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进化的力量(万捷和他的雅昌王国)/中国文化产业书系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麦子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进化的力量(万捷和他的雅昌王国)》麦子所著,由王石、刘长乐、范迪安作序吴敬琏、马未都、洪晃推荐!

王石:万捷这样的人,雅昌这样的企业,理应有今天的!

雅昌从优秀到卓越的进化之路!

万捷和雅昌为企业树立了一个进化标杆,描绘了一个进化路线图,这不仅仅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和成功企业的核心秘密,也是所有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路!

内容推荐

《进化的力量(万捷和他的雅昌王国)》麦子所著,《进化的力量(万捷和他的雅昌王国)》是历经30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成功案例。

就印刷行业而言,他是民族英雄,他以自身的实践,在行业里战胜了强大的国际对手。因为他的出现,他在高科技大潮中不失时机的的举措,令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并引领中国印刷前沿的境外印刷企业纷纷后退;因为他的出现,中国印刷27次夺得世界印刷最高奖项,以使中国人在900年后为印刷术的故乡重新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他没有止步于印刷业,从高端艺术品的仿真制作及艺术精品书籍的印制,他转而晋身艺术王国,从雅昌艺术网到艺术品数据库,从艺术数字出版系统到流动美术馆,再到艺术阅读体验中心,誓言为国民的艺术普及教育做出贡献

他20年的进化之路,为企业树立了一个蜕变的标杆,那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和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成长之路。

他就是万捷,他就是雅昌。本书为你讲述万捷和雅昌进化路上的格局与境界。他将引发人们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思考。

目录

代序一 那个踏实的“年轻人”王石

代序二 雅人深致,昌明文化刘长乐

代序三 长风破浪,直挂云帆——万捷印象谈片范迪安

引子 一个成功进化的企业样本

第一篇 格局:艺术教育藏商机

第一章 餐巾纸上的战略构想

拒绝一个亿的订单

大腕云集的聚会

有吸引力的“发愿”

第二章 机会就在空白中

艺术普及教育困局

发现一个大市场

精明的“一鱼多吃”

第三章 艺术普及进行时

网聚爱好者的力量

把“真迹”带回家

让美术馆“流动”起来

第二篇 基因:野心与耐心同在

第四章 眼睛里闪光的年轻人

年前的文艺青年

从导演梦到管理梦

换种令人兴奋的活法

第五章 性情造就人格魅力

敢向老板拍桌子

年轻的董事“司机”

员工犯错,责任在管理者

第六章 学习是一种能力

岩井的言传身教

日本机场大巴的启示

野心可挫不可败

第三篇 选择:从进步到进化

第七章 创业,偶然中的必然

全面管理小试牛刀

创业,没什么了不起!

一个名字的“预言”

第八章 市场最缺的是品质

知难为何还要上

鸡蛋里面挑骨头

“申奥”的金钥匙

第九章 拍卖图录打开新领域

有优势,就不怕竞争

做就做别人做不了的

被废掉重印的图录

第四篇 定力:为人民艺术服务

第十章 艺术界的英雄路

从印刷艺术到艺术印刷

艺术修养是软实力

内刊上的一封批评信

第十一章 构建艺术网舍我其谁

装在MO磁带中的数据

艺术与爱好者的桥梁

做艺术资讯服务商

第十二章 前瞻者的“自觉”

驶入艺术的蓝海

让团队跟上自己的思路

与王石的两次过招

第五篇 创新:好模式是扩张的基石

第十三章 数字时代怎么起舞

蓄势待发的艺术数据库

数字出版进行时

替艺术家管理资产

第十四章 印刷业的图存之道

为纸质图书许一个未来

谈判谈错方向的奇书

查尔斯王子晚宴上的主角

第十五章 到需要艺术的地方去

正循环的商业逻辑

北上北京,东进上海

拓展海外大市场

第六篇 服务:进化的内驱力

第十六章 服务也是生产力

服务是一种竞争优势

服务绝对有标准

艺术有流派,服务无偏好

第十七章 服务的核心是满足需求

艺+服务的°

想艺术家之所想

是客户,更是朋友

第十八章 有商业伦理才能走得更远

有所不为也是一种智慧

推动艺术品版权保护

艺术服务由点到面

第七篇 管理:想清楚才能容易做

第十九章 “四清楚”工作法

说不清楚是因为没想清楚

想清楚后更要做清楚

“四清楚”改变管理思维

第二十章 小细节折射大问题

食堂里的管理学

花半年时间买一把椅子

抓细节,更要抓重点

第二十一章 执行力就是不说“不”

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能轻言放弃

不给创新戴紧箍咒

第八篇 情怀: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第二十二章 享受工作的实干家

一个倡导快乐的总裁

一个拥有大爱的企业家

一个只争朝夕的董事长

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服务是幸福的

替艺术家们呐喊

为艺术服务不计成本

运作故宫基金会

第二十四章 价值观引领成功

为中国印刷赢回尊重

生日会上的遗书

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企业

结语一个从优秀到伟大的机会

试读章节

喜欢艺术的潘剑平,对“为人民艺术服务”这个口号印象深刻。雅昌的定位是“艺术综合服务机构”,这让他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传统印刷企业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印刷,属于传统的制造业,拼的是设备,是规模。而艺术服务是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领域较量的是智慧,是创造力。这种差别就如汽车制造业与好莱坞。美国人可以把悍马卖给中国企业,而好莱坞却以更轻盈的方式横扫中国人的票房。

在2004年的那个冬季,潘剑平心里燃起了一团火。他看到,雅昌正从制造业迈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门。成功?失败?不管结果如何,这已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求贤若渴的万捷,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2004年,雅昌已经成立了十多年了。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万捷心中一个更宏大的想法已经渐渐成形。这个梦想太大了,他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比如,把这位师弟请进雅昌,协助他做管理工作。

毕竟都在顺义天竺开发区,两个人在各种活动中经常碰面,在交流中,万捷也提出了邀请潘剑平加盟雅昌的想法。但从一个合资企业到一个民营企业去,这个落差,在当时看上去显得太大了。

直接打动潘剑平决心加盟雅昌的实质性进展,发生在北京丽都饭店的一个小餐厅里。那一天,万捷顺手拿起桌上的一张餐巾纸,用铅笔给潘剑平画了一张雅昌的商业模式图。

那一天,在刚刚理解了“为人民艺术服务”这句口号后,潘剑平又听到了另一句新鲜的口号:“艺术为人民服务。”

从雅昌1993年创立,到2004年前,雅昌处在“为人民艺术服务”的阶段,雅昌凭借高超的印刷技艺,所服务的人群,主要是艺术家、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机构。

而现在,一旦扛起“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大旗,雅昌将要服务的,就是所有热爱艺术的人,是所有需要艺术的人,是更为广泛的大众消费者。

这一切,在2012年的价值观梳理中,形成了雅昌的使命:“让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这是一个企业家的理想,用佛家用语表达,就是一个企业家的“发愿”。企业家的“发愿”,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眼界、格局,决定着企业的愿景。

从很早起,万捷就不再把雅昌看作一个印刷企业了。在他看来,印刷术、造纸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介质。雅昌在文化传播的链条中看重的,并不是印刷这项技术,雅昌更看重的是文化艺术本身。

从服务小众,到服务大众,雅昌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变革。

在万捷的构想中,雅昌要做的事很多,触角将伸向多个领域,高端艺术图书印刷、艺术交互平台雅昌艺术网、艺术图书数字出版、包括高仿真复制在内的艺术衍生品。

而支撑雅昌在这些领域拓展的核心动力,就是雅昌的艺术品数据库。万捷提到的这个数据库,也让潘剑平眼前一亮。

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雅昌在承接拍卖行、博物馆、艺术馆以及艺术家的印刷业务时,拍摄、扫描了多达千万张的艺术品图片。这些高清晰的图片都被雅昌存储了起来。依托规范的版权授权、管理保护体系,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艺术品数据库。每张图片都可以方便地用于印刷、艺术品复制、电子出版、网络传播,它将成为支持各项业务线的原动力。

印刷、互联网、数字出版、艺术衍生品,围绕着艺术的众多业务,形成了一个服务体系。潘剑平一眼就看出来,传统的印刷在雅昌未来的业务中只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而这四大业务领域,归根到底承载着万捷的一个终极梦想——大众艺术普及教育。  如果大致了解一下雅昌的发展历程,就会清晰地看到,雅昌创立不久,印刷业务就逐渐转向了艺术类图书;到2000年,雅昌艺术网成立,提供艺术资讯、拍卖直播、艺术家官网等服务,2004年起,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项目启动,“为人民艺术服务”的体系渐趋成熟。

万捷在这张餐巾纸上勾画出的构想,看来已经想了不是一天两天了,“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是万捷发出的真正的愿。

那时的雅昌,正着力从一个服务小众的艺术服务商,向一个服务大众的艺术综合服务机构转型。面向一个巨大的市场,运营一个巨大的工程,雅昌的格局让潘剑平感到热血沸腾。他清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规模化,并具有极强的衍生性。它的成长,几乎没有天花板。

更重要的是,做艺术普及教育,让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一愿景,把雅昌的事业与社会责任作了一个有机的融合,这件事,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尽一份力,这是一件投身其中、能获得更多快乐和意义的事业。

对许多职业经理人、创业者来说,吸引他们的工作,往往来自于所做的事具有的意义。如果一件事可以成为一项事业,而别的工作只是一份工作,一个人在选择时就会义无反顾。

那么,艺术普及教育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以至于万捷要从国际性的企业寻找管理人才,并让万捷放弃一个亿的大单呢?

P12-15

序言

代序一 那个踏实的“年轻人”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

我和万捷相识于20多年前,他是众多南下的年轻人中的一分子,万科还是深圳众多正在创造历史的小企业中的一员。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雅昌,万捷正在为一家中日合资的印刷企业工作,干得很出色。万科当时也涉足了印刷业。

今天,雅昌成立快20年了,回头一看,至少在印刷行业,万科可是雅昌的手下败将。

20世纪80年代末,万科的合资厂需要印刷行业的专业人才,我就打算把万捷从中日合资的工厂里挖过来,但被万捷拒绝了。他对我说,自己身边的厂长和很多技术员都是日本人,他们手上有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他希望把这些技术学到手,而且即便跳槽了,面对日本人的竞争,也没有胜算,反而辜负了我们。

无法反驳的理由,我不能不被说服,同时也默默地佩服起这个年轻人的踏实和沉着——那时候的深圳,人人都在淘金,钱似乎是一切的动力,像他这样的年轻人真不多。

1993年,万捷离开工作了6年的东家,想必是有了充足的信心可以打败日本人。他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雅昌。我当时也很看好他创业,果然,没过多久,雅昌的名号已经在深圳打响。我又动了合作的念头,万科的印刷厂与雅昌合并,双方各占一半股份。结果这个方案又被万捷拒绝了,但这次他提了个新的方案:双方照旧合并,但雅昌占90%的股份,万科只占10%。万捷懂行情,看出了雅昌与我们的印刷厂相比的优势所在。

思考一番后,我同意了他的方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合作还是没有展开,但这没有影响我对万捷的欣赏,他日后一定是个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雅昌20年来的发展,证明了我的判断。万捷目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绝不仅仅因为他让雅昌找到了一条艺术品印刷的路线。其实,找到这条路并不是偶然,能一直走下去,更加不偶然。这背后折射的是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极尽完美的专业主义追求。

十几年前,还在与其他印刷企业混战的雅昌,就把德国海德堡公司已退休的中国首席工程师请了过来,海德堡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制造商,它的工程师,代表着最顶尖的专业水准。创办不过几年的雅昌,敢把这样的人物请来,可见万捷当时的抱负和追求——眼光就是要盯着行业最高水准。

雅昌的印刷产品精度要求非常高,这不只是靠花大价钱买套好设备就能做到的,从生产流程到生产环境,甚至车间里的灯光光谱,都要有一套被严格贯彻的标准。显然,雅昌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这条踏踏实实的路有多正确。

说到这里,就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了,在房地产行业,万科也是像雅昌一样追求标准化、精细化的企业。看着雅昌一路走来,我这个老朋友,在欣慰的同时,

也有作为同道者的自豪。

万捷这样的人,雅昌这样的企业,理应有今天的。

书评(媒体评论)

当前许多中国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如果您面对这个生死关头感到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我建议你读一读《进化的力量》这本书。经济学说得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无非就是提高产出中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或者说文化含量。万捷和他的雅昌团队正是这样做的,并且由此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虽然不同的行业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触类旁通,无疑都能从雅昌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在房地产行业,万科也是像雅昌一样追求标准化、精细化的企业,看着雅昌一路走来,我这个老朋友,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作为同道者的自豪。

万捷这样的人,雅昌这样的企业,理应有今天的!

——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石

作为雅昌的灵魂人物,万捷为中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传统产业与新经济接轨,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前瞻性的成长性样板。雅昌超越传统印刷企业的模式,涅盘重生成为著名文化企业,是万捷的文化使命感赋予了雅昌在进化道路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从容气度。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

万捷使雅昌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个企业,从一个以彩色印刷为起点的传统型企业变成了以视觉文化为方向的新兴型企业,他还把雅昌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品牌,从一个品牌变成了一个名牌,从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雅昌挣回了从宋代毕昇开始的(印刷)首创性尊严

——著名学者 余秋雨

印刷是人类广泛传播文明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跨越时空沟通。

古人利用印刷品来传达信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来,印刷标准没有改变,务求准确。雅昌却把印刷当做艺术,不仅限于追求准确,而且追求真实。

这已脱离了一般意义的印刷,完全赋予了印刷品以生命。这个意义,影响深远。

——著名收藏家 马未都

不容易,一个传统印刷企业,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谓丰功伟绩了!

——著名媒体人 洪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