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实践证明,化解美国农业危机的办法通常有两个,其一是战争。战争需要大量军粮,另外,战后必然有饥荒,也需要大量的粮食。这两种需求都是急迫型的,需求方根本不能在乎价格。从1607年英国移民踏上美洲,到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的169年间,欧洲大陆共发生了大大小小12次战争,短的两年,长的持续了30年。这些战争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为美国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一方面战争使欧洲各国的农业遭受重大打击,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以维持国民生存;另一方面,因为英国在战争中的完胜,作为英殖民地的美国获得了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粮食出口垄断权。可以说,欧洲人民苦难来临的时候,就是美国农场主欢欣鼓舞的时刻。不过,美国人也有痛苦的时候,那就是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农场主被严重过剩的粮食产量压得喘不过气来。化解危机的第二个设想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倾销。
1918年11月,历经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这个好消息对于美国农场主和美国政府来说意味着新一轮危机的来临。美国官员急于完成的一件事情是向欧洲提供救济和重建贷款,以便他们更快更多地购买美国的农产品。
由于缺乏贷款,欧洲已经没有能力再以战时的高价来购买美国的食品,美国工农业产品价格面临崩溃。1919年1月,英国取消了月度食品订单,恐惧开始蔓延。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出版的《1928年美国的外交关系调查》一书中,有一篇以美国国家工业会议委员会名义撰写的《盟国间债务与美国》。其中记载,时任食品管理局局长的赫伯特·c,胡佛在写给威尔逊总统的一封信中急切地讲道:
我们的制造商有大量的存货……正等待出售。尽管我们能够保证对众多日用品厂商的承诺,但严峻的形势是,大量的肉类产品即将腐烂,因而必须马上出口……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局势,我们在美国的市场就将崩溃,而且,由于从银行进入肉类商品部门的未付款有数百亿美元,我们不仅会陷入财政危机,而且会出卖卷入这场危机的美国农民。食品过剩是如此之大,以致美国市场根本无法吸收,因为它们易于变质,所以即将被浪费掉了。
最后,威尔逊总统决定绕过国会给予欧洲贷款,因为根据贷款法规定,总统有权决定战争何时合法结束。
但是,农产品价格还是跌下来了,到了。1921年年底的时候,农产品和猪肉的价格跌到了之前的60%,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品价格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就使得农场主们雪上加霜。随着1923年沃伦·哈定总统的病逝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的继任,危机在一步步加重。P8-9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国农业真相》将给人们启示,振兴与强大民族种业的发展,让中国的种子不仅能满足自己,还能走出国门。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中国的农业正处于一个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并存,这需要一批有担当的好企业,和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以此为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中国农业真相》这本书十分详细地解读了国际性农业综合企业在产业链运作方面的经验,对于投资和准备投资农业的企业来说,都十分值得一读。
——联想教父 柳传志
《中国农业真相》一书的作者曾将成书内容向我作过介绍,我认为他的“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渗透已经影响到中国粮食安全,应当引起各方面的警惕”的观点确实值得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中最重要的就是种子安全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已经长驱直入,参与到包括种子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的产业已完全被外资掌控。虽然我国两大主粮——小麦和水稻目前产量还比较充裕,但是从大豆、玉米的形势看。我国已从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最大的进口国,由玉米出口国转变成为进口国。因此,民族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做大做强自己的民族种业出路在哪儿?《中国农业真相》的作者做出了层层详尽的解读,比如针对大豆风波,就从美国农业部发布消息、跨国公司进行现货贸易、期货交易所操纵价格、产业巨头大面积收购等一系列运作,阐述了大豆形势的逆变过程,很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进一步研究。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并不意味着阻止外资进入,这是既不符合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也不符合中国的八世承诺。如何在开放中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企业又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一步学会竞争,同时确保我们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种业市场小多乱杂,全国虽然有一万多家种子公司,但有些是不规范经营,制造了一些假冒伪劣种子坑害农民。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规范种子市场,增强民族种业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品种上持续创新,保持种业发展的后劲。
科技力量不容忽视。1994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轰动全球的《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份报告我看过,布朗本人我也见过,他的观点是对的。他呼吁国家领导人不要把经费拿来备战,制造武器、兵器,而是要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农业。不过,布朗对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估计不足。为了满足新世纪对粮食的需求,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实施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攻关,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我国已于2000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千克的目标;2004年,提前年实现了第二期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千克的目标;201年,又首度创下了平均亩产926.6千克的超高产纪录。这一系列的重大突破,是依靠科技进步革新种子取得的,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国’农业真相》将给人们启示,振兴与强大民族种业的发展,中国的种子不仅能满足自己,还能走出国门。
是为序。
社会大众对于真相缺乏了解,有时比真相本身更为可怕。作者臧云鹏希望通过《中国农业真相》把中国农业的真相告诉更多的人。这个真相就是外资控制和渗透中国农业的真相。在《中国农业真相》中,臧云鹏先生将自己十年来关注中国农业与外资关系的成果做了完整的汇总和独到的分析,带领读者逐一见识了中国农业从种植到销售各个产业链的现状,其真相读来,让人触目惊心。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贸易+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负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企业?
《中国农业真相》一书的作者臧云鹏曾将成书内容向我作过介绍,我认为他的“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渗透已经影响到中国粮食安全,应当引起各方面的警惕”的观点确实值得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中最重要的就是种子安全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已经长驱直入,参与到包括种子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的产业已完全被外资掌控。虽然我国两大主粮——小麦和水稻目前产量还比较充裕,但是从大豆、玉米的形势看。我国已从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最大的进口国,由玉米出口国转变成为进口国。因此,民族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