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夜雨江湖(李渔传)》(作者刘保昌)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写了李渔这位弃绝科举、卖赋为生、历尽坎坷、才华横溢的人生畸零者和文化巨人的丰富曲折的传奇历程。
《夜雨江湖(李渔传)》(作者刘保昌)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夜雨江湖(李渔传)》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写了李渔这位弃绝科举、卖赋为生、历尽坎坷、才华横溢的人生畸零者和文化巨人的丰富曲折的传奇历程。李渔在夜雨江湖中飘荡,历尽艰辛,也收获了真实的快乐和巨大的成就。从烈火中炼出金丹,在淤泥里盛开莲花,李渔的文艺创作,当可作如是观。
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岁次辛亥。
八月初七,李渔出生在江苏如皋城内的一家药材商人家里。李渔原名“仙侣”,宇“谪凡”,号“天徒”;改名李渔后。字笠鸿。号笠翁,笔名则有伊园主人、湖上笠翁、随庵主人、笠道人、觉道人、觉世稗官、回道人、情隐道人、情痴反正道人,等等。
时当仲秋,晚槐初黄。桂香馥郁,自苹盛放,芙蓉摇曳;城郊的湖塘田野,火热的一串红,鲜艳的月季花,金黄的万寿菊,桔瘦的芰荷梗,相映如画……
这一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明开普勒式望远镜。
这一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确认了太阳黑子的存在。
这一年,君士坦丁堡不幸遭遇大规模鼠疫。死亡人数达到20多万。
这一年,将来注定承担家亡国破之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出生。
这一年,后来以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著名的文学家冒辟疆出生在如皋城。
这一年,明朝立国已经243年,早年的励精图治,已经被雨打风吹而去,转为因循颓唐。
当朝圣上朱翊钧。是明朝第13个皇帝,他以10岁冲龄荣登大宝,由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之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施行改革:整顿吏治,整饬军备。丈量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摊丁入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史称“万历中兴”。
惜乎彩云易散,好景不长,万历十年张居正赉志以没,反对派死灰复燃,朱翊钧被迫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直至查抄湖北江陵张家老宅。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骤成云烟。
到李渔出生的这一年,朱翊钧已经做了近40年的太平皇帝。倦勤已久,于深宫大院之中独自坐上宽大的龙椅。御香缥缈,沙漏涓流。丹墀高岩,仪仗威严中,真有说不出的压抑。
皇宫之内,寂寞的何止白头宫女?
史书记载,万历“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三大战役都以明朝胜利结束。但史家认为自此以后,国家元气大伤。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朱翊钧从万历十四年始,喜好酒色,又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多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祭郊庙。不开朝会,时间太久,朝廷也就“人滞于官”、“曹署多空”。
就在李渔出生的前一年,京师久旱不雨,正阳门箭楼突发火灾。种种异象,接踵而至,令人担忧,朝臣纷纷上书言政。
辅臣叶向高上疏,认为国家之弊主要有五端:一承平日久,不知忧隐;二上下融绝,君臣不通;三士大夫好胜喜争,相互攻讦:四从上到下,多厚私积,国库告乏,入不敷出;五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不可挽回。
礼部上疏批评政务弛废。
刑科右给事中周日庠上疏劝皇上勤于政务、信任百官、亲近百姓。
面对雪片般的疏折,明神宗一律留中不发,事实上则是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李渔出生的这一年,河问地方民众聚集八千余人,揭竿起事,逼近京师。兵部立即发兵,在京城内外戒严,厉行缉捕。朱翊钧对此似乎并不担心。
这一年,太子朱常洛生母皇贵妃王氏病逝。临死之前,王氏拉着皇太子的手,哭泣着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在场众人莫不泫然泪下。恭妃王氏一生失宠,中年以后患有眼病。最后郁郁以终。神宗心爱的女人其实是皇贵妃郑氏,他与她形影不离,想要立郑氏之子为太子,想要死后与郑氏同陵而寝。这是神宗无法实现的美好宿愿。在强大的文官集团的坚持下。神宗只能敬天法祖,依循旧制。
为了发泄仇恨,神宗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他自认为最有效的消极抵抗武器——老子的“无为而治”,以此对抗庞大的文官集团,百事无为,甚至官位有缺,也不予增补。
这一年,是“京察之年”,对所有朝廷官员进行考核调整。主其事者为叶向高,他希望能够藉此解除纷争,澄清吏治,但齐、楚、浙三党与“宣昆党”声势相倚。联手栽赃陷害,攻击东林党人将功名利禄与学术道德混为一谈。东林党魁首顾宪成,则被指控为“讲学东林。遥执朝政”。东林党q受到重创,顾宪成翌年身殁,留下一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世联语,数百年来激荡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用世情怀。
就在李渔出生的第二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到万历四十五年,全国“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
最受罪的当属监狱里的囚犯,其中竟有被关押20多年还没有提审过一次的。漫长的等待让他们精神崩溃。他们在狱中以头撞墙,沥血呼冤,但也无人理睬。
临江知府钱若赓,被朱翊钧诏狱系捕,竟迭37年之久,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P1-3
这本书在2009年写完。
风晨雨夕,盘桓经年,忧乐相伴,冷暖自知。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所谓完稿时的喜悦,往往不如原来的预期;对于写作者来说,快乐往往寄寓于艰辛的耕耘之中。苏东坡早就说过:“非人磨墨墨磨人。”表面上看,是人在写书;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书在写人。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喧嚣的快乐却无法安置驿动的心灵,我更愿意在书斋中从事这种寂寞的事业,单调而充实。更何况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成就此种独特。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李渔一生在夜雨江湖中飘荡,历尽艰辛,也收获了真实的快乐;当然。此种快乐未必会为其他人所理解、所愿意。
从烈火中炼出金丹,在淤泥里盛开莲花,李渔的文艺作品,当可作如是观。李渔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其意义至今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李渔超拔世俗的精神努力,别开新路的人生历险,沉迷审美的生活艺术,注重享受的人性吁求,在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置于当下,亦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海外汉学家韩南说过:“在非凡的程度上,李渔有声有色地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李渔也将永远出现在我们的文化想象世界中,但愿也能“有声有色”地活在我的这本小书中。
没有供暖的武汉的冬天,日子显得格外漫长。冷酷凛烈之中。无法于书桌前久坐。断断续续地将书稿修改一过。已临近旧历岁末。零星的爆竹和艳丽的烟花,不时给寂寞的夜空点缀一些年关的声色。
逝者如斯。李渔身后,三百三十年已成过去。
时近午夜。寒灯如豆,宽大书桌上的这部书稿,宛若一叶即将启航的小舟,凝眸良久。不忍遽离,仿佛杨柳渡头的送别,风雨满天,碧水急流。个人有自己的命运,书稿亦有自己的命运,此时此刻,唯愿这部书稿会有好的命运。能够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爱。
谨以此书向这位弃绝科举、卖赋为生、历尽坎坷、才华横溢的人生畸零者和文化巨人致敬。
感谢长江出版社别道玉社长、奚武老师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2010年2月7日
于武昌东湖青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