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楚图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维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维编著的《楚图南》内容简介:楚图南,云南文山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曾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中学任教。后任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教授、系主任。1943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民盟云南省支部负责人之一。1945年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任上海法学院教授。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文教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和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五届中央代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内容推荐

张维编著的《楚图南》内容介绍:楚图南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书法家、翻译家、外交家,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因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被同仁和云南人民尊称为“楚老”。张维编著的《楚图南》以详尽的事实展现了楚图南先生叱咤风云的一生。楚老“行远路,读好书,交好朋友,做大事情”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操守、自尊、涵养和风骨,体现了民盟“以天下为己任、爱国爱民、心系民生、修德守身”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这是广大民盟盟员和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继承的精神财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忧患童年

 挑水卖的穷孩子

 “无声的殉难者”杨保堃

第二章 艰辛求学

 考入昆明联合中学

 北京高师寒窗苦读

 引路人李大钊、蔡和森

第三章 投身革命

 服务桑梓省立一中执教鞭

 辗转东北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下齐鲁开展进步活动

 身陷铁窗翻译尼采作品

第四章 特赦之后

 开封北仓女中点火种

 暨南大学研究地理学

 奋笔翻译用心良苦

第五章 抗战岁月

 重返云南

 推动地方救亡文化

 共赴国难

 广交朋友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第六章 血雨腥风

 “一二·一”惨案

 主持民盟云南省支部

第七章 破晓前后

 到“山那边”去

 在北平参加接管工作

第八章 南下重庆

 主管西南文教工作

 整理民盟西南盟务

第九章 和平使者

 开拓新中国的民间外交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十章 “文革”浩劫

 多事之秋经历磨难

 重新投身民间外交事业

第十一章 皓首丹心

 耄耋高龄出访英、法、比

 八十书怀暮年仍勉孺牛志

 “诸法皆平等十方众香稠”

第十二章 怀念友人

 仗义执言说悲剧

 实事求是作公论

第十三章 夕阳晚霞

 开创民盟工作新局面

 “居身青云上植根泥土中”

 重视科教建言献策

第十四章 诗书双馨

 “刍草一束,其人如玉”

 “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

 尾声情系滇池

附录一 楚图南生平大事简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挑水卖的穷孩子

地处滇东南边陲的文山县,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县份。文山县城处于群山包围的文山盆地中。这样的小盆地,在云南称为“坝子”。

文山县旧称开化府,早在元统一中国于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时,这里属临安路。清王朝统治云南时,这里曾一度被划为永定州。随后,吴三桂平定了联合反清的各路土司,于1667年在这一带设开化府。雍正八年增设文山县附廓,辖区与府同。民国建立后,于1912年裁开化府,改文山县为开化县,次年又恢复了文山县名。

仅距文山城西几公里处的西华山,陡峭峥嵘,怪石多姿,泉水清澈,亭阁掩映。紧靠文山城东的是又称为钟秀山的东文山,群峰耸翠,松柏葱茏。东文山的左侧是并列若乳的两山,称为乳山,当落照掩映时,青翠染红,余晖灿烂。

在文山坝子的西北与东南两端的群山中有被称为镰刀峡和金钟峡的两条峡谷。镰刀峡中有一座上天生桥,金钟峡中有一座下天生桥。两桥距县城都不过十来公里。从中穿流的是盘龙河,“弯环一水绕关城,形似游龙万里行。更有地形奇绝处,源流桥锁二天生”。清人留下的这题为《盘龙河素练》的诗便是很好的写照。

盘龙河先从镰刀峡穿流而下后,蜿蜒前行,至文山县城,便依城而流,三面环绕县城,然后,才奔东南而去。待进到坝子东南端的金钟峡,又自有一番壮观景象。谷深壁陡,水流湍急,险峻非常。在峡中抬头仰望,蓝天白云与陡壁、绿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离文山县城再远一些的西边的老君山和薄竹山,距城六七十公里。两山相连,层峦叠嶂,山势挺拔,森林苍莽,引人人胜。那老君山峭壁突兀,瀑布飞泻,群山延绵。而薄竹山中则是薄竹青翠,林海松涛,流水淙淙,杜鹃声声。

文山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美好,可是,楚图南在这钟秀文山度过的童年却是苦涩的,饱经忧患的。

19世纪末的文山城,是一座很小的边陲小县城。1899年8月28日(农历己亥年七月廿三日),楚图南就出生于这座小县城里一条很短的街上。这条小街不仅短,还很窄,仅有五六尺宽,是用石块铺成的。这条石板小街的两侧各有一条小阴沟。沟的宽度也不过一尺来往,上面用石条覆盖。于是,当地人把这里叫做“三步两座桥”。这叫法倒也还十分形象,兴许是既形象又好听的关系吧,这地名一直沿用下来,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他家的门面地基比街面大约高出一尺半,门前垫了块半尺多高的石条作台阶。门道很窄,也就能容得下两人擦肩而过。走完这一丈多长的门道,是一块两丈见方的小天井。正房一楼一底,左右耳房前面的天井边,不经意地种着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房子是文山城里常见的一般贫苦人家住的那种土墙木结构。破破旧旧的模样,让人很容易想到主人家的贫困和辛酸。

楚图南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人家。不过,楚家的祖上却是一个大家族。太祖叫盛于唐,曾祖叫盛廷栋,祖父叫盛毓兰。相传祖籍陕西,后来移到江苏南京居住。明朝洪武年间,这一族人随沐英率领的明军由南京人滇后,就在云南这块红土地上生息繁衍。先是居易门,然后迁往临安(今建水县)定居。不想后来发生回民杜文秀起义,清军举兵镇压,临安城陷落。楚图南的祖父盛毓兰当时尚未成年,兵荒马乱之中,只身背着祖宗牌位逃出临安,步行几百里,逃到开化府(今文山县),遂定居下来,从此便成了文山人。

盛毓兰靠着一种坚韧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努力,终日辛苦劳作,不仅生存了下来,建立了家室,后来还刻苦自学,当上了一名塾师。并且,随着岁月推移,他的功底愈厚,竟成了文山当地颇有名气的塾师。加之他为人厚道,品德很好,经常热心助人,公道正直,在当地很有名望,被人们尊为长者。不幸的是,由于过分刻苦,过分操劳,终于积劳成疾,40多岁便英年早逝,留下4个孩子由妻子张氏抚养成人。

楚图南的父亲盛福祥在这4个孩子中排行第三,深得母亲的疼爱。盛福祥少年时就喜欢习武,舞剑弄棍,性格洒脱,自有一种倜傥之气。他好打抱不平,讲义气,重友情,街坊邻居皆有好评。当地一些横行乡里的豪强对他又敬又怕。

但他母亲却不喜欢他这样,常为他不专心求学而担忧,只希望他用功读书。于是,他终日闭户不出,夜以继日地刻苦读书,改变了平日那种尚武崇侠的志向和行为。一段时日之后,当他与多日不见的老师和朋友谈话时,竟然使得他的师友对他的谈论和见解深感惊异,都觉得他大有长进。后来他去参加当时的一种考试——童子试,竟得到了第一名。母亲亦大喜过望,觉得这个儿子胸有大志,日后必能成大器。后来,科举制度被废除。不久,母亲也去世了,于是盛福祥便离开文山,外出远游,到了省城昆明。

戊戌变法时,盛福祥笃信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和主张,坚信他们主张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一条很好的道路。通过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可惜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镇压,变法失败了。

当蔡锷由日本归来,任新军标统,在云南宣传康、梁学说和孙中山学说,启迪滇乡人士时,因云南地处偏僻,民智不开,很多人对康、梁和孙中山的新知新说不以为然。而盛福祥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衷心信服孙中山的学说。蔡锷对他自是分外器重。盛福祥以开发民智为己任,和几位友人在昆明创办了《云南旬报》,鼓吹新学,唤醒民众。不久,他又返回家乡文山,倡办学校,成立妇女天足会,热心于兴修水利及修路等公益事业。

当年文山城的大西门坡脚有两个大石缸,盛福祥就曾经站在这大石缸上向民众演说拥护孙中山,宣传孙中山的主张。P2-5

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后记

在《民盟历史文献》丛书付梓之际,掩卷回首,民盟先贤们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不绝如缕,久久难忘。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他们为信仰、为理想奋斗的坚定精神所感召和感动。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文品格和社会良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了一条新的宪政之路;和平、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如今,面对着他们的拳拳之心和丰功伟绩,我们感叹!赞叹!怀念!更要继承!

《民盟历史文献》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厚爱。我们要特别感谢为此丛书孜孜不倦地考证、核实、梳理、完善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认真严谨,才使此丛书能够客观地展现历史的真貌;更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与民盟中央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厚重的出版工作任务;还要感谢各省、市、地区的民盟组织,为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感谢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的辛勤笔耕和一点一滴的忠实记录,才集成了民盟历史的全貌;感谢为此丛书付出辛劳的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献给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献给那一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