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晓鸥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晓鸥编著的《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是一本随笔美文集,其中包含作者多年来的创作结晶。文集分为亲情、杂感、游记等三个板块,作者文笔清新雅致,情感细腻真挚,用娓娓道来的真诚述说心得体会,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是一本难得的精品文化休闲读物。

内容推荐

刘晓鸥编著的《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是一本美文精选集。其中包括作者对亲情的温暖的记述,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对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探讨和思索,以及旅行在外行走中的种种见闻和感悟。作者是记者出身,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对生活的体悟和见解很有独到之处,热衷于追求品位和情调。是一本适合在午后的阳光下,伴一盏香茗细细感受的美文集。

目录

代序:以我们热爱的方式

第一辑 情与爱

 和一个人慢慢相爱

 时间里的姐妹

 与母亲同行

 走啊走

 爱玩的儿子

 儿子的世界

 儿子的美国毕业典礼

 废墟上的玫瑰

第二辑 有一说一

 所谓好日子

 幸福指数

 幸福是什么

 人到中年的吃力

 没人注意,也是幸福

 书上说的爱情

 上一辈人的爱情

 素婚

 最奢侈的东西

 最旺的婚姻

 最重要的是相爱

 有很多话还没说

 照片上的萧红

 行笔如疆——李碧华

 时尚变奏曲

 《廊桥遗梦》的另一种读法

 罗丹带来的打击

 莫尼克公主的情结

 雨伞和影子

 像鲸鱼一样写作

 被三毛“催眠”

 美丽的大手

 小艾的罗曼史

 洗澡往事

 集体婚礼

 城市夜晚

 酒吧一瞥

 咖啡馆里的知识分子

 灿灿的故事

 女人的好归宿

 所谓剩女

 女人的衣橱

 女人的疼痛

 女汉子

 梦想的女人

 小姐,你好!

 输情不输人

 美丽是一种天赋

 老婆要富养

 老夫的底线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恍如隔世

 女儿是用来宠的

 我看“二代”

 当女人老了

 阅读的女人

 不是单音符

 成名何须趁早

 舌尖上的年

 因为品位

 一捆矛盾?

第三辑 行走天下

 启程去美国

 相逢在西雅图

 阳光照耀西雅图

 温哥华的秋天

 失踪在BC校园

 哭泣的留学女孩

 拐了弯的亲戚

 不想生活在别处

 曼谷的奇葩

 华盛顿的诡异之城

 赌城的诱惑

 尼亚加拉瀑布的启示

 落基山脉之旅

 韩国日记

 俄罗斯情结

 给列宁鞠躬

 没有恐惧的名人墓地

 美女的背后

 以旧为美的圣彼得堡

 化妆间

 加拿大的“破烂王”

 迷人的米诺克斯小岛

 爱琴海的悬崖边看日落

 前生与来世

 三文鱼洄游(非虚构小说)

跋:慢慢亲近——别样晓鸥

试读章节

1954年秋,父亲母亲结婚了。没有婚礼彩礼,父亲抱着一个蓝底花布的棉被卷——这是他唯一的“财产”——走进了母亲家的清寒小屋。这个家只有姥姥和母亲。

新婚后,父亲带母亲回唐山老家拜见婆婆和家人。坐在火车上,母亲凝神望着车窗外的连绵秋雨,眉宇间淡淡的忧郁,使父亲隐约察觉到,他并不是母亲的意中人。母亲是恒源纱厂的女工,容貌清丽,还是全厂“青年标兵”。与她的条件相当的小姐妹不是嫁给军官,就是嫁给医生干部。能娶一个恒源纱厂的姑娘做老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很有面子的。认识父亲之前,母亲谈过一次铭心刻骨的恋爱。男方是外厂的一位进步青年,和母亲在一次青年联谊会上“一见钟情”。那青年高大伟岸。谈婚论嫁时,姥姥希望男方做上门女婿,男青年拒绝,还要母亲在他和姥姥之间做出选择,母亲忍痛割爱,结束了恋情。

母亲是以“相亲”的方式认识父亲的。这年她二十四岁,这在当年,算得上“老姑娘”了。初恋的阴影尚在,“上门女婿”难寻,母亲暂时被爱情遗忘了。父亲从部队南下文工团转业到机关工作,没家没房,单身一人,因此对“上门女婿”这条要求,并不介意。同时对母亲当童工养活姥姥的苦难身世充满同情,对母亲自强自立的精神由衷敬佩。而父亲的诚恳朴实,有文化,爱读书的特点,也让母亲欣赏和起敬。她从小没机会读书,所以崇拜有文化知识的人。

母亲第一次到奶奶家,奶奶和大伯竟然一顿迎接新人的家宴都没准备。母亲从奶奶和大伯的冷淡中看出,他们对她这个新媳妇不太满意。大伯认为父亲不该找一个纺织女工做老婆,应该找一个工作和家庭背景好的姑娘_那天姑姑把母亲请到家里,亲手做了喜面,让母亲又感动,又温暖。转天父亲和母亲冒着凄风苦雨,两手空空地回到天津。

姥姥闻听火冒三丈,母亲劝姥姥不要太计较,以后她和父亲好好过日子,给奶奶和大伯证明,父亲的选择没有错。母亲对父亲的体贴温柔,可是细心。母亲上“三班倒”,做饭买菜都是姥姥的事。母亲叮嘱姥姥做饭别凑合,给父亲一定要做好吃的。姥姥过惯了粗茶淡饭的苦日子,冷不丁家里来了新姑爷,真是不太适应。姥姥每天清早挎着篮子到菜市场买鲜鱼活虾新鲜猪肉,中午父亲回家吃饭,准能吃到姥姥做的烙饼、红烧肉和熬鱼,结婚后的头几年,父亲过得很舒服。他享受供给制没有工资贴补家用,母亲没有一句怨言。很快供给制就改成薪金制了,尽管没有母亲的工资高,但有趣的是,母亲每生一个孩子,他的工资就涨一级。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事。父母那一代人的婚姻也是如此。很多年来,老家人将父亲视作“成功人士”。他们觉得父亲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日子一定比他们好。所以每年各路亲戚都来我家小住,托父亲给他们办各种闲事。母亲非但没有冷脸,反而是热情招待,倾其所有,让亲戚们感动而归。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主动给老家的奶奶寄去十元钱。而父亲的工资仅有六七十元,母亲坚持寄钱十几年,直到奶奶去世。夫妻关爱是互相的。父亲对姥姥十几年如一日地恭敬孝顺。他对姥姥的态度,要比母亲对姥姥的态度好很多。姥姥有时粗枝大叶把梳头油和食用油堆放在一块,瓶子的外形都一样。有一次父亲兴致极好地做了一大锅飘香四溢的面卤,起锅时在全家期待的目光中,点睛之笔竟是把梳头油当香油放进去了,立刻腥味刺鼻,结果全倒了,打卤面变成了窝头咸菜。就这样父亲愣是打哈哈,让姥姥别在意,母亲倒是一蹦老高的。

母亲常和姥姥争吵,但极少和父亲争吵,父亲常对我们仨发脾气,对母亲却是体贴温柔。母亲下中班,冬天夜晚路上寂寥,父亲就骑车老远去接她,或亲手做一碗鸡蛋面汤让母亲进门吃。也许这就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吧!父亲和母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可他们从来没有翻脸过。常常是母亲发脾气数落父亲的不是时,父亲嘿嘿笑着,哄劝道歉,戏称她是“战斗活佛”,一会儿母亲气就消了。反过来,父亲暴跳如雷时,母亲大气都不敢喘,何谈争吵?!P3-5

序言

一段时间来,我和姐不约而同地痴迷一件事,就是以保护文物、抢救文化遗产般的虔诚与热情疯狂搜集挖掘爸妈家里的老照片,获取的方式与鬼子进村没什么两样。

先是姐先下手为强,近水楼台地率先截获了大批的第一手原版资料,按年代、人物属性分类扫描编辑,在出版她的自传体小说《小时候》的同时,稍带自编了一本纪实性家族画传,以“手抄本”的方式在家庭内部传阅,老爸看了甚至老泪纵横。

受此激励,远在北京的我也热泪盈眶地搬出自己尘封多年的存货,将那些我早有预见地在离家前后分批带走的真品、孤品,逐张扫描、批注、剪辑编辑、分类打包,而后资源共享地发送给姐,同时更以青葱般的壮志热情谋划着下一步如何给这些老照片图文并茂的交代,让它们从此有个好的归宿。这是我们这个家庭逝去的过往和记忆,没有任何功利的怀旧情怀,照片鲜活、忠实地记录着那些已打上时代烙印且回不去的时光,岁月定格,驻足凝望,虽然一路坎坷,跌跌撞撞,有眼泪也有欢颜,起伏总在破浪时。让我们姐妹欣慰的是,在那些艰涩、熬过来的岁月里始终能够以我们热爱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梦想,滋润我们的生活,让自己的天空有了七彩的云朵,予心灵以真实的表达,这就是文字。

文字之于我们是寄托与排遣,隐忍和抒发。太过自我的东西,让“小我”躲在文字里喘息、休整、修炼,渐行渐远,忠实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一个玩伴,也是人生大戏的脚本,不为登台,只做记录。而老照片则像幽幽的旁白,不动声迹地述说着曾经……那个年代、季节、地点、场合、主人公与左右……

前些天我姐打电话告诉我,要开始整理这些年的手稿准备出书了。我觉得实在有这个必要,只是工作量之大让我替她着实头痛,因为只有我知道这将是一个浩繁的工程,谁也替不了她。这里还特别应该感谢我妈,虽然现在老人家已一病不起,时而清醒,时而迷茫,可当年她可是称职的“一秘”,专司档案类。虽然对文字一知半解,但爱女心切,以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忠诚与执着,硬是把我姐当年发表的每一篇文字都搜集到并悉心分类保存,从而使其大量的文稿得以保全。那时正是姐写作的“高产期”,但生活的重压与繁杂使她分身无术,无暇顾及,散失在所难免,要知道那个时候电脑都是386的,更别提网络、微信、QQ客户端等现代技术手段了,光是能搜集到各个媒体的纸质出版物就已实属不易了,向妈妈致敬!

姐的文学生涯起步早,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深远。

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叫《我姐》,里面就有这样的描述,“姐在学校可是响当当的团干部,著名的校园诗人,那诗写得可真格的长,可以和《欧阳海之歌》媲美,其实炮制的时间也不算长,顶多一个晚上。我常抄袭她的大作、小作,去学校应付我那大队宣传委员的差事,顶多重拟个题目,略加篡改,就换了版权,唬得学校的老师同学们对我肃然起敬,好像校园里真的升起了一颗文学小星。”当时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姐妹关系就是我们最贴切的生活写照,妹妹就是我,姐姐当然就是姐了。作品从生活状态到精神层面的交流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此我无数次看了原作和改编后的电影,破了我看单片的纪录。

以后的日子,文字始终伴随着她,长篇、中篇、随笔、纪实文学、散文、访谈、博客、微博都似漫不经心地推出,不断地见诸各大报端、权威的杂志等。而她即使是顶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头衔,也仍然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地买书、看书、写字,从容悠然地过着她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我喜欢她的文字是由于文如其人,永远清纯,真诚而美好。只有纵然过尽千帆但内心依然纯净的人才会有那样的情愫和笔触,底蕴源于沧桑而坚韧,细腻而隽永,洗练而精致,幽默而睿智。我本人并不醉心于码字,从事的职业也与文学相去甚远,但我是一个苛刻的读者,我不喜欢博览群书,涉猎上下五千年,博闻强记地探求多学科多领域,那活得也太累了,所以我自认浅薄,没有做“大家”的志向,我书架上的书籍永远和我的意趣相合,那些超有灵气而婉约清新的随笔美文更能感动我,激活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偏爱女作家,也因此喜欢我姐的写作风格。

我坚决摒弃那些说教式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缺乏生活积累的标以“纯文学”的大部头,在多元的当下,阅读已成为奢侈,纸质阅读更是珍稀,除非你有足够的功底和渴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不需要追随别人的故事缠绵悱恻,肝肠寸断的,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这也是我近二十年不再买小说、看小说的原因,尽管我在上大学时以“吃书”著称,曾用四个小时读过《简·爱》。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怀念阅读时代。但文学、文字对我们依然重要,买书、看书、写字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安贫乐道,随性安逸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异彩纷呈,充满诱惑,但那同时也是通往名利场的拥挤跑道,充满荆棘与挑战,所幸的是姐能够选择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进退自如、健康舒朗地以她热爱的方式醉心着她理想的生活,就如她向我推荐的《塔沙奶奶的美好生活》一样,体味着“幸福就是满足的心灵”。偶尔也会以她特有的方式和载体,亲切自然地和大家打个招呼,当你看到那个著名杂志刊登她的《没人注意,也是幸福》为卷首语,拍案觉得深刻至极,正考虑是否把自己搁进去的时候,人家早到越南柬埔寨深入生活去了。

当你为她的长篇小说《小时候》唏嘘感叹,触动到××后集体回忆时,她正驱车大篮小筐往老爸老妈那赶呢,当然顺便把我过年回家的衣食住行安排妥帖也算是正事,回家路上把瑜伽课上了,从游泳馆出来与闺蜜共进晚餐后才回到她的私家花园,在书房为自己沏上一杯香茶,伴着窗外花园树叶摇曳的微风和弥漫在屋内的香薰,沉心把早晨那篇《时间里的姐妹》续上八百字的结尾,鼠标“保存”,关机。oK!

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有落地窗的大书房,是童年的梦想,如今她端坐在这里继续着她的梦想,读书、写作,读书可以和古往今来各色人等神聊意会,写作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写作不是为了变成铅字,是我们已经习惯并且热爱的生活方式,相信这种方式会伴随一生,感谢生活。

刘晓宁

2014年2月7日0:18于北京洋房

后记

我相信,最值得珍存回味的情感——慢慢相爱。

初识晓鸥,是她妙语连珠的调侃,率真坦荡的个性打动了我。

一袭白衣,是晓鸥年轻时的最爱。多年过去,我仍然乐于忆起她的白衣飘飘的清新模样,一如她的名字,圣洁祥鸥。

当我多次见识了她文如其人的作品,感性的、理性的、趣味横生的,我确认,万丈红尘一见如故,弱水三干一见钟情,不仅仅限于男女。感谢那次小聚结识晓鸥,我更愿意让女性之间红颜知己的称谓,替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闺蜜。往后的日子,便有了我俩相约开花、竞相盛放的美妙时光,一起泡酒吧乐不思归,一同下江南寻访鲁迅故居,促膝畅谈从文学到电影,忘形high曲歌让声音嘶哑,勤勉写作通宵达旦……

言归正传,写了那么多,目的是想展现我心目中最具灵性的这位生动女子。见到晓鸥《慢慢相爱》的手稿让我喜出望外,一口气读完了全部文字,大多是我熟悉的故事和情景,甚至有我们在浓浓咖啡中,在鲜香佳肴里,在温馨电影院、音乐厅突发奇想的灵感。至今记得,她那本长篇小说《小时候》,原始创作冲动正是因为我们一起聚餐聊起各自的童年,晓鸥说到兴奋处,我们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写本书吧!

晓鸥的亲情散文中无不流露出对父母、姐妹、孩子和对家人的缱绻爱心,弥散出人间烟火的缕缕馨香。《和一个人慢慢相爱》把双亲相濡以沫的晚情写得催人泪下。《时间里的姐妹》,两位女子,一个清雅知性,一个文采飞扬,两个职业不同、心灵相通的亲姐妹走过了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女到母亲、从青涩到金黄的成长岁月,留下了深藏心底的姐妹情话,隽永难忘。

二十年前,晓鸥就走出国门了。她就像一只候鸟般不知疲倦,飞越大洋,远赴美国、加拿大、澳洲旅行。

多年来,她还游历了希腊、东南亚各国、港澳和俄罗斯,从这本书中,足见她丰富的游记和感受。《温哥华的秋天》《给列宁鞠躬》就写出了风趣和智慧的奇特旅行。《<廊桥遗梦>的另一种说法》《小艾的罗曼史》出自她平日里的深邃思考,《咖啡馆里的知识分子》倾注了她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这些素材,有她身临其境的亲历,也有的是在姐妹们东拉西扯中沙里淘金。

晓鸥当过十几年的记者,采访过各种各样的人物,亲眼目睹各种不同的人生。她以记者的观察与思考,发表过百万字以上的纪实文学。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那段经历:“没有比当记者更能理直气壮地走进陌生人的心灵世界了。”

晓鸥是理智的,她清楚自己在什么样的时间拐点“另辟蹊径”。在她不惑之年,她主动结束记者工作,自费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到鲁迅文学院进修、充电,这对她后来的纯文学写作,是机会难得的训练。她尝试写过电视剧本,但最终归隐书房,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长袖善舞,痛,并快乐着。

日常生活中,她是一位好主妇。到过她家的朋友,都被她家的不俗格调惊叹。书房很大,藏书多如微型图书馆,另外一个开放式书柜摆满形态各异的小人偶、小摆设,都是她从世界各地背回来的。她说,每个小物件,都是时间的浓缩。还说,这是受了三毛的影响。

许多女作家因为写作打乱了生活秩序,变得邋里邋遢,晓鸥却是讲究秩序,追求品位。她说:“女作家可以是健康快乐的常青树,一直优雅到诗情画意的夕阳山顶。”

品读这本凝结了晓鸥人生精粹的洋洋美文,祝愿晓鸥与她爱的和爱她的人像这本书名一样《慢慢相爱》,细细地咀嚼未来日子里那些永恒的宁静和甘美。

惟诚

2014年5月12日修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