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研究/财经学术文丛》编著者刘爱梅。
《财经学术文丛: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研究》内容共分四篇,包括8章内容,围绕城市化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现状特征、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趋向和战略等展开。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城市化模式是非均衡的城市化模式。
第二,现阶段,我国面临城市化模式选择的时间窗。
第三,城市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四,城市化模式需要从“非均衡”转向“均衡”。
第五,我国城镇化战略从以空间布局为主要内容正逐渐转向以空间布局、人口城镇化、生态保护、制度改革等多目标、多内容的城镇化战略。
第一篇 基础理论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若干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化与城镇化
1.2.2 城市化率及其计算
1.3 城市化模式分类及测度
1.3.1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1.3.2 城市化模式的测度
1.4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1.1 城市化发展进程的“S”形曲线规律
2.1.2 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2.1.3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2.2 城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西方发展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
2.2.2 西方区域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城市化的研究
2.2.4 经济地理学对城市化的研究
2.3 最优城市规模理论及其评述
2.4 城市化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2.4.1 城市化模式及其形成条件
2.4.2 对国外城市化模式的经验总结
2.4.3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研究总结
第二篇 城市规模视角的城市化模式
3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演变过程分析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3.1.1 中国城市化历程的简要回顾
3.1.2 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3.2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3.2.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演变过程
3.2.2 我国城市化模式演变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1 总体特征及原因分析
4.1.1 我国城市化模式发展的总体特征
4.1.2 我国城市规模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4.2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4.2.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东中西部差异
4.2.2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四大区域差异
4.2.3 我国城市化模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4.3城市化模式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以南京、无锡等城市为例
4.3.1 城市群模式——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4.3.2 大城市模式——以南京为例
4.3.3 中等城市模式——以无锡为例
4.3.4 小城市模式——以胶州为例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5.1 理论分析: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1.1 城市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1.2 不同城市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2 定量分析: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2.1 计量模型
5.2.2 分析结论
5.3 理论分析: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5.3.1 城市化模式选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5.3.2 城市化模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
5.4 定量分析: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5.4.1 计量模型
5.4.2 分析结论
6 转向均衡型城市化模式
6.1 几个关键结论
6.2 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政策选择
第三篇 国际视野的城市化模式
7 国外典型城市化模式及经验借鉴
7.1 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型城市化模式
7.1.1 日本城市化模式的特点
7.1.2 日本城市化模式的经验借鉴
7.2 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型城市化模式
7.2.1 美国的城市化历程
7.2.2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7.2.3 美国城市化模式的经验借鉴
7.3 以德国为代表的小城市化发展模式
7.3.1 德国小城市模式发展的特点
7.3.2 德国小城市模式的经验借鉴
7.4 本章小结
第四篇 新型城市化战略及路径
8 我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任务及推进机制
8.1 我国城市化战略趋势
8.1.1 我国城市化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8.1.2 我国城市化战略过程及特征
8.1.3 我国城市化战略趋势
8.2 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主要任务
8.3 新型城市化战略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