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那么,道究竟是何意呢?张颖琪编著的《道的低语》旨在通过一系列充满道家智慧的小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帮助人们敞开心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的低语/影响一世的东方智慧妙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颖琪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那么,道究竟是何意呢?张颖琪编著的《道的低语》旨在通过一系列充满道家智慧的小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帮助人们敞开心扉。 内容推荐 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醒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张颖琪编著的《道的低语》旨在通过一系列充满道家智慧的小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帮助人们敞开心扉,在自己的内心最深处探索真正恒久的“道”的存在。相信您看了《道的低语》后,对道会有更加深刻地了解。 目录 人间苦累 知足常乐 “生”与“死” 县官审鸡 不愿当皇帝的智者 有和无 自由生活 大师说有无 无为而治 钓鱼的目的 择机而动 偷窃大自然 军师的计谋 指挥欲望” 用人不疑 退一步海阔天空“ 难得糊涂 顺其自然” 委屈的艺术 生命的意义 小不忍则乱大谋“ 无心为善 致命的虚荣” 大道无为 因小失大 化干戈为玉帛 冷静与烦躁 凡事要有度 海纳百川 轻与重 有用与无用 厚积薄发 心中无我 知己方能行事 顺其自然 以德待人 办大事不能蛮干 天鹅之死 隐修者 逆道者亡 放浪形骸 大道长存 做人要厚道 禅师蒙冤 诚朴待人 戒声戒色 无心喝茶,花红柳绿 无的作用 贪婪的下场 神通开窍 王郎的得失观 功遂身退 大智若愚 水的德行 转守为攻 时间纽扣 寡欲知足 众妙之门 金手指 大道不可违 得天意,顺自然 太子出质 大道在心中 做人要有度量 天地一指 要善于借用外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拔一毛可利天下 人如神龙 要懂得功成身退 为你点灯一 持之以恒. 智退敌军 与仙同行 欲扬先抑 贵在无求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幸福来敲门 奶娘训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诚信 善于说不 靠秤赚钱 感情投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声名在外 成功在于坚持 居安思危 宠辱不惊 远水解不了近渴 坐井观天 鹤鸭换腿 懂治国的童子 富贵的邻居 儒装与人才 目光短浅的国王 天外有天 入乡随俗 狮子与狐狸 以柔克刚 道之源 无为而治 财富与快乐 请君入瓮 大音希声 天下为公 无私者无谓 不战而屈人之兵 智取胜利 甘居下位 谦虚的力量 活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 善用人才 灌圃老人的智慧 智者论道 坚守信念 “舍”与“得” 出家的开国元勋 放人一马,必得后报 礼贤下士 以德报怨 急流勇退 众人拾柴 以慈待人 以柔制刚 以退为进 追求真理 正直忠厚 能屈能伸 知人善任 物极必反 过犹不及 深藏不露” 巧诈不如拙诚 见微知著 反者道之动 损益之道 四两拨千斤 施恩图报 知足常乐 运筹帷幄 清净无为 与人为善 不陷入死地 不居功自傲 势不可恃 洞烛幽微 先见之明 道与礼 雅贼与俗贼 齐家之术 育子之法 以和为贵 以正治国 出奇制胜 人无完人 洁身自爱 匹夫之勇 替罪羊 尽性知命 唇齿相依 大成若缺 百忍成金 容人之量 返璞归真 大道之行 悟道 吃亏是福 贪多必失 静能胜躁 人心不足蛇吞象 合乎自然法则 向本心求道 将心比心 生死有命 万物之母 万物之源 行车捷径 立长志 渔夫与七宝鱼 大辩若讷 两位经理 苦乐辩证 以“啬”作本 贤内助 海纳百川 爱的力量 不注意细节的商人 水滴石穿 鹦鹉老板 江海胸怀 人间有爱 无为胜有为 谦恭谨慎 谋而后动 哀兵必胜 内涵与外表 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自爱 弑母惨剧 杀一儆百 管理的方法 善解人意的菲利普 大道平衡 两个盲人 有德与无德 朝圣的僧侣 失去自由的牛 如何得道 抓住关键容易解决问题 拍马屁的下场 试读章节 要懂得功成身退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建的,它与清政府的其他军队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由政府编练。遇到战事,清廷便调遣将领,统兵出征,事毕,军权缴回。湘军则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亲自选募,哨官则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则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由此可见,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从士兵到时营官所有的都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人。这样一支具有浓烈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的军队,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别的团体或个人要调遣它,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军成立后,首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太平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依仗洋枪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部分地区。为了尽快将太平天国的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廷于1861年任命曾国藩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提督以下的文武官员,全归曾国藩节制。自从清廷立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汉族官员获得的权力大过曾国藩的,最多也不过是辖制两三个省。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洋洋得意,也不敢过于高兴。他的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的心理,居安思危,审时韬晦,非常注意低调行事。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然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飘飘然,昏了头。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在这个时候想地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而身败名裂。 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叫他弟弟认真回忆一下湘军攻陷天京后是如何渡过一次次政治危机的。湘军进了天京城后,大肆洗劫,城内金银财宝,其弟曾国荃抢得最多。左宗棠等人据此曾上奏弹劾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国藩很知趣,进城后,怕功高震主,树在招风,急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会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来驻防,并发给全额饷银;三是裁撤湘军四万人,以表不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这三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面的矛盾,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清廷也只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很长了,、难免沾染上恶习。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曾国藩想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国藩无意拥有军队,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政府的汉官。曾国藩的考虑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说要求解职而回归故里,那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给清廷以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的印象,同时也有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朝廷不能够调动的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危险。清廷的大臣们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办法去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曾国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清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解除军队,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的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两江总督之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智慧感悟 曾国藩果断解除自己的兵权,采取措施以得清廷信任,没有让 清廷猜疑。正所谓“游移不决,势必首鼠两端,进退失据。”为人 做事,干得好,得到升迁,这是应该的;没有被升迁就心灰意冷, 也是他的权利。如果不想干了,就要知道在什么时候辞退,果断采 取措施,以保全自己的名誉,即使有破格提拔这样荣耀的事,也应 该下定决心,毫不惋惜。所以,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二者选 择其一,若犹豫不决,难以下定决l心,最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序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要为人生找出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因为我们走的路都不通,表面上我们都在道上行走,但我们都是在可道上行走,都不是常道,因此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走进了歧路,有的走得很辛苦。在人生道上,我们都会进行种种的活动。每项活动都是可道,每项做成的活动都是可名。因此“名”不必专指称谓:事实上老子关心的也不是世间所有事物的称谓是否会长久的问题。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我们都要实现某种价值。但是当我们自以为创造了很多东西,自以为实现了很多价值,老子却说,你所实现的价值是真的实现了吗?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 但正如老子所警醒的: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醒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本书旨在通过一系列充满道家智慧的小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帮助人们敞开心扉,在自己的内心最深处探索真正恒久的“道”的存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