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歌台文坛》系“开卷书坊”之一。作者宋词是知名编剧、作家,在戏曲编剧方面尤有成就,曾出版长篇小说、电影剧本、诗词集、戏曲剧本等。
《我的歌台文坛》追忆了作者在戏曲界和文化界的一些名人朋友,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议论较为平和公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歌台文坛(精)/开卷书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宋词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歌台文坛》系“开卷书坊”之一。作者宋词是知名编剧、作家,在戏曲编剧方面尤有成就,曾出版长篇小说、电影剧本、诗词集、戏曲剧本等。 《我的歌台文坛》追忆了作者在戏曲界和文化界的一些名人朋友,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议论较为平和公允。 内容推荐 《我的歌台文坛》分两部分,一为“歌台忆旧”,写作者曾有过交往的一些戏曲大家、名角,如梅兰芳等;二为“文坛师友”,写与作者有过不同程度交往的一些文坛名人,如黄永玉等。全书既是写人,也是写情,充满忆旧情怀。 总体而言,《我的歌台文坛》作者宋词追忆了其在戏曲界和文化界的一些名人朋友,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议论较为平和公允。既能使读者领略文艺界名人鲜为人知的独特个性才情,也是对艺苑文坛掌故的保存。 目录 歌台忆旧 梅缘三记 谈梅三题 一代伶杰 再说麒派 昔日红颜已白头 歌台难见李玉茹 黄桂秋的绝唱 芙蓉草在南京 蔷薇花开又花落 怀关正明 记贺永华 一代武生王金璐 江湖·风尘·盛世 兴衰几度秋 匆匆春又归去 北昆南下 初看姚澄演《梁祝》 听王少堂说书 忆严凤英 重逢李宝琴 戏与画 笙歌何处 文坛师友 怀念恩师吴天石 花神祭 罗荪的风采 吴强做官也潇洒 张先生好请客 张先生进京 汪曾祺改唱词 我与黄裳的书缘 莫道沧海难为水 大隐于市 宗江绝唱 西汀绝笔 辛苦“补天”到白头 奇人曹大铁 悲欢都在忧患里 一生只愿做文人 一位从文坛消失的朋友 风雪夜·魂归何处 一榻萧然了此身 二哥走了 哀绍武 白酒坊夜宴 后记 试读章节 梅缘三记 初见大师 喜从天降,是机缘还是运气,万万没有想到,郑山尊处长会作出惊人的决定,把赴上海邀请梅兰芳艺术大师来南京演出的重要任务,交给我这样一个小青年。那是一九五三年五月,我记得很清楚,第二天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我二十一岁的生日。我出生在豫北平原上的乡村,童年就听说过梅兰芳的大名,在年画上看见过他扮的美人。我从小爱好戏曲,便产生一种仰慕,一种希望,幻想有朝一日能见到这位京剧艺术大师。 我代表南京市文化处。协同我去的是中华剧场经理华子献,华经理是程派票友,在京剧界人缘极好,和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很熟,唯独没见过梅兰芳。到上海后,持介绍信先去华东戏曲研究院,接待我们的是伊兵秘书长。正在谈话中,从里面一间办公室走出一位穿藏青色干部服的老人,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显得十分淳朴,平易近人。没想到,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京剧泰斗,一代大师,誉称“江南伶杰”,现为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的周信芳!我太激动了,紧紧握住他的手,眼前突然闪现萧何月下的身影,关羽马上的雄风,耳边仿佛听见“麒派”浑厚激越、苍凉沉郁的高歌。 周院长非常热情,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当即便给梅府打电话。电话中与梅先生约定,让我们下午三时去拜访,并派他的秘书吕仲陪同。他是那么和蔼可亲,做事认真,安排周到。我真是太幸运了,一天之中竟能见到两位京剧艺术大师。 幽静的思南路,路两边法国梧桐浓密的绿荫遮住了午后的太阳。上海人把这条路叫“爱情路”,对对情侣喜欢在这条幽静的路上约会和散步。梅宅是一座中档花园洋房,院子里树木青翠,有几盆花正在盛开。梅的秘书许姬传先生引我们到二楼客厅。客厅陈设清雅,古色古香。这就是梅先生的“缀玉轩”,梅就在这里蓄须明志,读书作画,度过抗战八年的艰难岁月,多次拒绝了日军和汉奸的威胁利诱,“缀玉轩”中有一股浩然正气。 梅先生走进客厅。他穿一套浅灰色毛料中山装,不见老,满头黑发,温文儒雅,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在梅的面前有如沐春风之感。我望着这位京剧艺术大师,文化伟人。他是京剧艺术的高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奇迹。没有一个演员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天翻地覆的改朝换代,而能像他屹立歌台,盛名不衰;没有一个演员像他获得那样辉煌成就,世界声誉,而能永远保持谦虚与平凡;没有一个演员像他五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坚忍不拔地对京剧进行继往开来的改革和创新。在黄金可以铸造一个梅兰芳的富贵中,他生活俭朴,洁身自重。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在他的身上得到升华。 吕仲把我和华子献向梅先生作了介绍。梅很客气,也很亲切。呈上邀请信,我说:“江苏是梅先生的故乡,南京人民希望看到您的戏,非常欢迎您到南京演出。”梅已作过考虑,答复是明确的:“今年的演出日程已经安排满了,明年有到外地演出的计划,没什么特殊情况,就说定了,明年春天先到南京。”梅还问了京剧在南京演出上座的情况。当晚梅在人民大舞台还有演出,我们不便多坐。临走时,许姬传秘书已准备好两张晚上的戏票。我向梅先生道谢,激动地说:“我们这一代青年,能赶上看梅先生的戏,是很大的幸福,一生都不会忘记。” 晚上赶到人民大舞台,夜戏已经开始。由于极度兴奋、疲劳,我在剧场一坐下便打起盹来,台上的锣鼓管弦成了催眠曲。姜妙香在演《辕门射戟》,我仍在打瞌睡。等到梅的大轴戏《抗金兵》开始,我突然惊醒,精神陡然一振。梅出场了!不久前,我看过程、尚、苟的演出,都已显出老态。梅没有,舞台上闪现出一位巾帼英雄,英姿飒爽,风华绝代。身段是那么优美,嗓音甜润清淳,行腔流畅宛转,无丝毫喑哑之感。擂鼓助战时的威武之气,展现出女英雄的风采。最后和金兀术交战开打,稳健从容,动作圆熟洗练,枪花飞舞,身影飘展,真是美极了! P3-7 后记 这个集子是从二十年间报刊发表的文章中选出的。所写皆为亲身所历所闻所见,实事实录,真言真情,于人于己不敢有虚构、有掩饰、有违心欺世之论;坦陈心迹,直抒胸臆,以求为时代留一点个人所历的史实,为艺苑文坛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历经坎坷,悲苦多于欢欣,枯笔泪眼,满纸苍凉。虽非自述自传,也可窥见一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从愚昧、软弱、换骨未成、依附遭弃、获罪蒙冤、流逐下放……到渐渐觉醒、重新被启蒙的心路历程。 我热爱戏曲,从事戏曲编剧,与戏曲演员多有交往,写的都是身怀绝艺的当代大师、大家、名伶。写他们的舞台演出,卓绝技艺,精彩表演,流派特色,学艺的艰苦,唱红时的辉煌,对戏曲的传承、创造和贡献。写与他们的交往,亲睹他们争妍斗盛时的荣宠,雨打风吹后的悲惨。走进他们的生活,有多少伶人往事,梨园风情。 师情友情,平生所重。写的前辈师尊,年长于我的同辈朋友,都是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文人官员。少年之交今白头,朋辈凋零多为鬼,故多追忆、缅怀、悼念之作。写师友们对我的教诲、爱护、帮助;写他们的人品文品、才情风采;写欢聚畅饮之乐,离别思念之苦;写苦难中的友情,沦落时的知己。虽笔墨沉重,多哀婉之文;也写文酒之会,纵谈豪饮,湖山同游,品茗清叙,朋友相聚之乐。为文学留几段史料,为当代文坛留几位作家的足迹和身影。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庚寅初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