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宫玉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毛泽东“独服曾文正”。宫玉振所著的《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将曾国藩的处事为人之道,归纳为“重、耐、浑、明、辣、慎、暇、裕、强、恕、勤、实”12个字,并围绕着这12个字展开论述,深入剖析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包括曾国藩如何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居官不败、晚场善收等典型事例及精辟哲理名言,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养分,以使今天的领导者能够“可戒可法”。

内容推荐

宫玉振所著的《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脱胎于作者的主打经典课程《曾国藩的管理方略》,是一部典型的经管/培训类图书。全书结构清晰、行文流畅,文字实在不空洞、不张扬,言之有物,质量较好。《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的核心读者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他们了解领导力的欲望最强烈,也更愿意接收此类学习(为官之道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重”、“耐”、“浑”、“明”、“辣”、“慎”);辐射读者为希望学习曾国藩从政为官艺术的其他人士,像一些疲于奔命而忘记自省的都市人等,书中有一些关于领导者,同时也适用普通人的处事方法(“勤”、“实”、“暇”、“裕”、“恕”、“强”),生动有趣,令人感触颇深。

目录

推荐序

导语

 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三、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

 四、内圣外王:本土领导力的典型案例

第一章 重

 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二、端庄厚重是贵相

 三、谋定后动,审定而行

第二章 耐

 一、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二、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三、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四、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

 五、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第三章 浑

 一、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二、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

 四、“浑”则无往不宜

第四章 明

 一、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二、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

 三、明有二端:高明、精明

 四、当局则迷,旁观则醒

第五章 辣

 一、做事须眼明手辣

 二、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三、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四、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第六章 慎

 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二、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三、君子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四、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第七章 勤

 一、“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二、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

 三、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第八章 实

 一、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

 二、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三、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四、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第九章 暇

 一、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

 二、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三、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

 四、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第十章 裕

 一、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

 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四、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第十一章 恕

 一、一言可以终生行

 二、须从“恕”字痛下工夫

 三、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四、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第十二章 强

 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二、打脱牙,和血吞

 三、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 总可有志竟成

 四、以“硬”字法冬藏之德

结束语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附录

曾文正公嘉言钞

试读章节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什么是“重”?“重”就是稳重、厚重、庄重、端重、自重、负重。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重”字讲的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素养。

中国有句话叫做“为官当如山”。山在那个地方,一言不发,但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靠的、可以驾驭和控制局面的力量。这就是“重”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定需要一个为人们所倚重的核心。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厚重,因为这最符合下属对于领导者的期望。所以,成熟的领导者,最大的特点往往就是从容稳重,给人以一种可以倚重、可以依赖的感觉。一个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在下属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也就很难为下属所敬重、所信赖。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领导者身上“重”的品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记载了老子的一段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导。《论语·学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位领导者如果不稳重、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则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第三等资质。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领导者。

曾国藩也讲过一句类似的话:“稳当从容,可当大事。”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成大事、可以承担大的责任、可以负重,就看这个人做事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非常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环节考察一个考生是否符合标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看这个人的稳重程度如何。

从2500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到400年前的吕坤,到100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心中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重”字始终是对于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强大的稳定性。

在中国人看来,最理想的人格形象是“君子”,“君子”理想的威仪就是宽容有度,从容镇定,行事举止恰到好处。《礼记·玉藻》有一段论述:“君子之容舒迟。”君子平时的体态非常舒缓从容,而在重要的场合,则“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步态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眼光要端正,口不妄开,声不乱出,头不乱动,气息收敛,立着有德者气象,面色庄重,坐姿端正。《中说-周公篇》说:“为冠所以庄其首也,为履所以重其足也,衣裳檐如,剑佩锵如,皆所以防其躁也。故日俨然,人望而畏之。”对于君子来说,‘戴冠着履,都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庄重;着衣佩剑,都是为了防止自己的浮躁。君子的整体形象,应该带有一种令人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的俨然气象。

人们不经意的举止中,往往包含了很多的信息。领导者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印象。人的行为举止决定了别人怎样看待和对待自己。在古人看来,仪容庄重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貌重则有威”、“恭则不侮”。仪容庄重,体现出的是一种端重而神圣不可侵犯的气象,用曾国藩的话说,“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一个人以恭敬之心自持,以庄重之色临人,无形无声之间,就会表现出一种凛然难犯的气象来。相反,一个人如果无法控制自己语言和行动,只能表明他无法控制自己。“貌轻则招辱”,举止轻佻,往往会自取其辱;“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一个外表举止轻浮的人,内心是无法坚毅不挠的,所以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荀轻于颦笑周旋,则物得而狎之”,与人交往太轻浮,最终是人人可以轻辱自己,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会放弃对自己的尊敬。

轻佻的言行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轻浮、浅薄或猥琐,而行事的恰到好处,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信和内在的力量。用荀子的话说,“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君子宽宏大度而对人不怠慢,方正守节而不尖刻伤人,坚持正确的主张而没有争胜之心,洞察一切而不走极端,卓尔不群而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而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待人宽容。这可以称为最文雅、最合乎礼义的了。这样的人,自然会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尊重;这样的人,自然也就会有分量。

正因为如此,古人非常重视言行的表现。“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言谈举止,是君子的关键,其表现则是一个人荣辱的基础,哪里可以不慎重呢!“夫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见而不可掩者,行也。故夫言与行者,智愚之表也,贤不肖之别也。是以智者慎言慎行,以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为身灾。”说出来就不能收回,这就是言语;做出来就不能掩盖,这就是举止。言语与举止,是智慧和愚蠢的表征,是贤与不肖的区别。所以智者言行慎重,从而给自己带来福分,愚者言行轻浮,从而给自己带来灾祸。

P21-23

序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集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文学家于一身。作为湘军的统帅,曾国藩知人善用、严于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清朝末期主张变革的重要官员,在他的提议下,清王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办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美学人,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一京张铁路。

多年来,鉴于曾国藩罕见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各种传记和评论广泛流传。但是,这些版本有很多同质化内容,对曾国藩的一生也是褒贬不一。

北大国际MBA(BiMBA)教授宫玉振先生的新书《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用独特的视角,提出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建立在理念上,而非权谋”。宫教授认为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三不朽”人物。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作为人生追求,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面对清朝末期的社会动乱,曾国藩率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一生不断实践传统文化精髓,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总结出一整套做人做事的理论体系和格言警语。

《大道至拙》描述并分析了曾国藩的品格气质和人文精神:内圣外王、强毅谦虚、虚怀若谷、自强不息。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曾国藩品格领导力的十二条理念和实践:“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宫教授认为,这些理念包含了中国文化深层次中所强调的核心品质:耐烦、包容、谨慎、谦卑、果断、坦诚、朴实、恕道、毅力、身体力行、身先士卒。

《大道至拙》的结论是:曾国藩身上表现出的品质和实践恰恰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式领导力。宫教授引用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和企业领导力案例,指出曾国藩身上的优秀品质和众多当代中西方领导者、企业家身上的品格品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周恩来优雅坚定的举止、戴高乐的尊严和权威、比尔·盖茨的承诺和勇气、柳传志的求实和忍耐、杰克·韦尔奇的视野和坦诚、任正非的意志力和危机意识、史玉柱的再生能力、稻盛和夫的公正和谦虚、李嘉诚的谦卑和反思等。

如果说领导力的核心基于领导者的品格魅力,曾国藩身上反映出的中国式领导力和当代卓越国际化领导力实践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呢?我认为是有的,区别就在于个人修身与价值信仰的博弈,以及个人修炼与政治环境的>中突:

·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孟之道强调基于现实生活的伦理、道德、仁爱、中庸、和谐、务实,自强不息、以柔克刚、修身养性、内圣外王。而建立在古希腊哲学基础上的西方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他们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后的普世价值,强调的是人的本质、自我、科学、民主、理性、理想、正义、博爱、追求真理、追求幸福。

·信仰是卓越领导者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基石。欧洲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不管是对上帝的敬畏,还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希腊哲学之父苏格拉底一生追求道德善、智慧真宇宙理性的神。为了维护雅典法律的权威,苏格拉底选择饮下毒药而死;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为维护真理,不屈不挠,被教会迫害致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沉重地打击了罗马教皇的宇宙观;1492年哥伦布环绕地球,证明地圆学说,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普世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价值观包括自由、民主、幸福、尊重、诚信、包容,符合人性,追求真理,评判是非。甘地通过“非暴力”思想追求抗击英国殖民统治;马丁·路德.金为美国黑人谋求平等被暗杀;曼德拉为了消除南非种族隔离奋斗一生;彼得.德鲁克强调不仅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稻盛和夫认为企业家首要问题是要明白“做人何谓正确”;西点军校的道德准则要求士官生“不撒谎,不欺骗,不盗窃,也不允许他人这样做”;蔡元培校长的北京大学办学理念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综上所述,我得出结论,自知、自律、追求圣贤、完善人格是领导力得到培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公正公平的法律体系、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诚信包容的文化土壤、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是持续培育发展国际领导者品格素质的充分条件。在清朝末期腐败没落、人心四散的时代背景下,曾国藩的领导力势必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像作者在本书结尾所指出的事实,在当时的时局下,曾国藩面临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彷徨,郁闷,内心矛盾,焦虑紧张,屡战屡败,三次企图自杀”。在那样“人心陷溺,人欲横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治环境下,曾国藩的命运与结局令人扼腕叹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北大国际MBA项目(BiMBA)国际院长

杨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