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其实很简单,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嬉戏玩耍就是幸福,在他们蓬蓬勃勃的成长中,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顽强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畅销书作者张丽娟的《3-6岁好妈妈必知的孩子心理学》带您走近“童心”,帮您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发掘生命潜在力量和快乐,让爸爸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作者在十几年的教育咨询工作中,为数以百计的孩子带去了成长的力量,给他们的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幸福,这也让本书的内容变得更加翔实和“接地起儿”。本书不仅介绍了心理学知识和具体的成功家教方法,同时也是作者作为一位妈妈的真情流露,其自然流淌的母性情感是最打动人心的。让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似乎司空见怪的教养孩子的问题,为孩子的童年增添更多的绚丽与芬芳。
3~6岁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此时正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勇敢、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的关键时期,这就特别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度过人生中这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3-6岁好妈妈必知的孩子心理学》是作者多年的“教育咨询录”整理而著,文章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着笔,用亲切而质朴的语言,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故事,向大家讲述了孩子在3~6岁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3-6岁好妈妈必知的孩子心理学》旨在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从而给予他们需要的爱,做孩子成长中最好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说谎,通俗地讲就是说假话,即说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说谎”的概念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所说的话确实是假话;第二,说的人明确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三,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这种希望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只有在这三个要素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某人说谎。如果所说的事情是假的,但说的人并不知情,这时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错误;如果所说的确实是假的,说的人也知道这一情况,同时也不希望别人相信他所说的,此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玩笑或者嘲弄、讽刺、隐语等。从这个界定来看,我们通常认为的所谓的孩子“说谎”,很多时候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谎。
孩子由于年龄小,认知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事物的真实面目还不能准确辨识,甚至有时会分不清现实和幻想。正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大话,其实这有可能是孩子凭空幻想而来的。另外,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他们更多地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孩子说谎不仅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有时还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自己不愿承受的东西,比如上幼儿园、做错事后遭到父母的惩罚,觉得说谎是逃避责任的捷径。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说谎”的前因后果后,即使孩子已经出现这种行为,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对策。面对孩子说谎话,家长不能轻易上升到道德层面。
首先,发现孩子说谎不要立即当众训斥孩子。
一方面,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说谎行为时,切忌立即气急败坏地责怪孩子,而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让孩子把事情的原委给你讲出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或需求;另一方面,家长要充分地理解和帮助孩子,让孩子了解到:不用说谎,只要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家长就会答应。这样,孩子以后就不会用谎言来寻求你的理解和支持了。
其次,表扬孩子说真话。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并且向你说了真话,家长首先要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对他这种敢作敢当的行为给予肯定,告诉孩子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犯了错误,都不要说谎话,说谎话就等于是错上加错。然后,家长再根据孩子的错误行为,帮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告诉孩子解决事情的正确方法。
最后,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实事求是的做人品格。
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爸爸妈妈通常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区分交际语言与谎言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说与事实不符的话,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模仿对象。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运动是件非常快乐且重要的事情。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不需要再为他们的站、立、走、跑费太多的神了,他的动作也变得灵活、自然。
很多时候,忙碌了一天的家长回到家里还要被孩子缠着一起做运动,比如赛跑等。尽管某些运动在家长看来没什么意思,可孩子百玩不厌,这时候,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孩子,尽管家长上了一天班很累了,下班回家后很想休息。因为这比让孩子多学几个英文字母或多背几首唐诗有用得多,通过运动,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另外,时逢节假日休息,家长还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尽情地跑、跳、玩耍,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体能,增强体质,还能发展孩子的协调能力,学习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方法等。P12-14
3~6岁的弦子,古灵精怪,人小鬼大,想弄明白他们每天都想些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乖巧起来,让人爱不释怀;但有时候调皮起来,又让人恨得牙根直痒;时而,犹如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儿”;时而。又像头“小倔驴”,跟人尬蹶子……
我们虽然都知道,打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当我们被气得七窍生烟、忍无可忍的时候,是不是还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hold住场面呢?比如。在公共场合,孩子胡搅蛮缠、撒泼哭闹;早晨起床、穿衣、吃饭,做什么事情都磨磨蹭蹭,眼看就要迟到;吃饭时不好好吃,一套几又哭着向妈妈要零食;说谎、打人、玩游戏输不起、不愿承担责任;对长辈没有礼貌、任性、乱发脾气……对此。我们是应该给孩子点儿颜色看看。施展“铁腕”管教,还是任其发展。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后变得懂事呢?
如何平衡爱与管教,乃每个父母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既然我们不愿让孩子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又不能武断地对其棍棒相加,那么,我们就要动一动脑筋,挟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看看他到底每天都想些什么,孩子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一切与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养方法又有多大的关系?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对夫妻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但为孩子花钱却从不吝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之后就是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学”和“督学”历程,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孩子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用菜刀把钢琴砍得面目全非……很多家长对此会问:孩子为什么就不明白家长的苦心呢?
可是,又有多少家长会扪心自问:弦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成长需求是否相一致?
一位学业优秀的高中生在临近高考时割腕自杀,当被抢救过来时。他哭着跟妈妈说:“没有她,我不活了。”原来男孩喜欢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可被拒绝了,而在男孩的字典里没有“得不到”这个词,父母对他的要求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女孩的拒绝让他有了轻生的念头,其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一斑。
有的家长非常“能干”和“负责”,从小就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系鞋带、背书包、收拾书桌,不让孩子受一点点的委屈。殊不知,在家长帮忙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他们从没经历过挫折,就不知道“得不到”是什么滋味。
又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家里是唯我独尊的小霸王,可一旦走出家门,却变成了小绵羊,胆小内向,做事退缩;有的孩子平日里聪明可爱。可是让他学点儿文化知识时,就显得愚笨不堪;有的孩子活泼可爱,做事情却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外人面前,更是异常兴奋,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又忙那个,不能安下心来徽完一件事情,让爸爸妈妈很担心。
这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3~6岁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此时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勇敢、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的关键时期,这就特别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度过人生中这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作为父母,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靠想当然。想让我们的爱更有质量,就要试看走近童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衷心地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受到点滴启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让你对孩子的爱,发挥出正能量,让理解、尊重和关爱常驻在你的家里。当你回望自己和弦子一起走过的日子时,少一点儿遗憾,多一点儿温暖,少一点儿抱怨和唠叨,多一点儿倾听和理解。
最后,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所有的家庭都能够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