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
济群法师编著的《在此刻》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济群法师编著的《在此刻》内容介绍:烦恼不是外来的,而是源于自身无始以来的贪嗔习气,源于往昔造作的无量恶业 只有铲除这些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心因惑,灭除苦果之因。
人们在迷惑和烦恼中度日,那就是世间。一旦超越这种迷惑和烦恼,在世间的当下,便是出世间。
利他和自利完全是统一的。行善,就是通过对众生的帮助,来完成自身生命品质的提升。如果我们以欢喜心来面对每一个帮助他人的机会,就是在为自已播种福田。一起来翻阅《在此刻》吧!
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皇朝乃至民间的流行往往出现在国富民安的时刻,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事实上,佛教并不仅仅盛行于国富民安的时期,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同样为人所尊。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寺宇林立的真实写照。在四起的战争烟火中,在朝代的频繁更替中,人们格外缺乏安全感,特别需要内心的慰藉,需要寻求冥冥之中的护佑,从而使佛教信仰广泛流传,盛极一时。
而在国富民安的岁月,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则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文化艺术乃至宗教信仰的发展。同时,也因为社会安定,在佛教的理论研究和宗派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会有更多建树。如隋唐时期,高僧辈出,著述丰富,可谓汉传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
这种文化回归与佛学兴起和中国的“大国崛起”言论有何关系?目前的文化回归和佛学兴起,代表了社会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说明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恢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人多以泱泱大国为傲,但在清末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盲目自信近乎崩溃。
在这样的态势下,很快走向一个视传统文化为腐朽的极端,似乎不破旧就无以立新,无以进步。经过百年来的曲折摸索和反思,人们逐渐在矫枉过正的冲动中冷静下来,以更为平和、客观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重新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由此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大国崛起”的言论,我并不是太了解。
这种佛学热是一时的潮流和时髦。还是会成为一个常态?
虽然目前的国学热和佛学热表现为一种潮流,同时也伴随着潮流出现时必然携带的肤浅和喧哗,但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潮流会逐渐向深度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因为信仰代表着人类心灵的需求,代表着我们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