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是加紧推进中西方从源头上对话、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克服各自缺点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加强我们民族自身创造性、创新性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重新返回到对影响和开启、奠定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思维方法的起点的过去,探索、拷问、重新思索那些关键的东西。“无”便是这些关键的东西之一。冯治库所著的《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便是对“无”问题的解析和梳理,这些工作能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使传统进入新的光亮中,发出启迪我们现在之思的新芽!
冯治库所著的《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通过对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中外哲人所洞见的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并揭示了三种“无”的作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无的作用在于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不性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理清了与三种“无”相关的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问题,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试图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由传统启迪新思。
序言1
导言1
一、重提“无”的必要性/1
二、讨论“无”的悖谬性、开端性/4
三、讨论“无”的重要性及虚假和错误的无法发现/6
四、中西哲学对“无”获得的认识和把握/10
第一章 老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14
第一节 老子洞见到的两种“无”/15
一、命名的、绝对的“无”/15
二、否定性的“无”/18
第二节 “无”之为、“无”之用/21
一、命名的、绝对的“无”之用/21
二、否定性的“无”与不性的“无”之用/23
第二章 庄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26
第一节 庄子对绝对的“无”的认识和把握/26
一、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与绝对的“无”/26
二、绝对的“无”之用/29
第二节 庄子对否定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30
一、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与否定性的“无”/30
二、否定性的“无”之用/34
第三节 庄子对不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36
一、人类是怎样得到“是非”的/37
二、对待“是非”的态度/39
第四节 庄子的“辩”、“无辩”与“不辩”/46
一、庄子对辩论的肯定/46
二、“辩”、“无辩”与“不辩”/50
第五节 老子、庄子和孔子的“不知”精神/56
一、老子、庄子的“不知”精神/57
二、孔子的“不知”精神/64
第三章 巴门尼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80
第四章 柏拉图对“无”的认识和把握88
第一节 柏拉图对绝对的“无”的认识/88
一、虚假和“非存在”存在/88
二、言说“非存在”的悖谬性/90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否定性的“无”的认识/92
一、“相似”与否定性的“无”的建立/92
二、否定性的“无”的存在性/94
第三节 语言的困境/97
一、语言在表达“二”和“一”时的困境/97
二、语言表达实在时的不确定性/101
三、语言和思想中的虚假性/104
第四节 关于虚假的观点何以可能的讨论/106
一、三种方法均无法找到的虚假的观点/106
二、虚假的观点(错误)何以产生的进一步追索/109
第五章 康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118
第一节 康德论“无”/118
一、四种“无”/118
二、非存在、否定与限制/121
第二节 康德论虚假与错误/126
一、达到真理的荒谬性/126
二、错误存在于判断之中/130
三、关于避免错误的探讨/132
第六章 黑格尔对“无”的认识和把握136
第一节 黑格尔对绝对的“无”和否定性的“无”的认识/136
一、“纯有”和“纯无”/136
二、关于有与无同一的进一步说明/138
三、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140
四、规定性的否定的无/143
第二节 黑格尔关于“无”的作用的把握/147
一、否定性与事物的运动/147
二、精神的异化、回归与事物的运动/149
三、区别、同一、形成与否定性的无的作用/150
第三节 黑格尔对于虚假的认识/153
一、真实与虚假/153
二、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的虚妄性/155
三、概念的认识的虚妄性/161
第七章 “纯无”的实体化与中国哲学的闭合164
第一节 “纯无”与“虚无”/165
一、《淮南子》论“无”/165
二、《老子指归》论“无”/168
第二节 王弼论“无”/170
一、“纯无”的实体化/171
二、一多之辨/172
三、圣人体无/176
第三节 无极太极之辩与“无”和“有”/178
一、辩论的起源/178
二、陆九渊的实在主义路向/179
三、朱熹论无极太极/182
结论187
一、三种“无”/187
二、三种“无”的作用/189
三、三种虚假与错误的无法发现/190
四、关于“三”的洞见/191
五、关于对“无”和虚假与错误的不正确认识/197
主要参考文献/200
后记/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