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士布都与我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李潼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潼,出生于台湾花莲,定居罗东近30年,专业写作。曾获重要文学奖34项:第23届中山文艺奖,第11、12、13届洪建全儿童文学奖中篇少年小说首奖,第10、11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第3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北京)……上世纪70年代投入校园民歌创作,以赖西安本名发表歌词,其中以《月琴》、《庙会》、《散场电影》流传长远。

《博士布都与我》虽以童年趣事为主,但李潼在叙述中却隐隐约约融入族群关怀与现实批判两大主题。透过孩子的言语,也让读者深刻了解新闻媒体带来的某种程度的“祸害”。表面上是热闹逗趣,骨子里却隐含批判及反思……

内容推荐

李潼编写的《博士布都与我》讲述了:借盛夏台湾乡村里的一场骚动,演绎了一场少年的“成年礼”。事件的起因是三名少年主人公偶遇了遭受“野人”袭击的村民“阿匠哥”,随后消息不胫而走,打破了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处理“野人”的问题上,村民们发生了意见分歧,致使村民大会演变成“决裂大会”。大人们意见不合,而博士、布都与“我”三位年少的主人公带领“小弟”“若瑟”等古灵精怪的孩子们却团结一致,努力寻找着化解澳花村之危的转机。

目录

第一章 吉塞溪谷的神秘踪影

第二章 护士小姐的特别作业

第三章 谁说城市就没有野人

第四章 秘密是一只八脚飞毛怪

第五章 澳花村村民大会大火拼

第六章 断水、封桥、无处做礼拜

第七章 神力是可遇也可求的吗?

第八章 全台湾新闻记者采访战

第九章 百年杂货店单日最佳业绩

第十章 阿匠哥不敢回忆的童年往事

第十一章 劝三台地村人同入山

第十二章 妈妈的呼唤来自远方

第十三章 三路兵马捉拿特级猎物

第十四章 他也是人家爸妈的心肝宝贝

第十五章 自己的良心是最公正的仲裁者

第十六章 台湾最知名的村落

温柔的笔触厚实的意蕴

吹过来的山风,好凉爽

儿童是成人世界的镜子

我最知心的同学李潼

试读章节

我们三剑客有一个特点,太闲、太无聊的时侯,没谈两句就吵架,奇怪的是,我们怎么吵也吵不散,倒是有不长眼的人要侵略我们,或是我们看不惯有些事去处理时,反而团结得不得了。“三根筷子折不断”,这是博士说的。

就像现在,桥下的风呼呼吹着,凉爽是够凉爽,却也无聊,我的肚子咕噜噜一叫,好像会传染,博士和布都的肚子也跟着叫起来。我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地谈天,其实也忘不掉肚子饿。饿肚皮哪有这么简单忘记的?要不,绝食抗议的人也就不会那么伟大了。

“西瓜真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布都揉着胳臂说,我知道他又要考博士难题了,每次他都以什么什么东西很奇怪做开头的,“西瓜长在这种干干的沙地,偏有这么多汁;水芋和茭白笋泡在水里,怎又瘦干干的?博士,你说为什么?”

博士打哈欠,闭着眼睛想了想,说:“补充营养前,不要动太多脑筋,你可以去找书看。”

“找书看!还用问你?我看你不是真博士,这个也不知。告诉你,沙地的水都被西瓜吸光了,才干干的,我说的对不对?”布都大笑,把肚皮撩开,露出那六块凹下去的肌肉,回头问我,“你小弟怎么还没来,会不会半路打翻了?像砸西瓜一样,‘砰’,一锅成粥完蛋,给小狗吃光了。”

“大概不会啦!”

我心里不也正在担忧吗?小弟吃饭摔破碗,走路没人碰他也会突然翻个跟斗,耍特技一样,实在很不保险。啧!他们小孩子做事就是这样,有什么办法?

我们把西瓜捧起来,仰头喝着,才喝了两大口,布都停了下来。他听见小弟的脚步声,也不把嘴角的西瓜汁抹掉,丢下西瓜就爬上桥去,叫道:“救兵来了!”

上桥,来人竞不是小弟。

是欧米果,布都的姑婆。她的额头挂着吊带,背后的藤篮装着满满一篮生香菇。布都和她用泰雅话交谈,欧米果口嚼槟榔,两颊的刺青和皱纹挤在一起,她的眼睛里写着“不相信”。布都说得又快又急,比手画脚指着博士和我,欧米果看了又看,才啪嗒啪嗒走向我们村子。

“她说我偷采人家的西瓜吃,冤枉呀!”布都很生气,博士和我都笑了。布都说,“欧米果还问我,真是你家采西瓜,怎么没叫她来帮忙?”

欧米果住在布都家隔壁,一个人种香菇,一个人喝酒,谁有事,她都想去帮忙。我听布都说过,欧米果本来是有丈夫和四个小孩的,她丈夫在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被派去南洋打仗,没回来。两个女儿嫁走了,不知道嫁到哪里去。她的大儿子和布都他爸爸同名,也叫哈用,在金门当兵死掉了,小儿子去台北就失踪了。我们替她想起来都觉得很可怜,但欧米果好像从来不伤心,布都说她常常提起这些事,却好像讲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回到桥下,我们继续喝着可怕的西瓜汁,耳朵竖得尖尖的,听桥上动静。小弟,你难道存心要整我们?让堂堂三剑客很难看地饿晕过去!

“这座桥,应该改个名字。”博士说道。

这时候,还说这些干吗,真是无聊得可以。偏偏布都还真的搭腔呢:“对,改名叫北溪桥,”他看看我,又说,“要不应该用阿堂他爸爸的名字。”

名叫北溪桥,有几分意思,拿我爸的名字做桥名,那不嫌肉麻了?

我们澳花村被北溪、中溪和南溪分成三块台地,三条溪汇合成的就是我家开辟了西瓜田的大浊水。跨过北溪这座澳花桥,是我们澳花村对外最重要的一座桥。我读小学一年级时,老桥给洪水冲垮,村民们走了一年便桥,便桥时通时断,遇到北溪满涨,全村的人都别想出外。我爸一发狠,捐了钢筋和水泥,全村的人出力,挑沙,打桩,把澳花桥建造起来。虽然我爸出钱,但大家出力,用自己的名字当桥名,恐怕太自大了吧?

“不!这座桥应该改名叫‘落帽桥’。”博士那两撇扫把眉下的眯眯眼,很诗意地睁着,他说,“谁的帽子没在这桥吹落过?没到桥下捡帽子的人,就不算来过澳花村。”

我们这澳花桥的风,也实在太大了。从南澳大山吹来的山风、从新和平大桥外的太平洋吹来的海风,一年到头吹个不停,好像专挑了从澳花桥这边拂来掠去,向它报到了,才算一回事。

说着,突然就有一顶斗笠从桥上飘下来!

吓死人,故意安排好的也没这么巧吧?

博士、布都和我仔细听着,桥上果然有脚步声,咚咚咚半跑半走地踩过来。P6-9

序言

台湾的大人,热心为青少年举行集体成年礼,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

在这之前,每年七夕,台南古城奉祀七娘妈的开隆宫和临水夫人庙,年年也为十六岁的本地子弟“做大人”,而且传承至少两百年;至于更早落脚台湾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为新生代青少年所办的成年礼,溯源更久远。但是,这些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所而且不那么声张的成年礼,因不是个普及的活动,有机会参加的青少年毕竟有限,都不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台湾各地举行的大规模成年礼这么引人注目。

集体成年礼的引人注目,就像张贴得醒目的标语,它的意义是否因此更深刻?

成年礼的形式推陈出新,就像重新包装的老产品,它的原味是否仍被保留?

普及而简易化的成年礼,就像方便进出的速成班,它的学习精神是否仍被看重?

一般成年礼,多数也欢迎青少年的父母、师长和亲友观礼,给予关切和祝福,他们同时也扮演见证人,让身为当事者的青少年心思更认真,态度更庄重。

因各种族和地域的文化不同,成年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适龄不同、举行时日不同、形式不同,尤其通过成年礼的难易度更大大不同。

不受现代文明影响而保存传统生活方式的族群,相较之下,他们的青少年成年礼通过项目,显然艰难得多:采集某种植物、进入某个禁地、捕捉某种动物、往返某个旅程、切割某项器官、刺记某种符号,甚至砍猎他族人头。这些单一或配套的流程,标举的不外是机智、勇敢、负责和学习。

台湾的汉族父母,在七夕带着十六岁的儿女,到庙中拜谢七娘妈的庇佑护持,他们高举纸糊的七星亭,让“做大人”的儿女,从亭下穿过三次,称作“出鸟母宫”,表示可以成年独立了。这样的成年礼简易却也典雅,至少含有感恩及祝愿的意义。

台湾各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兴的青少年成年礼形式,一般是演说教诲、喝成人酒、向观礼的父母鞠躬、送六法全书、戴新帽,乃至开劲爆舞会、丢掷水球和歌唱接力。这样的现代成年礼,尽管简易而热闹,若能把握成年礼的精神意义,以现代青少年较熟悉、有兴趣且实用的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也没人敢说不好。

可惜,这些由台湾有关部门主导,或地方文史工作室策划的现代成年礼,常落得简易而平凡,热闹有余却失落了它的精神意义。因此,尽管形式有条不紊,也落得行礼如仪而已。

青春少年有机会参加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所,以特定形式举行的成年礼,可说是一大幸事。即使成年礼对未来人生的勇敢、负责、机智或宽容等课题没有特定项目的强调,至少,来参加的青少年都受到祝福,连观礼者也享受了期待的美好滋味。

成年礼既然是象征意味浓厚的仪式,它无形的价值应胜于实质作用,那么,只要能传达它的精神意义,成年礼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容许,包括不具仪规典礼的成年礼,也可以是一种类型。

《博士·布都与我》这三位少年主人翁,因“野人事件”而参与了村民的族群拼斗,无疑也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成年礼。

在这场血汗交织的典礼中,大人们的表现十分投入,也极具影响,他们是祭司和喧闹的观礼者。事实上,人生任何一出戏的演出,真正的主角,和年龄、资历、容貌、身材或性别都没有绝对关系,只看谁能在平日进退有序,谁能在关键时刻展现睿智,谁能让一出拖棚的烂戏有了转折的高潮,谁能让一出精彩好戏有个令人舒缓的结局。因此, 《博士·布都与我》的三位少年,他们的确是这场成年礼的主角,也是另一种观礼者。

自以为成年的大人们,他们的身体和脸上皱纹显示的,无疑是成年了。但若以性情的稳定、智慧的宽容或协调的能力来检验,他们的成年资格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他们是特定形式成年礼的观礼者,若他们能同意人生是一场永续学习的超级大戏,那么,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安排有不具形式的成年礼,在他不论三十六岁、四十六岁或五十六岁的任何时刻,迎接它的到来。所以,观礼者除了父母、师长和亲友,也可以包含子女、学徒或路人。

延续不止的成年礼,真让人快活。那种新鲜人的感受,是青春常在的保证书,是最有价值的人生门票。支持这快活的感受的,正是学习——在人生各阶段的成年礼,让主角与观礼者的角色不断互换的学习。

《博士·布都与我》在1989年5月由台湾联合报系民生报社出版,出版时刻,也是我由教职转入专业写作的前夕。这本书在第二年获得第十五届台湾地区文艺最高奖,它丰厚的奖金和奖章,对我专业写作的起步,极具实质作用,而隆重的颁奖仪式和观礼者给予的诚挚祝福,更让我的专业写作生涯有了自我庄重的起头。这是我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又一次成年礼。

相隔十年后,《博士·布都与我》再版发行,特邀童庆祥先生以诚挚而传神的笔触撰写《我最知心的同学李潼》,邀请“不断参加学术成年礼”的学者张子樟先生、彭瑞金先生和孙建江先生为读者撰写导读评论。谢谢他们的慷慨及督促,让《博士·布都与我》的全貌更有趣也更可读。

展卷吧,让我们结伴去参加一场成年礼!

书评(媒体评论)

《博士·布都与我》虽以童年趣事为主,但李潼在叙述中却隐隐约约融入族群关怀与现实批判两大主题。透过孩子的言语,也让读者深刻了解新闻媒体带来的某种程度的“祸害”。表面上是热闹逗趣,骨子里却隐含批判及反思。这也是本书值得关注的一点。

——原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子樟

在儿童文学界,李潼素以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著称。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博士、布都与“我”三位山村少年眼中的成人世界。故事由一桩离奇的事件(发现野人)引发,但作者的着力点并不在离奇上,而在于面对离奇,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于离奇背后隐藏着的文化意味和成长意味。

——儿童文学评论家、出版人孙建江

儿童像一面镜子,忠诚地反映了成人世界的偏执、自利,甚至是虚伪、愚蠢。李潼的儿童“三剑客”故事,虽然没有个人的风险可历,不是儿童冒险故事,但他们以及周遭的儿童,却以儿童本有的真诚,像试纸一样,去测试成人世界。

——台湾文学评论家彭瑞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