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古典》收录林文月教授所撰有关六朝及唐代之田园、山水、官体诗等论著,以及她的外祖父连雅堂之为人与文学生活,并兼及中日古典文学的比较研究。六朝诗为作者的专攻对象,本书所收各篇,于专题多有启发性意义,多年来为中外学者所乐于引用;有关连雅堂的文章,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及有趣的细节,在书中极有分量;而作者译注《源氏物语》,其相关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论著,自亦不容忽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水与古典 |
分类 | |
作者 | 林文月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山水与古典》收录林文月教授所撰有关六朝及唐代之田园、山水、官体诗等论著,以及她的外祖父连雅堂之为人与文学生活,并兼及中日古典文学的比较研究。六朝诗为作者的专攻对象,本书所收各篇,于专题多有启发性意义,多年来为中外学者所乐于引用;有关连雅堂的文章,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及有趣的细节,在书中极有分量;而作者译注《源氏物语》,其相关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论著,自亦不容忽略。 内容推荐 《山水与古典》是林文月有关六朝及唐代之田园、山水、宫体诗等的中国古典文学论著,以及其外祖父连雅堂之为人与文学生活,并兼及中日古典文学之比较研究。 六朝诗为作者的专攻对象,《山水与古典》所收各篇,于专题多有启发性意义,多年来为中外学者所乐于引用;有关连雅堂的文章,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及有趣的细节,在书中极有分量;而作者译注《源氏物语》,其相关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论著,自亦不容忽略。 目录 写于重排版书后 新版序言 前记 从游仙诗到山水诗 中国山水诗的特质 陶谢诗中孤独感的探析 鲍照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宫体诗人的写实精神 陶渊明:田园诗和田园诗人 略谈自居易的讽喻诗 阿倍仲麻吕(朝衡)事迹考略 阴阳怪气说郭璞 记外祖父连雅堂先生 连雅堂与王香禅 《长恨歌》对《长恨歌传》的影响 写于重排版书后 新版序言 前记 从游仙诗到山水诗 中国山水诗的特质 陶谢诗中孤独感的探析 鲍照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宫体诗人的写实精神 陶渊明:田园诗和田园诗人 略谈自居易的讽喻诗 阿倍仲麻吕(朝衡)事迹考略 阴阳怪气说郭璞 记外祖父连雅堂先生 连雅堂与王香禅 《长恨歌》对《长恨歌传》的影响 《源氏物语?桐壶》与《长恨歌》 附录:《桐壶》(《源氏物语》首帖) 试读章节 至于其他文士,如何长瑜、羊珞之、颜延之、范泰,乃至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都先后与灵运有过文章赏会或山泽之游,但灵运仍然是感觉孤独的,因为纵使周遭未尝久缺过亲友侍从,他却没有一个知音。陶渊明叹“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同样的,谢灵运也时常慨叹:“长怀莫与同”、“我志谁与亮”、“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世人皆视他为一个任性而才华超俗的世胄贵族,然而有谁能真正了解他入宋以后的愤懑的心境呢?至于灵运本人,则又孤芳自赏,兀傲有余而目空世人,所谓“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环视四周,现实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岂是他心目中的“智者”、“美人”、“同枝条”?这就难怪他一再冀望、等待,却屡次失望了。陈胤倩读《石门岩上宿》的末语“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而同情感慨道:“东坡所谓‘何地无月?何处无竹柏?特无如吾两人耳。’东坡幸有两人,康乐终身一我,悲哉!悲哉!‘阳阿唏发’,傲睨一世!”可谓精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语)是谢灵运的名言,而最重要的是得到赏心人,若无赏心之人,何事可乐?良辰美景也是徒然的了。谢诗屡次涉及“赏心”或“心赏”二字,如“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入东道路诗》)、“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石室山诗》),终其一生,灵运得不到一个真正赏心或心赏的人,焉得不感觉孤独呢?本文前段曾指出:有一种孤独感是虽置身众人之间也无法排除的。谢灵运的孤独感便是属于这一种,然则谢诗之所以时常流露深沉的孤独感,也就不足怪了。 陶渊明与谢灵运,这两位时代相若,而为人与文风表面看似大异其趣的诗人,实则他们的内心都有深刻凄凉的孤独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个人脾性所致。在陶渊明而言:晋宋之交的乱世逆流,是他所不满意的,他自己本亦曾有雄心壮志,然而既知无力独挽狂澜,遂隐退以独善其身,可是终其一生,心底的矛盾并没有真正平伏过。归田以后的生活,虽然以他个人的涵养工夫而能在表面上与环境取得协调,和睦而平静地度过了晚年;其实缺乏真正的知音,他的内心始终是孤独而悲凉的。对谢灵运而言:易代的政治变化,使自尊而又有优越感的这位贵族子弟,在心理上和实际生活上都受了很大的打击。他自信“才能宜参权要”。但冷酷的现实却抑压了他一展抱负的希望。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有定力,所以忽而隐忽而仕,终致断送了性命。尽管他喜好热闹,喜欢标新立异,而且身边总被许多人簇拥包围着,但是傲慢的个性与狂放的言行,却使他无法在现实世界里觅得知音,故而灵运的一生竟也是孤独的。 由于性格上的差异,陶谢二人借以忘怀孤独的方法也不同:渊明是比较内向的,故他每借酒以排遣孤寂,人谓他的诗篇篇染有酒味;灵运则是比较外向的,故他要成群结队去游山玩水,这使他的诗集里到处有山光水色。然而饮酒果真使渊明忘却孤独吗?山水的游历是否消除了灵运的孤独感呢?我们读陶集中“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再看谢集中“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觉得在二人的心底,那种深沉的孤独感是挥之不去驱之不走的。P68-70 序言 这本书是二十年前所出版个人的第二本论文集,当时由林海音女士所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编印刊行。关于诸篇的内容以及写作背景,已见于初版的《前记》之中,此不重复。 二十年之间,许多美好的事情发生过,也有许多事情渐生变化,甚至于不得不落幕结束。 这本书中所收集的十余篇长短文章,正是我在台湾大学任教最忙碌的时期所写。当时除了授课准备教材,以及这些论文的撰著之外,又已经开始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的译注;同时,也逐渐用心研读外祖父连雅堂先生的诗文。从本书中所辑入的《(源氏物语·桐壶)与(长恨歌)》及《连雅堂与王香禅》等文章,可以看出端倪;而在本书出版后,我译竞《源氏物语》,也撰成外祖父的传记《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山水与古典》的出版,在我个人的写作生活上,因而成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孜孜不懈于自己的本业论文之著述,另一方面又兼及于译事及散文之写作。二十年来,这样的写作方向未尝改变过;遂令我于初版前言之结束处所言诸语,呈现了矛盾状况。然而,我并没有后悔;不唯不后悔,觉得这样的改变,其实是相当自然且有脉络可循的。写作兴趣之趋于广泛,给予我较大的思考角度和空间,其正面的意义,毋宁是更值得自我安慰的。即以学术论文之撰著而言,其后之所作,似乎往往更能突破框架囿限。就此观之,某些事情的渐生变化,虽难免始料所未及,却也总是有其不得不然的轨迹隐约存乎其间。 而二十年的光阴,在猛然回首之际,则又未免似迢递实匆促,令人惊心感慨。我自己已于三年前自台大退休,纯文学出版社亦于去年结束业务。林海音女士慨然将此书版权归返予我;旋又承三民书局刘振强先生美意,遂有此书重新排版问世之机会。 新版《山水与古典》,仅在若干文字的错误及不妥处有所更正外,余皆保留原来面貌。时光虽不可追回,往昔一字一句的心血,于我校对之际,仿佛又重现眼前。三民书局编辑同仁细心协助完成其事,令我感激,特此致谢。 林文月 一九九六年四月三十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