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在高原(珍藏版共10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四十岁好像是人的一个坎儿。过了四十这条线,对好多事物的看法就要改变。比如我在这之前极其崇拜我的外祖父,而这之后主要是崇拜父亲。外祖父很早以前就死了,我没有见过;而父亲,我与他整整相处了五六年。父亲使我大失所望,一直到他死后很久都是这样。外祖父就不同了,没见过,只见过照片,只听外祖母反反复复地讲他;还有母亲,她总是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常常叹息:啊,你要能长成你外祖父那样有本事的一个人就好了。

我知道,我如果长成了那样一个人,不仅完成全家的嘱托不成问题,而且会是仪表堂堂。他高高的身材,浓眉大眼,说话声音洪亮,而且总是打扮得那么得体。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衣着,外祖父在穿戴方面从来都没落伍。他是一个注意仪表、非常精细和在意的人。我渐渐知道,这同时也表明了他爱着很多东西,非常非常爱:爱所谓的生活,爱人——他曾深深地爱着外祖母和别的人。

到现在为止,我这一生有不少时间在探究着关于外祖父的秘密。因为对于我而言,这个人的魅力太大了,而且具有真正的神秘感。他的婚姻、爱情,来来去去好大一沓子事儿,最后还有死,都令我极为费解。

在那个海滨城市里,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曲府。那是文明和富有的代名词,最时新最光荣的一切总是与它连在一起。比如说,码头上通航了,白色的大轮船上下来的第一个人物是一个戴大檐帽子的人,他是船长——船长首先拜访的人家就是曲府。从黑色小轿车上下来的人、穿了长裙的美女、英国海关里搀着夫人走路的洋人,都少不了要到曲府去一趟。没有多少人议论它的发家史,因为在人们的记忆中,好像自从有了这座城市的那一天,它就富丽堂皇地坐落在这儿了。它的富裕以及某种权威性,是不必怀疑的一个老问题,是先于全城人的记忆而存在的一个事实。

曲府中真正的核心人物,当时人们都知道是老爷。老爷就是曲予的父亲——外祖父曲予那时候刚满十八岁,正真诚而热烈地参与曲府及小城中的很多事务,却从来不被人重视。人们遇到什么事情只说:老爷怎么看?顶多加一句:老太太怎么看?老太太就是我的老姥姥了。

曲予已经在省会读了六七年书,十八岁回到曲府,求学生涯正告一段落。要不要到更远的地方深造,他正犹豫。由于老爷的身体不太好,一年里招过二十余次名医,所以做儿子的也不宜远行。还有老太太,她在儿子离开后总是日夜思念,几次得病都是因为思念。曲予是一个独子,独子一走就带去了全部的母爱。“家里多么好,哪里还能比家里好?”她总是拉着儿子一双白皙的手这么说。

家里真的太好了。曲予也许是最后一次从省会归来才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古老的府第经过一代代人的翻修改建,如今不仅保留了外观上轩敞的气度,而且内里也越来越讲究舒适了。一些厅堂已经换掉了红硬木家具,而代之皮面沙发;有了连接内室的卫生间,有了抽水马桶。当时全城除了英国人的海关,大概惟有曲府大院里会找到这类东西。

曲予最喜欢的是府中那几棵白玉兰树。它们长得何等旺盛,开的花又大又早。当它们的香气弥漫在院子里时,曲予就有了深深的幸福感和某种莫名的冲动。他常在白玉兰下踱步。可惜围墙太高了,街道上的行人看不到一个英俊的少年在这儿走来走去——他背着手,脸色由于激动而微微发红。他穿了中山服,铜纽扣闪闪生辉。

老太太点燃了小手炉,瞥着窗外,心绪好极了。她的屋子每年总要使用很长时间的小手炉,从秋末一直到初夏。她说这是生儿子时沾了凉水,结果一双手和胳膊特别怕冷。烦人的疾病与最美好的果实有了牵连,也就不算什么了。其实儿子曲予才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一只小手炉。她伸手到旁边去取茶——她这些年喜欢上了一种加添桂圆和梅子的香茶——手一下碰到了变凉的杯子,脸立刻沉下来。她沉沉的脸是很吓人的,旁边那个细小的、蚊虫似的声音响了一下:老太太。她闭了闭眼。注水之后,热热的杯子递过来。她呷了一口,咳了咳。

老太太旁边的姑娘叫闵葵,平常府里人只叫她葵子。葵子已经十九岁了,还大少爷一岁呢,可是看上去只有十四五岁。她长得又小又瘦,很像南方人;其实她是北方人,生在城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是乡下。可能因为营养不良的关系,小时候没有长起身个儿。刚才她和老太太一样,也因为多看了踱步的少爷一眼,就耽搁了沏茶。她的心怦怦跳,黑漆漆的大眼垂着,再也不敢抬头了。

葵子主要伺候老太太,余下的时间帮厨。她差不多一天到晚沉默寡言,走起路来都没有声息。她的全部都属于曲府,几乎从未想过将来有一天还会离开这个大院。她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了,只把老太太当成母亲——她到了深夜就这样想,因为已经没有母亲了。人总不能没有母亲啊。可是她多么害怕老太太。老太太那双清澈的美目洞察一切,还有黑得不可思议的一头乌发、长长的鼻中沟、红润得与年龄大不相称的嘴唇……所有这些都让她暗暗胆怯。

她相信老太太吃过了传说中的仙桃,因而极有可能长命百岁。她记得十四五岁时,常常跑到城南的林子里玩,那里有看不完的有趣东西,比如各种野果、动物。她有一种奇怪的本领,能轻而易举地与那些动物沟通。谁不怕狐狸?可是一只长尾红狐有一次跑到离她一两尺远的地方,她清楚地看到了它隐隐的眉毛、那一双永远汪着清水的眼睛。红狐深藏的悲哀她一眼就记住了,惊讶了半天。这对于她是一个谜,即便不是谜也无从讲起。她与谁说说她在林中看到的一切呢?草獾顽皮地笑着,长耳兔在四周徘徊,刺猬大白天咳嗽,一只短耳鸮就沉沉地落在她头顶的一个枝桠上。它们总是这么围拢着瞅她,看她不紧不慢地往嘴里送野草莓、桑葚、酸枣和小沙果。它们一蹙一蹙的湿漉漉的鼻头闪闪发亮,很像深秋里成熟的坚果。她从春天开始到林子里来,一直玩到深秋。只有冬雪飘下来之后她才蜷在曲府老宅里,像一只冷暖自知的花猫。曲府里人人对她都好,特别是老爷,从来没有呵斥她一句。那个老太太啊,那个被全部的福分埋起来的女人哪,为什么那么令她害怕呢?

忘不了十五岁的那年初冬,乡下母亲死去了。从此她就失去了最后的亲人,除了要牵挂曲府的人,她再也不想别的人。那个冬天她默默地把炭备下,劈好了柴,一个人往南走出城去,寻找那片家乡才有的林子。刚下了一场雪,枝桠上的悬冰偶尔落到身上。她记起母亲领她到林子里去的情景,泪水潸潸流下。这天她的泪水再也没有断过。四周有悄悄跑动的声音,她知道又是那些小动物出来窥视她了。她待住不走,盯着陷到雪中的双脚,那上面穿了一双紫色小花的高筒棉靴:这是老太太年轻时候穿过的,现在还有七成新呢。多么好的高筒靴。一只野鸽扑动了一下翅膀,接着哗啦啦跌落了一地碎冰,她惊得抬起头来。就在这时她发现了几株碧绿的黑松间隙有一棵矮矮的桃树——树上结了一只桃子。

她差不多是一步扑了上去,惊喜得喊了一声。这桃子水灵灵红扑扑,上面一层绒毛都清晰可辨,香味把四周都环绕起来。它竟然一点也没有冻坏,而旁边的一切都被冰挂住了。她想到了什么,一颗心怦怦乱跳。如果早几个月,她会一刻不歇地赶回家,把它交给母亲……泪水哗哗地流,风一吹脸上刀割般疼。可是泪水再也不停歇了——哪里还有母亲呢?人的一生原来只有一个母亲啊。

就这样,天黑以前,她双手捧着那只鲜红的、野外采来的冬桃,踏着厚厚的雪粉回到了曲府。她擦干眼泪,毫不犹豫地把它献给了老太太。

P4-7

后记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近三十年来,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中,又有多少作家能够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品质,视文学为自己的筋脉血肉,甚至生命?难怪人们曾反复呼唤伟大作品而不得,实在与我们的时代不相称。

当开始面对张炜的这部大作时,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不正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伟大作品吗?

首先是作家的创作态度。为了写作此书,张炜划定了一个区域,几乎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对那里的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他熟悉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当地人。他了解了城市和村镇的总体状况,目睹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他还利用出国的机会,多次考察了美洲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邻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港澳地区等,将当下中国置于整个世界的体系中研究、比较。在知识储备方面,他自修了考古学、植物学、地质学等专业学科,密密麻麻地记下了数十本田野笔记,仅搜集的民间资料就有几大箱子。他深知,要完成这样一部巨著,没有丰厚的知识并占有大量的资料是不可能的。他把自己封闭在深山的陋室中,不停地读着写着,以至于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他甚至在遭遇车祸、术后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认真的态度,他才能耐得住寂寞,在漫长的二十多年中倾心打造这部巨著。毫不夸张地说,《你在高原》是张炜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

其次是作家的创作才能。法国评论家安德烈·莫罗亚在评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时说过这样的话:“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涌现在他的笔下。”这正是伟大小说家的才能之所在。张炜在这部巨著中充分显现了这种才能。作品围绕着主人公宁伽不断地探究父辈以及自己家族的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在极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在张炜的笔下,不同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色的企业家和艺术家,还有众多的农民和打工者、流浪者,交汇成绚烂的人物画廊。在艺术手法上,张炜不仅继承了十九世纪托尔斯泰、雨果等文学大师的创作传统,而且努力吸纳了二十世纪普鲁斯特、穆齐尔等现代主义巨匠的精髓,呈现出炫目的艺术魅力。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的张炜就以自己的小说享誉中国文坛。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古船》和《九月寓言》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他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创作数量和稳定的创作质量。这部巨著既是他在小说创作领域长期探索的结晶,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由于这部作品规模庞大,是我们所知道的小说领域中字数最多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历史小说和通俗小说等除外);又由于这部作品创作和修改的时间跨度长,作者不易在情节、语言等方面达成统一。这给我们的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作者的多次沟通中,我们尽可能地达成一致的修改意见,规范了全书的格式,统一了全书的字词。在处理一些方言土语和作者习惯使用的词语时,除了那些语言工具书有规定用法或有明显文法错误的,我们一般尊重作者,不再改动。

即便如此,我们仍怀着期待之心,盼望各路方家和广大读者对我们工作的疏漏之处提出批评。

编者

2010年1月

目录

家族

橡树路

海客谈瀛洲

鹿眼

忆阿雅

我的田园

人的杂志

曙光与暮色

荒原纪事

无边的游荡

序言

自然,这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它计有十部,四百五十万言。虽然每一部皆可独立成书,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在这些故事的躯体上,跳动着同一颗心脏,有着同一副神经网络和血脉循环系统。

在终于完成这场漫长的劳作之后,有一种穿越旷邈和远征跋涉的感觉。回视这部记录,心底每每滋生出这样的慨叹:这无一不是他们的亲身所历,又无一不是某种虚构。这是一部超长时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它的主要部分还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为记录者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不了解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们身与心的生存,也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样说可能并没有夸张。

它源于我的挚友(宁伽)及其朋友的一个真实故事,受他们的感召,我在当年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当我起意回叙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沿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并且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必要落实的、严密的计划:抵达那个广大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与村庄,要无一遗漏,并同时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包括民间传说等等。当时的我正值盛年,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豪志,又将遭遇怎样的艰难。后来果然因为一场难料的事故,我的这个实勘行走的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后不得不停下来。这是一个难以补偿的大憾。

因为更真实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虚构,因为编织一部心史才要走进一段历史。

我起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动手写下第一笔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这条长路最终会怎样崎岖坎坷,我或许会畏惧止步。但我说过,那实在是盛年的举意,用书中的一个人物的话说,即当时是——“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这样一种状态下的产物。

萌生一个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阴:抚摸与镌刻的二十年,不舍昼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个五十年代生人,可对这一代,我仍然无法回避痛苦的追究。这是怎样的一代,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仍然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他这样谈到自己这一代:

“……时过境迁,今天它已经没有了,是的,显而易见——我是指那种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情感。每到了这时候,我又不得不重捡一些让人讨厌的大词了。因为离开它们我就无法表述,所以我请求朋友们能够原谅……时代需要伟大的记忆!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茬人,这可是了不起的、绝非可有可无的一代人啊……瞧瞧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做过了什么!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和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牺牲的勇气、自私自利和献身精神、精英主义和五分之一的无赖流氓气、自省力和综合力、文过饰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惭和敢作敢为,甚至还要包括流动的血液、吃进的食物,统统都搅在了一块儿,都成为伟大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如今不需要美化他们一丝一毫,一点都不需要!因为他们已经走过来了,那些痕迹不可改变也不能消失……”

作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我更多的时候是将一切掩入内心。因为我知道: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

最后想说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个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质工作者。究竟为什么?我虽然没有书中一个人物说得那么豪迈——“占领山河,何如推敲山河”——但也的确有过无数浪漫的想象。至今,我及我的朋友们,帐篷与其他地质行头仍旧一应俱全。

我的少年时代,有许多时候是在地质队员的帐篷中度过的。我忘不了那些故事和场景,每次回忆起来,都会沉浸在一些美好的时光中。

这十部书,严格来讲,即是一位地质工作者的手记。

这是一个深入阅读的时代吗?当然不是。但是我要终止这二十年的工作吗?当然不能。

可是如此的心灵记录,竟然也需要追逐他人的兴趣?连想一下都是亵渎。

我耗去了二十年的时光,它当然自有缘故,也自有来处和去处。

作者于2009年12月16日

内容推荐

《你在高原(珍藏版共10册)》由张炜编写。

《你在高原(珍藏版共10册)》各本简介如下:

《家族》

本书描述了曲府和宁家这两大家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兴衰。以家族史的追怀、现实斗争的叙述和感情倾诉三大块组成独特的结构,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又荡气回肠,表现了主题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

曲府是一个滨海城市里的望族,少爷曲予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家是山里的大户,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宁周义是家族中走出大山的第一人,他接受过新式教育,参加过革命党,学问人品都好,是省政府中的要员。他的一位侄子早年因向往外面的世界而游走四方,杳无音讯,他领养了侄孙子宁珂,把他当儿子一般教养。

宁曲两家交好,宁珂娶了曲予先生的女儿曲綪为妻,也结识了与曲予来往密切的革命者殷弓、飞脚等人,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作为当局要人的宁周义眼见宁珂与己背道而驰,无力扭转,既焦急又悲凉,心里已了然家族不幸的结局。

宁珂慢慢感觉出自己在精神气质等方面与殷弓这些铁血革命者的不同,战友许予明与“小河狸”的感情悲剧更是让宁珂陷入了矛盾与迷茫中。而曲予也随着形势的发展感到家族的命运不妙,结局会无法把握,从而安排了仆人清滆离开曲家独自谋生。最终,曲予在一次为革命者通报消息时遭到暗杀。

解放前夕,宁周义为了营救被革命者软禁的爱人阿萍被诱捕,而宁珂正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他亲眼目睹了至死都挚爱自己的叔伯爷爷宁周义被当做反革命镇压的全过程,心中非常痛苦。

解放后,因为家庭问题,宁珂在历次运动中被审查和游街示众,最后被判七年徒刑,监狱恰在宁家大院不远处。

曲府大院被充公,曲家的女人们已无法在这个滨海城市生存,只好投靠从前的老仆人清滆,从此曲家的女人和孩子就在这茫茫的原野上求生存……

《橡树路》

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此系列中极具诗意和童话色彩的一部。“行走”,始终是作者心中一个永远排遣不掉的充满了诱惑和诗意的童话。橡树路,这条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租界”,是一座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古堡,主人公的这次行走是从进入古堡开始的,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最终他还是立足在5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的故事中,因为作者始终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

《海客谈瀛洲》

主人公宁伽刚到杂志社工作不久,即与古航海史青年专家纪及一起接受了任务:为霍老撰写传记。在考查中,纪及发现了传主的许多瑕疵甚至污点,加上与传主长期霸占的山村少女的爱情,引起了权高位重的霍老深深的嫉恨。纪及结合研究秦王东巡等事件,发表了多年未能完成的古航海专著,结果引起了一场霍老暗中推助的疯狂围剿。于是长期聚集在霍老身边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亦庄亦谐且血泪交织的现代悲剧。

《鹿眼》

在小说主人公的童年时代,他与一个鹿眼女孩之间发生过一场奇异的感情,然而结局悲惨。受了欺侮的他逃避在山林间,迷蒙中一只小鹿用它那纯真的大眼睛安抚了他的心。后来他遇到同龄的女孩,女孩有一双鹿眼般纯真美丽的眼睛。再后来他成人后,在故园又遇到与他当年那般大小的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都长着那么美丽纯真的鹿眼。可是,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命案。一个最好的男孩莫名地肚子绞痛而死,另一个好男孩就此疯掉,他声称是自己和另一个孩子共同谋害了好朋友。起因是为一个鹿眼女孩……本书讲述的是纯洁的孩子以及他们纯洁的情感,在丑恶的成人世界如何受到戕害的故事。作者以一颗至爱之心,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文字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忆阿雅》

童年的林子是彩色的,在那逼人的绿和耀眼的红中,阿雅朝他跑来:它美丽灵巧,出奇的聪明,永远欢腾跳跃不由得令你心醉神迷。可某一天,这个快活的生灵惨遭捕捉,后来的遭际使人一想起来就要落泪。有许多次它在他跟前俯卧、尖叫,泪花闪烁,这是它在向他泣诉。这会儿躺在笼子里的阿雅已经饿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紧闭带血的嘴角不再睁眼,他明白它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恨不得撕碎欺辱它的人。

他心里也有一个渐渐逼近的恐惧,那就是和这只阿雅一样的命运。因为他总觉得有一个陷阱、一道围网,它们真的隐在那儿,它们是无形的。它们已经成功地捕获了他的父亲,它们总有一天也会逮到他的。当他一天天长大,当母亲和外祖母的眼睛在他的脸上轻轻划过时,他就会稍稍感知一点什么奥秘、一种不祥。他有时叮嘱自己:再也不要想父亲了,彻底把他遗忘吧。自己还有母亲和外祖母呢,还有这片林子,还有他的阿雅……

一个初秋的下午,有个瘦干干的老头儿背着一卷破布出现在他家门口。他不停地咳嗽,那一对眼珠像石头做的一样,硬而无光,直僵僵地盯着屋里的人。看到他,妈妈嘴里发出了一种被噎住了似的声音,刚刚迈进屋里就跌坐在了地上。他的头嗡地响了一声,瞬间好像明白了什么:那就是自己的父亲吗?……

《我的田园》

南边不远有一座小茅屋,当年里面曾住了一家从城里被赶出来的人。他的母亲和外祖母为他父亲的冤案受尽磨难,父亲更是九死一生,后半生几乎没有一刻安宁,从自己人的监狱放出来之后又是长长的苦役,最后的死让人不敢去想。父亲命运起伏坎坷,构成了一部悲惨的传奇。

愤怒与勇气在胸中鼓荡,使他几次掩泪入心。寻找昨天,探究真相是他命中注定要做的,那就翻山越岭重走那段永远抹不掉的岁月吧。跋涉的艰辛,远途的磨砺,这一切都化为力量携了一路,就为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正一步步走向了隐秘的边缘,并将努力走入它的核心。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或许真实已经湮灭在这一架架大山的深处,并且不可打捞。可他不会轻易退却不会放弃,终于,他看到了……

整个葡萄园都在风中陶醉,原野上全是葡萄的香味。夜晚,他安憩在园子当心的那座小茅屋中,倾听露滴洒落的声音,别提多么惬意。多么好的秋天,他每天都在葡萄的香息中睡去。他的梦做得好长,他大概进入了几十年来最好的睡眠……他生来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竟然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季节。真的,这种强烈而美好的感觉可能一生里只有一次。

为了这片田园,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在将来迎接无法测知的各种磨难。

《人的杂志》

主人公宁伽乃解放后被打成反革命的宁珂的儿子,他无意间得来的一本秘籍让他更加醉心于研究和探寻自己远祖氏族(莱夷人)的历史和演变,而最能与他分享这份喜悦的,是他的红颜知己淳于黎丽。仿佛家族的遗传,他虽已人到中年,但一直怀揣梦想,对现实不满,渴望逃离喧闹浮躁腐败的城市。为此,他离开妻子梅子和正在上学的儿子,回到自己的老家创办葡萄园、酒厂,还特意找来因为与美女象兰的爱情而精神有所偏执的天才酿酒师武早帮忙。

在朋友吕擎和阳子以及他们的朋友的帮助下,他又接手了市里一家面临停办的杂志,创办了刊物《葡萄园纪事》,一干志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酒厂的发展触怒了当地的老酒厂厂长凌春利,他利用和副市长的关系串通质检、商标、计量等各部门对酒厂施压,刊物也被当作黄色刊物查抄。而酒厂的第一批葡萄酒又因为各种原因得了蓝色破败病,开始浑浊、变味。最终,酒厂、刊物都被查封,在残酷的现实中,宁伽及其朋友们都受到了打击,武早精神更加异常,宁伽被关进了拘留所。

宁伽被释放后回到了妻子身边,却发现淳于黎丽是儿子小宁的手工老师,并一直在暗中关心帮助小宁。当他要去找寻她时,淳于已经辞职返回了故乡……

《曙光与暮色》

从主人公为营养学会会长“润色”个人回忆录,引出了三条在规模上并不均衡的线索:宁伽的奇遇、庄周的逃亡、曲涴的磨难。这三个故事以不同的方式拼接,同时又统一在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西郊山地。西郊的苍茫无际中,同一个家族在不同年代所发生的部族迁徙、地质考察、劳役纪事、鲁滨逊式逃亡、淘金热等等,都一一呈现于你的眼前。  《荒原纪事》

荒原就是小说主人公宁伽的故乡家园,是他满载记忆、难舍难离的爱恨交加之地。他这次回到故乡,目睹并间接参与了一场乡亲为拯救家园发起的抗议活动。乡亲们再也无法忍受家园被工业污水和废气严重污染、男人生怪病、女人不断生出畸形儿的种种事实,在一个外来白面书生的组织策划下,准备以和平示威方式表达心声。但活动尚未开始就遭遇阻拦,被激怒的农民失去控制,将一场和平示威演变成暴力冲突。这场斗争以农民的失败而告终,白面书生和几个领头人被迫逃离荒原,其他参与者包括宁伽,都遭到家园掠夺者(“集团”)的疯狂报复,“集团”私设公堂,刑讯逼供,令无辜的人们受尽摧残。宁伽出来后四处奔走呼号,踏破铁鞋寻找一个个失踪朋友:绝望的理想主义者、白面书生“眼镜小白”,为捍卫家园无所畏惧的农人“红脸老健”,最好的酿酒师、疯子武早,不幸的女孩鼓额……寻找的路上见证了更多的悲哀和不幸,美好的山河被糟践了,底层弱势人群的苦难令人触目惊心。道德良知还有吗?公平正义在哪里?人类的希望在哪里?这个世界真的像书中那个神话所喻示的那样,快要被半人半兽狂躁儿的无尽欲望给毁了吗?

《无边的游荡》

主人公宁伽正经历着难言的人生苦痛,却始料不及地走入了好友凯平令人心痛的情爱故事与家族传奇:他正与养父岳贞黎进行着可怕的对峙与纠缠。这个过程渐渐牵引出一个令人震撼的人间悲剧……从肉体的游荡到精神的游荡,从社会现实的矛盾到人物内心的冲突,在这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与展现。

编辑推荐

《你在高原(珍藏版共10册)》是张炜浩繁的文学创作中最宏大、最重要的作品,自问世后深受读者敬重和喜爱,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此书为最具收藏价值的全新版本:布面精装加特种纸护封,内含作者手迹,作者创作本书不同时期的照片,纯质纸新版式的正文;另有作者张炜亲笔签名的收藏证书,证书内含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证书影印件和精美藏书票。编号限量发行2000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