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快乐的两个支撑点
古希腊的荷马曾经说过:“连傻瓜都知道什么叫过去。”什么叫“过去”?过去是遥远的,过去是确切的,过去是凝固了的。如果真的有神,就连神也改变不了“过去”。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过去”。
一次和两个老同事聚会,听说原来在一个公司共事的蓝董事长退下来了。夏老举杯以茶代酒,说:“为庆贺蓝董终于下台干一杯。”蓝董事长所在岗位退休年龄应为60岁,但经他七弄八弄,熬到了64岁才退下来。然而在他“站岗”的这些年,都是在为自己忙乎,却把公司的发展大计置于脑后。因此,众人都盼望他下来,好给公司的发展提供空间。 “众望所归”成为现实,当然值得庆贺。饮毕,李老用他特有的大嗓门说开了:“公司的事,我一概不管了,不想了。过去的事,什么我对你错,什么恩恩怨怨,我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你全忘掉了?”我问李老。
“全忘掉了!”李老痛快地说。
“你忘掉什么了?”
“忘掉过去那些事,忘掉所有的恩恩怨怨。”
“你有恩恩怨怨吗?”
“怎么没有?要说的话,比你们的还要多……”李老打开了话匣子。
我友好地打断了李老的话:“就是说,你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过去,你并没有忘记。其实,没有忘掉,并不是什么错,只是不要再去计较罢了。”
人的一生会发生许多事,遇见许多事,其中有不少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忘却。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些熟悉的、甚至不太熟悉的朋友对你说起过去的事,可你却记不起来了。忘却许多事,人人都在所难免,只是不应忘记于己有恩的事,也不应忘记于人有愧的事。
每个人也都会记住许多事,这也很自然。记得的事,不必刻意强迫自己忘却,希望忘却而没能忘却反而证明无法忘却。对记得的事,凡有恩有情于人的,不要去想别人也会记得,忘却了的不一定就是无情无义,也不一定就是“忘情”之人;凡于己有怨有恨的,要看淡过去的怨恨,以豁达的心态去包容。记住这些过去,仅仅是希望不要重复这些不该重复的过去。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中写得好:“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
记得过去又不去计较曾有过的恩恩怨怨,这正是老年人活得快乐的一个原因。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弗洛林·多尔科斯的研究表明,到65岁,人们会把生活中愉快的经历扩大化,更多地倾向于记住愉快或中性的人生经历。这也许是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而产生的控制情绪的反映。夕阳并不暗淡,老年人眼中的世界更是缤纷灿烂。2010年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也报道说,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从青年到老年,压力和气愤的情绪会逐渐减少,年过半百的人快乐多。
英国与美国的社会学家进行过一次联合研究,调查了8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结果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人身上,幸福感随年龄变化的走势惊人的相似: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年少与年老时最快乐,中年是“谷底”。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新标准,65岁以下还属于中年人,65~74岁只是“青年老年人”。据称,我国有七成左右退休者尚不满65岁,正处于“中年”。其实“中年”这个概念有些“复杂”,因为中年总是和“瞻前顾后”、“东奔西走”绑在一起的。而到了老年就不一样了: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我说“不”就是不,我说“行”就是行,活得自由自在;无须迎奉、无须奔波,摆脱了名利场、关系网的制约,“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作罢,活得尊严而平实。这“自由自在”和“尊严平实”正是老年人快乐的两个支撑点。 有人说,一个成年人读童话,常常能在柔情的故事里读出背后的恶意;而一个老年人如果有机会再读童话,将和童年时一样,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因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样,能从简单的故事里读出心灵的愿景。这种相似性也被现代科学的发展所验证。研究表明,6岁儿童和70岁老人的大脑切片高度相似,所以其想法与心态也差不多。在这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阶段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颗安适的心,而不需要与现实苦苦搏斗。你能把“老年”与“童心”联系在一起吗?据说,14世纪初欧洲大陆爆发罕见的“黑死病”瘟疫时,犹太人就躲过了这一劫,因为他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养生之道,而这种养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葆童心”:无论你年龄有多大,都应该保留孩提时形成的一种习惯。
孩子们总是对祖父母而不是父母更亲,因为老人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并对他们提供可靠的保护。在他们的心目中,祖父母是最善解人意的“巨人”。
站在人生边上,揣着一颗童心,享受着“巨人”的待遇,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来得及好好体验青春绽放的美,那么到了年老时就更应该加倍品尝秋果成熟时的香甜,绝不可再错过机会。
P6-8
在我70岁时,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此前,经过了三四年的酝酿和资料收集。最初,只不过是想写一些令我有所感触的尘封往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的经历和遭遇沉积在心里,于是我便把目光同时转向了他们,想编纂一本人生的“拼图集”。当我把零零散散的“积木”拼成一组组“图案”时,悟出的人生道理就像一个个精灵,擦身而过……随即我顺着思维的路径,开始寻求对人生追问的答案。
我曾预想过,自己写出来的将是一丛丛抓挠我心的回忆,但又不是流水账般的回忆录;或是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故事片段,但又不是怀有丰富想象力的小说;甚或是从不同角度探析人生答案的试卷,但又算不上是回答人生命题的长篇论文。
但当我真的拽回已成过往的岁月,追逐时光,细品人生,端起记忆的陈酿捧在手心,想邀大家同饮时,却先醉了自己……蓦然间从醉意中醒来,尘封已久的答案明亮而清晰,如暖阳初照,大地回春。美中不足的是,自己用几年光阴挥就而成的“巨制”既非此亦非彼,倒像是一盆“大杂烩”:在回顾过往中考察人生,在品味故事时探究未知,一不小心还挑战了“潮流”。
其实,与“潮流”相悖,绝不是出于“挑战”,于我而言仅是一种理性的自然回归。坦白地说,撰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打开自己另一段心路历程的过程,从感性回归理性的过程。在我剪去人生之树上的枝蔓,只留下清晰的主干,在我隐去花香,只留下小草的绿色,在我把貌似毫不相干的“战靴”和“旗袍”对接相拼,以扩张和延展朴素的“感觉”时,细细叙述中的“感动”早已融进了寻寻觅觅的“感悟”中。而我始终在想,“感悟”应该比“感动”更持久,它能在你犹豫、困惑时给你“提个醒”。
在写书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老朋友李登柱的热情相助与鼓励,王先进夫妇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并多次给予关注。登柱常常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书面意见,包括诸多具体的修改建议与质疑,让我受益良多。直到临近搁笔时,他还当面提醒我:“再想想,我们是否也有自己的片面性,会不会有重要的遗漏?”只因突然想起南怀瑾先生说的“要留一点缺憾”,我才收住“再想想”的思路。登柱和先进都是我多年的至交,在此就不言谢了。初稿刚收笔,我又将它传给二十多位友人,聆听意见,其中有我身边的长辈与晚辈,有多年交往的老同事、老同学,还有我的学生和几位忘年交。很快反馈意见和建议便从四面八方发来,坦诚而宝贵,指出了书稿中的错与误。有的提出书面意见后又打来电话再沟通,有的相约在一起直面畅叙。大家的鼎力相助和满腔热情使我万分感激,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亲情、友情的巨大支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本书故事中的主人翁,倘若在此处一一点名示谢,大概所有人都会说我“太小气”,可能反而把彼此的距离拉开了。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人到了一定年龄写作有个好处,可以不再顾忌。正因此,手稿中我常常落笔偏重。是我一位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在完稿的全过程中,帮我对它们作了“柔性化”处理,从而提升了所述内容的客观尺度,也更贴近了我的本意。不过在此处称谢,恐怕会让她笑话我的“太认真”。
思来想去,其实应该道声谢的,是我人生中有幸相遇的所有的人。是他们,使我在一生中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磨砺、启迪与开导,由此擦出了对人生的追问与作答的火花。在此,让我真心地谢谢所有我熟悉的和相识的老师、领导、同事与伙伴!
如若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充其量我只不过是一名“编写者”,因为书中“编”进了多种报纸、杂志和书籍中发表过的文字或内容,汲取了众多原著作者的精华,在此一并致谢!
南今
2012年11月
上篇 人生的传递
第一章 站在人生边上
老年人有理由活得快乐
衰老是付出的象征/活得快乐的两个支撑点/老年是思想凯旋的季节
人生的传递与生命的传承
从传奇式的婚娶想到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人生
人生的传递才是爱的传承
人的一生就是“扶轮问路”/人生就是人本身
“芒果”与“悟性”
悟性的价值/顿悟与智慧/平平常常才是真
第二章 快乐的童年
小时候自由自在,却盼着快快长大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哭就哭/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苦涩,但留下的是甘甜
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童年的心境是人生的底色
父亲哈哈大笑起来/妈妈端出了一碟茴香炒蚕豆/你喜欢弹钢琴吗——不喜欢/许多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第三章 我的遗憾
母亲带着期盼永远离开了我
我总觉得我的母亲与众不同/“要靠,就靠这个‘小老鼠’了”/记不清有没有道一声珍重/我什么都没有做到/不幸被母亲说中了
27年后我对儿子说了声“对不起”
他默默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谁没有“私事”?/吃完豆浆油条,我掏不出钱来/他伸出了双手做猴状/蒋部长拂袖而去
中篇 我与五个世界
第一章 触摸权力的世界
领教和体验权力
他舀给我一勺咸菜/“他说毛巾买大了”/“她昨天下午就被调走了”/“‘本法庭’不予受理”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童年的记忆好温暖/“你去找比沙耶夫!”/老王头“引火烧身”/老陈头的口头禅/“竹筒倒豆子”让我闯下了大祸
教诲一孙书记的良苦用心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理才要让人”/“弄得人都离你远远的,这算什么本事?”/“他要坐驾驶室!”/“鬼子进庄了!”/“检修完毕,怎么还不送电?”
人性的弱点与权力的悲哀
年轻人的一句问话,让我想起许多往事/从“县团级和尚”到“不总,不总”/有点权就想用得滴水不剩/“他说的话,你也信啊?”/没有不透风的墙/“领导住进了医院,却没人去看他!”/“我不请您,就没人请您了”/“你会用第
三种姿势如厕吗”
第二章 我看金钱
金钱是什么?
没有钱寸步难行——从“成功人士”买金卡想到的/魔鬼的钓饵——从“樊科长分奖金”说起/当金钱等于零时/金钱只是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金钱的虚与实
金钱是一个变量/金钱如何改变人/当金钱只是一个数字时
做金钱的奴隶,还是做金钱的主人?
不要被赚钱的错觉牵着鼻子走/渔夫与银行家的对话/“我还想盖一盖新毛毯”/我们适合在人间
第三章 感情是品出来的
真情滋润着大干世界
“友谊是永恒的”,“朋友是永远的”/感情是品出来的爱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种子,根植在有情人的心里爱,不需要任何定义/初恋是永恒的信仰/爱情的苦与乐
婚姻是什么?
不同的婚姻,不同的命运/婚姻中的对与错/婚姻中的情与理
亲情的魅力
“妈妈”的含义/亲情是汇纳百川的海洋
理智的力量
把感情和理智放在一起咀嚼/具有理智的人才懂得珍惜感情
第四章 与知识同行
知识与人生同在
摇摇椅给我们的启迪/知识是溶于人生长河中的“盐”/“他一说话就露馅儿了”
读书就是“读”自己
母亲对我说:那就换个学校吧!/“你要改进学习方法,学会融会贯通”/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蹈蹈”/探讨“衔接学”的启蒙老师——麻哥
知识世界里的“幻觉”与“怪圈”
“知识分子,我们够用了”/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如“雨后春笋”/“幻觉”与“怪圈”背后的利益链
知识的光华与灵魂
“你——就是你,说!为什么?”/“糊涂医生”与“节省每一个铜板”
没有人能走到知识的尽头
坦诚需要勇气/学无止境的新背景
第五章 内心世界主宰人的一生
留在心间的故事
“人的内心世界你也敢写?”/记忆犹新的往事/我心底的一个印记——小熊/特殊年代的几组镜头/饭锅巴、火烧和榨菜汤
人生的心路历程
发自内心的取与舍/点燃心中的“火种”,就不会原地踏步
人生的最高境界——掌控你的内心世界
你想过吗?当自己的总裁/把心态放平,也是一种境界/懂得感恩,就能笑对人生
下篇 如何衡量人生
第一章 学会几样本领
学会承受
石光荣身上的18块伤疤……/关于特莱艾的故事/要活得有点“弹性”
学会宽容
阿廖沙的身影令我挥之不去/山沟里的他不是“敌人”/“务必留下至少1%的空隙”
学会等待
“你父亲是位老革命吧?”/达尔文大吃一惊/“你才是猪!”
学会纠正错觉
“买面条的人还没回来呢”/小周买西瓜的故事/本·沙哈尔的幸福课
学会改变与完善自己
从“都听明白了吗”到“我说清楚了吗”/“‘我’就是‘我’!”/勇于“自责”的荷兰人
第二章 搞懂几个道理
刻苦勤奋是人生的基石
从联想中受到的启示/华山上的独臂挑夫和托尔斯泰灯
诚信是做人的底线
“他呀?不靠谱!”/“我觉得自己欠他三鞠躬……”
讲真话和接纳善意的谎言
“第一个要求:说真话!”/说真话难,把真话全说出来难上加难/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爱
世上无完美
祈祷只是一种期望/完美是组合而成的/“完美主义者不得食”
和自己一样的人是没有的
买咸菜和拔白发的启示/一次追悔莫及的荐言/人生是在磨合中写成的
第三章 品味和享受人生
人的品格与力量
不要太在乎你的名字/自己怎样将自己托起来/人的品格决定人的品位
好人·成功·快乐
做个好人就这么简单/心中有没有惦着他人,是一道分水岭/做一个好人就是最大的成功/好人的快乐传递了生命的内在美
人生是供我们享受的
真正的享受是自己款待自己/给人生一个美好的定位/人生还有下半场
后记
人活到一定岁数,可能会想两件事:生命的传承和人生的传递。中国有十三亿人,全世界有七十亿人,所以我们不用犯愁自己有没有儿子、孙子,因为生命的传承绝不会中断。但人生的传递就不一样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所以人生的传递是无法替代的。
这不是一本回忆录或传记,也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一本与你分享人生体验的“故事集”、与你促膝谈心的真言。书中透过令人回味的故事,和你一起思考,希望能使你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不论一个人能活多久、经历多少年代,人生的体验总是有限的。如果加上他所见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人生就丰富得多、完整得多。希望与我相识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都不必与书中涉及的人和事对号入座。因为用心写出来的故事反映真实,但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真实。
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并不等于他的人生。人生传递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生感悟的传递。我边忆边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写,把忆起的、编排出的和抄录到的一个个故事镶嵌在一起,酿就了我的人生感悟。我只想将它铺垫在你的脚下,希望你活得更加踏实、滋润。
现今社会上有一种潮流,把当大官、赚大钱和有名气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从这个角度说,我的这本书是“反潮流”的。这并非我刻意,而是写着写着,顺理成章地写成了这个样子。因为我在写的时候就常想,我们周遭的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应该都是成功的,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我立足于与寻常不同的视角,在书中诠释了人生成功的内涵。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我有点“傻”。但我想,出于善意,能把心声道出来,“傻”又何妨?其实,我只是想在浮躁的氛围中和大家一起去找回失落的东西。我相信,不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喧嚣,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在错觉中觉醒。当我们卑谦地凝视充满阳光的人间时,貌视落伍的东西可能反而是超前的,用它来填补我们思想中的空白,也许就是一种进步,就是在“突围”吧!世界上“傻”的人总是有的,或许待你跋涉到“尽头前某处”时,才能看得更清楚。
为了叙述方便,本书被分成了上、中、下篇。上篇是引子,中篇是对大千世界的解析与描述,下篇是全书的核心。但它们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写出来的东西就是让人读的。但我还是有些担心,在这个脚步匆匆的年代,谁还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一个普通人谈人生的书?不过你若有机会随手翻一翻,透过书中典型的故事与人物,以及在反复思索中解析出的常被人忽视的人生哲理,也许书中的某个章节、某一段话,能在你疑惑、彷徨时帮你理清思路,甚或还能帮助陷入困境的你找到人生的“紧急出口”。如果真能如我所愿,那么,这一节、这一段,就是写给你的……
谨以此书作为一件珍贵的礼物献给我亲爱的母亲,献给我所爱过的和爱过我的人:亲人、恋人、友人,所有年轻的与老年的朋友。
作者
2012年6月
《人生无需喝彩》透过发生在苏北小城和金沙江畔太阳城的故事,以及其他生动的事例和思想碰撞,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作者南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什么是人生的成功,总括了人需要学会的几样本领和要搞懂的几个道理,提出了如何衡量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人生无需喝彩》中不乏真知灼见,读来回味无穷。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力、金钱、情感、知识和内心世界里,但你真正了解它们吗?南今编著的这本《人生无需喝彩》通过对权力、金钱、情感、知识和内心世界的描述与剖析,有力鞭挞了权力至上、金钱万能等错误的人生观,热情歌了亲情、友情、爱情,倾心赞颂了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大胆揭示了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书中那些深入浅出的讨论、诙谐睿智的对话、饱含深情的追忆、令人感慨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论述,更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