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大面糊&米粉汤——最华丽低调的在地美食
地址:西安街84号
电话:03-5253341
营业时问:6:30~16:00
公休日:无
“乡愁的滋味,是米粉汤的滋味!”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和大人来这里吃米粉汤的心情。当时,这只是一间挤在市场一隅、毫不起眼的小摊,旁边还挖了个黑黝黝的防空洞,用餐环境奇差无比。然而,为了吃上这碗很“正”的米粉汤,大家还是会忍着令人不悦的气味,乖乖自动送上门来。不过,在喝下第一口乳白色汤汁时,就会打从心底深深觉得:啊,一切都是值得的!
物换星移,每回旧地重游,我都还是能看见老板夫妇的用心。现在,西市米粉汤早已扩大营业改头换面,变成一处很舒服干净的小店了。美味不变、享受升级,总让我在开心之余,大快朵颐地吃掉整桌的美食,一解思乡之愁。
·阿鸿上菜 大面糊
大面,是新竹特产的加碱生面,久煮不烂,厚实带劲,咬起来特别有Q度。也只有这样经得起火候的面条,才可以在煨煮的过程中,自然膨胀出淀粉质,做出不勾芡却带有台式浓汤口感的大面糊。
大面糊要好吃,汤头可不能马虎。老板精心选用风干的大葱和“开阳”爆香,加入猪油增添香气,再倒入熬炖了好几个小时的大骨汤,汤汁的颜色是乳白中带点微黄,和一般清清如水的面汤大异其趣。
为了增添大面糊的丰富感,老板还会在煮好的面里,加入用高汤蒸到松软却不失其形、吸满鲜甜汤汁的大甲芋。面条Q、猪油香、汤汁浓、芋头绵,水乳交融、芬香四溢。最难得的是原汁原味,完全不靠勾芡,尝一口浓稠的滋味,一解多年的乡愁。
阿嬷灶脚的幸福味
这是一间传承了五十多年的老店。地道的西门口人,几乎没有人没吃过,甚至,只要提到大面糊或米粉汤,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这间老字号店的模样。站在摊头,光是呼吸,你就可以感受到一股久违的古早味,那是只有在阿嬷的灶脚,才会飘散出来的幸福况味。
这间我从小吃到大的店,生意能够历三代而不坠,经营得如此成功,我想原因就在于老板清楚掌握了食物原有的特性,对每种食材的处理都不含糊。在这里,并没有复杂的调味,而是尽可能地让食物展现出原汁原味。
吃原味,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功夫才深,其中包括了选材的眼光、食物的鲜度、火候的掌控度、烹饪的技术、味觉的协调度、保存的方法等等,都考验着掌门人的经验与智慧。
店里的每一种切料都是最华丽低调的常民美食,好吃又便宜,每桌客人都会点上一大盘,像是卤到可以透光的猪皮、肥而不腻的大肠、入口即化的粉肝、新鲜白嫩的花枝、馅料丰富的大肠煎、鲨鱼烟、粉肠、鸡卷、红烧肉……这些美食一字排开,样样引人垂涎。店家还会依不同时令,推出季节时蔬,像是卤萝卜、茭白笋,都是极具人气的招牌菜。
·从官夫人到煮面达人
这间年过半百的老店,目前掌门人是陈玉珠和林雅雯这对母女档。陈玉珠说,自己的一身好功夫,可都是娘家的妈妈教给她的。别人的传家之宝是老古董,自己的传家之宝则是老味道。现在,很高兴能有女传衣钵,继续来为忠实的顾客们服务。其实我到现在都难以想象,这些儿时玩伴,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并且几乎承接了阿嬷所有的真传。
陈玉珠回忆起小时候,一家人住在新港渔寮附近。当时的家境很不错,父亲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乡民代表,母亲是贤慧的官太太。每年到了农忙时期,家里会请来很多人帮忙务农。为了替工人们准备吃的,母亲总会搬出家里最大口的锅,一次煮好五十人份的面或米粉,越煮越有心得,不只是工人爱吃,连左邻右舍都拿着碗筷来分享,母亲由此成为当地有名的煮面达人。
父亲过世后,母亲没法子照顾那么大一片农地,便带着孩子来到热闹的西市口,开了一间小店,卖起拿手的大面糊、米粉汤,想不到一炮而红,生意越做越好,原本只打算用来“度小月”的米粉汤,居然就这样变成了一门传家的生意。
后来陈玉珠接棒后,秉持母亲的叮咛,认真踏实地做生意。因为西市是早市,所以陈玉珠每天早上四点半就得起床备料,好准时在六点整煮出第一锅热腾腾的米粉汤和大面糊。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