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瓷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了《水浒传》,想造反的心凉了;读了《三国演义》,想报国的心凉了;

读了《红楼梦》,想爱情的心凉了;读了《金瓶梅》,想偷情的心凉了;

读了《西游记》,想吃唐僧肉的心凉了;读了《封神演义》,想娶美女的心凉了。

读了陈瓷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想做伟人的心凉了。

平民视角,人性角度,史家态度,现实思考。70后草根史学家陈瓷倾力奉献,我国首部人性视角下的全景三国史。

内容推荐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简介:后有大海困绝,前有大江封闭,处于低地,攻守不利,远离中原文化,处于文明边缘,这样的东吴却在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个中奥秘,仁智互现,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陈瓷所著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通过周瑜、鲁肃、吕蒙等江东豪杰的人生轨迹,从人性的角度,揭晓东吴现象背后的奥秘。

目录

序 让三国活一会儿

第一章 悲情仲父张昭

 三国人物考评表·张昭

 第一节 危险关系

让人头疼的表扬信◎危险的责任感

 第二节 另类战争

前浪死在沙滩上◎用刀剑来表态

 第三节 不得为相

最难对付的猎物◎我的梧桐栖不下你的凤凰

 第四节 非常君臣

怀念自己的影子◎皇帝制造的纵火案

第二章 不归游子太史慈

 三国人物考评表·太史慈

 第一节 职场菜鸟

勇敢的职场菜鸟◎逃亡的功臣

 第二节 神箭离弦

一个比让梨要艰难的选择◎为什么要流浪

 第三节 神亭英雄

能干的不如能说的◎很荣幸与你交手

 第四节 当归何归

因为你是太史慈◎是英雄就有遗憾

第三章 五星级男人周瑜

 三国人物考评表·周瑜

 第一节 青春摇滚

少年特工的重大使命◎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第二节 人生曲线

一个不称职的年轻县长◎一个爱吃醋的老头

 第三节 赤壁风云

一个姓周的孙家人◎一道价值999美元的线

 第四节 生命断章 

三气周瑜的真相◎不忍心探究的历史真相

第四章 反策划大师鲁肃

 三国人物考评表·鲁肃

 第一节 鲁氏狂儿

荒唐奶奶和荒唐孙子◎两个荒唐县长的荒唐事儿

 第二节 江东智囊

忽悠与反忽悠◎诸葛亮涉嫌抄袭

 第三节 纵横赤壁

最佳导演奖◎跑题的颁奖典礼

 第四节 残缺人生

鹰时代的鸽族◎盖棺未能定论

第五章 草根传奇吕蒙

 三国人物考评表·吕蒙

 第一节 草根崛起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应对“木桶效应”

 第二节 创意无限

一座违章 建筑左右了历史◎一个让曹操疯狂的人

 第三节 成本主义

盘桓江东的鱼鹰◎找托儿是降低成本的捷径

 第四节 面对强者

把所有人当托儿◎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

第六章 热血战士甘宁

 三国人物考评表·甘宁

 第一节 华丽转身

最华丽的土匪◎最艰难的跳槽

 第二节 闪亮登场

被需要才有价值◎刀影血光里的酒宴

 第三节 战场传奇

做了几天王八◎性价比最高的胜利

 第四节 亦侠亦匪

虚高的名人效应◎喜欢玩杀人游戏

第七章 传奇书生陆逊

 三国人物考评表·陆逊

 第一节 书生出世

三枚橘子引发的历史大案◎弗洛伊德理论下的陆逊

 第二节 犹亭扬威

最危险的导游◎终结者

 第三节 竞合关系

弱智作文的深奥思想◎孙权解开了他的腰带

 第四节 书生绝唱

优秀家庭教师的悲剧◎一条道走到了黑

第八章 卖萌天才诸葛恪

 三国人物考评表·诸葛恪

 第一节 蓝田生玉

两个字换来一头驴◎卖萌有技巧

 第二节 头角峥嵘

成功原来如此简单◎原来从未有过成功

 第三节 权力高原

一手要软·一手要硬◎管理者最容易有的心理缺陷

 第四节 死亡预言

危险的成功◎并不神秘的死亡预言

◎精彩回头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危险关系

让人头疼的表扬信——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北方来信说好话。

“张公,北方又来书信了。”听到这句话,张昭就感到头疼,因为这些书信又要说他的好话。

建安初年,中国在激烈的动荡之后,大浪淘沙,剩下了有限的几位霸主,就像小组赛出线的佼佼者,站在了争霸擂台上,开始了更为激烈更高水平的强强对抗。黄河以北。袁绍以冀州为中心,公孙瓒以幽州为中心,二者都极力辐射自己的势力;黄河以南,曹操几乎占有了整个中原,俨然成为天下核心;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二人雄峙江南:士燮独占交州,刘璋固守益州,马腾与韩遂分割西北,虽然偏远,但他们也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诸强当中,只有曹操算得上是合法的。其实皇帝才是合法的,但是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都城就在曹操地盘内的许都。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布告天下。数年前,早在小组赛期间,袁术这个愣头青就大张旗鼓地做皇帝,做“决赛”时才能做的事情,结果成为天下公敌,群起而攻之,很快兵败身死。强强对抗赛。选手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才不像袁术那么傻呢!所以,他们虽然都在各自地盘上做着土皇帝,但是都与许都保持着联系。年初计划,年终总结,检举揭发,倡议表决,节日祝贺……这一些都要与朝廷进行书信往来的。写封信,就能获得国家认证,多合算啊。而曹操控制下的许都,也乐意给诸强传达一些文书,这样就能表明对他们的操控。可是,没有人喜欢说是与曹操保持联系,而都是说与北方进行书信往来。

北方给江东的书信,都要先经张昭的手,因为张昭是孙策的长史。相国、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一人,相当于秘书长。198年,曹操为了安抚孙策,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而孙策则把讨逆将军府里最重要的唯一的长史职位给了张昭。长史,是讨逆将军有权任命的最高级别文官了。

孙策远远地看到张昭走来,刚想上前亲亲热热地打个招呼,但是张昭却向他这里看一眼,做贼似的绕道走开了。

二人关系为何如此生分?不,二人亲近得很。按照那时的礼教,大户人家的内眷是不会随便见人的,但是张昭却是可以去孙策家里拜见吴夫人的。升堂拜母。对孙策来说,除了张昭。只有周瑜能够拥有这一特权了。孙策不仅把政务都交给长史张昭,还任命张昭为抚军中郎将,这是讨逆将军能有权任命的最高军职了,这样,孙策又把军事都交了给张昭。文的,武的,都交给了张昭,孙策就放心地东征西讨去了。孙策打地盘,张昭管地盘。这是江东孙吴集团创业时期的典型军政模式。孙策只要见到张昭,就一定会按照对待老师的礼节行事。

既然如此亲近,那张昭见到孙策,为何还要绕道而走?

“哈哈,肯定是北方来的书信里,又把我们做的好事都归到张公身上了,”孙策拍手大笑,“北方人,只认得张公一人啊!”

为了不激怒曹操,孙策也做了一些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的事情,例如接受朝廷征召,加入到讨伐袁术的阵营里去。要知道,孙吴集团从第一代孙坚开始就是隶属于袁术的,而且孙策起兵讨伐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就是奉袁术之命。现在孙策与袁术决裂,坚决拥护以曹操为首的中央政权,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但是,孙策放下屠刀,张昭成佛了。北方人都说是张昭让江东走上了正道,在书信里对他大加赞美,而真正的决策者孙策,却几乎不被北方人提起。

工作是谁干的姑且不说,出了成绩肯定是领导的,这点道理都不懂,张昭岂不白活了四十多年!再说,人家孙策确实是个青年才俊,从一千多士兵和几十匹战马起家,现在平定了江东,可谓能干得很呢。但北方人偏偏把功劳都归到张昭身上!

所以,一收到北方的书信,张昭就头疼不已。北方人慷慨地把所有赞美之辞都给了张昭,对孙策却吝啬得一句肯定的话都没有。这……这……这就没有实事求是嘛。再说,孙策才二十岁出头,一个大帅哥,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呢!

张昭拍拍头,不知怎么办才好。把信的内容原原本本汇报吧,年轻人面子上就过不去;隐瞒不报吧。不符合长史的工作原则。真是让人头疼的表扬信啊!

于是每逢收到北方人的书信,只要遇上孙策,张昭就只能绕着走。

这一次,孙策快走几步,把张昭喊住,说:“张公,把北方人的书信拿出来我们都欣赏一下嘛!”

张昭面红耳赤,嗫嚅不能言。

孙策开心地说:“过去管仲做齐国国相,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可最后齐桓公却成了霸主之宗。现在你有贤能,我能任用你,你的功名难道不也在我身上吗?”

管仲被后世史家称为“春秋第一相”。有人向齐桓公汇报。齐桓公不表态,说是应该先请示管仲如何表态,又有人向齐桓公汇报,他又不表态,又说应该先请示管仲如何表态。左右看不下去了,说:“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你这个国君做得也太容易了!”齐桓公说:“我未得到仲父的时候,做什么都难,现在已经得到仲父,又还有什么事情不是容易的呢!”伯仲叔季本是兄弟间的排行。仲父就是亚父,本来是齐桓公送给管仲的称呼。现在孙策拿来给了张昭。孙策十七岁那年就死了父亲,没有做啃老族的资格,他不甘心,就奉张昭为仲父,可着劲地“啃”他。

张昭太有“啃”头了:

年龄上:孙策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最喜欢论资排辈的中国人心目中,他是很难得到尊重的。可是张昭却已年属不惑,算得上是大叔了:

地理上:北方人占领中原。中原被视为天下中心,所以北方人对江东人的优越感是很强的,但是张昭是彭城(徐州)人,就容易获得北方人的认同:

名望上:孙吴集团武力崛起,孙策与其绝大部分手下,在北方人眼里都是赳赳武夫,而张昭少年时就以好学出名,拜师学习《春秋》,博览众书,而且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擅长写隶书,与赵昱、王朗等名人交往密切,曾经与王朗辩论为旧君避讳的事,占尽上风,虽然这在后人看来是一个无聊透顶的话题,但是当时他却因此而名动天下;

才能上:孙策的部下,除了周瑜文武兼备之外,其他大都作战是好手,管理是菜鸟,但是张昭却能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孙策来说,他不怎么缺少武将,但是缺少能够治国牧民的“大管家”,而张昭,就是最称职的管家。

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多了,这个角色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转移到这人身上。虽然张昭收到北方的表扬信后感到头疼,但是天长日久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啊,江东是不能没有我的。甚至,他还会以为没有他就没有孙吴集团。

P3-5

序言

让三国活一会儿

张爱玲好像说过: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隔着三十年的岁月便已如此,那要是隔上千百年的时光呢,我们还能看见什么?

凭你再怎么鲜活的人、再怎么轰动的事,数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浩瀚尘烟一层层蒙下来,到如今也只剩下些隐约的轮廓,陈旧而模糊。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现实的无奈,因为即便有一颗探寻历史真相的心,也未必就能找到抵达真相的途径。

三国却是个例外,作为中华史上最生动最拉风的一段,千百年来。三国的话题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三国故事也最深入人心,可是,能深入人心的往往未必是真相,却反而是一些被有意拔高粉饰了的传说。

中国人历来热衷于造神运动,于是乎。热热闹闹的三国经了一千七八百年沸沸扬扬的转述,那些事儿渐渐演绎成神话,那些人大多被硬架上了神坛,譬如刘、关、张、曹、孙,外带着诸葛亮、赵子龙等等一大批人,到如今哪一个不是须仰视才见的神?可惜头仰得久了,观众会觉得很累,英雄戏做得太足太美,就难免有假大空之嫌。历史本来是为了还原真实,到头来却让人觉得假。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幸好我们还有陈瓷和陈瓷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陈瓷,用他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还原出一段活生生的三国。跟着陈瓷神游,一千七八百年的光阴轻松穿越,陈瓷带着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英雄时代。

置身其中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一路狂啸着在眼前奔腾,淋漓的鲜血,腾空的烈焰,震天的呐喊,以及那仆仆的风尘都让三国那些事瞬间具备了质感和温度。更可贵的是,陈瓷耐心地拂去后人强加在三国那些人身上神一般的光环,将他们一步步引下神坛,还了他们本来的面目。

我想,三国那些人如果泉下有知,定会视陈瓷为知音,因为都是些率性豪放的汉子,却平白地被拘在高高的神坛上那么多年,展览品一样被人膜拜,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吧。还是陈瓷体恤他们,让他们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而我们,也得以近距离的平视乃至审视自己心中曾经的大英雄们。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却原来那些大英雄们竟也如我们草民一样,有贪妄,有痴嗔,有怨怼,有腹黑,他们也有小小的自私、狡黠和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不完美才是人性的本质与必然。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因为许多英雄的出处实在是拿不上台面。可越是这样,我们便越是感到英雄的可亲可信,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一样谈笑劳作,平易得就像隔壁的大哥哥。只等风云际会,世事大变,才能分辨出英雄和凡人的不同:凡人逆来顺受,媚俗盲从;英雄血脉贲张,拔剑而起。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成全了时势。三国那样前所未有的乱世,注定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论贩夫走卒,只须登高振臂一呼,便会围上来一群追随者,于是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呼啦啦一群人来了,又呼啦啦一群人去了,一来一去之间,陈瓷把三国写活了。那就让三国多活一会儿吧。

陈瓷写活了三国,得益于他鲜活生动的语言。方方正正的汉字在陈瓷笔下不再刻板,而是幻化成一个个活泼的精灵,一不留神,就碰到了你的痛处,止你不自觉流泪;一不小心,又搔到了你的痒处,让你忍不住大笑。这样的文字,可以佐茶,可以下酒,无论在何种情境下,读陈瓷的文字,都是一种享受。但愿越来越多的人,都懂得这种享受。

梁铁荣

(律师、文学爱好者、《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的死忠读者)

2012年5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