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是一个林场,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生态旅游胜地!到过塞罕坝的人都知道,塞罕坝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春天,雪映杜鹃、群山抹绿、芳草茵茵;夏季,林海滴翠、山花烂漫、湖水如镜;秋天,赤橙黄绿、色彩缤纷、层林尽染;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花、银装素裹。
田军等编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塞罕坝主题散文选》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50载的艰难历程,内容包括《没有幼苗,哪有林海》、《啊,塞罕坝——塞外寄语之》、《塞罕坝的气味》、《塞罕坝上千枝梅》、《遥远的森林——致塞外的坝上林场》、《塞罕坝》等。
《绿色明珠塞罕坝——塞罕坝主题散文选》是一部讴歌塞罕坝务林人这个英雄群体的散文集,也是一部生态文学作品集。那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字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50载的艰难历程,赞美了勤劳简朴、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塞罕坝创业者和新一代务林人,表达了对他们改善生态环境付出血汗的由衷钦佩;同时,从不同的视角描绘了经过建设后的塞罕坝,把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呈现给读者。这些作者,有的是全国著名的老作家,有的是长期关注塞罕坝林场建设与发展的专业作家,有的是经常深入到塞罕坝来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扎根塞罕坝默默奉献的务林人。不管这些作家的职务如何,身份如何,至少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塞罕坝的挚爱和对塞罕坝务林人的崇敬。
《绿色明珠塞罕坝——塞罕坝主题散文选》由田军等编著。
没有幼苗,哪有林海
啊,塞罕坝——塞外寄语之
塞罕坝的气味
塞罕坝上千枝梅
遥远的森林——致塞外的坝上林场
塞罕坝
塞罕坝,召唤“生态旅游”者
木兰围场和林海
塞罕坝之路——山川秀美的希望
坝上行
山下是水色
塞罕情怀——五上塞罕坝的体会点滴
林中拾梦
星河流经这里
走进白桦林
燕野草色
与绿色为伴
荒凉中的美丽
七月的向往
走进大自然
采花二题
放鹿
点将台抒怀
森林不会忘记
坝上青松——记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梁谦
林涛赋
写在久违的滦河源头
古战场列出新阵容——塞罕坝记事
虞美人
绿香
林趣——塞罕坝机械林场散记
走进塞罕坝林海
坝上雪中行
夫妻望火楼
绿洲在这里陨落——献给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二十五周年
塞外明珠放异彩——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纪实
他的一生倾情于林业——记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
塞罕塞罕
生态旅游的胜地——塞罕坝
我的父辈——致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者
坝上一棵松
党旗礼赞:绿色魂
绿色明珠塞罕坝
夜宿“美林”
退潮
自然竟有人造——来自塞罕坝的震撼
美哉塞罕坝
在森林中永生
花开不败
功勋树
雪魂
塞罕坝秋色
山顶人家
沙与树——观塞罕坝防沙治沙警示区随笔
恣意的塞罕坝
行走塞罕坝,醉在诗情画意中
塞罕坝的雪
塞罕杜鹃红
××兄:
此刻正是盛夏季节,想你们那里,一定是骄阳似火,燠热难当;可现在,当我写这封信给你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气候却只有十六七度,不但凉爽异常,而且还得穿毛衣呢。因为此刻,我正在北国塞外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塞罕坝上。
这里,完全是南国深秋的气候,寂静异常的草原之夜,听得见大雁的呜叫声,虽然还没到它万里云天展翅南飞的季节,但是它那苍凉的叫声,却使人想起了秋天,想起了凉秋九月塞外飞霜的日子,也想起了关山阻隔鸿雁传书的故事。
啊,鸿雁,我愿你早日起程,振翅南飞,越过那万里长城,黄河长江,给我那还在燠热中的南国亲友,带去这来自遥远草原上的书信,也带去这塞罕坝上的清新凉爽之气,以及这满野鲜花、无边绿意……
啊,朋友,可曾记得:在过去多少次的书信中,我都劝你能抽暇到北方来,我们一起作一次齐鲁燕赵之行;而你,也在多少次的来信中,表示了对于北国山川的向往。你甚至还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来抒发你希冀北国之行的强烈愿望:
自怜诗少燕赵气,不辞冰天跃马行。
虽然这是你的自谦之词,因为我知道,你的诗,不乏雄伟的气魄,但,你的心情,我是完全理解的。而现在,由于你公务羁身,无暇一践同游之约,我只好只身北来,以偿夙愿。
我是八月十三日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在游览了山庄的名胜古迹之后,热情的主人又对我说:“到了避暑山庄,如果不到围场和坝上,就不算真正到了承德。去吧,去看看那清朝皇帝打猎的木兰围场,去看看别有风光的坝上草原。”
于是,我又从避暑山庄来到了木兰围场,来到了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塞罕坝上。
果然是名不虚传。
在避暑山庄,我已领略了北国山川的雄伟,离宫风物的优美。而围场和坝上,却又有着另一番特别风光。
真的,朋友,我曾经游览过苏杭胜地,领略过吴越风光,东南形胜。也曾到过南岳、北海、长江、黄河,饱览过山川之秀、沧海之雄,可是,这儿,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风貌。
就拿这避暑山庄来说吧,这里的湖光山色,固然与杭州西湖迥异,而宫殿楼阁,也和颐和园不同。至于围场和坝上,那就更加独特了。如果说山庄还多少有点儿庄的味道、人工的痕迹,那么,坝上就完全是以野趣取胜了。
完全是大自然的美。
这美,就美在辽阔、雄伟、自然。
为这塞外草原上的雄伟优美的风光所激动,为怅惘于你没能同来的心情驱使,我特写此信给你,希望能多少给你带去一点燕赵之气、边塞信息。
先从木兰围场谈起吧。
木兰围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北面,它地域辽阔,周环一千三百余里。过去是蒙古喀尔沁、翁牛特部落的游牧之处。清康熙于1681年辟为木兰围场,作为固定的“行围习猎肄武绥藩”之所。每当农历八月,清帝就要率领王公大臣,阁部官员以及八旗劲旅到这儿来举行盛大的“秋猕之典。”参加此一盛典的还有蒙古、新疆等各部落上层领袖人物,扈从随猎。
清帝的这种狩猎活动,并非完全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处承平无事之时,而不忘武备”。所以就通过狩猎,训练八旗士卒,加强战备,巩固和保卫北部边疆,预防和抗击沙俄入侵。同时,也是为了“绥藩”,加强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以维护祖国统一大业。因此,这“秋狝”活动就被康熙帝“定为祖制”、“垂为家法”,每岁或隔岁必行,从未废弃。 从这,你就可以想见这围场的规模和气派了。围场非常辽阔,山峦、峡谷、盆地、平原,到处长满了白桦树、松林和茂密的青草。到处是苍翠一片,像绿色的海洋和绿色的岛屿。我们的汽车,就在这绿色的海洋中飞驰前进。山坡上,不时出现一片白云似的羊群,车两旁,也不时惊起鼹鼠和飞鸟。望着这样辽阔雄伟的山野,怎能不发怀古之幽思,想起当年清帝狩猎于此,万马奔腾、山鸣谷应的壮观情景呢。
有过种种记载和传说:
从康熙二十年正式建立木兰围场起,至康熙六十一年的四十二年中,这位皇帝就曾到塞外巡狩过四十八次。他曾在一日之内,射兔318只。乾隆也曾多次“殪虎”和射熊,并为此而立过“虎神枪记”石碑一座,宣扬他的武功和神威。
这矗立在山林荒草中的碑石,更增加了围场的古朴野趣,也越发激动着人们的想象。
然而,更加引人人胜的还是坝上。
这坝,叫塞罕坝,它的原名是塞堪达巴罕,蒙语就是美丽的高原。现在叫塞罕坝,则是蒙汉两种语言的混称,塞罕是蒙语,意即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原。
这儿确比围场高得多了,汽车绕着山坡一个劲儿地盘旋向上,跑了很久,才爬到山顶,虽能登高远望,但望到的却依然是那连绵不断的群山,高高低低的峰峦;而现在,上得坝来之后,纵目四眺,展现在我面前却是一片平展展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顿时使人感到无比的开阔敞亮。仰头看看天空,天空仿佛突然低了许多,也更加清澈蔚蓝了。那远处的白云,也显得特别低,仿佛就在脚下草原上,盛开着多种多样的野花:有黄色的虞美人(亦名野罂粟),金色的金莲花,粉白色的干枝梅,天蓝色的鸽子花,橘红色的野百合,藕荷色的铃铛花,粉红色的野菊花……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花,它们争妍斗艳,竞相开放,把这个绿色的大草原,点缀得像一张五彩缤纷的大地毯,煞是好看。而草原丘陵上的树木,也特别茂盛,特别好看,尤其是小白桦,它简直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文雅,婀娜多姿。风来了,它轻轻地摇摆着它那素净美丽的腰身,活像一个素装淡裹的美人在翩翩起舞……P4-6
塞罕坝,是一个林场,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生态旅游胜地!到过塞罕坝的人都知道,塞罕坝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春天,雪映杜鹃、群山抹绿、芳草茵茵;夏季,林海滴翠、山花烂漫、湖水如镜;秋天,赤橙黄绿、色彩缤纷、层林尽染;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花、银装素裹。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美轮美奂的景色居然是塞罕坝人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成果呢?
塞罕坝——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清康熙年间,在此设立了用于“肄武、绥藩、狩猎”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国势衰微,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昔日“美丽的高岭”,变成了一片茫茫荒原。
1962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直属机械林场,来自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工人.组成了369人的建设大军,迎着滚滚寒流,在百万亩人迹罕至的荒原上拉开了创业的序幕。创业者们立志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他们住窝棚、睡马架子、饮雪水、啃莜面窝头,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经过20年的努力,用伟大的壮举把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万顷绿洲,实现了建场初期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自1983年以来,他们继续发扬创业精神,营造并重,加强管护,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续写了绿色辉煌。2010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视察塞罕坝后,称赞塞罕坝务林人是林业战线的“大寨人”和“大庆人”,还概括出了“艰軎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并号召全国林业系统要学习塞罕坝精神。
历经五十沧桑,创造绿色辉煌。今年适逢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50周年,为了歌颂创业者、激励后来人,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林场决定出版一本以反映艰苦创业为主题的散文集。我想,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此,我非常赞同。
当我翻开这本散文集——《绿色明珠塞罕坝——塞罕坝主题散文选》的时候,不禁为那一篇篇华章所打动。这是一部讴歌塞罕坝务林人这个英雄群体的散文集,也是一部生态文学作品集。那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字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50载的艰难历程,赞美了勤劳简朴、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塞罕坝创业者和新一代务林人,表达了对他们改善生态环境付出血汗的由衷钦佩;同时,从不同的视角描绘了经过建设后的塞罕坝,把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呈现给读者。这些作者,有的是全国著名的老作家,有的是长期关注塞罕坝林场建设与发展的专业作家,有的是经常深入到塞罕坝来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扎根塞罕坝默默奉献的务林人。不管这些作家的职务如何,身份如何,至少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塞罕坝的挚爱和对塞罕坝务林人的崇敬。惟其如此,他们的笔下人物才是最真实、最典型的,他们笔下的景物才是最美丽、最可爱的。这些作家已经做到了。
我衷心祝愿这本散文集早日付梓出版,并以此向建场5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