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出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妮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安妮·弗兰克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出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内容推荐 《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讲述安妮·弗兰克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刻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问题。 试读章节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 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成为我获得慰藉与支持的一大泉源。 安妮在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加了这么几句注语: 到目前为止,你真的是我获得慰藉的一大来源,吉蒂也是,我现在定期给她写信。日记这样写法,感觉好多了,如今我天天都盼着可以在你这儿写些东西。 啊,有你在身边,我真高兴!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四日,星期日 我要从我得到你的那一刻写起,也就是我看见你和我的其他生日礼物一起摆在桌上的那一刻。(他们买你的时候,我跟着他们,不过,那不算。) 六月十二日,星期五,我六点就醒了,这不奇怪,因为那天是我生日。但他们不许我在那个时间起床,我只好按住好奇心,一直等到六点四十五分。我再也等不及了,就到饭厅去,摩特杰(那只猫)蹭着我的脚,表示欢迎。 七点刚过,我去看爸妈,然后到客厅打开我的礼物,“你”是我看到的第一件,可能算是最美的一件礼物。然后我才看见一束玫瑰、几朵牡丹,以及一株盆栽植物。爸妈送的是一件蓝上衣,一副棋,一瓶葡萄汁,我觉得那葡萄汁味道有点像葡萄酒(葡萄酒可不就是葡萄做的吗),一组字谜,一瓶面霜,二点五基尔特,以及一张可换两本书的礼券。我另外还得到一本书,叫《暗箱》(Camera Obscura,玛戈已经有了一本,所以我拿这本书换了别的东西),一盘饼干(当然啦,是我自己做的,我现在可是个饼干专家呢),一大堆糖果,再就是妈妈做的一个草莓蛋挞。还有一封奶奶的信,来得真准时,但应该是碰巧撞上吧。 后来,汉内莉来接我,我们一块上学。下课时,我分饼干给老师们和班上同学,分完再上课。我下午五点才到家,因为我和班上同学到体育馆去了(他们不让我参加活动,因为我肩膀和腰骨动不动就好像要脱臼的样子)。由于是我生日,就由我来决定同学该玩什么游戏,我选了排球。打过排球,大家围着我绕圈跳舞齐唱“生日快乐”。回家的时候,珊妮·雷德曼已经到了。伊尔丝·华格纳、汉内莉·戈斯拉、杰奎琳·凡·马森体育课结束以后和我一道回家,因为我们同班。汉内莉与珊妮曾经是我最好的两个朋友。那一阵子,别人看我们一起,总是说:“安妮、汉妮和珊妮来了。”杰奎琳·凡·马森,是我开始上犹太中学时才认识的,现在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伊尔丝是汉内莉最好的朋友,珊妮转了学,有了别的朋友。 她们给了我一本很漂亮的书,名叫《荷兰英雄故事与传奇》,可是搞错了,给了我第二册,于是我用另外两本书换来第一册。海伦阿姨带来一副字谜,斯蒂芬妮阿姨送我一枚可爱的胸针,兰妮阿姨送的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黛丝上山记》。 今天早晨,我躺在浴缸里,想着要是我有一只像零丁丁(Rin Tin Tin)那样的狗,那该多好。我也会叫它零丁丁,还要带它一起上学,它可以留在门房那儿,如果天气不错,它可以到自行车廊旁边玩耍。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星期一 我在星期日下午开了生日舞会。班上同学迷死了零丁丁的电影。我得到两枚胸针,一支书签,外加两本书。 我要先说说我学校和班上同学的几件事。先从同学说起吧。 贝蒂‘布隆曼达看起来有点儿穷,我想她家大概也真的穷。她住在西阿姆斯特丹一条不怎么热闹的街上,我们谁也不晓得那条街在哪。她学业成绩非常好,但那是因为她很用功,而不是因为多聪明。她人文文静静的。 杰奎琳·凡·马森应该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我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杰奎琳会是,但我错得很离谱。 D.Q.是很神经质的女孩子,老是忘记事情,所以老师们一直给她额外添加家庭作业,当作处罚。她十分和气,尤其对G.Z.。 E.S.话太多,很没意思。她问人事情的时候,老爱摸人的头发,要不就是瞎弄人家的钮扣。听说她受不了我,可是我不在乎,因为我也不是那么喜欢她。 汉妮·梅兹是个好女孩,性情爽快,只是嗓门大,还有我们玩室外游戏的时候,她真的很幼稚。汉妮有个叫贝皮的朋友,人又脏又粗,对她有很不好的影响,真倒霉。 J.R.——关于J.R.,我简直可以写一本书了。她是个讨厌、鬼鬼祟祟、自大骄傲、表里不一的人,自以为是个多大的大人。她把杰克迷得团团转,真可恶。J.很容易生气,小小一件事就泪流满面,而且最要命的是爱表现。这位J.小姐处处自以为是。她非常有钱,有个衣橱,里面全是让人羡慕死的衣服,只是她穿起来全都显得太老。她自以为美得冒泡,其实不是这么回事。J.和我谁都受不了谁。 伊尔丝·华格纳是个好女孩,性情开朗,可是非常吹毛求疵,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就唉声叹气个半天。伊尔丝很喜欢我。她很聪明,就是懒。 汉内莉·戈斯拉,在学校里大家叫她莉丝。她有点怪异。她通常很害羞,在家里哇啦哇啦,在别人面前却扭扭捏捏的。不管你跟她说什么,她都藏不住,转身就去向她妈妈说。但她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最近我变得非常欣赏她。 南妮·凡·普拉格一西加尔人小小的,很有趣。我认为她不错。她很聪明。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艾菲洁·德·容格,我觉得很不错。虽然她只有十二岁,却已亭亭玉立。她对待我的方式,好像我是个孩子似的。她很肯帮助人,我喜欢她。 P3-6 序言 日记·战争·女性 南方朔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鲁瓦在一八二四年四月七日的日记里写道:“保留自己感觉和感情的历史,我等于活了两次,过去将会返回,而未来也就潜藏其中。” 德拉克鲁瓦的这段名言,真正攫住了日记这个文类的核心。它是人们直接面对自己和时代最真实当下的记录。时代的罪恶、社会的真实、自我的反思,一切的一切都在日记中。十九世纪法国日记家迪朗在一八一六年的日记里也写道:“当人们厌倦于周遭的纷扰,就会退回到自身,在面对自己的孤独和良心的亲密里获得安宁。”日记的作者在呈现自己时,真正得到的是自己的安宁。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十九世纪,乃是日记的黄金时期。这段期间乃是个人主义由萌芽到成长的时刻。所谓的“个人主义”,乃是以自己对自己的察觉作为中心的启蒙。人们根据这样的察觉而重新定义一切,于是人们开始记录和反省,甚至还质疑自己,而日记即是人们找到的最好形式。它从账簿式的记载开始,逐渐演变为既是札记,同时又是内在独白对话的“日记体”。它留给人类的是难以穷尽的瑰宝:如果想要了解十七世纪的英国,佩皮斯的日记是最重要的史料;埃罗阿尔的日记里,是法皇路易十三身体健康状况、医学,甚至宫廷事务的最详尽记录,日记不一定非要大人物,巴黎门窗工梅内特拉的日记,对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动态与人心变化所做的记述没有其他记载可以取代。比《安妮日记》早半个世纪,法国出现“德雷福斯事件”,犹太军官德雷福斯被歧视栽诬,他的沉痛日记预告了半世纪后欧洲出现的犹太人大浩劫。 日记并不只记载历史或社会,也不只是男性的专利。从十八世纪末叶起,由于妇女识字率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萌芽,日记也开始成为妇女面对自己的私密独白空间。她们在日记里谈自己的困扰和挫折,谈情感欲望,也谈自己的身体。例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法国一对母女加布丽埃勒和勒妮都写日记,里面不只是家族史,更是女性家庭及私人生活的反省。最近读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日记,始发现女性心灵的破碎原来是可以到这种程度的。近代的妇女研究,有许多素材都得自前代妇女的日记。无论研究历史、社会或人生、文学,都必须寻找日记,而只有在日记中,人们才可以更深切地读到历史、战争、社会,甚至人们成长的痛苦和反省。《安妮日记》所告诉我们的,就是—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的故事。 安妮是个犹太人少女,她全家人原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是她十三岁生日,她收到了一本日记本当生日礼物,遂开始写日记。同年七月六日,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遂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计八人,至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因遭检举而被逮捕,八人之中除她父亲奥托得免大劫外,其余七人均遭不幸。安妮和她的姐姐玛戈大约在一九四五年三月初死于集中营,尸骨难觅。战后,朋友将劫余的安妮日记交付其父,奥托将其删修,于一九四七年出版,英文版则于一九五二年出版。他们昔日避难的故址已改为博物馆,平均每年有六十万访客。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的日记里,安妮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于得偿。一九九五年三月,乃是安妮逝世五十周年纪念,阿姆斯特丹、纽约、伦敦等地均有纪念活动和展览。除此之外,则是有所谓“最终版”(The Definitive Edition)之称的版本推出,这是《安妮日记》第三个版本。有关版本问题在本书前言中有详细交代。研究安妮,除了日记本身外,更有可读性的,乃是一九九二年由罗尔及费尔赫芬合著的(《日记之外的安妮》(Paine Frank Beyond the Diary),它是有关安妮的图片史料集,诸如家族相片、日记图片、藏身地点的照片、成绩单、集中营文件,甚至当年逮捕他们的警察照片等均搜罗齐全。该书英文本一九九三年由美国维京(Viking)出版公司出版。 “最终版”《安妮日记》,将当年她父亲删修的部分补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时代气氛是人们急切地要为纳粹罪恶作证,也在寻觅死难的六百万犹太人的代表,加之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仍极保守,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父亲遂借着删修而将安妮塑造成一个天真无邪的受难少女。无邪对照着纳粹罪恶,唤醒了人们的惧怖和良知,安妮遂成就了她的形象和名声。遗憾的是,也就为了这样的时代需要,安妮更真切的那一面消失了:那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女对自己所做的各种反省与困惑,包括她和母亲关系的冷漠恶化、她对性的好奇与疑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更深刻反省等。隔着将近半世纪的时空,前一版本的安妮是纳粹罪恶以及战争残酷的救赎象征,人们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净化罪恶与创伤。但到了今天,那样的净化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一个少女的成长与觉醒遂更符合我们的期望。而两个版本的安妮,其实也正是《安妮日记》的两个层次,前者是时代的层次,后者是成长与意识的层次。 旧版《安妮日记》,我们读安妮如同读《莎拉塔的围城日记》里的少女莎拉塔。她们都聪明无邪,却被邪恶的政治及战争所凌虐。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匿藏又充满了惧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 然而,当被删除的部分补齐之后,除了前一个层次的安妮之外,我们又读到了另一个安妮,她正从十三岁长到十五岁,从“无性”变成“有性”,她的性意识开始形成,充满了不安、疑惑、急躁与盼望。和她同时在“密室”避难躲藏的犹太少男彼得,遂成了帮助她渡过这个难关的人。美国作家贝里曼认为这一部分堪与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匹敌,虽然溢美,但也大体允当。 安妮的性觉醒与成长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一九四四年一月六日的日记,写她对自己身体那种胎动的欲望,她对自己的身体有冲动,想吻女同学,要求女同学杰奎琳和她彼此抚摸胸部。同年三月二十四日的日记则谈性器官。这是从“无性”到“有性”的蒙昧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她心情不安,觉得孤独,和家里每个人都不对劲,尤其是她的母亲,还有她的姐姐。但从一九四四年元旦起,由于彼得之故,她有了倾谈的对象,在当年一月十二日及以后的日记里,写着这种感情,到了当年六七月间,我们发现了安妮惊人的成长,她不但已超过彼得,甚至更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的层次,开始思考男女的平等及自己以后的期望等问题了。这种层次的思考显然超过了十五岁少女的范围,难怪早年“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一直怀疑她的日记是成年人伪造,经过许多专家研究始肯定这出自一个十五岁少女的手笔。《安妮日记》这一部分极有现代感。日记里由困惑而成长的过程,一步步开展,人只有在面对自己和记录自己时才可能反省,安妮的日记证明了这一点。苏格兰诗人苏塔以日记著称,他在一九四三年八月的日记里说过,人们在记得之中才会敬爱自己,才会自我反思,没有别人看到的日记是人们自我批评的最基本凭借。安妮留下了极好的自我批评,虽然过了半个世纪,安妮的日记仍然值得当代少女借鉴。 一九四四年的复活节,安妮他们藏身的地点被搜,差点让警察发现,当时她的父亲要她毁去日记,但她拒绝,她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日记是安妮的心灵唯一可以自由生长飞翔的地方。安妮在没有日记的陪伴下孤独死去,是她的哀伤,但日记没有随她消逝,却是我们的幸运。让我们珍惜这种幸运!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社评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