我交给了大娘 6.过年妈妈来看我 7.我在老宅里上学 8.英租界里三姑母 9.二姊大姊五姑母 10.祖父逝世举家哀 11.百人抬棺大出殡 12.初见洵美在姑苏 13.洵美偷拍我照片 14.洵美直对着我笑 15.五姑父想认女儿 16.金山寺水陆道场 17.赵家托人来说媒 18,跑马厅和新世界 19.梦中父亲来看我 20.没有头发的大嫂 21.哥哥娶的两个妾 22.五叔七叔娶妾忙 23.大哥带我吃西餐 24.南京白发宗大娘 25.义赈巧遇康有为 26.订婚时约法三章 27.洵美定情物是诗 28.云芝约我去普陀 29.赴欧途中明信片 30.洵美圆了剑桥梦 31.杭州照相馆留影 32.生母送我的礼物 33.悲鸿,天狗会,世博 34.五月爱的讴歌者 35.我忙嫁妆他交友 36.婚纱蒙住了眼睛 37.我成了邵府新娘 38.朋友们以画志喜 39.南京当官三个月 40.见曾孙祖母合眼 41.我的祖母也走了 42.初见红衣陆小曼 43.葬祖母余姚寻根 44.开书店取名“金屋” 45.洵美入新月书店 46.志摩家见泰戈尔 47.志摩似乎来道别 48.老屋翻建“同和里” 49.二十年代新消遣 50.我放弃了诉讼权 51.新雅沙龙朋友多 52.名医救不了生母 53.男女永远不平等 54.小黑日夜想娘亲 55.订购德国影写版 56.新月书店朋友多 57.长女诞生喜开宴 58.国难与《时事日报》 59.嗣母仙逝葬余姚 60.悲鸿为我们画像 61.悲鸿之邀南京行 62.初上北京访老友 63.过天津堂兄设宴 64.达夫丁玲《珰女士》 65.为省开支又搬家 66.介绍梅兰芳艺术 67.宴请蔡元培夫妇 68.我让小美去住读 69.孟朴虚白和耀仲 70.可怜的小小咪咪 71.麦克剩克路47号 72.张氏兄弟的盛情 73.上帝还我一女儿 74.初识“密姬”项美丽 75.洵美杭州遇车祸 76.结婚十年话甘苦 77.我母亲得了绝症 78.母亲的可怜身世 79.警告洵美按时归 80.痛慈母魂归故里 81.密姬《宋氏三姊妹》 82.日寇进犯逃难忙 83.战火中两件快事 84.抢运出了印刷机 85.淮海路1754弄17号 86.避暗杀住密姬家 87.苏州探母祭娘亲 88.孩子进世界学校 89.洵美成了集邮迷。 90.女儿太多叫小多 91.我大病中的安慰 92.邵月如与“王先生” 93.河美托病离虎口 94.小玉脸上的瑕疵 95.冷清的四十寿辰 96.演拳术洵美中风 97.哥弟相差十八岁 98.日人打门闯进来 99.为自由洵美出走 100.洵美小美归来了 101.“时代”牌子挂起来 102.我决定恢复《论语》 103.承印公债姑母情 104.旅美归来感慨多 105.姑母邀小玉赴台 106.小儿属猪名小罗 107.《论语》停办捕小鼠 108.新时代试出“新书” 109.运送机器上北京 110.景山东街乙一号 111.与悲鸿最后一见 1l2.罗隆基请吃烧卖 113.交易所巧遇七婶 114.两女儿病倒北京 115.怅然离京返上海 116.孩子们都在努力 117.烹饪课与化工厂 118.我当居民小组长 119.翻译名著洵美忙 120.痛惜爱女离去早 121.洵美参加哲学班 122.笔洗与悲鸿的画 123.我当上卫生主任 124.扫盲绿化炼钢铁 125.让出房间办食堂 126.我得奖洵美被捕 127.迁往南京小红家 128.受审三年洵美还 129.人民路的好邻居 130.洵美窘迫卖邮票 131.洵美委托的任务 132.悼念老友旧体诗 133.巧遇张爱玲继母 134.“文化大革命”来了 135.小罗串联上北京 136.洵美谈篆刻书法 137.洵美你真的走了 138.生活要继续下去 139.小多女逢凶化吉 140.盛宣怀与钓鱼台 141.香山建造洵美墓 142.《我和邵洵美》发表 143.诸友纪念邵洵美 144.《传记文学》的呼应 145.克标永禄来湖州 146.不知何日回上海 附录 夜莺又歌唱了 试读章节 18.跑马厅和新世界 现在不谈人的变迁,要谈马路上的日新月异了。静安寺路上本来有个跑马厅,外国人办的,赛马时很热闹,里面有阅台。我们是不进去的,可以在附近菜馆或点心店的楼上看,有吃有看,真是享福。但我总不耐烦,赛马要兜一圈才看到输赢,况且都是外国人,哪个第一名也不关我的事,看看也就没劲了。 人的脑子每天在动,所以会创造出各样的事。上海当时人不算太多,租界上虽有外国人造了不少大楼,但还是有很多老房子留着空地,所以有大资本家动出脑筋来造了几处大楼,最大的永安和先施两家百货公司面对面矗立。另有一个资本家在靠跑马厅的一排路上造了一个游艺场,名“新世界”。在租界上能如此活动的也要有相当的本事,除了和外国有关方面接触之外,还得摆平地痞流氓。一个新的事物、新的花样出来,总是会热闹的,所以我们等它的热潮稍退点才去玩。 “新世界”房子虽不高,地盘很大,门票二角,儿童减半。一进门分左右两边入场,内有戏台,演京戏。空地上造了儿童乐园,有各种玩的,大人也可玩。圆转车很高,哪能好让小孩去坐呢?有跑骡场,可坐在骡背上兜二圈,这个大约要另售票。溜冰场溜旱冰,在室内木板地上溜,声音很响,会的人溜得飞舞;不会的在学,跌跤了,边上看的人哈哈大笑,当然不怕跌跤的人终于会学会的。除了室内电影院,夏日是露天放电影,都是由滑稽演员罗克和卓别林演的,很有趣。有时晚上有焰火,放出纸扎玩意儿。有时外加马戏场,狮子老虎都能表演;也有外加杂技,由外国人表演。二层楼上有个小台,说评书、口技、摊簧、大鼓书、双簧、变戏法(小魔术)。还有木头人戏,当然幕后是有人操纵说唱的,提线的人大约在上面,做动作不是容易的。我小时候看到过马路上有二个艺人掮着方形红绿布围成个小戏台,另一个艺人手支着很小的木头人表演,根据角色撇紧喉咙“对话”,但几个木头人表演勿出什么名堂。如今木头人多了,又穿了戏装,还有锣鼓、道具等,当然不能比了。 二楼有洋台,很长。沿马路有很大的地方露天品茗,几个人托了盘卖零吃的东西:五香豆、甘草梅子、黄连头、西瓜子等等。我们上公共场所,为安全起见,不穿花边衣裳、绣花鞋子,不佩戴首饰。大娘喜欢玩,吃最要紧,这里有各色点心:其实家里都可有的,她就是要出去,每天差不多要出去一趟。我跟她才可出去,到哪里必陪坐着喝茶,很厌气。 后来看到杂技中拉木哑铃的,很是灵活,哑铃飞转,一次也不脱空。我和妹妹、外甥大为欣赏,回家时各人买了一只。这个运动很文雅,大家每天练,可哪里容易呢!哑铃破壳了也学勿会,外甥又买了只仅半个头的哑铃,更难了,轻重难掌握。 “新世界”生意好,要扩大地盘,在对马路上再开一所。不能从上空架桥过去,只好在地下造了个地道通过去。 “摊簧”是苏州的琵琶、弦子、达鼓、胡琴、讲苏州话,像评弹一样,只是乐器多、人多,多了一桌子。有个女主角叫王美玉,雪白的皮肤,身体丰满,口齿清楚,口音清脆,很可爱,被一个富人娶了去。 我们常去看文明戏,像话剧,也有连续后本的,一集接着一集连续看。有一次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去看戏,蓝缎子白纱边的新衣服,是大娘为我配色的,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可是戏院里有冰糖山楂卖,我吃得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我既心痛又后悔。 看到的话剧是洪深编的《少奶奶的扇子》,新演出时,戏院上下全客满,我们的座位太远,台上的灯光太亮,讲话听不清,故看完后也不明白,根本没进我的脑子。 后来京戏院里改良演新戏,演的拿破仑真像外国人,服装完全是外国古装,抄袭外文书上的版画而来,皇后的那件披肩,大而长,拖在地上,全用银鼠皮加上小黑貂皮尾巴做的,一顶皇冠也像真的闪闪发亮,是用白的水钻加上几粒红宝石镶制成的。全班戏装真不简单,加上乐队,很吸引人。 以后新戏便很多了,有侦探戏,那是一本本的连演下去的,很长,我没有去看全。也是从外国书上译编过来的,身著外国服装的强盗乌依神出鬼没地作案,侦探千方百计地去破获,大约是从《福尔摩斯侦探案》移植来的。戏台用了转台,两面布景。有时人从看客头上飞过,从三楼看台上直飞戏台,一闪而过,大家拍手大笑。 那时的戏,女角色是男人扮的,其温柔苗条胜过女人,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呢。有几个小孩演武生,有一个八岁就名气很大,叫“小达子”,习惯脸朝上,一出台便抬头望向三层楼,三层楼的观众总是大拍其手,他红得很。有个欧阳予倩,他演过花旦,我看到的是《桃花扇》吧。他的脸不很好看,但他的表情、动作细致,我觉得另有一番功夫,他演戏的时间不长,听说他很有文化。还有个时慧宝别出心裁演戏,他当台写了四个大字榜书,可见有一手好书法! “新世界”的生意好,有人眼红,又建了个“大世界”。 游艺场总是这些玩意儿。多了五扇哈哈镜,很大很大的镜子,照出来的人像不同,矮的、扁的、长的、尖的、大肚子的。令人看了哈哈大笑,故名符其实的叫“哈哈镜”。 “大世界”是黄金荣当老板,有相当的权势,要比过“新世界”。内有一戏院很大。有一次大娘带我去看一个女主角名粉菊花的演《红梅阁》。她扮一个黑店女盗,居然爬上三只桌子,再上铁架,在铁杠上翻跟头,脱手或脱脚倒挂,功夫很好。她是武旦,所以小脚是尖尖的。观众叫好,看客满场。我们坐楼上包厢看。这时包厢来了一位交际花,衣服华丽,福团团的,可惜面上有个刀疤,大约是小时候跌跤之故,这成了她的名字,叫“刀疤老六”。我家“丫王”告诉我,她有一只金刚钻的牙齿,金刚钻一定是靠金子或银子镶在钻的周围而装在牙齿中的,不知道是不是装在一只拔掉的牙齿空当中,我好几次回头看她,但看不到她开口,也没见她大笑,闭着嘴不会露牙。 P35-38 序言 母亲离我们而去已近二十年。可每当我静下来或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团聚时,每当我欢笑或是郁闷时,我总会想起我们慈爱、大度、美丽而能干的母亲。 母亲和父亲都出身于豪门,母亲是盛宣怀最宠爱的孙女,苏淞太道台、台湾巡抚邵友濂的长孙媳妇。母亲养育了我们九个兄弟姊妹,不仅供我们温饱,而且关心、教育我们成长,母亲还帮助我们带大了第三代。 童年的母亲曾是王榭堂前燕,自嫁入邵家,她一直默默地支持丈夫所钟爱的文学事业与对理想的完美追求。从开办书店、出版杂志刊物到创作诗歌;从购买进口设备到创建印刷厂;从翻译雪莱、泰戈尔的长诗到翻译马克·吐温的小说;从集邮到画画,父亲干一样像一样,办一样成一样。但也因此耗尽了偌大的家产,为成就丈夫的事业,母亲丝毫没有后悔。 父亲生性热情,好交朋友。母亲认为父亲的朋友都是好人,而父亲则认为搞文学的都是朋友。因而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胡适、徐志摩、林语堂、郁达夫、徐莳、施蜇存、林达祖、曾虚白、夏衍诸位都是好友,他们甚至亲切地称我母亲为“茶姊”。 母亲虽曾是千金小姐,但当她有机会为邻居们服务时,她则是竭尽全力。为除“七害”,她甚至自己掏钱买药到邻居家为他们消灭臭虫,以致连续二年得到区政府的奖状。 在暴风雨来临时,母亲坚信丈夫是无辜的。她坚强地、默默地带领子女艰辛地绕过激流、暗礁,迎来风平浪静。母亲始终陪伴着丈夫,始终深爱着丈夫。商友敬先生读了母亲的回忆后,评论她写丈夫的文字说:“虽不华妙,却是张爱玲也写不出的,更不用说别人了。” 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时,母亲已步入古稀之年。记得那是一九七五年夏末秋初,母亲和我们一起住在浙江湖州师院家属宿舍,我们的两个女儿吴欣、吴庆都进了幼稚园,白天我们都要上班,母亲一人在家。有了空闲的母亲想,还能为丈夫、为子女,甚至为第三代做些什么呢?她除了要实现丈夫最后的遗愿:请出版社将父亲的遗稿尽快出版外,她又试着把对丈夫的思念、对自己一生的回忆转变成文字。正如母亲在笔记“楔子”里所写:“我的亲人们,我记这些,绝不是留恋和夸耀富贵之家,为的是在我脑子还清醒时,分辨好坏。”“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对他们有个交代。” 母亲自小只在家里读过几年私塾,但这没有难倒她。她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她努力阅读身边能得到的书籍、报章杂志,把其中精彩的句子、形容词都端端正正地抄录下来。为了把回忆写得更确切、更生动,她还经常翻阅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把偶尔闪现的思绪记在纸片上。为了把回忆写得更真实,她不时会写信给老友、亲戚询问。有时也会和我们子女交流,希望我们帮她查找一些历史资料。稿子修改了又塍抄,塍抄了又修改。稿纸有远至民国荣宝斋已发黄的纸张,近至“文革”白色发光的道林纸,颜色纷花、大小不一。终于点点滴滴集腋成裘,洋洋洒洒写成数十万字的文稿。编辑郭娟女士在二○○三年造访寒舍时,偶尔发现了此稿,并毅然决定发表,取名为《盛氏家族·邵洵美和我》。 当我和丈夫整理此文稿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母亲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带有吴语的文句是那么简洁。在不经意中,她竟然涉及了一百多位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在她的笔下,他们并不是只能昂首敬慕的伟人,而是一个个可爱有趣的凡人。因为她并不打算发表,所以她坦陈了一切,使她的个性和特殊年代的中国女性之棱角暴露在我们面前,增加了我们对她的敬意。使我们后人(尤其是女儿)能借鉴她深幽的智慧,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如何体验快乐、安顿精神,启示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视野开阔、追求自由的新女性。 是精彩的一生,还是平凡的一生?是喜剧人生,还是悲剧人生?只能请读者细细品味!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若父亲地下有知,知道此书出版,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简体字本初版时,我们没请人写序,也没写前言。此刻再版,为了答谢盼望再版的读者们的热诚,为了庆贺父亲《邵洵美作品系列大全》九集出齐,我们认真补写了前言。最后请允许我们代表家族对眼光独到的出版社和编辑郭娟女士表示深深的敬意。 二○一二年母亲节于碑砚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