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表现了整个国家的复杂性
世界最壮观的升学考试这两天正在中国举行。915万学生同时走进31万个高考考场,这相当于两个挪威的人口同时参考。中国能把这么大规模的考试组织下来,保持规则的较高水平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质量或许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么低。
高考是中国社会比较真实的一面镜子。它把全国的大多数人都直接或间接卷人,而且向全社会的渗透比较均匀。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以高考为中心,向两端发散的。而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变及人们从下层向上一层运动,高考都是最关键的枢纽。
高考是对公平原则执行最严格,但也是从最初设计就含有不公平因素的超级社会系统。它包含了中国人对公平的向往,和对在现阶段无法完全实现公平的无奈。高考的录取工作不断堵塞以权谋私的渠道,而且效果斐然。但“关系”的钻营也很顽强,它在规则的边缘像挤牙膏一样寻找机会。
高考被置于绝对舆论监督之下,对高考制度的利弊争论也是中国各种讨论中最充分的。高考的弊端很清楚,但真正改掉它们,却面临可能导致更多弊端的困境。一些初衷善良的改革设想因在执行中被扭曲而难以为继,并使新改革措施的出台更加艰难。
中国的高校这些年大规模扩招,初高中教育变化很大,学前教育和课外教育十分繁荣。但就是高考这个“纲”变不了,一些小的修改从未动摇它的本性。
高考对整个国家的复杂性有很强的表现力。你无法简单说高考到底……
P347
《环球时报》社评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极端或人身攻讦,这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空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壬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是很大的话题。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和成就,是有源因的,有它的道理。《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中国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民,30多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环球时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报道世界变化,而不是从所谓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国际现象;二是反映中国民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非仅仅宣传中国官方立场。《环球时报》社评的独特性很能引得国际关注。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环球时报》的社评,可以说是这份报纸的“心”,它所见证和参与的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它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崛起的目标,它所秉持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都为这个复杂激变时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的参照。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环球时报》要成为世界大报,就要世界级的评论版,以及培养世界级的评论大师。两年来,《环球时报》社评敢于直面中国问题,在不回避,不隐讳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思路;在介绍外国时,坚持中国立场。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级大报迈开坚实的步伐。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年来,《环球时报》就诸多国内外大事率先发表了见解独到的社论,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这些社论的精华又被汇编成册,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成了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声音的一个真实记录,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开端。
张维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震撼》作者)
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米博华
作为一个新闻评论工作者,对报纸上的楷体字往往有特殊的敏感。近一年,开始注意《环球时报》(下称时报)刊发的楷体字——“社评”。 家报纸能够不间断地发表社评,没有足够的办报经验和高度职业化的团队,是很难做到的。
也许是因为职业关系,对评论作品比较挑剔。正如经常鉴赏佳茗, 般茶品很难得到首肯。往往从那些“不容置疑”的论点中看出大可置疑的破绽,从那些高头讲章中发现跑风走气的漏洞。有时,会拿出笔来,在已见报的言论作品中,删去多余的废话。当然,在看到好作品时,不禁两眼发亮,脉动加速,含玩不已;甚至剪贴下来,学习观摩。
时报的社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社论的看法,这与时报反映民间声音的定位有关。时报是有影响力的报纸,但不是机关报;是解读世界和中国对外行为的媒体,但不是外交机构。它是以民间声音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张报纸。这样的定位赢得了游走于官方和民间的广阔空间。它可以着正装,也可以穿短衫;它可以很“外交”,也可以免去客套。嬉笑怒骂,多是聊备参酌的意见;咳唾成文,又未必不是政策的宣示。这恰好弥补了中国报纸长久以来的一个缺位,也因之获得滋生发荣的机会。这里说的改变了人们对社评文体的看法,是指从话题的设置到内容的拓展。从体裁的选择到语言的表达,完全可以不拘一格。时报的社评,没有多少自缚手脚的约束,没有多少瞻前顾后的顾虑,没有多少抄袭成例的拘谨。当然,时报的立场始终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为责任,不在舆论场上随波逐流。这一点从不含糊。它是以特殊方式和极富个性的表达,反映中国人的立场,传播中国声音。
从新闻业务角度讲,时报的社评有不少值得学习之处。
在很多情况下,政论家和政治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迥异。政论家重说理,是非曲直必呈现于文章;政治家重实务,趋利避害中必计较得失损益。因而,也就有了“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不说不做,少做大说”等等的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务的思维方式也许并不为政论家所理解;反之,激扬文字也未必能够解决棘手的问题。这是办报的难处。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我多次探讨舆论导向等等问题,比如。这样的选题是否太过敏感,那样的表达是不是犯忌。其实,许多专业话题非我知识所及,提不出太好的意见。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似乎没有什么话题是绝对禁区,问题在于说些什么,怎样去说。作者的立场决定选题的方向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这不能回避也无法隐藏。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无论多么敏感的话题,我们必须郑重回答:讨论这样的话题,阐明这样的立场,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发展的大局。如果“是”,那就不应该有什么不安。领导和读者都会看明白作者立论的出发点。立场不对,即使最精妙的“春秋笔法”也站不住脚。时报的社评并非篇篇完善,但是它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那就是热爱祖国、维护正义、追求进步。光靠这个未必都能干得漂亮,但没有这个,绝对难以立足。
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是所有有成就政论家的独特本领。即使是李普曼这样的奇才,旗下也少不了庞大的智囊团队。时报的社评之所以能在策划和见识方面高出一筹,有赖于开门办报的运作方式。锡进同志和我说,社评创作依靠两个资源,一是编辑们讨论,二是听取专家意见。之后,改写定稿。这和我们习惯的领导出题,编辑撰稿,主任改稿,总编定稿的创作流程有很大不同。显然,“发散式”比“直线式”,更符合思想产品创作的规律。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的创作机制也大体如此。有人说,评论家应该很专业,擅长理论思维;评论家有时也很业余,因为评论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评论家未必了解。“一切都评”的评论家很为读者所诟病。经验告诉我们,评论家必须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尤其重视向专家学习请教。评论家不必也不大可能掌握从天体物理到对冲基金,从税制改革到动物保护等多学科多方面知识,但评论家必须从政治的视角辨析是非,阐明立场,纠弹谬误,宣示观点,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给出解读新闻的正确思路。
没有立场的对峙,没有观点的交锋,也就没有评论的魅力。时报的评论大多与国际舆论斗争有关,尤其是本书“大国博弈”篇里的“文攻”,多有精彩的对局。大国博弈不会停止,也不可回避,在国际大家庭中我们不会永远是默不作声的一员。时报在这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几乎在所有涉华问题上都直面论辩对手,直击谬误的观点。虽然在情势峻急之下,不计辞色的尖厉,不掩郁闷的心情,直率地道出中国人的心声。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外交工作折冲甚至转寰的空间。从评论业务角度讲,驳论也是最富激情、最具挑战的一种工作状态。寥寥数语,揭破骗局;短短数行,是非立现,不亦快哉!时报应保持发扬这种风格。当然,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会面临更多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应该表现出足够的从容、理性和谦虚,充分展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谐发展的善意,展示负责任的新兴大国的形象。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说,“传统观念认为那些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夺取优势。但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最会讲故事的国家(或非国家组织)。”这显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被弄得狼烟四起,固然有内在原因,但也确实有西媒的“忽悠”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话语权这个话筒要抢,国际舆论这场舆论仗我们要应。时报社评初试已见锋芒,日后亦必大有可为。 是所望焉,谨序。
2011年4月
环球时报社评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而今年这期为《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2上)》。
它是将环球时报2009-2012社评每年汇编成一册《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2上)》,以飨读者。
环球时报社评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让你透过纷乱,看清中国的舆论主流。它是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而今年这期便是《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2上)》。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此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