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浮沉录》由叶灵凤编著,收录了港督就职宣誓的趣闻、中国通港督的失败、德忌笠将军不许打更、早年香港刑罚杂谈、香港执行死刑沿革、香港笞刑史话等,叶灵凤以舒徐不疾、寓考证於趣味的文字将段段旧事娓娓道来,从侧面写出早年香港殖民地的种种危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香海浮沉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叶灵凤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香海浮沉录》由叶灵凤编著,收录了港督就职宣誓的趣闻、中国通港督的失败、德忌笠将军不许打更、早年香港刑罚杂谈、香港执行死刑沿革、香港笞刑史话等,叶灵凤以舒徐不疾、寓考证於趣味的文字将段段旧事娓娓道来,从侧面写出早年香港殖民地的种种危机。 内容推荐 《香海浮沉录》由叶灵凤编著,收录了三十五篇有关香港由开埠到二十世纪初的法政历史的文章,早年的香港华洋杂处,政法制度一时未备,於是诸如「全港英人中毒事件」、「顾利臣街的警匪大枪战」和「大难财标参的故事」等令人啧啧称奇的事件,遂层出不穷。在《香海浮沉录》中,叶灵凤以舒徐不疾、寓考证於趣味的文字将段段旧事娓娓道来,从侧面写出早年香港殖民地的种种危机。 目录 “叶灵凤香港史系列”出版说明 叶灵凤生平简介 刘润和导读 丝韦序 港督就职宣誓的趣闻 中国通港督的失败 德忌笠将军不许打更 早年香港刑罚杂谈 香港执行死刑沿革 香港笞刑史话 清代的辫发与香港的割辫风波 早年法庭上的古怪宣誓方法 早年的法庭通译 陪审员制度 第一号香港政府宪报 高等法庭旧闻 绿衣与街纸 徐亚保戮杀英军官案始末 美领事当街抢人案 全港英人中毒的毒面包案 高和尔与黄墨洲案 外人谋杀中国人的罪案 《中国之友》编者被控案 藐视法庭的趣案 公务员侵吞公款案 包庇私赌的大贿赂案 长洲警署劫案 顾利臣街的警匪大枪战 麦当奴的开赌法例 开赌助饷的防务馆风光 勒索犯人的执法官 验尸官的种种胡涂账 华民司宪高和尔的丑闻 军警间的争风吃醋 海陆军人斗大班 预防海盗和歧视中国搭客 香港最早的中国商店罢市 香港的三合会 大难财标参的故事 试读章节 戴维斯总督同香港中外市民之间的最大冲突,乃是关于征收人头税一事。戴维斯总督原本的动机是很好的。他因了当时香港的治安不好,警力单弱,商人被迫自己雇用私家更练来巡逻守望。他想增加税收来增强警力,同时更普遍的举行人口登记,以便乘机将可疑和妨碍治安的人物递解出境。他所采用的是类似今日香港所用的身份证办法,不分中外都要登记,而且登记时每人要纳税若干,然后发给一张凭证,政府就用这笔税收来增强警力。这动机是很好的。可是戴维斯对于举办这一项有关香港中外全体市民的税法,事先从未向任何方面征询意见,而且讳莫如深,因此当立法局通过这登记法例并加以公布之后,全体市民大哗。英国商民认为这不啻是人头税,根本违反英国立法征税的传统原则,一致反对。在中国人方面,更因了宪报所公布的中文译文译错了,将每人每年登记纳税一次的办法,译成每人每月要纳税登记一次。他们一致认为这样苛税实在忍不了,蕴酿罢市反对,同时更表示如果真的实行,则准备离开香港返乡。 关于这次风潮,魏尼弗利特.伍德的《香港简史》将其中的前因后果说得最透彻。他在《简史》第二章里说: 约翰爵士(即戴维斯总督)面对了要控制香港罪案日见增加的难题。他想出了一个从扑灭罪案的工作上面又可以挣钱的办法。早期香港人口增加的迅速。一部分乃是由于许多罪犯歹徒从中国内地潜逃来香港。警察力量的一部分.系由欧洲籍的极不适合的水手和兵士所构成,分子复杂,而且对于中国话一句也不懂;另一部分则是中国人。中国籍的警察,被证实懒惰,又不可靠:整个警察力量实在不足应付潜伏在香港的那一批罪犯。 欧洲籍的商民,他们不敢信赖警察,自己另行雇用他们自己的守夜看更人。这些看更人执行职务时。决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不停的敲着一面竹筒,使人知道他们来了。有一时期,当约翰.戴维斯总督离港他往时,代理总督德忌笠将军,颁布了一则所谓“竹筒打更则例”.禁止看更人在夜间打竹筒扰人清梦。这条禁令颁布后,香港夜间的盗窃案立刻增多。甚至总督宫邸也一再被盗窃,总督本人的许多值钱东西也被偷了。街上的拦路打劫也时常发生,港内也不时有海盗的骚扰。 这样,约翰.戴维斯总督便设法增加业主所担负的警察捐税,结果竞引起了他们极端的敌视。他又使立法局通过一条法例,使香港的每一名市民都履行登记手续。这法例的动机本来是想控制中国居民里面的不良分子。约翰总督希望由于强迫市民每人每年向登记官登记报到一次。并付税购买一张登记证,他可以藉此清晰每一个市民的身份,又可以藉此将不良分子驱逐出境.同时更可以向守法的市民收取一笔相当可观的税收。 他发表通告,由于举办每一个市民的普通登记,每人每年要缴付人头税一元至五元。这一项专横的措施,使得本港英国籍的市民感到极端的忿怒。这种税收全然同英国向来的传统“有代表始有纳税义务”相违背。至于中国人方面,由于公告译文上的错误。使他们误认人头税是要每月缴纳一次的。他们感到这样繁重的苛税,对于他们收入的剥削,简直比国内的厘捐孝敬还要厉害,而他们正是为了逃避才来到香港的。他们立时发动了罢市来抗议,于是香港的一切中国商人的业务,工匠,以及中国雇员仆役的工作全停顿了。他们并准备如果这种新法例一旦付诸实行.他们便撤退离港。 这样.各方面对于戴维斯总督的新法例,都反对得非常强烈。英籍居民召开大会来表示他们的忿怒,同时又递呈文给总督,措词非常严厉,以致在词句上冒犯了总督。中国人方面实行离港的有三千人之多,商业全部停顿了。英国商人甚至讨论迁回澳门去.他们认为在那里反而可以享受若干他们认为有生俱来的应享的个人自由。从这时起,第一次开始提出了选举议员代表和自治政府的要求。这种紧张的场面持续了三个月之久,香港百业都遭受停顿,但是市民后来终于同总督妥协了。人头税的办法被撤消。立法局也将登记范围加以修正,政府文员及海陆军雇员,正常商人业主及自由职业分子,以及每年收入在五百元以上者,皆豁免登记,这样才消灭了这场风波。 酿成当时香港中外商民一致猛烈反对的人头税,是八月二十一日(一八四四年)在立法局会议上通过的。事前中外商民固然未被征询过意见,就是这法例的内容如何,大家都不知道。这时戴维斯总督正离港巡视其它通商口岸去了(当时英国还没有驻清廷的大使,一切商务管理都由驻华商务监督负责,而这职衔照例是由香港总督兼领的),直到十月十八日才回港,立即将这法例加以公布,并规定从十一月一日起实行。 本来,香港商民早已听说戴维斯曾下令草拟一种法令,用来管理对付从内地逃来并潜居香港的中国歹徒,他们完全不曾料到戴维斯总督竟良莠不分,一视同仁,不仅全体中国人要登记,就是英国商民也要在同一法令之下登记,毫无区别。根据这条法例,凡是香港居民,不分国籍和阶级,不论是一个中国小偷也好,一个英国大班也好,每年一次,都要亲自到管理人口的登记官面前,填写表格,并答复登记官的询问,举凡出生年月、父母家世、年岁、职业以及收入之类,都要一一回答。如果认为不满意,登记官就有权将这人驱逐出境。 P7-10 序言 “凤兮,凤兮!” 叶灵凤先生较多引起当代读书人关注,大概是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三联书店出版其三大册《读书随笔》所引发。作为一名“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叶灵凤先生丰富过人的藏书、涉猎广博的读书兴趣、勤奋高产的写作、摇曳多姿的文笔,为喜欢书话的读者贡献了一份难得的盛宴,至今仍然让诸多读书人感觉齿颊留香、津津乐道。 其实叶灵凤先生亦是作家、画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一生的文字功业,请读者诸君参见后面的“叶灵凤生平简介”。这里要顺便补充的,是我们对其评价的改变。 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三闲集》中,《文坛的掌故》一文中注释道:“叶灵凤,当时虽投机加入创造社,不久即转向国民党方向去,抗日时期成为汉奸文人。”一九八一年新版《鲁迅全集》,已经改作:“叶灵凤,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 一切要从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文学说起。在革命文学的时代潮流中,以创造社、太阳社为代表的年轻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们,在行动、理论上以“左”姿态对鲁迅形成围攻之势。一九二八年五月,叶灵凤先生在自己主编的《戈壁》杂志第二期上,发表了一幅讽刺漫画《鲁迅先生》,附有说明:“鲁迅先生,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已往的战绩,躲在酒缸的后面,挥着他‘艺术的武器’,在抵御着纷然而来的外侮。”次年,又在自己主编的《现代小说》第三卷第二期上,发表小说《穷愁的自传》,其中的人物魏日青说:“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面到露台上去大便。”深受刺激的鲁迅先生,先是在《语丝》杂志发表的《革命咖啡店》一文中,说自己没有去过咖啡店这样的“理想的乐园”,“这样的乐园,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学家,要年青貌美,齿红唇白,如潘汉年叶灵凤辈的,这才是天生的文豪。如我者,在《战线》上就宣布过一条‘满嘴黄牙’的罪状,到那里去高谈,岂不亵渎了‘无产阶级文学’么?”——“唇红齿白”四个字,于是乎变成了叶灵凤辈最出名的代名词;后来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鲁迅先生干脆将叶灵凤封为“新的流氓画家“。一九三四年四月,在致朋友魏猛克的私信中,鲁迅还说,叶灵凤自以为自己是中国的比亚兹莱,但因为“在上海混”,所以“染了流氓气”。虽然叶灵凤本人确乎在自己办的《幻洲》半月刊上宣扬过“新流氓主义”,但明显,鲁迅先生这里更多指叶灵凤的封面、插图等画作多模仿比亚兹莱等人的作品。至此,叶灵凤想高挂免战牌亦不可得矣。此后,当鲁迅先生被日益神圣化时,“齿红唇白”叶灵凤和“乏走狗”梁实秋等符码一样,成了被鲁迅骂过的人,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直至被无辜地冠以“汉奸文人”的帽子。 其实,叶灵凤先生不仅不是汉奸,他在抗日战争中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宗兰《叶灵凤的后半生》一文(见《读书随笔》第一册),对此有详述。至于他带头和文化界朋友一起,将安葬在香港浅水湾的萧红骨灰迁回广州,更是广为人知的义举一桩。 除了早年的小说、随笔与画作,一九三八年起客居香港直至终老的叶灵凤先生,还是“香港学”的开拓者。有《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与真相》、《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录》、《香岛沧桑录》等传世。二○一一年,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将其汇集,以“叶灵凤香港史系列”为名出版繁体字本。在香港早已回归祖国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读到“香港研究第一人”叶灵凤先生学术研究文化品格与爱国恋土情怀、知识性与可读性双美兼具的文字,尤其有一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感受。 江西教育出版社此次推出的“叶灵凤香港史系列”,即以二○一一年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繁体字版为底本编辑而成。除了个别明显的文字讹误,文字与图片一仍其旧,未作改动。谨作此说明,以为出版牟言。 江西教育出版社 二○一二年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