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编著的《红与黑(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主人公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醉心于拿破仑丰功伟绩的他,一心希望出人头地,无奈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从军无门的他选择了教会的道路,由于能够背诵整本《新约》,于连被当地市长看中,成为他家的家庭教师,后又经教会举荐,为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但最终,一封告密信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本书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且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连丰富矛盾的内心世界,他在野心与爱情之间的挣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与黑(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国)司汤达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司汤达编著的《红与黑(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主人公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醉心于拿破仑丰功伟绩的他,一心希望出人头地,无奈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从军无门的他选择了教会的道路,由于能够背诵整本《新约》,于连被当地市长看中,成为他家的家庭教师,后又经教会举荐,为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但最终,一封告密信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本书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且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连丰富矛盾的内心世界,他在野心与爱情之间的挣扎。 内容推荐 《红与黑(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穷人的福祉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买卖成交 第六章 烦闷 第七章 亲和力 第八章 小小风波 第九章 乡间一夜 第十章 身为下贱心比天高 第十一章 夜色茫茫 第十二章 旅行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 鸡鸣 第十六章 翌日 第十七章 首席助理 第十八章 国王驾临维利埃尔 第十九章 思想招致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与当家人的对话 第二十二章 1830年的行为方式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苦恼 第二十四章 省会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富人缺少的是什么 第二十七章 初试人生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家 下卷 第一章 乡居的快乐 第二章 初人上流社会 第三章 第一步 第四章 德·拉莫尔府 第五章 敏感的少年、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怎样的勋章 才能使人出类拔萃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皇后 第十一章 一个少女的权威 第十二章 莫非是个丹东 第十三章 阴谋 第十四章 少女的情怀 第十五章 莫非是个圈套 第十六章 凌晨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残酷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和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责任 第二十六章 爱情的道德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最好的职位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烦恼 第三十章 歌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让她恐惧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恶魔般的折磨 第三十四章 聪明的人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 第三十六章 悔恨的细节 第三十七章 城堡塔楼 第三十八章 有权之人 第三十九章 阴谋 第四十章 平静 第四十一章 判决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试读章节 一进城,你就会听到一架面目狰狞的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二十个巨大的铁锤轰然而下,震得石铺的路面摇摇晃晃,然后又被急流驱动的叶轮重新举起。每天,一个铁锤不知要打造出多少铁钉。一些容貌姣好、面目清秀的年轻姑娘将小铁件送到大锤之下,使之顷刻之间被打成铁钉。这种粗笨的活计使得初次来到这个法瑞交界的山区的游客大为惊异。要是游客到了维利埃尔,问起这家把行人的耳朵都震聋的硕大的制钉厂是谁的产业时,准会有人用带着土音的拖腔告诉你:“嗬!那是市长阁下的。” 维利埃尔大街从杜河岸边一直延伸到小山顶。游客只要在这条街上稍停片刻,准会看到一个高个子男子,行色匆匆,似乎老在忙于重大事务。他一出现,所有的路人连忙脱下帽子,以示敬意。此人头发已经花白,衣服也是灰白色的。胸前佩戴着几枚勋章,前额宽阔,长着一个鹰钩鼻。总之,相貌还算是端正。乍一望去,眉宇之间既有小城市长的威严,又有那种在某些五十来岁的男子身上依然可以看的独特的魅力。但他那种沾沾自喜、踌躇满志的神态,再加上那份褊狭、古板,很快让巴黎来的游客感到厌恶。 终于,人们感到,此人的才能无非是让别人都如期归还欠他的款项,同时却使自己欠别人的债务可以一拖再拖。 这就是维利埃尔市长德·瑞那先生。他步履庄重地穿过马路,步入市政厅,在众人的视野中}肖失了。但是如果游客继续漫步,便会看到,在一百码开外,有一幢相当漂亮的宅邸,透过屋前的大铁门,还可以看到一片景色迷人的园林。极目远眺,勃艮第山脉勾勒出的一道地平线隐约可见。这景致似乎是为了令人赏心悦目才特地创造的。此情此景让游客暂时忘却了那种锱铢必较、令人窒息的污浊环境。 有人会告诉你,房产是德·瑞那先生的。维利埃尔市长是靠着大型的制钉厂赚取的利润,才盖起这幢新近竣工的漂亮石砌宅第的。据说,他祖上是西班牙人,属于一个古老的家族,早在路易十四征服①前很久,便在此地定居。 1815年的事件②使他当上了维利埃尔市长。自那以后,实业家的身份总令他颇为难堪。他的如花似锦的花园分为好几个台地,层层叠叠,迤逦而下,一直延伸到杜河岸边。而支撑这花园各个层面的护土墙也是对德·瑞那先生在铁器方面的经营才干的酬报。 在法国,你别指望能找到在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德国工业城市郊区所看到的那种风景如画的花园。在弗朗什一孔泰,谁家庭院的围墙修得越长,石基垒得越高,谁就越受四邻尊敬。而德·瑞那先生的围墙重重的花园之所以格外受人赞赏,还在于其中的某些地块是他花重金购得的。譬如说,当你走进维利埃尔时,会看到一家锯木作坊,那家作坊因在杜河岸边地位显要而引人注目。你还会看到作坊屋顶上有块木板,上面用巨大的字体写着“索雷尔”这个姓氏。而在该作坊六年前所占有的土地上,此时正在修建德·瑞那先生花园的第四层台地的护土墙。 虽然,市长先生生性高傲,还是不得不一而再地与老索雷尔这个倔强、固执的农民交涉。不得不给他大把的金路易,才让他同意把作坊迁往别处。至于那条驱动锯子的公用河流,德·瑞那先生也利用他在巴黎拥有的影响,设法让它改了道。这种特权,他是在1824年的大选之后才获得的。 从索雷尔手中所获得的每一英亩土地,他都是以杜河下游五百尺处的四英亩土地交换得来的。虽然做松板买卖,这一地段远比原先的有利,但索雷尔老爹(致富之后别人都这么称呼他)还是利用邻人的急躁和对土地的贪欲,变着法子榨取了他六千法郎。 P4-5 序言 司汤达,原名马利·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一个富裕家庭。父亲谢吕班·贝尔是个思想守旧的大理院律师;母亲昂丽埃特·加尼翁是意大利入后裔,能阅读但丁和阿里奥斯托的原著。司汤达13岁进本市中心学校接受近代科学和资产阶级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数学教师格罗的教导下,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9年1月,司汤达来到巴黎,_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72科大学,但奇迹般地卷入了革命洪流,1800年随拿破仑大军进入意大利米兰,1802年又离开部队来到巴黎,专心钻研哲学和文学,对入文主义者拉伯雷、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散文家拉布吕耶尔,启蒙哲学家和作家爱尔维修、孔狄亚克、卡巴尼斯、卢梭等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06年司汤达重返部队,直到1814年,一直随拿破仑大军征战欧陆,先后参加过德国、奥地利战役,并在拿破仑政府中担任总监、皇室动产和不动产审核员等职。他的笔名“司汤达”就是普鲁士一个小镇名字的法文译音,该镇是著名古典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故乡。l812年,司汤达随大军抵达俄国,目睹了莫斯科上空的熊熊烈火和法军败退的情景。拿破仑的赫赫战功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拿破仑也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他因此为拿破仑写过一部传记。 拿破仑帝国垮台以后,他侨居米兰,并开始了创作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艺术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塔斯塔斯的生平》(1815),接着出版文艺评论《意大利绘画史》(1817)、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游记出版时,第一次署上了“司汤达”这个笔名。1821年意大利革命受挫,司汤达受奥地利政府的警告,被迫离开米兰回到巴黎。从l 821年至1830年,司汤达在巴黎没有固定职业,曾两次旅游英国,并在英国报刊上发表批评文章,同时出版((论爱情》(1822)、艺术家评传《罗西尼的生平》(1823)和游记《罗马漫游》(1829)。当时法国文坛正发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司汤达以其艺术家的敏感和胆识,发表文章为业已兴起的浪漫派辩护,抨击守旧的古典主义,矛头直指代表官方立场的法兰西学院派。之后,他把文章汇成小册子,以《拉辛与莎士比亚》为书名出版(1823—1825),该书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接着,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27),后又出版代表作《红与黑》(1830)。1831年司汤达被任命为教皇管辖下的海滨小城契维塔维基亚的领事,从此开始了处境最艰难但也是创作丰收的十年。他在经济困难、疾病缠身、被人监视的情况下,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839),还有未完成的(《吕西安·娄凡》((拉米埃尔》,自传体小说((亨利·布吕拉》《自我主义者回忆》等。l 841年底,司汤达回巴黎休假。翌年3月20日,他从巴黎外交部出来时摔了一跤,跌倒在地,从此与世长辞。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两起情杀案。一是1828年10月((司法公报》刊载的格勒诺布尔家庭教师安托万·贝尔德枪杀女雇主;二是他在《罗马漫步》中谈到的巴黎木匠拉法格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他妻子的资产者。从拉法格身上,司汤达看到了“闪光”的东西:上层阶级的人们,似乎已失去了伟大感情和行动能力,而在下等阶级里,却保留了这一切。于是他决定将这两个案件融合起来,并加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部有深刻意义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法国弗朗什一孔泰省维利埃尔城为背景,主人公为当地木匠的儿子于连,他自小聪颖好学,深受启蒙思想熏陶,具有反抗精神。19岁那年,他在市长德·瑞那家当家庭教师,因与市长夫人有暧昧关系,被迫离开小城,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又因院内党派斗争离开省城来到巴黎,给德·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因才华出众,他颇受侯爵赏识,并博得其女儿玛蒂尔德的好感。但正当他沉醉于名利双收的美梦时,一封来自市长夫人的揭发信使之成为泡影。气愤之下,他试图枪杀夫人。但事后得知夫人的揭发信是在忏悔教士强迫下写的,他痛悔不已。在监狱里,他不愿申诉,而且拒绝接待探监的玛蒂尔德小姐,只喜欢与市长夫人相处,最后终于上了断头台。三天后,市长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来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地描绘”“19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入带来的社会风气”,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第二,从于连的一生来看,他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通过“红”踏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而与此同时,他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通过披上道袍赫身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但于连本质上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历了风雨以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为实现欲望而奋不顾身;有时却像十足的懦夫自暴自弃;当他为自己以咄咄逼人的姿态打进贵族圈子而沾沾自喜时,一种纯真之情便立即谴责自己因野心而丧失了天良。于连是有才华的,种种迹象说明,他有可能跻身于上流社会;他也曾想改变初衷,投靠他们,但理智最终使他认清了社会的丑恶,真诚促使他保持了纯洁的本性。 于连还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但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庸人,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渣滓,他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平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厚颜无耻地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于连在法庭上的一席话,揭示了这一真理。 《红与黑》的杰出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一系列写作手法的革新。其一,在结构上,小说继承了“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以于连一生的仕途、爱情为发展线索,重点描写了他在小城、省城、巴黎和监狱四个场景,在写法上又克服了《汤姆·琼斯》拖沓的弊病,而形成了主干明显、疏密得当的结构特征。而且,((红与黑》已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的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情节”的藐视和对作品“内在节奏”的重视。作品所表现的是1 830年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空间”的“心灵变化”,而时间、地点的迅速变换,人物的忽隐忽现,对话的紧张不连贯等,更增添了作品的现代因素。于连得知夫人的揭发信,一怒之下赶往家乡教堂枪杀夫人,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从巴黎到小城,非得三四天,甚至一周才能到达,而一个人的亢奋情绪怎能持续如此之长?这一情节所造成的时空多层化,无疑使小说平添了现代小说“心理结构”的特征。其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采用了个性化手法,展现了于连这个经典人物形象之外的众多既有个性又有某一类型性格的人物。如在市长、瓦尔诺、老索雷尔等人的利欲熏心、拜金主义、市侩习气中,又可以发现市长的迂腐,瓦尔诺的飞扬跋扈,老索雷尔的锱铢必较。在同是与于连有恋情的夫人和小姐之中,我们看到,由于年龄、地位、处境的不同所造成的性格差异。有三个孩子的夫人,她的爱情是在封建和宗教观念的恐惧、挣扎中度过的;而浪漫、任性的小姐,她大胆、疯狂,反复无常,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爱情。作品也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于连所以对教会发生兴趣,是与他目睹复辟王朝时期圣职人员的荣耀分不开的。其三是杰出的心理描写。《红与黑》的主要艺术魅力,是对人物行动时的深刻心理分析。作者将他的小说当作思索的媒介,时而发表反论,时而又用他的道理进行挑战。他的“心理分析”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特点,作者大体上是站在“主宰”的地位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有意无意地退出“主宰”的地位,或让作品里的人物自己说话,或通过登场人物的观察来展现另一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一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在今天,((红与黑》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一百多年来,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有关它的研究文章和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费迪曼教授所说:“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