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之之,本名喻进,女,1981年生。热爱文学,酷爱阅读,喜欢写作。爱美,相信美好的承诺,喜欢所有美丽的事物和风景,喜欢做美梦,睡着的美梦,是去唐宋给李白、苏轼铺纸研墨。醒着的美梦,是这辈子可以写一本好书,写一部好的剧本,拍一部完美的关于爱情的电影。
其创作的小说集《十一分爱(中短篇小说集2012年卷)》里的这些作品题材不同,叙述风格结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也共同之处,那就是一种由衷的关爱与体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一分爱(中短篇小说集2012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喻之之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喻之之,本名喻进,女,1981年生。热爱文学,酷爱阅读,喜欢写作。爱美,相信美好的承诺,喜欢所有美丽的事物和风景,喜欢做美梦,睡着的美梦,是去唐宋给李白、苏轼铺纸研墨。醒着的美梦,是这辈子可以写一本好书,写一部好的剧本,拍一部完美的关于爱情的电影。 其创作的小说集《十一分爱(中短篇小说集2012年卷)》里的这些作品题材不同,叙述风格结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也共同之处,那就是一种由衷的关爱与体贴。 内容推荐 喻之之站在女性的立场,细细阅读着女性的心灵,她在努力表达那些微妙与复杂。从她叙述故事的情节到细节,都会看到一种关爱一种体贴。于是,心灵的门打开了,人物也就鲜活起来了。小说集《十一分爱(中短篇小说集2012年卷)》里的这些作品题材不同,《十一分爱(中短篇小说集2012年卷)》叙述风格结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也共同之处,那就是一种由衷的关爱与体贴。 目录 总序:袁鹰 序:在寻找中前进秦万里 十一分爱 映秀之恋 第一百零一次葬礼 王昆明的拖鞋 没有蔷薇的山野 试读章节 两天前,我还在班加罗尔的一家音乐吧里小坐。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这里有许多小酒吧,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装饰风格。我常在那里盘桓,还常常遇到很多黄皮肤的亚洲人,有些甚至是国内来的工程师。我就在附近的一个培训机构里上班,一边教英语口语,一边学习瑜伽。 这天,我在酒吧里遇到了两个以前的学生,他们早巳生括得如鱼得水了,只是他们的合约到期了,正打算回国,想请我去他们住的地方小聚。 我想也没想,就关上正在看着的一部小说,跟着他们前行。 印度的很多街道都没有铺水泥,而街上也是人、车、畜并行。此时他们带我走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街道。不一会儿,灰尘就沾满了我新买的绣鞋,长裙艳丽的边裾也沾染了点点泥沙。我们一直向高处走着。班加罗尔建在丘陵的屋脊上,他们的住所却正在脊背上,在这里几乎可以俯瞰全城。 聚会从下午就开始了。陆陆续续有人来,我见到不少国内来的同胞,甚至还有省内的老乡。大家在他乡重逢,片刻就熟悉了,高兴地争着吵着,说起出国之前的许多往事,发现竟然有许多有趣的关联:有的暗恋过同一个校花;有的在不同的时间与同一位老师发生过相同的争执;互不相识的竟然是校友,甚至还住过同一问宿舍、睡过同一张床;竟然还有一位和我表姐小时候住同一条巷子,双方的父母点头致意了十多年…·-·骤然相聚的喜悦和依依惜别的感伤交织在一起,让聚会既欢闹又低回。我呆坐在那里,不想说话,可心里却交揉着各种感受,那些刻意被我尘封的往事因为回忆而潜滋暗长,记忆深处的花香和甘甜不容我压抑地涌了出来,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 聚会还未结束,而我却不得不先行一步了,晚上还有一堂瑜伽课。我拒绝了任何人的相送,一个人沿着山坡向下走。夕阳把半边天空点燃,挥毫泼墨般地织就一幅壮丽的锦缎,半个城市静默在晚霞里,红顶自墙的三四层小楼密密麻麻,安卧在山的臂弯里。清真寺的白色穹顶显得那么圆融、端庄、典雅,和挨挨挤挤又竖满广告牌的房子相比,它简直高洁得要飞去,可,它们却又都静默地矗立在同一块土地上。 我一边赏景,一边沿着纵横交错的石阶往下走,竟然在黄昏里迷失了。我弯下腰扑鞋上的灰尘,抬起头的刹那,却在路的边缘,看到一棵和夕阳交相辉映的树。它全身火红,无数丝丝缕缕的红布条披挂在身上。树很大,要几个人环抱才行——这种大树,在印度并不少见,这个国度百年大树比比皆是——红布条从千万条树枝上垂下,下面结着一个个的小纸条。树下坐着一个穿金袈裟的僧侣,他正在打量着我——这是一棵许愿树,在印度的城市和乡村随处可见。印度是一个信仰大国,僧侣备受人们的尊敬,我连忙双手合十,向他行礼。 他也双手合十,向我还礼,并欠身递给我一个小纸条。他讲的是本地口音的印度语,比画半天,我才明白他要我许个愿望。 我拿着纸一筹莫展,心愿很多,但不知要写哪一个。二十余年的岁月告诉我,没有哪一个愿望不是非得自己身体力行去努力就能实现的。我呆在那里。 夕阳里,不少男男女女三三两两结伴来许愿,他们虔诚极了,带着满腹心事而来,却轻轻松松而归,仿佛把一世界沉甸甸的心事都交给了这棵老树。所有的人来了,很快又走了,回到那个等待着他们的家里去了。 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来了,她走到我跟前,接过我的许愿纸,用铅笔在上面画了一颗爱心。然后对我说:“G0home!” 那一刻。我心底的那股泉眼被掘开,汩汩冒出水来,思念的泉水把我淹没了。那一刻,我只想回家,回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里。我就站在那棵火红的树前,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还未及说话,就哽住了。 僧人接过我的愿望,系在树上,然后又像入定一样端坐着。可我,已开始做回家的一切准备工作。 我推开阁楼上的窗户,一个清新明媚的早晨展现在眼前。天空铺陈着大朵大朵的流云,蓝天下江水滔滔,江滩绿树成荫,一群白鸽绕着武汉关的钟楼回环飞翔。 这个城市,我回来了,我回来了……这里藏着我的青春,藏着我的血脉,藏着我的记忆,这些东西丝丝缕缕地缠住我的脚,让我以为自己可以走得更远,但却因为想逃而离得更近。 我站在窗口,看着这熟悉的风景,在心里生出许多感动。大大地伸个懒腰,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我要养活自己,要养活这套租的公寓,还要养活半个丁霁心。 回来半年,这是我开始的第一份工作——给一家翻译公司做兼职翻译。 我打开笔记本,收到了老板凌晨发来的文件,需要翻译的是一封信,看来是一个女人写给情夫的,信写在高级信签纸上,字迹娟秀飘逸,微微倾斜着,菲常之美,让人一见之下,就会认定这位写信的女人是位绝色佳人。看来男人有了家室,而且离婚无望,女人要远走他乡,用这封信来诉说这些年来爱的苦楚和辛酸。 二十一世纪的初夏,我还能读到一封情书,可惜我无法替那个男人感动,或者作出什么决定——这个文件是拍成照片传过来的,一定是男人的结发太太派私家侦探找的我们。 她想要干什么?如果她知道那个女人已经让步,他们已经要结束,她会怎样? 我一边翻译,一边不着边际地乱想。 有几个单词拦住了我,我找了找常用的工具书,居然没找到。 正在我冥思苦想的当儿,丁霁心开门进来,她一边收手里的钥匙,一边用甜得发腻的声音说: “快进来啊!麦子是我最好的朋友!”说着,她就眨着眼睛要向我扑来。 我毫不留情地把她张开的双臂挡了回去,说:“换鞋。” 丁霁心吐了吐舌头,极不情愿地跑回去换鞋,还无限温柔地给进来的男孩拿了双。我抬头看了看来人,本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但偏要打扮得阴柔一些,黑色小西服、修身牛仔裤,白白净净的脸,一头烫过又染过的碎发把脸庞包着,越发显得中性。戒指、耳钉、项链一个也不少——也许这才是时下审美标准下的花样美男吧。 “麦迪。乐队的电吉他手。” 我冲他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了。然后低下头,继续找那几个单词。 丁霁心从冰箱里拿出两罐百事可乐,一边恬笑着递给我一罐,一边说: “我明天就去给你买,给你买多多的……”我还没有接话,她就接着说,“你知道吗?听说桑家榆双规了?”P2-5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阵,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 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 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1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 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2l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甘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 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 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退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拙、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 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 1994年初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