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亲自作序,著名作家岳南(《南渡北归》作者)、香港导演陈嘉上(《精武英雄》、《霹雳火》导演)、青年导演陆川(《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著名学者章立凡(近代史学者章乃器之子)、资深出版人宋强(《中国不高兴》作者)等众多大牛一致推荐!
《明朝大佬戚继光》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通俗易懂同时也最为辛辣幽默的戚继光传记读本,被誉为“心灵鸡汤文史写作开创者”的阿喜,以其一贯嬉笑怒骂百无禁忌的文风,旁征博引指桑骂槐,让人时而捧腹时而扼腕垂泪。这是一本适合所有非严肃时段阅读的历史书,笑脱了下巴您别怪我!
他战阵千场,未逢一败,平定倭寇,救万民于水火,戍边蒙古,扬华国威于塞外;他是鲁班再世,一生发明制作了多种的冷热武器,并开创了多兵种联合作战模式的世界第一人;他是军中杜甫,几百首马上诗歌,让人扼腕忧思,堪称是明诗精品;他是大明武神,戚家拳、枪、刀三绝,名震天下,远播明清两朝。可以说,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将等同于和乔丹同时代的球星一样,全部黯然失色,史学名家黄仁宇先生感叹说:在可能的范围里,戚继光已经做到至矣尽矣!
作家阿喜以幽辣爽脆的文字结合很多第一手发掘的史料为你全景展示了戚继光壮丽辉煌的一生,同时还穿插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可笑可悲的故事,嘉靖皇帝连亲身父母都不能相认的烦恼,任人宰割的宫女想要谋杀天子的勇气,海贼王汪直的伟大理想,花和尚徐海的传世爱情,六省总督胡宗宪的权谋隐忍,天下第一谋士徐渭的悲喜人生……诸多精彩,尽在《明朝大佬戚继光》。
《明朝大佬戚继光》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发行。
义乌兵
这一战唯一成就的只有戚继光,但他并没有半点兴奋。
自从认识了倭寇的强大战斗力后,戚继光变得寡言少语,经常一个人看窗外无星无月的夜空,仿佛得了色盲,看什么都是阴沉沉的,只有黑白二色。偶尔出一下太阳,那只在明天的梦里。
他时常喃喃自语:我有一个梦,当我翱翔,天也让路,当我入海,汪洋自退,众仙诸佛,与我称兄道弟,天下虽大,无处不可往,道路弥远,却无做不成之事,荡尽倭贼,卸甲桃园……
戚继光是个执著且自信的人,他坚信自己的训练方法没错,自己的军事天才没错,自己对战场的感觉没错,那么,让千把倭寇就把明军最精锐的部队揶揄一年,是什么错了?
经过仔细思考,他认定,人错了,自己选的当兵的人错了。
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一个棋子,虽然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不敢迈步,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
应该说戚继光这一步迈得极大,肯定自己而否定全部手下,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魄力。
在戚继光看来,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自己一个人无论多么英勇善战,是没法将具有兵油子传统的政府军带入正途的。
戚继光现在面对的是这样一群士兵:他们生活在江南水乡,因为地理环境太过优越,没受过什么苦,所以一旦开战,不但事先要知道倭寇人数装备,若不是处于绝对优势绝不玩命打仗,而且一旦开干,鬼子一冲锋这些富裕地区的老兵油子立刻撇开戚继光,掉头飞奔。
依靠这些人实现自己平倭报国的理想,无异千古笑谈。
于是他再次上书胡宗宪,要求练兵,只是和上次不一样,这回的兵他自己选。胡宗宪苦笑一声:浙江人要是能练得出来,我和俞大猷早就练了,还轮得到你?不过他并没有阻拦戚继光,心想让他试试吧,也许,仅仅是也许,会有一点点收获……
很快胡宗宪的判断得到了验证。无论戚继光去哪个营盘选兵,所遇之人要么贪生怕死,要么见利忘义,戚继光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困惑,难道自己的理想错了?难道理想真的遥不可及?
郁闷的戚继光决定换个新的环境顺便换换心情。那年的戚继光三十岁,人生过了一半,人生刚刚开始。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戚继光因事出公差,事情办完后,他没有原路返回,却兜了个圈子,一则准备视察民情,二则准备旅行一下,换换心情。
可以想象,戚继光因为练兵一事毫无着落,内心苦楚郁闷,于是想靠旅行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同时好好思索未来的道路。
然而当他偶然路过一地的时候,刚刚舒缓的神经又立刻绷紧。
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
此时的戚继光被眼前的斗殴彻底震撼,甚至有些畏惧。作为一名见惯杀人放火、尸横遍野的军事将领,被一群农民打群架所震惊是很说不过去的,但戚继光确实被义乌人凶猛彪悍的天性所震撼,因为他见到的是几万人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的紧急斗殴。
现在的浙江义乌是中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商家云集,热闹非凡。但在戚继光那个年代,这个浙中小城却是个民风剽悍、动手能力超强的贫瘠小镇。
那里的男女老少因为日子过得苦,所以不珍惜现世,打架个个都往死里打。
但这次改变抗倭历史的斗殴起因却十分荒谬,是因为一则谣言。
据《义乌县志》记载,义乌县南有个八保山,但因为义乌太穷,所以人民冥冥之中寄托了一种心理暗示,将它传成“八宝山”。
结果这名字传到了邻近的永康县大盐商施文六的耳朵里。作为一个遍寻商机的商人,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可能发家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便来到八宝山探宝,发现当地土色闪亮,就断定地下必有银矿。
有矿当然就得挖矿,问题是挖矿需要人手,自己的家丁根本不够,于是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大家编织了个共同富裕的美梦:铲平八宝山,富比天上仙。经过一番鼓噪,立刻召集数千永康农民工来义乌八宝山采矿。
结果外乡人要来义乌挖银子的事立刻传遍义乌。义乌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突然间听到这么一个发家致富的消息当然炸开了锅,好不容易有点发财的奔头居然外乡人还要强行打劫,这还了得?抄家伙,干他娘的!
就这样拿着镰刀斧头的义乌无产阶级遇见了拿着铁锹镐头的永康农民兄弟。施文六毕竟是个商人,知道来到人家地界要低调点,于是提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义乌人民齐声叫道领土主权,不容侵犯。大家都是穷怕的人,知道改变命运就靠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既然谈不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
开干!
于是成千上万的庄稼汉满眼血丝像疯狂的犀牛一样向对方狂奔,他们不顾一切地挥舞着镰刀和铁锹,人人脸上鼻青脸肿,衣服褴褛不堪,嘴角流着鲜血,头上淌着脑浆。很多人已经精疲力竭,却没有停手的意思,把自己的生命都赌上了,只为一句未经证实致富的话。
戚继光之所以有幸看到这幕盛况,绝不是他的马仔四处收集打架消息,让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更不是命运之神把偶然的邂逅当成了必然的相遇来书写。
真正的原因在于,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斗殴,义乌的百姓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事实——原来斗殴是可以旷日持久经年累月的。
自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义乌人民大获全胜。
有人会问,官府不管吗?
当然管。义乌知县赵大河不愧是个爱民如子的父母官,看见自己的乡亲父老被外乡人欺负,立刻火冒三丈,打开库房,告诉全体义乌人民,凡参与斗殴的具有本县户籍的常驻人口,饿了管饭,伤了管药,死了管埋,老人小孩还管抚恤,就是一点,谁要是不给老子卖力打架,打架打输了,老子第一个把他关进大牢。
于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上演了。从未操练过的义乌百姓变成了悍不畏死的勇士,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干仗,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和敌人死磕,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铁锹,家庭主妇拿起了菜刀,连小孩子也举起了板凳和砖头,眼中凶光四射,狂叫着冲进敌阵,气势如虹,让观者肝胆俱裂。
箭牌口香糖大王威廉说过:我曾经破产三次,但我不曾因此失眠过一分一秒。
戚继光也曾失败过若干次,也未曾因此失眠,但当他看见义乌人民英勇干架的义举,是夜确实无眠。
他十分激动而且确信,这就是他一直在寻觅的战士,他的理想将于这里腾飞。
于是他立刻上书胡宗宪:义乌猛人多,好兵这里出(其气敌忾,其习骠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何患无兵)。
由于胡宗宪已深切理解汪直死后倭乱事态的严重性,所以立刻批准戚继光组织新军的计划。P182-185
我这人打小就特喜欢历史,尤其是“名将情结”比较严重。虽然命运鬼使神差地让我成了一名历史老师,但越是手无缚鸡之力,脑子里的“暴力倾向”就越严重——常幻想自己是一名威猛的将军,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小时候很痴迷《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描写古代名将的演义小说,每每读来兴奋不已。孙武、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曹操、李靖、岳飞……这些光芒四射的中国将星成了我少年时代最为崇拜的偶像。
但这里面明显有一位天才的将领,在史书的地位和他的功绩严重不符,那就是抗倭英雄戚继光。
我们知道从十七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三百年正好是西方近现代军事的超级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名将辈出,群星闪耀,从瑞典军队在历史上首次将炮兵作为正规独立军种投入战争,到美国军队在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攻击敌国,西方军事在这三百年时间里极速发展,颇为震撼。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与科技和文化理念发生创新密切相关的,但在中国,比他们还要早上百年的历史,就出现了一位以创新闻名的天才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明嘉靖年间的倭患相当厉害,当初一股几十人的倭寇竟能从浙东深入腹地,直窜安徽、江苏,千里一路掠杀,还围着南京城兜了一大圈。南京驻军十二万人,却不敢应战,遭这股倭寇伤亡的军民竟达三千多人!而其时的蒙古铁骑虽没有成吉思汗时代的气势,毕竟延续着祖传的骁勇,大明边防也经常吃紧。但是,戚继光登场了,格局顷刻逆转。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形成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共斩级十五万余,这是中国史书所载,步兵斩杀骑兵的最高纪录。更可叹的是,戚继光居然从未打过败仗,连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一点切身感受都没有。
为何他能如此之牛?因为戚继光走了一条创新之路。
——理念创新。戚继光是一个大军事家,会写诗,也特别爱动脑筋,所以就写了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这些兵书绝对是原创的,基本上没有论文抄袭的嫌疑,而且特别管用。正如他在《纪效新书》序言中讲的:“夫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这部书系统阐述了选兵、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等内容,有许多的新思想。比如,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防御重点,迅速瓦解歼灭之。这类管用的兵法,就被几百年后的毛泽东所借鉴。不仅如此,戚继光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以“保国卫民”训导官兵,可谓从世界观的层面提升了戚家军的战斗力。
——组织创新。假如戚继光从事机构编制管理,一定很懂行。在东南沿海抗倭时,他将步兵编制依次设为队、旗、局、司、部、营,每队十二人,每营二千六百九十九人,想再加一人凑个整都不成。他以队为基本单位,尤其重视基层建设,发明了一个“鸳鸯阵”。鸳鸯阵由十一名士兵组成,队长站在队前中央,其余十人分成两列纵队,分别持有四种不同的武器;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标枪的盾牌兵,其后是两名狼筅兵(一种形状怪异的特制兵器,以长铁棍为主干,上面扎满铁枝和倒刺),再其后是四名长矛兵,最后是两名短刀手。我在台州专门看过阵法的演示,这可是长短兵器结合、推出五道攻击线的组织形态。戚继光到蓟镇后,又大刀阔斧,将全部防区划分为十二路,上面设东、西协守,分管东西各路军队。同时,戚继光还组成车、骑、步三军,创造性地设立了七个军营,并在各营配置重车一百五十六辆,轻车二百五十六辆,步兵四千人,骑兵三千人。戚继光几乎可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三军总司令。
——技术创新。打仗可要凭真家伙,所以戚继光很重视抓第一生产力,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战斗力。由于戚继光注重研究葡萄牙等西洋新式火器,又搞了自主创新,所以戚家军拥有当时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了鸟铳外,还有火力威猛的佛郎机炮、神威将军炮、加农炮等。要知道,三十年之后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杆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直到江户时代才出现大型火炮。尤其可贵的是,戚继光的技术创新充分体现在综合集成上。主镇蓟州时,为对付蒙古骑兵,他积极推动车、骑、步协动的技术进步。在戚家军的车营中,配置的战车特有创意,有两名士兵,两门“佛郎机”炮,并且摆了八片可折叠的屏风,平时放在车辕上,战时打开竖立一边,供步兵出入。这个战车胜似现代的装甲车,作战时,战车先在骑兵之后排成队形;待敌军逼近,骑兵退入战车阵内,车上的士兵施放火器;经过一轮喷火吐烟,步兵随即从车后冲出,最后再是骑兵出击。有了冷热兵器混用、互动的技战术保障,即使成吉思汗再世,蒙古骑兵也只能呜呼哀哉了。
——制度创新。戚继光绝对可以到国家体改委工作,他多年来大力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士兵,而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组建新式部队。同时,建立了严明的军法,要求必须步调一致,因而推出“连坐法”。若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当然,斩级的赏赐也很丰厚,每一级赏银四十两,按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今的万元币值。戚继光还设立了固定的考选日期,武艺精通者予以奖赏,武艺生疏者予以处分。此外,像作战有功、被俘不屈、遵守军纪等,一律有赏;恃强霸道、讹言狂惑、偷摘瓜果、奸淫妇女等,一律论罪。这就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如此拼命地创新,必然换来官兵的拼命和敌人的被拼命。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对手们就惨了!戚家军也终于成了一个知名品牌,连宋朝的岳家军比之仍显逊色,至于杨家将则是泡沫多多的演义传奇。虽然戚继光后来去职,但以戚家军为班底的队伍,一直是明朝的国防中坚。万历朝鲜之役,为克复平壤立头功的是戚继光的老部下;镇守辽东的袁崇焕,所倚重的关宁铁骑与戚家军也有渊源。可叹的是,戚继光毕竟不在了,他的班底虽存,但创新的灵魂已逝,创新的锐气已退。当努尔哈赤在白山黑水间兴起之时,日落西山的明朝再也没有了依靠。即使像袁崇焕这样仅有的几张牌,也被握在手中的崇祯不经意地撕毁,于是不再创新的明朝军队,连同那个暮气沉沉的朝廷,自然走向了覆灭。
毫不夸张地说,戚继光凭借一己之力延续了大明王朝几十年的国运,更是奠定了万历年间中日之战的胜利基石。
倭寇,中国历史之痛。过去,国人反思过从鸦片战争以来国家、民族蒙受侵略和屈辱的历史,得出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然而,嘉靖年间的中国并不落后,大明朝二百余年大体处于和平稳定发展期,论国家富裕程度,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望其项背。然而富裕一样挨打,区区七十个倭寇就从杭州湾一路穿州过府杀到南京城下,数百、数千,最多一两万倭寇攻下了我们一座又一座城池,制造出昆山那样“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去五六”的屠城惨剧,出现过闽、浙沿海“尽为倭窟”的可怕局面。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被掳至日本的生还者所遭遇的尴尬,露出的是腐败乱国的冰山一角。在倭寇这个特殊的侵略群体中,不但有来自日本列岛的“真倭”,还有来自中国本土的“假倭”,有些时候“假倭”的数量还超出了“真倭”,这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却是有据可查的事实。一批抗倭将领,朱纨、张经、李天宠、瓦三姑没有死在战场,却死于朝廷权贵的陷害。人们无奈地仰天长叹:“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尤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因为制度的腐败和思想的僵化导致了一个泱泱大国四处挨打,戚继光面对朝廷“武备废弛”、军队不战自乱的严峻形势,痛下决心,革旧布新,练成一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终于创造了历史,换来华夏几十年安宁。我们不应该忘记他的丰功伟绩,更该为他创新奋进的精神所折服,中国人,不仅要记住谁侵略过我们,还要记住我们为何会被侵略。落后会挨打,富而不强同样挨打。
所以很感谢我的朋友——阿喜,用他华丽细腻又不失幽默的文笔展现了那段让人神往的历史,为我们刻画了民族英雄传奇的一生,这本书会为你展现一个不一样的戚继光,会为你的生活增添些精彩的作料。
袁腾飞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