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谆所著的《文学解读引论》对“文学解读”这个重要理论问题做出了明晰阐述,书稿内容涉及中西关学史上的众多理论资源和跨学科知识背景,学术视野相当开阔,许多观点富于启示性,各章节之间逻辑紧密、结构明晰,具有独到的学术研究视角和理论建设的系统性特点。但同时也指出了此书的一些疏漏、瑕疵和存在的不足,譬如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文学解读”相关的部分较为单薄,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偏重情感性的特点在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等。
引言
第一章 文学与人
文学与人的意义世界
文学与人的意义探求
第二章 文学解读的历史溯源
中国:“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传统文学解读研究
西方:从传统解释学的“实证”主义到现代解释学的“此在”阐释
第三章 文学解读的要素
文学解读的主体
文学解读的对象
文学解读的文本形式
文学解读的历史语境
第四章 文学解读的目的
“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
作家:从为己到为人
读者:从为己到为人
读者”为学“的审美心理探析
第五章 文学解读的方法
“人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大处着眼”与“小处人手
“审美认知”或“审美对话
第六章 文学解读的立场
文学解读的”政治“立场
文学解读的”审美“立场
文学解读的”文化“立场
第七章 文学解读的选择权力
文学解读的选择权力
文学解读的选择方法
第八章 文学解读的艺术桥梁
思维的外化形态
叙述的话语权力
虚构的艺术
想象的张力
“依据症候解读”
第九章 文学语言的双重文化属性
语言的传统工具性
语言的现代本体性
第十章 文学解读的情感导向
文学解读的情感导向研究缘考
文学解读的情感特征
文学解读的情感传达
文学解读的情感交流
第十一章 文学解读的审美传达
文学解读审美传达方式的历史演变
文学解读的审美传达认知
文学解读审美传达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文学解读的审美差异性
文学解读的障碍发生
文学解读的歧义
文学解读的“误读”合理性
文化与文学的意义分歧
第十三章 文学解读的不可终极性
不变的是文本,常变的是解读
意义在生成中消解
不可能有的终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