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灵凤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是叶灵凤写的有关香港的第三本书。本书初版于1970年,署名叶林丰。

张保仔是清嘉庆年间的海盗,传说香港岛是张的巢穴,留有不少遗迹,一直是游人们探访的所在。叶灵凤却认为:“张保仔所拥有的武装大小帆船,数量在千艘以上,部队和随船的妇孺,有两万多人,岂是香港这弹丸之地能够容纳得下的。而且香港的位置太接近九龙,也不适宜作海盗的根据地。”经过考证和实地观察,他认为张保仔的真正根据地是比香港大了许多倍,孤悬海中的大屿山。那里的东涌,还设有修船、造船厂。张保仔同满清水师和葡萄牙人海军联合舰队大战九天的地点,就在大屿山的赤沥角。

内容推荐

在《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中,叶灵凤旁征博引,以客观沉着的态度去挖掘晚清时期的大海盗张保仔的种种真相。《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讲述张保仔在全盛时期拥有数千艘大小盗船,部众二万五千余人,威震华南沿海。其叱咤风云的海盗传奇,中外闻名。据说当时在香港的张保仔洞,遍及红磡、赤柱、长洲、大屿山,甚至牛池湾及鸭脷洲。有关其藏金地图之说,更是疑幻疑真,为人津津乐道。

目录

“叶灵凤香港史系列”出版说明

叶灵凤生平简介

萧国健导读

前言

张保仔故事概述

张保仔事迹考

外人笔下的张保仔

张保仔与澳门

林则徐奏稿中的张保仔资料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

关于张保仔的资料

张保仔骚扰英贡船事

张保仔投降经过汇钞

百龄受降张保仔处:香山招安亭

张保仔的下落

张保仔投降文书

张保仔洞的真相

张保仔逸事一则

张保仔藏金的传说

西营盘的真相

附录《新安县志》所记的海盗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郑一,就是张保仔的师父,张保仔本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头目。《新会县志》说他是江门人,林则徐在奏折上说他“本系蛋户子,幼嗣郑一为子。并受安南国伪封”。如此说来,张保仔与郑一的关系,不仅是师徒的关系,而且是有着父子的关系。他后来在郑一死后,竟娶了师母兼养母的郑一妻子郑石氏为继室,可说大逆不道乱伦之至了。

至于张保仔在郑一死后蹿红起来的原因,是由于郑一有一次在海上遭遇飓风,沉船溺死,他的部众就由妻子郑石氏统率。这个郑石氏,人称“郑一嫂”,虽是女流之辈,俨然也有胆略和服众的威力,她承继了丈夫的部众后,就重用张保仔,使他渐渐成了她丈夫盗党的实际首领。

也许就是在这时候,或是在这以前,张保仔同郑一嫂就有了暧昧关系。不然,郑一嫂是不会突然重用他的。再加之张保仔本人必然精明强悍,凡事一往无前,有胆色又有组织能力。不然,即使有郑一嫂的特别垂青,他也不会很快地就蹿红起来的。

据《靖海氛纪》所载,在郑一的时代,粤东的海盗,是以旗号来分帮口的,有红、黄、青、蓝、黑、白诸色旗号,各自成一帮口,有大头目统率。郑一所率领的是红旗;郑一死后,红旗海盗帮由郑一嫂率领。因此后来张保仔由于郑一嫂的提拔,就承继了郑一的地位,成了红旗帮海盗的首领。

除了郑一之外,蓝旗帮海盗的首领是麦有金,他的辈分比郑一更大,因为郑一的上司堂兄郑七,还是他的部下。麦有金绰号邬石二。在张保仔已经成了大头目以后,邬石二还继续活动。

广东鹤山吴雁山所著《谱荔轩笔记》,其中有一则记张保仔的逸事,就提到了邬石二。所记之事很可以看出张保仔的个性,大有“盗亦有道”的风度。

张保仔的出生年代无法知道,因此也无法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至于他的死年,我们从林则徐的奏折中,间接知道:他死于道光二年,即公元一八二二年。这时郑一嫂已经正式成了他的继室,比他多活了许多年才去世。记得前几年有一家报纸编印了一份《香港历任总督特辑》,在第三任总督般含肖像下的说明,谓“香港人耳熟能详之张保仔,即死于般督任内”。这一说法,未知何据,看来未免也弄错了。因为般含爵士抵港任港督的时候,已经是一八四八年的事了。

《番禺县志》引袁永纶的《靖海氛纪》,记张保仔的兴起、他的实力和全盛时代的活动最详。前面已经说过,自郑一的堂兄郑七在安南失败,中炮死后,郑七的部队就由郑一统率,这时海盗分为红、黄、青、蓝、黑、白各种旗号。《番禺县志》说:

吴知青,号东海伯,黄旗,李宗潮附之。麦有金,号邬石二,蓝旗,其兄麦有贵、弟有吉附之,以海康附生黄鹤为谋士。郭婆带,黑旗,冯用发、张日高、郭就喜附之。梁宝,号总兵宝,白旗。李尚青,号虾蟆青,青旗。郑一,红旗。又有闽贼蔡牵为声援,海寇愈炽。惟张保仔后出,复有萧稽兰,号香山二,梁皮保、萧步鳌皆属焉,而张保仔又属于郑一妻石氏。

张保者,新会江门渔人子,年十五,随父捕鱼,遇郑一,为所掳,未几便为头目。嘉庆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七年)十月飓风,郑一溺死,石氏领其众,贼谓之郑一嫂。石氏与保通,使领一队。保事石氏甚谨,每事禀命而行。保日事劫掠,其党渐众。

乡民贪利者接济酒米货物,计其值而倍之,有强取者立杀,以故米粮火药皆不匮。时商船有鹏发者,其力大而善战,自安南东京还,保得之,由是愈强。  嘉庆十三年(即公元一八〇八年)七月,总兵林国良与战于马洲洋,力战而败,被执,骂贼死。八月,参将林发又败于阿娘鞋。十四年,提督孙全谋击之于万山,破之。再战,败于广州湾。六月,总兵许廷桂又败于桅夹门,自刎死。试想,连水师提督亲自由出马,也被张保仔杀败,当时张保仔力量之大,可以想见。因此官方就改变策略,不敢再惹他,而是改用坚壁清野的方法,想截断他自陆上取得给养的方法来困扰他。

《番禺县志》说:

时前巡抚百龄,自两江总督调两广……父老日拥辕门,叩头泣想。制军令军民献策,有以封港之说进者曰:自黄标殁后,官军少有得利者。近者,林国良战没于马洲,孙全谋失利于澳口,二林走窜于娘鞋,廷桂丧衄于桅夹,锐气顿丧,兵有畏心,乃欲用以剿灭之,诚未见其有当也。为今之计,惟断贼粮食,杜绝接济,禁船出海,盐转陆运,俾无所掠,令其自毙。制军用其策。数月,贼果大困……

张保仔的给养米粮是否因两广总督百龄实行断绝出海交通的“封港”策略而受到影响,并不可知,但是反应不久就发生了,那就是张保仔加紧向沿海各县乡村攻击劫掠,金银、谷米以至杂粮,予取予携,使民众受害更大。

由于两广总督百龄采用封港的策略来对付张保仔,想截断他的接济,“令其自毙”。这一来,反而加强了张保仔向广东沿海各县村庄的攻掠,有时还派了浅水船从港口深入内河活动,封港显然并不会使他受到影响。

序言

清初,香港沿海地区寇患频繁,盖因邻近之潮州及广西地区常有民患,该地沿海海岸线甚长,且多海岛及海湾,易为盗贼盘据。同时,越南政变,失败者亦出海为患。其时沿海海防脆弱,岸防及巡海之广船与福船不及洋船,且武器落后,水师缺乏训练,将官腐败。一旦于大洋遇盗,官兵自难以剿截。

张保,人称张保仔,亦称亚保仔,为十九世纪初广东沿海名盗,为香港人所熟知的人物。坊间流传其事迹及掌故不少,唯讹传甚多,部分事实且被夸大。

港人对张保仔的传说甚多,皆以其巢穴在香港岛,分设东营盘及西营盘。东营盘位于铡鱼涌;西营盘即今西环西营盘之地。其部属于塔门洲、坪洲、长洲、马湾洲及港岛赤柱等地建筑天后庙,用作哨站,并供对天后虔诚祀奉。

传说中的张保仔,为人残酷好杀,于赤柱湾畔有劏人排遗迹。其为人奸诈,部分天后庙神案下有地道出海,港岛半山有张保仔古道,传谓为逃避官兵追捕而设。又谓其出海打劫所获之财物,分藏于塔门洲、长洲、南丫岛及港岛舂坎角等地的山洞,今称张保仔洞。

叶灵凤《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一书,成于一九七〇年间,现再版重印。其书以中、外档案及文献资料,考证张保仔的事迹、出身、在海盗中的地位、盗巢、品德,与香港有关的史实,其投降朝廷之经过,盗患之平、其降书及其最后之下落,目的是使人认识有关张保仔的历史真相。书末附录《新安县志》所记之海盗。

(萧国健: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著作包括《粤东名盗张保仔》、《香港古代史》、《关城与炮台:明清两代广东海防》等)。

后记

这本小书,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写作所经历的时间却很长。其中的大部分,虽是近年所写,但是有几篇,如《外人笔下的张保仔》、《张保仔与澳门》等篇,第一次使用这些材料所完成的初稿,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有些喜欢谈论张保仔的人,除了因袭地沿用一些流传已久的不可靠的传说故事以外,从不肯认真地就这有趣的课题去发掘新的较为可靠的资料。

因此,当我能够从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广州出版的那份《中国文库》(Chinese Repository)上找到了一些有关张保仔的记载时,当时实在很高兴,因为这些都是从未被人引用过,也从未为人所知的。后来更直接读到了他们所说的那本有关当时满清海盗的原书,遂据以写成那篇《外人笔下的张保仔》。我将它保存在这里,实有“敝帚自珍”之意。

这许多年以来,我一直对香港人口中所艳称的这个人物仍保持着相当兴趣,并且决定对他的真相史实做一点勾稽工作,借以澄清那些所谓“故老相传”的故事。我很高兴自己在这方面所花费的一些时间并不是虚掷的,因为关于张保仔的海盗活动,他的投降满清,以及投降以后的下落,甚至他的私生活的一部分,总算给我摸出一个轮廓了。

这本《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就是有关这个课题的一点收获。前面已经说过,内容有一部分写于二十多年前,有些则是近年写的,因此难免在论点甚至材料的运用上,会有矛盾和重复的地方。但我有意保留了这些以便看出自己历年辛勤伏案的痕迹。

有一些资料,如从《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所找到的,以及从近年新出版的林则徐奏稿中所找到的,不仅十分珍贵难得,而且也十分重要。如关于张保仔和他的师母郑一嫂暧昧关系的疑问,在林氏的奏稿中可说终于获得了肯定的解答:因为郑石氏后来不仅正式成为张保仔的继室,而且在张保仔投降后官至三品时,居然为她向朝廷请得诰封,成为“命妇”了。我觉得能找到了这些资料,可说不负自己年来在灯下所花费的一点宝贵时间。

前几年曾有人在香港鲤鱼门天后庙里发现一块建庙的石碑,是乾隆十八年郑连昌所立。据考证张保仔的师父郑一和从兄郑七,都是这个郑连昌的子侄。明末清初以来南方海盗多姓郑,而且多是郑芝龙、郑成功的族人,还是事实。只是郑一的家系问题,我还不曾从别的方面找到可供参证的数据。在《东莞县志》所记,随同张保仔投降的大头目中,有一郑邦昌,可惜不知是否郑连昌一家人。

书内插图《张保仔之洞》的原书,是在这里任教职的丁格氏所写的一篇《金银岛》式的冒险小说,写的就是到长洲张保仔洞去寻宝的故事,可见外国人至今对这个传奇人物仍很感到兴趣。

末了,有两件事我想在这里附带一说:一是我始终无法读得到两广总督百龄受降张保仔后命幕客所编的那册《靖海氛纪》原书,二是未能找得到张保仔的画像,这是我至今仍引以为憾的。

一九七一年四月记于香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