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家风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孔祥涛//孙先伟//刘翔宇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家庭,在很长的时间里,曾是一个谜,战争年代,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建国后,又隐迹于红墙深院之内。许许多多的事,都鲜为人知。

如果说,30年前,人们关注毛泽东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庭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

《毛泽东家风》的作者是孔祥涛、孙先伟、刘翔宇。

内容推荐

《毛泽东家风》内容介绍: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和操守,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悲欢离合。有欢笑,有眼泪,还有难言的苦涩。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时代浪潮共同熏染的斑斓底色,也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这种韵味和风采,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革命时代要求的家国关系,更是突出地体现在毛泽东家庭的每个阶段。

如果说,30年前,人们关注毛泽东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庭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

《毛泽东家风》的作者是孔祥涛、孙先伟、刘翔宇。

目录

第一篇 传统农民家庭

一、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家

韶山风气

克勤克俭

吾母高风

二、孩儿立志出乡关

倔强的山里娃

苦涩的初恋

在家“出家”的小丈夫

东山学堂里的穷学生

第二篇 新式文化家庭

一、湘江潮头骨肉情

“一师”出了个“毛伟人”

长子长兄

二、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良师益友

不作俗人之举

爱的家庭

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第三篇 革命战争时期的家庭

一、马背上的家庭

战火中的爱情

爱的苦涩

逆境中的知己

相濡以沫

丢失的孩子

死也要把她抬着走

二、窑洞里的家庭

飘落的白手绢

热闹的窑洞

八路作风

烽火亲情

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

三、莫斯科的特殊家庭

四、为有牺牲多壮志

第四篇 和平年代的家庭

一、“紫禁城”里的第一家庭 (上)

父亲母亲,我看望你们来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  

称职的大哥大伯  

二、“紫禁城”里的第一家庭(中)

不能像封建社会一样  

皇帝老子也是人  

三、“紫禁城”里的第一家庭(下)

手心手背都是肉  

在风浪里锻炼成长  

我毛泽东要带这个头  

温柔慈父心  

婚姻大事  

做普通的人  

以身作则  

胜似儿女  

一个永远恋家的人

结语 儿女们珍藏的遗产

参考资料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毛翼臣要了上屋场的五间半茅草屋和那里的15亩瘦田,这就成了毛泽东一家的祖产。毛翼臣因为多分了一间半房屋,所以比哥哥少分了二亩田地。但他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人均土地还是比哥哥家多。

毛祖人给两个儿子分家时,也把买房买地欠下的债务平摊给了两个儿子。然后,他随小儿子毛翼臣住进E屋场。毛泽东出生前的几十天,这个操劳一世、负债一身的老头儿就去世了。他用过的一个量谷用的斛子,直到1959年,还挂在上屋场毛家的谷仓里,上面刻着“毛四端”三个字。回乡省亲的毛泽东深睛地说:“那时候我们家还比较穷,这是我太公的惟一的遗产。”

分家后的第二年,毛翼臣为九岁的儿子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订了个13岁的童养媳,并把她接过门来。她叫文七妹,娘家在滴水洞西南麓,与韶山冲仅一山之隔,约十华里的距离,叫唐家□,属于湘乡县。又过了五年,毛翼臣为14岁的儿子和17岁的儿媳举行了正式的婚礼。

在那个时代,十四五岁结婚是很普遍的事。穷人家往往为儿子娶个年龄大几岁的媳妇,为的是给家庭增加一个现成的劳动力。毛翼臣久有眼疾,儿子和两个女儿小,家中需要人帮助他和妻子操持家务。

文家与毛家结亲的原因十分简单。文七妹的祖父去世后,葬在韶山冲的龙眼塘,家人每年都要去那里扫墓,想在当地结一门亲戚,作为落脚点。于是,把文七妹嫁到了韶山冲。婚姻是由家族而不是自己决定的,结婚的理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不是什么两情相悦,这是那个时代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至于年龄,文七妹比毛顺生大三岁,也并不是问题。相反,“女大三,抱金砖”,被认为是最佳的年龄组合。

文家也是农民之家。文七妹的祖父是个贫苦农民,积劳成疾,27岁就去世了。坚强的祖母历尽磨难,把三个儿子养大。儿子们给有田之人做长工,打短工。母子四人辛勤劳作,节衣缩食,购买了一些田地和一栋房屋。为此。他们甚至从不吃夜宵。兄弟三人成家立业,发展成了一个有20多口人、140亩地的大家庭。人均土地有七亩。

文七妹的父亲是三兄弟中的老二。他有三子三女,文七妹是姐妹中最小的。这个人丁兴旺、生活富裕、读书人多的大家庭,不仅是文七妹出嫁后生活和感情上可以依靠的“大本营”,也是石三伢子眷恋不已的温暖之乡。  与文家桕比,毛家人少。文七妹17岁那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婆婆病逝,家中只有祖父、公公、14岁的丈夫、两个年幼的妹妹和她,很冷清,也很贫穷。文七妹在家当姑娘时,虽不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但也生活安适,只做些轻微的家务活儿,从未下田劳动。而嫁到毛家,里里外外什么农活和家务都要做,辛苦许多。从当姑娘时天天与兄弟姐妹一起热热闹闹,变成当媳妇,天天侍候老祖父和公婆,照顾弟妹和孩子,下田劳作,她很不习惯。

年轻的文七妹经常回娘家诉苦流泪,抱怨毛家人少,又在一个山冲里。她在娘家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石三伢子的出生,这位年轻的母亲渐渐习惯了她的角色和命运。她将全部的爱心放在了孩子、丈夫身上,并施及周围的人。

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毛顺生和文七妹,一个23岁,一个26岁,有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石三伢子。此前出生的两个男孩都天折了。两个男孩的相继天折,给这个农民家庭留下了不章的阴影,成为这对正式结婚已8年的年轻夫妇心头巨大的伤痛。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文七妹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她终日祈求佛祖保佑她给毛家再添后代,保佑她的孩子平安。她的诚心似乎感动了神明,她平平安安地生下了石三伢子。

毛家有后了。上屋场里有了祖孙三代人。

盼子心切的毛顺生,对石三伢子的出生喜不自禁。向来不信菩萨的毛顺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摆盛宴宴请亲友们。族里的文化人按毛氏宗族的辈字排列,给这个新生婴儿取名“毛泽东”,字“润之”。“泽”是他这一辈男孩们的辈字。几十年后,这个名字被陕北农民套厢信天游曲调,编入了《东方红》一歌,响彻东方。

满月之后,文七妹抱着婴儿回到娘家。娘家嫂、妹多,可以帮她带孩子。再者,她还有一个考虑:毛家人气不旺,毛顺生是单传。自己过门后,祖父和婆婆先后病故,两个男孩也先后天折,而文家四世同堂,人丁旺盛, “福气”大。托他们的福、借他们的光,能够把儿子养大成人。

文七妹的母亲贺老太太对两次失子的女儿格外关心,对外孙也格外“宝贝”。她硬要女儿、女婿把孩子放在她身边抚养。这位善良、热情的外婆,用她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这个小生命的关爱。离唐家士乇不远的龙潭士乇山脚下,有块大石头,平地拔起,高两丈八,宽一丈多,石下清泉四季常流。传说,曾有一条妖龙卧于洞中,龙一出洞,洪水就淹没良田。后来,妖龙被降伏,压在巨石下。当地妇女们认为巨石很灵验,称她为“石观音”。外婆把小外孙抱到“石观音”前,烧香磕头,拜她为“干娘”,求她庇护。因他是第三子,就给他取了“石三伢子”的乳名。这个名字一直叫到毛泽东离开韶山冲。

毛泽东喜欢“石三伢子”这个乳名。1923年9月,他给林伯渠等人写信时特别叮嘱:“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交毛石三,莫写毛泽东。”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的工农革命军誓师大会上,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人民军队这块“小石头”,将来一定能够砸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那口“大水缸”。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冲与父老乡亲共进晚餐时,还开玩笑说:“今天,各位都到齐了,只有我的石头干娘还没有来,是不是等一等?”

毛泽东的两个亲舅舅,即七舅、八舅,都有些文化,八舅还是位正直而有爱心的私塾老师。他们对石三伢子也是爱护有加。为了让文家的“福”庇护石三伢子顺利长大,七舅父认他为“干儿”,对他精心培育。他将石三伢子与文家子侄们一并排行,作为第二十三子。后来,石三伢子的两个兄弟毛泽民、毛泽覃也列入这个排行,为第二十四子、第二十六子。

石三伢子从小就常和表哥们去八舅的课馆。他两岁多时竟能安静地听八舅讲课,还随着学生们念课文。时间稍长,居然会背《三字经》、《百家姓》的一些句子。八舅自然欣喜,因势利导,教他认字,背《悯农》、《咏鹅》、《静夜思》等诗词,后来还讲一些《千字文》等诗文和岳飞等人物故事,启发了石三伢子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的爱好。八舅要求文家子弟们“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特意手抄文氏《家范箴言》作为子弟的必读书。毛泽东作为文家子弟,也能熟背《家范箴言》,里边一些做^的道理印入他的脑海。八舅还常带毛泽东爬龙头山,甥舅二人站在山顶的大青石上,眺望山南的韶山冲。P10-12

序言

毛泽东的家庭,在很长的时间里,曾是一个谜,战争年代,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又隐迹于红墙深院之内。许许多多的事,都鲜为人知。

从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的1936年,到他告别他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眠不起的1976年,从他的朋友到他的敌人。亿万人都关注着毛泽东,关注着这个开创了一个伟大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写了中国人的命运,并影响了世界的伟人。同时,人们也深切地关注着他的家庭,渴望了解他的家庭生活。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和操守,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悲欢离合。有欢笑,有眼泪,还有难言的苦涩。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时代浪潮共同熏染的斑斓底色,也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这种韵味和风呆。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革命时代要求的家国关系,更是突出地体现在毛泽东家庭的每个阶段。

如果说,30年前,人们关注毛泽东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庭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

有些东西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全人类长久共享的。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时间越久,越散发出怡人的芳香。

领袖家风,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后记

这本书,最初是应孔东梅女士之邀编写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东梅女士和她的助手不少指教和帮助。中央文献研究室韩洪洪等同志对所引文献作了认真核对并指正。

书上市后,受到许多读者喜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都有同样的感动。20叮年春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负责同志读后非常激动,当即安排《北京晚报》从正月初一连载到正月十五。一位读者从内蒙古打电话给出版社,表达感谢之意。一位读者从上海写信给编辑。说她读了两三遍,不止一次地流下热泪。还有读者写信、打电话给作者,就有关细节与作者探讨。

读者的热情和共鸣,使我们十分感动。我们深知:这是毛泽东家风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如此投入地写这本书,同然有敬仰老人家的因素,但决不是出于怀旧。我们常常回顾历史,但目光始终是向前的:

如果说,30年前,人们关注毛泽东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庭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

生活的欢乐、命运的悲壮与人性的美和力量同在。在这里,我无法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书中扣人心弦的地方。虽然时代不同,但人心是相通的。在许多地方,我们都是点到为止、引而不发,细心的读者会在细细品味中,听出《秋日絮语》、《致爱丽丝》及《命运》交响曲的旋律,甚至会为之陶醉。

人是—个复杂的多维体。引领一代风骚的伟人尤其如此。他们永远是人们不断研究探讨的话题。本书展示了毛泽东家庭生活的—个侧面。对于其他方面,并未涉及。人们自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此书,供更多读者分享。感谢责编金硕女士和她的同事为此书付出的辛劳。

修订过程中,心随家风再次涌动。

相信许多读者也有同感。

孔祥涛

2013年8月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