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养育儿女,深针密缝的针线活,展现的是她作为母亲的本色。
今年是何西来的母亲辞世西归九周年的日子,也是她老人家九十五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她,在前不久写了《母亲的针线活》一文。把它编在这本集子的首编,并以此文的篇名名书。何西来一向像母亲做针线活那样,认真地、坦诚地写文章,崇真尚实,示人以本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母亲的针线活(精)/本色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何西来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母亲养育儿女,深针密缝的针线活,展现的是她作为母亲的本色。 今年是何西来的母亲辞世西归九周年的日子,也是她老人家九十五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她,在前不久写了《母亲的针线活》一文。把它编在这本集子的首编,并以此文的篇名名书。何西来一向像母亲做针线活那样,认真地、坦诚地写文章,崇真尚实,示人以本色。 内容推荐 《母亲的针线活》是柳鸣九先生主编的“本色文丛”中的一本,为何西来散文随笔精选。其内容包含作者成长经历、求学(留学、游学)、忆旧、交游、亲情、生活趣事等等,可读性强。 今年是何西来的母亲辞世西归九周年的日子,也是她老人家九十五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她,在前不久写了《母亲的针线活》一文。把它编在这本集子的首编,并以此文的篇名名书。 目录 自序 辑一亲 情师恩 母亲的针线活 我的启蒙先生 铜烟袋锅——我的暑假先生 我在“文研班”的读书生活 我家五代故宫缘 愚人节的感伤 圣火不熄——悼念荒煤同志 追念钱锺书先生 往事如烟 并非不必要的补遗——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书生气”和“书生诗” 人格,人格 辑二随 笔漫兴 诗祸漫议 说“鉴” 秦皇陵漫兴 小亭沧桑 居庸关漫兴 “关西大汉”说 “走西口”和“出函关” 论“南风北渐” 说“诗眼” “味”的美学 试读章节 说良心话,谁都觉得自己的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我也一样。是她给了我生命,用乳汁养育了我,教我牙牙学语,要我学好,盼我成人,一辈子为我操心,直到她去世。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我是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一个儿女一条心。我们都是从小穿着母亲纺的线、织的布、做的衣裳,长大的。 自我记事起,陆续有了下面的弟妹,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一年到头,总是在纺线。白天要到田里干农活,晚上不管多累,她都要在昏暗的棉籽油灯下纺线。我小时候瞌睡多,总是在她纺车嗡嗡嗡的有特殊节奏和停顿的声音中睡去,有时一觉醒来撒尿,看到她还在嗡嗡嗡地纺着,至于她什么时候睡,我与弟妹们都很少知道。早晨鸡叫,母亲便又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一般都是做好了早饭才喊我们起来:“快起来吃饭,日头都晒到沟蛋子上了,还赖在炕上!”我们便一个个从被窝里爬起来。冬天早晨冷,母亲也不一定非要我们马上下炕,而是把就着灶火烧熟的红苕或烤得焦黄的苞谷面馍,递到我们手里,让我们穿好棉袄,裹好被子,坐在炕上吃。睡了一夜,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吃起来那个香啊,让我终生难忘。但母亲很少跟我们一起先打这个尖。至于吃饭,母亲也总是等儿女们和父亲都吃得差不多了,才端碗。 大田里的庄稼活母亲也都能像男人一样干,锄草、割麦、务棉花,她都是一把好手。锄草入麦秸,是用巧劲儿的细活,只有像爷爷那样庄稼人里的老把式,才玩得转,不像往下压锄刀,有蛮劲就干得了。但母亲会,她是妯娌七人中,唯一拿得起锄草人麦秸活路的人。连爷爷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常常满意地称赞:“莲如有本事!”莲如的名字,是爷爷在母亲进何家以后给起的。母亲在娘家,在她的舅家,都只有小名。何家的规矩,媳妇进门,都是阿公赐名。爷爷有文化,能念古文,所以媳妇们的名字,都起得有讲究。比如,大伯母叫莲珍,三婶叫莲凤,四婶叫凤珍,五婶叫凤仙,六婶叫婉珍,七婶叫凤娴。 务棉花,母亲堪称把式。就能达到的水平来说,并不比当时渭南双五乡出名的种棉能手、全国劳模张秋香差多少。下种、锄草、打药、间苗、脱裤腿、打权、打尖儿,样样出行。我放暑假回家学务棉花,都是跟母亲学的。三伏天气,大田里热得像蒸笼似的,汗流不止,我们小娃们都可以和男人一样,光脊梁干,母亲却只能穿着粗布衫子,即使半袖,也热得不行,很快便汗湿透了。记得每到伏天,母亲脖子下面领口周围,密密麻麻的湿疹就没有断过。 下雨天,累得不行的父亲,一般都是蒙头大睡,但母亲却歇不下。她不是摇起纺车纺线,就是纳鞋底,纳裤底,做针线活,缝补衣服。我们全家九口人的衣着,都要靠母亲:种棉花,拾棉花,择棉花,送出去弹了,搓成捻子,纺了线,在自家的木机子上织成布,染了,晾干,捶平,先是按我们每个人的高低体形,剪裁好,然后,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给我们穿。家里没有缝纫机,我们一家人夏天的单衣,春秋的夹衣,冬天的棉衣,全由母亲手工做。母亲动手剪裁做的衣服,样子好合身。无论是我们上何村、王硷村,还是后来先后移住过的吴家村、张家寨,都知道母亲的针线活好。乡里乡亲们,常有人拿了布来,请母亲剪出样子,他们好拿回去自己缝。P2-4 序言 住在对面楼上的柳鸣九先生,正在主编一套“本色文丛”,邀我加盟,也选一本自己的散文随笔,供他收入。为了让我能有一个参照,他从已出的若干种里特意拿出我的老友刘再复的《岁月几缕丝》送我。 “觇文辄见其心”。读了其中的真诚文字,仿佛又见到了远在海外的老友,听他披肝沥胆的自由谈吐。他的文章,正如他的为人,呈现的永远是本色,不设防,无矫饰。我想,柳先生之所以选再复的这一本给我看,除了再复是我的老友,且相知甚深外,大约还有以其为“本色文丛”“形象代表”的意思。 于是,我在老伴的帮助下,收集资料,订正纰误,编排次序,然后打印成章,便有了这一小集。 今年是我的母亲辞世西归九周年的日子,也是她老人家九十五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她,我在前不久写了《母亲的针线活》一文。我把它编在这本集子的首编,并以此文的篇名名书。 母亲的一生,是一位农家妇女苦累、刚强、本色的一生。她养育了我们七个儿女,深针密缝的针线活,展现的是她作为母亲的本色。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早教育了我,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我一向像她做针线活那样,认真地、坦诚地写我的文章,崇真尚实,示人以本色。 谨以此本色之书,奉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2013年3月9日于六砚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