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山南北的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武纯展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山南北的记忆》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新闻采访实录,也是一部值得收藏的散文集。书中的每篇文章,每一幅图片都是作者武纯展对天山南北的发展、对新疆的历史进程,以及相关人物命运的变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各种美好事物发自内心的赞美。其真情实感跃动于纸上,特别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平实而又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勃勃向上的精神;同时也让读者看到那个年代人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风范,以及热爱新疆、热爱岗位、真诚待人、不计个人名利的质朴品格。

内容推荐

《天山南北的记忆》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新闻采访实录,也是一部值得收藏的散文集。作为新华社新疆分社的第一代新闻记者,本书作者武纯展在1952年就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当时他只有17岁。在后来40多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他时时被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所感动,所以他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下了这难忘的一切。

在这本《天山南北的记忆》中,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王恩茂融入百姓,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家情怀;还有新闻工作的老前辈穆青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对年轻记者的言传身教。但本书记载的更多的是天山南北的普通劳动者。那阿尔泰山里淳朴好客的图瓦姑娘;乌伦古湖畔勤劳能干的捕鱼队长;深山老林里的护林人;还有伊宁市里友谊长存的两位种鲜花的老人……或许是长年记者职业习惯所致,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个人评论,仅用质朴的语言来叙述事实,却能让这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读过本书之后难以忘怀。

目录

前言/1

历史的功劳簿上

记者节有感/3

沧桑巨变五十年/5

记者应是美的使者——记穆青重访新疆/8

同王恩茂在一起的日子/16

黄沙绿浪咏黄诚/24

追寻草原上的焦裕禄/29

从“葡萄姑娘”到“葡萄奶奶”——记王惠珠/39

克孜尔的守护神——尼牙孜/44

迷途胡杨林——采访日记一则/52

在胡杨林里结识的朋友们/56

在深山之中结识的老人——阿尔泰山纪行之一/77

从边防哨卡到喀纳斯湖——阿尔泰山纪行之二/89

瀚海明珠乌伦古湖(1961—1992)/98

孔雀河畔访梨园/108

戈壁绿洲桃儿沟/112

葱岭古道话今昔/117

边城的鲜花与友情/125

天鹅湖上的寻觅/131

三进阿克牙孜/136

草原散记——蛇的故事/143

忆同行

瀚海深处响春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过春节/155

白杨深处的记者之家/166

令我敬慕的一位前辈/175

忆王安/186

良师益友茹遂初/192

考古随笔

漫漫沙海寻古迹/199

采访山普拉古墓群的发掘/223

新疆沙漠烽燧驿站的探查/234

从塔里木荒漠烽燧看长城的西延/241

佛门在叶尔羌的历史见证/249

印痕

丝绸之路随想/255

我的人生轨迹和童年的印痕/258

后记/290

试读章节

1990年9月15日,我们新华社新疆分社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新华社社长穆青来到乌鲁木齐,看望新疆分社的全体职工。庆典活动结束之后,他对吐鲁番、石河子和伊犁等地进行考察访问,新疆分社指定我全程陪同。

穆青第一次进疆是在1964年,这次算是故地重游了。短短的十几天,我从穆青的采访和摄影活动中,感受到这位著名记者对新疆大地的热爱之情,对新闻事业勤于耕耘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我们记者应是美的使者”

这是穆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在新疆采访的日子里,他努力发现美,用心追逐美,处处显露出著名记者的才华。

从乌鲁木齐去吐鲁番的路上,穆青话语不多,目光始终盯着车窗外面的一景一物。车到达坂城,穆青走上一个小土坡,眺望一片随风势而弯曲的老榆树和天山博格达雪峰。这里是新疆著名的风口,一年四季风声呼啸。穆青站立风中,望着眼前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达坂城往东,是一片丰美的草地,溪水萦回,羊群漫游,远处的列车飞驰而过。看到这幅动静结合的壮观图景,穆青抑制不住荡漾的激情又招呼停车,要把这幅美景纳人镜头。

吐鲁番葡萄的收获季节已经过去了,但葡萄沟里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制作葡萄干的阴房却吸引着穆青。他走到山头的制高点去拍摄全景,然后又走进阴房,在葡萄串的空档之间走来走去,寻求最佳拍摄点。

拍完葡萄干的阴房,我们又一道参观交河故城和坎儿井,访问果农。傍晚时分,穆青已经很劳累了,但他还是坚持要去40公里以外的地方,拍摄火焰山落日。因为他预感到,黄昏时的火焰山也许会更红、更美。果然不出所料,当我们驱车来到火焰山下时,夕阳已为它涂抹了特殊的影调,比我往日所见美多了。穆青不顾脚下的砾石、土冈和沙尘,去追逐殷红的光影和山峦中图案般的纹路。待到群山湮没在薄暮之中,他才回过头来,赞叹戈壁日落之前特有的深邃博大之意境!

在去伊犁途中经过天山峡谷时,穆青已经完全沉浸在美妙意境之中了。

进入天山峡谷,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群山烘托着银光闪烁的雪峰,公路像一条飘带铺展于崇山峻岭之中,峰回路转,变幻无穷。面对这一宏伟工程和山中景物,穆青注人一片深情。他手持照相机从山底拍到山顶,汽车一进入哈西勒根冰峰的防雪走廊和穿山隧道,耸立的雪峰、蜿蜒的公路使穆青忘记了自己正置身于海拔近4000米的天山之巅。他不顾寒风刺骨,不顾高山缺氧,爬高坡,登巨石,去选择表现这一工程和天山气势的最佳角度,直到拍得满意为止。翻过山巅,到了一个名叫乔尔玛的谷地,天山深处的另一番景色使他更加激动。绿中透黄的金秋草原,白浪翻滚的山间河流,笔直的松树,蓊郁的林野,构成了天山腹地的又一画廊。时值深秋,牧人们赶着肥壮的牲畜正向新的牧场迁移。穆青立刻把镜头对准这些转场的牧民。从这里开始,汽车走走停停,他几乎没有放过任何美好的景物。本来预定在距乔尔玛较远的尼勒克种蜂场用午饭,此刻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午后3点多钟才选择了一处能够看到溪边毡房和畜群的高坡,啃了一点干粮。他边吃边看,从羊群、牛群、马群的移动中寻找着最好的拍摄时机,他一而再地赞叹:“太美了,太漂亮了!看来我们今天走不出这条沟了。”我们早已过了预定到达尼勒克种蜂场的时间,他也多次下决心说“不拍了,不拍了”。可一看到新的景物仍然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有一次,看到前方有一个牵着几峰骆驼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我们问穆青还拍不拍,他说:“不拍了,就是牵着老虎也不拍了!”可是到了跟前他还是忍不住,走下车去抢拍了几个镜头。事后他说,在阿拉伯看到的骆驼都是干瘦干瘦的,而新疆的这些骆驼,身躯肥壮,驼峰高耸,看起来特别精神。这一天,我们到达尼勒克种蜂场是傍晚8点钟,而到达伊宁已是午夜12点半钟了,掐指一算,行程整整14个小时。

在穆青的眼里,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风光,都有美的真谛。采访过程中,穆青常把听到与看到的人和事同1964年他第一次到新疆时见到的相比,从对比中发现更新更美的东西。后来我意识到:一个记者不正是通过对美的感受而引发的激情,去发现和发掘新闻题材的吗?

他到农家像是走亲戚

从吐鲁番盆地到伊犁河谷,穆青都十分注重采访农民,总是要到他们的家里看看,和他们聊聊。在吐鲁番,当地报社的负责人陪着穆青进入一个农家,穆青显得非常高兴。农家庭院里,葡萄藤织成浓重的绿荫,垂累的葡萄和墙边的花卉使整个院落幽静而充实。男主人不在,女主人和孩子把穆青一行迎进凉爽的客室。吐鲁番盆地天气炎热,进入客室都十分凉爽、舒适。看得出,这家客室是新建的,红砖墙面镶嵌着蓝色窗棂,屋内四面顶部的墙围都是用水银玻璃和彩色玻璃拼起的几何形图案,熠熠生辉。地上铺着一块和田地毯。客人们席地而坐,观赏和闲谈。女主人一面打发孩子去叫他的父亲回来,一面忙着烧茶。不一会儿,茶水烧好。女主人在院内葡萄架下的毡毯上又特意铺上几块褥垫,置一个大圆桌摆起一大盘油馓子和白面馕,刚刚从棚架上摘下的马奶子葡萄青翠欲滴。穆青在圆桌前刚刚坐定,男主人急急忙忙地回来了,他立即起身相迎,握手交谈。男主人名叫阿布都·热依木,时年46岁,妻子名叫加木拉汗,他们是葡萄乡博于勒买里村的葡萄种植专业户,承包60墩葡萄,预计1990年可收2.5吨葡萄干,收入可达1.5万元。穆青和他们谈经济收入,谈家庭成员,谈葡萄沟风景,言谈笑语,就像走亲戚拉家常般的亲切而随和,他对农村太熟悉了。P8-11

序言

《天山南北的记忆》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新闻采访实录,也是一部值得收藏的散文集。

本书作者武纯展是新华社新疆分社的第一代新闻记者。1952年,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时年,他只有17岁。从此,照相机陪伴着他在新疆度过了半个世纪。他的摄影技艺、新闻采访水平与时代俱进,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疆共发展。

长期以来,武纯展通过新闻图片、摄影作品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边疆地区风貌,建设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绿洲城市的振兴作了一系列报道。他曾先后绕行塔里木盆地,南登帕米尔高原,北行伊犁河谷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报道。他的一些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国旅游》等杂志刊用。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画刊、专版和画册,其中“坎儿井”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与生活”的柯尼依西卡俱乐部奖;“塔里木秋色”、“待渡”曾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刊载并得到同行的较高评价。

这个集子的每篇文章,每一幅图片都是作者对天山南北的发展、对新疆的历史进程,以及相关人物命运的变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各种美好事物发自内心的赞美。其真情实感跃动于纸上,特别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平实而又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勃勃向上的精神;同时也让读者看到那个年代人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风范,以及热爱新疆、热爱岗位、真诚待人、不计个人名利的质朴品格。

做为一名新闻记者,他时时被那些美好的时事及人物所感动,不断滋润着他的心田,激励着他奋发,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他觉得仅仅用相机还不足以表现出他所见闻的精神风貌,所以又拿起笔,更充分地传递着那叱咤风云的时代精神。正如作者在出这本书之前所表白的那样:“在40多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我走过天山南北的许多地方,饱览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历过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接触到许许多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最基层、最偏远的普通人。那些动人的事迹,时时拨动着我的心弦。无论是风沙、大漠的旅途遭际,还是雨夜毡房的杯酒笑谈,都给我的生命不断注入希望和活力。这些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常常萦绕在心头,即便是退休赋闲已步入人生古稀之年,我依然对往昔的记忆回味无穷,感到温馨,欣慰和振奋,以至于不得不把这些美好的回忆记述下来,奉献给读者。让我们永远记着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平凡的奠基者。”

这个集子是他对采访生活的回眸,也是他对旧雨新知的感怀,更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见证。

作者虽然是出生在伊犁的西北汉子,可他的写作风格却细致入微。他笔下的《穆青重返新疆》,能把读者带进现场,让你亲眼见到穆青发现和发掘新闻题材的那种激情,感受到新闻长者如何贪婪地追逐着真善美。读着这篇文章,似乎我也同穆青一起进出一户户维吾尔族农户,亲眼见穆青跟农民促膝攀谈、算收入、拉家常,他跟老乡像走亲戚一样,谈笑风声、亲切随和。

武纯展自述和王恩茂在一起的日子,展现给读者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爱民胜过爱自己的特质,重现了王恩茂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融入百姓中,与维吾尔老乡同呼吸、共命运的手足情。从这篇文章中让人们感受到王恩茂是一位亲和力极强的领导者。

作者文风十分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夸夸其谈的个人评论,通篇都是用事实说话,声情并茂。他用图片记录的“葡萄姑娘”和用文字描述的“葡萄奶奶”画出了王惠珠一生在吐鲁番传授、推广葡萄种植科学技术的事迹。成为千千万万服务在边疆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书中记叙最多的还是天山南北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就守护克孜尔千佛洞的维吾尔族老人尼牙孜,忠于职守、冒着生命危险捍卫祖国文化瑰宝的故事;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阿尔泰山的牧民;喀纳斯湖图-瓦人的生活;边防哨卡的士兵;深山老林中的护林员;胡杨林中相爱相助的故事……武纯展同志尤其关注新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及其各层人物的命运变化,这些都被他一一记录在书中。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趣味、很有故事的书,能使你看到往日新疆的书;有历史跨度的书;了解记者生活的书;使你得到人文知识的书。

打开这本书吧,会使你深长思之。

编者

2011年3月

后记

我退休之后,整理思绪,撰写这本新闻采访生活实录,但因身体不适,断断续续写了较长一段时间。今天之所以能够成书,实得益于亲人与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大家为我付出了许多辛劳。给我提供老照片和资料的有杨楷第、张志文、杨俊甲、单兴德诸君,帮我进行文字校阅的有胡大军、王伯瑜、李梅诸君。我把他们列于书后,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