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中主编的《昆明读城记》是一本描写昆明景、物、人文的汇编作品。本书紧扣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文化变化这一主题,以名家之眼和名家之笔来述说昆明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亮点、矛盾和困扰、希冀和愿景。是一部能让昆明、云南乃至更广大地区读者,了解关于昆明城市来历、变迁、生长、希冀的书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昆明读城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冉隆中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冉隆中主编的《昆明读城记》是一本描写昆明景、物、人文的汇编作品。本书紧扣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文化变化这一主题,以名家之眼和名家之笔来述说昆明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亮点、矛盾和困扰、希冀和愿景。是一部能让昆明、云南乃至更广大地区读者,了解关于昆明城市来历、变迁、生长、希冀的书籍。 内容推荐 冉隆中主编的《昆明读城记》是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文联组织编辑。本书集结了先贤、学人、报媒、桑梓等各时代各行业名家对于昆明这座城市的解读和挖掘,可谓是诠释昆明来历、变迁、生长、扭曲、希冀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为《昆明读城记》作序,在这篇题为《阅读昆明温故知新》的序中,张田欣书记从“昆明是一座春天的城市”、“昆明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昆明是一座有担当和创新精神的城市”、“昆明的明天,必将是一座诗意栖居的城市”四个方面,诠释了春城昆明独特的的气候、文化、精神和未来。 目录 序 阅读昆明 温故知新/张田欣 先贤读城 滇池赋/王异 滇海曲/杨慎 大观楼长联/孙髯 云南会城护国门碑记/袁嘉谷 昆明释名及沿革/张维翰 整理城南交通工程记/张维翰 学人读城 西南纪行(节选)/李长之 尊重和宽容/楚图南 西南联大/钱穆 联大在今日/慕文俊 “江湖”后记/黄裳 怀念云南大学/施蛰存 八年的回忆与感想/闻一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冯友兰 春城忆广田/季羡林 报媒读城 昆明鸟瞰/薛绍铭 新中国的西便门/吴黎羽 昆明漫记/帅雨苍 昆明的茶馆/班公 小巷/吴然 温情昆明/吴清泉 昆明这座城/李秀儿 昆明:春之城移民之城文化之城/欣然 昆明:矛盾之城/周智琛 名家读城 滇行短记(节选)/老舍 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 昆明冬景/沈从文 云南看云/沈从文 忆昆明/凤子 废园外/巴金 寻春小记/吴祖光 花潮/李广田 茶花赋/杨朔 隐而复现的“石城”/冯牧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昆明菜/汪曾祺 昆明的吃食/汪曾祺 昆明的果品/汪曾祺 昆明的花/汪曾祺 翠湖心影/汪曾祺 泡茶馆/汪曾祺 跑警报/汪曾祺 昆明印象/丹增 桑梓读城 纪百余年前昆明之繁盛/罗养儒 述六七十年前昆明城内之景象/罗养儒 翠湖之旧观/罗养儒 春城赋/周善甫 昆明的文化地图/汤世杰 在昆明寻访名人旧居/余斌 幻灭与新生/潇然 我的生命和记忆之城/于坚 一个无比缓慢的城市/于坚 何谓日常生活/于坚 昆明这个窝/于坚 院落深处的记忆/李霁宇 金色池塘/黄立新 渐行渐远的老昆明/杨杨 特稿读城 挖掘历史文脉突出文化优势 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秦光荣 开启新航船建设名都市/张田欣 后记 试读章节 昆明释名及沿革 张维翰 张维翰(1886~1979)字莼沤,云南省昭通府大关厅人(今昭通大关县),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法学家。编著有《都市计画》、《法制要论》、《行政法精义》、《地方自治实务》、《田园都市》等。 市以“昆明”名,系沿“昆明县”之旧。按旧籍载,以“昆明”名其地者凡三:一、昆明为建昌之盐源县;二、昆明为大理永昌;此乃其三也。盖洪水退后,云南县即为省会,武汉、唐宋时始有“昆明”之称。初为“昆弥诏”,“昆明”盖即“昆弥”之转音。自元置昆明千户后,“昆明”之名遂相沿至今。考厥取义,缘禹王治水,追水族天吴于蜀西,循昆仑山南下,洪水南退至盐源县,当昆仑南干之南,是南方已有离明之象,故日“昆明”。及洪水退至大理,则大理为“昆明”;退至云南,则云南又为“昆明”。以昆仑山南方有光明景象,乃云南之文明也。 一说昆明有三,今之昆明不与焉。《汉书》: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为巂、昆明,其地在今保山、永平,此一昆明也;唐武德二年(619),巂州置昆明县,在今四川盐源县,又一昆明也;《唐书·南蛮传》:昆明十四县内附,析其地为殷州、总州、敦州。《传》以为殷州在戎州西北,总州在戎州西南,敦州在戎州南,不能确指为今何所,又一昆明也。至今之昆明县,在唐为昆川(见《蛮书》);隋唐为昆州(见《史》);元以后始置昆明县。名虽与前三者同,而其地实非。 按《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可为禹王治水至云南之证。相传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此山即禹王旧日泊舟处,遗址尚在,水道亦复可稽,殆不能以臆说论。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明景象,当属非虚。且洪水之退除,由盐源而大理而云南,亦复秩然有序,前说固多可信。 或谓昆明之名,因其地位于滇池之滨,滇池即为昆明池,因池以名县,亦误。考:昆明池本在大理,《史》称:汉通西南夷,发使滇国,滇王为之求道,以隔昆明闭道,使不得通,武帝闻而怒,欲讨之。闻其地有昆明池,乃于长安西南凿昆明池,以习水战。又唐武德四年(621),昆弥遣使内附。“昆弥”即“昆明”也。时有西弥河蛮、东弥河蛮,通称昆弥,是昆明为今大理无疑。《史记·西南夷传》:昆明有滇池,武帝象之于长安,已误。至谓滇池即昆明池,昆明县系因昆明池得名,尤属无稽。 究之县以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考:昆,同也,谓比之是同;明,照也,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本市名义所以一如旧贯欤! 昆明地故滇王国,汉置益州郡,建伶、谷昌即今昆明县境也。后汉同。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日建宁,谷昌、建伶隶焉。晋泰安二年(303)惠帝分建宁以西七县立益州郡,谷昌、建伶又属益州。永嘉二年(308)又改益州郡日晋宁,即以建伶为郡治。宋、齐皆仍之。梁以后为爨瓒所据。隋属昆州,旋废。唐武德初,复移昆州治益宁,隶戎州都督府。逮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为拓东城,亦日善阐府。五代晋天福二年(937),段氏改大理国,以其地置善阐牧,讫于宋。元宪宗四年(1254)始立昆明千户,至元十二年(1275)改善州,领县二,日昆明、官渡。二十一年(1284)复改州为中庆路,治昆明,寻并官渡。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设云南布政使司,治云南府。云南府治昆明县。清因之。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为商埠,宣统二年(1910)滇越铁道由越南海防直达境内。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十一年(1922)八月改为特别市,直隶省政府。 (选自《昆明市志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P8-10 序言 阅读昆明温故知新 张田欣 走进一座城市可以有多种路径。其中,从阅读中来加深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尤其像昆明这样一座城市,她有故事,有来历,有风物,有个性,有积淀,有创新。在漫长的建城史中,有多少人趋之游历踏勘,为之呕心沥血,近距离地观察描绘过她,远时空地歌吟怀想过她,甚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留下的诗词歌赋,锦绣文章,因其所处的时间、位置、角度、心情、趣味的不同,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或赞或叹,或褒或贬的文字,在今天,正是我们发掘老昆明、建设新昆明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参照。 正当其时,我读到《昆明读城记》。我个人以为,这是一本比较有意思的书——她以时间为经,以不同类别观察书写者为纬,编织出别有意味的一部昆明城史。阅读这些文章,纵向比较,横向参照,我们可以体味到不同历史时期昆明的城市格局、精神气质、审美内涵、变化走向,从而在总体上更好地把握昆明的城市文化特质。 昆明是一座春天的城市。 古往今来,昆明的原住民、移居民,或者是文人墨客、商旅路人,如果要言说昆明的第一特征或第一印象,通常会拿这里的天气说事。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昆明“山川明秀,昆物阜昌,冬不祁寒,夏不剧暑,奇花异卉,四序不歇,风景熙熙,实坤维之胜区也”。《滇行纪略》也称,昆明乃“云南最为善地,花木多异种,四季如春”。明代大诗人杨慎《滇海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两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可能这也是数百年来每说昆明引用最多、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两句诗。我个人更喜欢当代作家杨朔在《茶花赋》起首描写昆明的一段文字:“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象征、寓意、对比、抒情,在短短几句中全齐了,这或许是写昆明春天魅力最传神的一段文字。昆明的春之神韵从哪里来?除了她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等等因素,还与她临水而居的地理位置直接有关。元代王异《滇池赋》、清人孙髯《大观楼长联》,清楚描绘出这一特点。可以说,历史上是先有滇池后有昆明,今天则是“滇池清,昆明兴”。要让滇池这一母亲湖重焕异彩,使昆明的春天气质永葆魅力,我们每一个在昆明工作生活的同志,应该由衷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紧迫。 昆明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3万多年前,滇池流域就有昆明先民生活劳作的痕迹。其后,逐水草而居的古昆明人在这片土地上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渐成气候;战国时期,楚将庄蹯入滇,融入昆明原住民社会,并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古滇国青铜文明;至唐代,大理南诏政权于昆明设置东都,筑拓东城,建鄯阐府,昆明城市建设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元代于昆明设中庆路,首任云南行政长官平章政事赛典赤,筑松华坝,疏滇池水,田畴垅亩与昆明城市面积同时扩大;明改云南府,及至有清一朝,以及民国……昆明土地上,又有多少激荡人心、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故事发生。昆明不仅是生机盎然、生长快乐的人间天堂,更是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多彩的生态文化、和谐的宗教文化、时尚的现代文化的文化名城。如何将这些厚重而斑斓的文化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发展好、宣传好,使之更具有服务人民的价值和推动社会的力量,使之彰显民族的精神,增进大众的幸福,寄托美好的追求……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昆明是一座有担当和创新精神的城市。 在昆明这座城市里发生或催生的那些敢于担当、勇于革新的历史事件、人物,可以说不胜枚举。远的不说,近代以来,创建于1909年的一所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演绎出多少石破天惊、可歌可泣的伟壮故事;而1938年迁建于此的西南联合大学,更是以“民主堡垒”、“教育奇观”著称世界。昆明就像一座有着担当和创新特殊气质的巨大孵化器,无论是从这里走出者——比如古代的郑和、现代的聂耳,还是来这里的迁入者——比如古代的赛典赤、现代的蔡锷,他们一经与这块土地肌肤相亲、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水乳交融,就会成为创造奇迹引领时代的巨擘伟人。对于这样的水土之谜,有细心者对昆明历史和现实进行梳理后认为,谜底其实蕴藏在昆明人性格之中。昆明人性格中主要积淀为偏安和比高的两种心态。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古代,身居偏远南方的昆明人,多数时候,是以一种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不慌不忙地安居乐业,然而一旦需要,昆明人又会做出石破天惊的壮举,甚至改写历史的进程和走向。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由昆明和云南人唱主角的护国首义、滇缅远征等等一系列的大事件,就不难理解昆明人性格中所具有的双重性了。既温和,又激烈,看似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格,在昆明人身上有效地统一起来,并且延续至今,转换为新昆明建设的有用资源。那些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历史巨人,正是从昆明人性格中吸取了充分的正能量,才创作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精神财富。 昆明的明天,必将是一座诗意栖居的城市。 当前,昆明正处于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时期。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是抢抓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彰显昆明历史文化、生态气候资源优势的迫切需要。昆明是一个梦幻般美丽的地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曾几何时,昆明的美景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城市建设的“世博精神”、“昆明速度”,也是众多城市争先效仿的对象。但现在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昆明正面临日益突出的特色危机、个性危机,逐步由旅游目的地沦为中转站。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就是要全面挖掘昆明的资源优势,全面打捞城市的历史文化,全面修复破损的生态环境,凭借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响亮的旅游品牌,成为国际观光、度假、康复、疗养的胜地,让春城昆明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成为“美丽春城,幸福昆明”的诗意家园。为此,我们必须主动担当、敢于担当、自觉担当,挖掘历史文脉,突出文化优势,全力推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不断推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水平、出品位,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更好地发挥“火车头”和“发动机”的作用,为推动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共同建设我们幸福美好的家园。 我很赞成文学艺术家利用多种文学和艺术手段创意昆明、宣传昆明、推介昆明,使“中国春城”誉满天下。寻龙捉脉,察砂问水,阅读昆明,温故知新,有助于加深对昆明城市昨天的回顾,对今天的认识,对明天的展望,从而转化为对建设更加美好城市的精神动力。 金马一跃气如虹,碧鸡展翅志凌云。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打造美丽春城、幸福昆明,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愿景与期待。乘风破浪会有时,春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2014年2月18日 后记 两年前,我编《昆明的眼睛》一书时,在“后记”里说过一段话:“要走进一座城市的岁月深处,要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名篇中读城,借助名家眼光来读城。不同时期的文学名家,对昆明的城市个性和文化特征,都有哪些诠释和解读、刻画和抒写?每一个在昆明工作的同志、每一个关心和热爱昆明的朋友、每一个到过昆明和云南的旅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两年来,《昆明的眼睛》受到读者喜欢的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遇到不同的人,人们不一定知道我作为文学写作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却不约而同地知道并认可我作为《昆明的眼睛》的主编者身份。“哦,我读过那本书!”“我喜欢它!”“我将它作为文化礼品转赠过外地的朋友!”每当我得到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对一本书这样的鼓励和评价时,就像自己写的书受到肯定一样感到高兴。同时,我就想,能否沿着这个思路,再为读者朋友们编一本什么书呢? 就在我为编一本新书着手准备的时候,2013年9月,我读到秦光荣同志对昆明城市建设要“挖掘历史文脉,突出文化优势”的讲话,这个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对当下和未来昆明乃至中国城市建设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重大和深远的。对我编书的启示也是直接的:何不就编一本《昆明读城记》——一部关于昆明城市来历、变迁、生长、扭曲、希冀的名家描述之作,紧扣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文化变化这一主题,以名家之眼和名家之笔,来述说昆明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亮点、矛盾和困扰、希冀和愿景。让人一册在手,努力读懂昆明。 那就编一本这样的书吧——这就是《昆明读城记》的来历。 冉隆中 2014年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