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明编著的《雪莲花》为新闻作品精选集。全书分为军旅通讯、地方报道、保险新闻、雪莲花文苑等四辑。书中所收作品内容丰富,以真实的故事,优美的文字,热情颂扬当代边防官兵在风雪边关、艰苦戍边、无私奉献的壮丽人生和对祖国的热爱、人民的忠诚。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和人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莲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明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徐明编著的《雪莲花》为新闻作品精选集。全书分为军旅通讯、地方报道、保险新闻、雪莲花文苑等四辑。书中所收作品内容丰富,以真实的故事,优美的文字,热情颂扬当代边防官兵在风雪边关、艰苦戍边、无私奉献的壮丽人生和对祖国的热爱、人民的忠诚。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和人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内容推荐 由徐明编著的《雪莲花》是第一本新闻作品精选集。全书分为军旅通讯、地方报道、保险新闻、雪莲花文苑四辑,共计37万字。 作者多年潜心致力于新闻实践创新,坚持新闻报道事实真实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部队,贴近生活。作品融新闻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清新明丽,以自然流畅的文字,展现了横溢的才思、严谨的文风。作品颂扬讴歌军魂,在直线加方块中展示当代军人的风采,意味隽永,感人至深。又反映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搏击风浪,创业者志气胆略,激流勇进决胜千里的气概,给人鼓舞,还截取了普通群众的动人生活,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催人奋进。不少作品发表后在军内外引起反响,并且获得了优秀新闻奖。 目录 序 序二 自序 第一辑:军旅通讯 冰山雪莲 雪域大兵 他们守卫在闻名世界的大风口——记驻新疆某部阿拉山口边防站的江苏籍战士 一个“边防记者”眼中的王宏伟 加菜 猎狼 黄羊归山 天山爱民曲——记常熟籍战士风雪夜护羊群 卡昝河,深情的河 戴军徽的红娘 西北屏障——新疆边防生活琐记 浓郁的西域风情——新疆军区歌舞团演出观后感 怪石沟记趣 中苏边境:13年前的一次阿拉套山峡谷遇险 边防战士与怪石沟 哨卡景色美——边防纪行之四 雪地套野兔 戍边情愫——北疆老兵的回忆 美哉,阿拉山口 那菲克传奇 (消息篇) 万里寄深情军民一家亲——北京一学生向新疆边防战士遥祝新春 “钟山”作伴守边卡 我省向边防某部赠手表 驻守大风口谱写大风歌 常熟籍战士在阿拉山口作出奉献 运用一技之长献身部队建设 一批常熟籍战士在西北边陲大展其才 马达轰鸣送进半截牧场 车轮滚滚搬回牛羊成群 驻军某部边防站为牧民实现转场车辆化 军营十曰“兵管官” 驻军某部一批干部下连体验战士生活 军民团结鱼水情 博乐驻军某团党委 妥善安置随军家属有效促进部队建设 结合边防特点 改革训练方法 驻军某部努力提高新兵军事素质 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驻军某部民族团结花盛开 军分区举行军地庆八一军事比赛 自治州党政军领导前往观看 军分区举行庆祝建军六十周年报告会和歌咏比赛 雁南飞墨染深情家书抵万金 老战士安心戍边军旗再增辉 新疆博尔塔拉军分区投书本报 阳澄湖畔拥军情感动天山戍边人 为纪念建军六十周年 军分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 军民联欢鱼水情深 博尔塔拉军分区举办庆祝建军六十周年音乐舞会 站好最后一班岗 放好最后一次哨 铁列克特边防站老战士正确对待走与留 身怀真本领不愁没婆家 去年近百名退伍的常熟籍战士全部有了用武之地 勇闯市场 邀游商海 常熟籍退伍军人成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生力量 我为祖国守边防 边关之夜 第二辑:地方报道 银幕上的秦怡 与八十年代著名电影明星赵静 毛泽东像章的艺术魅力 著名书画家赵凯的故乡情 陆海宇和他的星海无线电博物馆 华瑞芯半个世纪的电影海报收藏 疾风知劲草——记常熟市淼泉布厂厂长张林 来自阳澄湖畔的篆刻新秀 一只白鹭上青天——记青年门券收藏家陈鹭 “技术大姐”谱新曲——记省劳模、淼泉布厂副厂长孙培玉 满目“青山”皆入画——常熟市亚梅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工作侧记 在俄罗斯留学的日子 “绅贵”贵贵四季开——访上海绅贵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瞿建恩 我与八十年代 上海“画家村”里的常熟村民 画家李滨星 一位河南姑娘与淼泉父母的重逢 跨出国门打工去 在俄罗斯经商的常熟人 常熟涌动私家车热 方寸之内的追求——介绍集邮爱好者程克智 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访华东红木雕刻周行家具厂 全国20多家中央媒体聚焦“中国经编名镇”梅李 走出一条闪光的路——记淼泉布厂挡车工冯榴芬 纱海雏燕——记淼泉布厂青年女工冯明芬 织出一片彩霞——记市青年突出手、淼泉布厂挡车工王美玉 笔歌时代风云——访作家陈培元 青丝已逝信念长存——记淼泉下甲村小学校长卫士家 山东姑娘常熟打工写人生 社区里的“名家画廊” 村庄里那些行将消逝的文化 警惕以“资本运作”之名非法传销骗钱 绿色大棚飘墨香 经编名镇涌商潮 “逸趣苑”内夕阳红 诗一样的情和情一样的诗——记文学青年陶卫峰 (消息篇) 常熟淼泉镇出现私人购买轿车热 常熟农村新鲜事 青年陶伟明出资百万租营一家“省明星企业” 常熟海虞镇成为全国的毛裤集散地 常熟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国内外大市场 全国乡镇企业优秀青年厂长(经理)评选揭晓 我省张培华等7名同志光荣当选 为繁荣经济贡献才干在改革浪潮中显身手 淼泉乡转业退伍军人一展所长 新疆商人粗心丢钱包常熟教师拾金不动心 小镇书画走出国门 淼泉大手笔创建特色文化镇 另辟蹊径把企业推向市场 淼泉布厂依靠科技生产艺术灯画 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淼泉镇重视农业结出累累硕果 走出家门勤劳致富 淼泉农民闯荡市场显身手 挥毫泼墨三十年 农民李炳英家靠画笔创收 经纪人作用大市场搬到家门口 淼泉农民徐正荣年成交商品猪万头 半夜作案鸡犬不宁 农家鸡舍屡遭疯狂洗劫 品牌效应带来竞争优势 金鹿制衣与“波司登”牵手 亚梅集团公司党建工作持久有特色 电子商务让‘‘江苏绅贵”二次腾飞 淼虹村村民合伙养美蛙 引导农民拓宽致富渠道 淼东村积极发展家庭经济 一份特别的航空邮件 (言论篇) 农民盼望增收 《新概念农民》呼之欲出 现代农业呼唤知识青年 农民经纪人会越来越吃香 “苹果”疯了“ZIPPO”火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新闻采访方法点滴谈 第三辑:保险新闻 细挑慢拣选保险 投资型保险正在降温 农业保险不该总是“秋风瑟瑟” 洪灾保险拉响警报——从今夏长江水灾看人们的保险意识 苏南农民欢迎六种保险 撩开“走私”保险的面纱 保险业会迈入网络时代吗 保险消费须细思量 当心保险“猎头” 名城创“名优”——中保财险常熟支公司创机动车辆名优工程纪实 保险骗赔“露马脚” 农村代办站走人保险靠什么设防 保险乱象丛生当心“老母鸡变鸭” 保险热线连万家——常熟人保“95518”服务专线纪实 车险电销为何红火 接触保险体味精彩 个体、私营业户的投保行为,出现了一些误区。业内人士提醒 请驶出保险盲区 骗赔:一股灰暗的浊流 保险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商业保险居家消费新时尚 灾后撑起晴朗的天 (消息篇) 常熟设立个体工商户财产保险 “土专家”叫板“洋博士” 人保常熟支公司科学评估控制风险逐渐成熟 常熟保险业爆发“圈才战” 商业保险走进农家小院 江苏金像电子获火灾赔款6250万元 常熟6家游行社与人保签订保单 江苏最大一宗单车案赔付216万元 何为车险不计免赔特约保险? 常熟人保兑付首笔住房贷款保险 常熟冰雹直接损失3000万元 私家汽车保险 烫手的山芋香饽饽 常熟近万平方米玻璃钢棚倒塌 私家车投保火常熟 财产险投保应避开“暗礁” 农民买保险热情高涨常熟各公司抢抓机遇 人保公司开办出口信用保险两年多 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撑腰壮胆 私营经济大发展拉动苏南农村产险升温 吴怀民获全国“保险之星”荣誉 应对“洋保险”抢滩竞争 人保牵出“金牛”投资保障型家财险 人保为2000年中国江苏(常熟)“服博会”保险 莫怕火魔肆虐投保请来菩萨 常熟人保冠名六届文化艺术节美术精品展 理论联系实践 推动开拓创新 中保财险常熟公司理论研究蔚然成风 常熟人保赴京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言论篇) 旺火还需多添柴 把风险交给保险公司 保险市场何时走向成熟 买保险先要懂保险 经营者要有点保险意识 响雷惊醒市民防范意识 新车市场是监管盲区 购房勿忘保险· 大水临门侃保险 论文 论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写活保险新闻的思考 徐明摄影作品 第四辑:雪莲花文苑 难忘的云南之旅 大理有条“洋人街” 农村露天电影 椰岛风情海南岛 红灯高挂照乔家 冰城哈尔滨看雪雕 走进台湾 白哈巴河边图佤族 漂流浙西相思河 怪石峪发现野葱山 行走的风 越南印象 童年记忆 那年,母亲塞给我一包家乡的土 澡堂旧忆 做酒 方言杂谈 戈壁红柳 附录 “边防小记者”徐明(蒋一平) 下甲村边收藏之家(周建刚) 文明新风溢满园——访市文明标兵户徐明家庭(赵丽娟) 希望能留住那些或将消逝的文化——访徐明家庭藏品艺术博物馆 徐明与他的作品(姑苏) 后记 试读章节 轮到常熟籍战士陆明华上哨,他刚迈出门口,就被风顶了回来。他第二次迎着嗖嗖呼啸的狂风冲出门口直向离营房50米的哨楼冲去。没想到冲出不到10米,人左右摇晃被刮倒在地上滚出数米远。后来,他将身体紧贴地面,手足并用,咬着牙足足爬了15分钟才到达哨位,一直坚持到下哨。 有一次,卢雪华、吴悦青等5名常熟籍战士奉命执行潜伏任务。傍晚出发,大风夹着砂土迎面扑打,憋得人呼吸都感到困难,刮得站不稳脚,只得侧着身子艰难前进,3公里路走了3个小时,抵达潜伏点已是午夜。这时,风虽渐渐减弱了,可杂草丛中的蚊虫很快包围了他们,隔着防蚊罩向耳朵、脖子上盯,往衣服、鞋袜里钻,加上浑身是汗,痒得难熬。战士们坚持着趴在草丛中,不发出一点儿响声。临近清晨,天气骤变,下了20多分钟暴雨,衣裤被淋得透湿,身上的碱土遇水变成稀泥汤。卢雪华体质较差,经过一夜劳累,凉风一吹,他便感到阵阵恶心头晕,但他依然没;吭一声,一直坚持到撤回。 我军的边防哨所都安扎在离营房区较远、环境艰苦的边境一线,担负着繁重的边境军事警戒、巡逻执勤、嘹望观察任务。山巅吃水和用柴十分困难。在我控制的边境地区水源和柴匮乏,而近在咫尺哨楼底下的阿拉山口争议地区却有取之不尽的水和柴。为了避免越界事件和发生意外,我们克服困难,每次取水、打柴总是翻山越岭去3公里外的地方驮运。春夏秋冬,水,对我们来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生机。从山巅去山下运水,一天只能一次,一个来回,太阳已从东到了西,老黄牛一次最多驮运两桶。战士们看着老牛拖运水桶缓慢吃力地在山路行走,甚为敬佩。有一回,轮到我和另两名战士拖水,因冰冻路滑,加之山道弯弯,运水小分队在返回哨卡的途中,老牛一个失足带水滚下50米的山坡。我们急忙下山抢水救牛,但水已流个精光,老牛差点一命呜呼。自这以后,前哨班的战士自觉珍惜用水,几个人合用一盆洗脸水、洗脚水。半个月不刷牙,洗不上澡,待到换防,才清洗一回。除此之外,戍边作伴的就是一台老式的收音机、站岗用的钢枪、一部电话单机、一本观察日记,其次就是整夜呼呼作响的大风。 面对漫长的冬天 新疆的冬天是漫长的,大雪封山,万里边防线上银装素裹。与松林中的小松鼠一样,战士们开始面对寂寞与荒凉。 信是我们的感情寄托,收到信,哪怕是一句很平常的问好,也会使我们高兴好几天。普通家信几乎成了我们的“公共读物”,谁都要抢着看。等恋人的信,就更难忍难熬了。收到了一张情人的照片放在胸袋里,训练间隙拿出来还要细看一眼,一个多月还舍不得放进相册。董浜邹文学在部队边防站当文书,他每收到一封情书就三个晚上难入眠,盼星星,盼月亮,盼望团聚。 大家盼望春天,盼望春天里的来信。何市镇入伍的李培良、杨宝民、宗立新常躲到墙根探望盘山公路的尽头,希望那里能突然冒出一辆邮车。因为,邮车来一次就得半个月后再来,一封平常的家书从边防站发出到达江苏常熟需要15天,一个来回就是30天,见到邮车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 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战士们被风雪围困在山上,进行训练、学习。大白菜、土豆、洋葱头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副食品,馍馍和玉米糊便是一日三餐的主食。 我们最不希望节日的到来,那会勾起苦涩的思念。除夕的夜是迷人的,而荒山秃岭的江巴斯边防站和最后送走太阳的卡昝河边防站的除夕之夜又是怎样的情景呢?1987年除夕之夜,站上十分寂寞。 P14-P15 序言 《雪莲花》这部书终于要出版了,可喜可贺。 这是一本值得向军内外广大读者推荐的好书。 秋色绚烂的十月,我从北京回到家乡常熟,同乡同村的徐明找到我,要我为其的新书作个序,我感到有点突然。我一直在北京,我们很少见面。徐明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集工农兵于一身,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部队培养成长起来的优秀士兵。在亲密朋友同乡老干部吴瑞良的引见和一番介绍后,我细细翻看他在各时期发表在全国各级刊物上的那么多文章,就感觉到徐明实属不易,也不简单。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我被他那种执着的追求、可贵的精神所感动。文章内涵丰富,语言朴实优美,读来耐人寻味。徐明为部队、为地方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身为家乡人,我为他骄傲,为他高兴。 徐明同志的这本集子涉及的面非常广,有些文章很有深度,不乏佳作。既有良好的可读性,又具很强的思想性,加之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边疆特色、军营特色、地方特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给人鼓舞,给人教育,给人启迪。听说新书出版后,徐明还要向新疆军区政治部和当年服役的新疆边防部队开展赠书活动,我说:“好,部队会欢迎的,赠书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一本书的实际价值,这是送给部队首长和戍边官兵不可多得的最好礼物,也是留给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出这本书的意义远不一般。” 为出版这本书,他等待了十年,准备了十年。正赶上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我能做点什么,为他写点什么,留下点笔墨这也在情理之中了。同为军人的我,长期在北京空军部队工作,而之前徐明在西北边防已是小有名气的“军事记者”。虽然他是我的小辈,但我们算是“忘年交”。他以细腻感思的笔调写军队、写边防、写战士、写生活,他写地方、写城市、写人物、写农村、写农业、写农民,平中见奇,淡中显真。从写普通人到社会名流,字里行间透出他的作品无一不是情真意切,许多过去从未被报道过的人和事都成了新闻的主角。“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新疆军人有一句名言:“不上冰山采不到雪莲”,徐明不但登上了冰山,而且采到了雪莲。我想,《雪莲花》新书的问世,无论是对军内还是军外读者来说,都值得一读。我先睹为快,分享着徐明在这本书中呈现的一切,写在纸上的及蕴含在其间的。于是,我便写下了以上这一段文字,权作序吧。 后记 《雪莲花》是我的第一本新闻作品精选集。全书分为军旅通讯、地方报道、保险新闻、雪莲花文苑,不少作品发表后在军内外引起反响,并获奖。 《雪莲花》一书由中国实力派书法家戴宝旺(笔名梦狂)题写书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少将方金祥撰写序言,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 特别感谢新疆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研究员冯长平为本书付梓出版所作出的努力。 收入《雪莲花》集子的是我在1986年至2013年间采写的部分作品。我把它看成是20多年来人生锲而不舍、不懈追求、辛勤耕耘的结晶,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广陵书社编辑的关心,许多战友、朋友希望尽快出版,我的老首长刘同新团长还打来电话发来短信鼓励我,并写了寄语,要我一定要把书出好,这更增添了我的信心。 我热爱人民军队,成长于人民军队。火热的西北边陲军营生活,战士们精武守疆、卫国戍边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感染着我,激励我拿起笔杆子,书写伟大的军队,书写可爱的祖国边疆和可敬的边防战士。 1986年3月,我在新疆军区博尔塔拉军分区政治部担任报道员。时任政治部主任张志颜,宣传科长王兴国(现为新疆兵团军事部政委、少将),宣传干事刘小平(现为广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政委),宣传干事蒋一平,宣传股长王永全(现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宣传干事葛恒军对我新闻采访和写作给予了热情支持。他们严谨的写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1986年3月21日《战旗报》发表了我的新闻处女作《戴军徽的红娘》。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我。从此,我常年深入边防第一线,踏遍农牧区、团场、戈壁草原、哈萨克毡房、蒙古包和地方的机关、院校及雪山哨卡,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我自费订阅了《新闻与成才》,还不断地浏览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新疆军区政治部编印的《天山军营新闻集锦》一书影响了我。我以“稿”为“媒”,结识了《博尔塔拉报》总编辑张子才、报社记者杨新才、吴金成,还有姜德玲、王生江、张艳鲁、蔡志疆等许多编辑、记者。1987年,我到博尔塔拉报社学习报纸新闻采编,并当实习记者,这次使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正当我致力于部队的新闻事业迈开可喜一步的时候,家乡常熟沙家浜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改革新貌吸引了我。 1988年4月20日,我退伍回到家乡,又拿起饱蘸深情的笔,关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写出了一批讴歌“建设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新作品。从1997年8月开始,我又开始保险新闻的写作实践,不改初衷的追求。尽管如此,我魂牵萦绕,念念不忘生龙活虎的军营生活、部队的首长和战友,更没有忘记自己守卫过的边关哨卡…… 有些作品的采访经历值得回味、回望。时任金融时报社保险部主任左季庆来常熟,我有幸结识了他,当面聆听,得到指点,使我如鱼得水,采写了大量的保险文章。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我的学生时代在“文革”中度过。那时家境贫寒,父母亲带大我和弟弟妹妹三人很不容易。我的青年时代在祖国的西陲哨所度过。 新闻写作是我的挚爱。部队给了我“营养”,使我成为名副其实的“边防记者”,地方触动了我的“敏感”,使我再次以自己的笔关注时代的变迁。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我总会深入采访,用心采访,精心写作,功夫在诗外。新闻图片以“形象”说话,文章用事实说话。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解放军画报》记者杨卫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片。书中不少照片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的记者拍摄。老战友张雪华、俞卫良也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照片资料。书中一些没有注明拍摄日期的部队照片均为1985年至1988年间所摄。部分插图选用原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编印的《连队美术选编》。 我要衷心地感谢教育和培养过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博尔塔拉军分区、369l7部队、常熟市淼泉布厂、常熟市亚梅集团公司、上海锦昌实业公司常熟现代美迪艺术灯画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熟支公司。 此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共常熟市委副书记王建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志嘉,市委常委、市人武部政委黄慎,市委党史办主任祝慧江和副主任浦君芝,市文广新局局长吴伟,老朋友姑苏,市机关党工委干部周永新,苏州保险学会会长徐林南,中国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总经理沈丽敏、办公室主任俞晓薇,人保财险常熟支公司总经理归若飞、原办公室主任殷雪兴,苏州保险行业协会常熟分会秘书长徐翔年,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周建明等领导,以及古里镇人民政府、人民武装部、淼泉老干部活动中心吴瑞良等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水平有限,时间又比较仓促,书中疏漏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军内外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