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俊主编的这本《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3)》精选2013年度中国中篇小说中的佳作,公正客观地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旨在使读者能够集中全面地了解中国中篇小说的创作成果。所选小说虚构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众生相。写作手法的运用多种多样,情节起伏,转折出人意料,耐人寻味。阅读时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阅读本书,能使读者领略中国二十一世纪中篇小说的魅力,打开一扇通往小说艺术世界的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3)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贺绍俊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贺绍俊主编的这本《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3)》精选2013年度中国中篇小说中的佳作,公正客观地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旨在使读者能够集中全面地了解中国中篇小说的创作成果。所选小说虚构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众生相。写作手法的运用多种多样,情节起伏,转折出人意料,耐人寻味。阅读时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阅读本书,能使读者领略中国二十一世纪中篇小说的魅力,打开一扇通往小说艺术世界的门。 内容推荐 贺绍俊编著的《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3)》精选2013年度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和网站中的中篇小说佳作。这本书沉淀了当代人的思想、智慧和感悟,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叙述,精彩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在反映生活、人性的复杂、生动和深刻方面,呈现出优秀的品质和魅力。阅读《中国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3)》,能使读者领略中国二十一世纪中篇小说的魅力,打开一扇通往小说艺术世界的门。 目录 谁遗忘了我们 右岸 明天的太阳 红星粮店 莲露 第三种人 朗霞的西街 麻雀 李约翰 红殇 试读章节 谁遗忘了我们 文 杨仕芳 我的故事从一张胸片图开始。 那张胸片图是从李煜桌面上拿的。七天前,我从林荫镇搭班车到县城给李煜送安慰。李煜又失恋了。李煜已经失恋了十三回。每回失恋我都给他送安慰。安慰就是三花酒,只要肚子里装满三花酒,再多的悲伤都无处躲藏。这回我们一如既往地往嘴巴里灌三花酒,直到俩人像两根相互支撑走向医院的拐杖。医院是李煜上班的地方。他为无数病人救死扶伤,却没能救活自己的情感。他是一潭死水,养不活鱼一样的女孩。 李煜说,我是死水吗。 我微笑。 李煜说,你还是先想想你自己吧。 他的声音陡然悲伤,俨然电视播音员在悼念某位领导逝世的消息。他指着一张胸片图告诉我,说我患了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这消息远比领导逝世更让我心碎,接着我的整个身体都破碎了。我努力了半个小时才把破碎的躯体拼接回来。那时李煜的呼噜声已在门诊室里此起彼伏。 我带着胸片图走出李煜的呼噜声,坐上出租车回到林荫镇。我只能回到小镇,天大地大我却无处可去。能到哪儿去呢?死亡如影随形。我把胸片图钉在墙上,一连盯了七天。耷拉在墙上的胸片图,像仇人的子弹生机勃勃地向我飞来。毫无疑问,这颗子弹将我一击毙命,把我送到我的亲人身边。 我的亲人,就是我的父母亲,在我六岁时撒手归西。我从此寄宿于叔父篱下。叔父是个脾气暴躁的男人,小镇上没人敢招惹他。他把天生软弱的我教育得愈加胆小如鼠。我从来不会也不敢在别人面前说半句话,人们都以为我是个哑巴,即使别的孩子欺负我踢打我,我也始终保持沉默,连哭声都往肚子里吞。有一天我心情格外愉快,在半路上遇到校长就叫了他一声,校长被吓了一跳,说原来你会说话呀。 我就这样像个哑巴一样念到高中,我的成绩不错,却没有去考大学,而选择回到乡下当代课老师。叔父喜欢我这样的选择,因为那样他就不用再为学费而愁眉苦脸。我也在心里盘算着,只要熬上三五年就能转正,也是一个国家干部,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一年叔父就让我自立门户了,虽然我连对象都还没有,但叔父说我已长大成人还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是人民教师却不光荣,在讲台上站了十年依然是个代课老师。 叔父为此时常嘲笑我,尤其是在喝酒后,满身酒气地来到我面前,说我教了十年书还是那鸟样,要是种了十年树早就能盖房子了。 我不想盖房子,是叔父想盖。他想把房子盖在我的宅基地上。那块地原本离小镇的街面有些距离,分家时叔父留下良田而把那块地让给我。我心里不爽却不敢说出来,叔父连眼色都足以杀人。我便装作爽快地应允了。后来镇上规划新的开发区,把那块地规划进去了,那块地自然在一夜之间身价倍增。 叔父就气势汹汹跑到我面前,左手叉腰右手指着我,说我明知政府要规划开发区而不告诉他,让他上当,他没那么容易上当。 我说我又不是镇长,怎么会知道。 叔父说你不知道那为什么分家时那么爽快就答应呢,把我当傻子了? 我不想争此等无聊的口舌,便哐地把门关上。叔父就在门外暴跳如雷,最后一脚把门板踢飞,门板又把我撞飞。我的额头就在一阵混乱中淌出血,这血使我和叔父的争执提前结束。此后我与叔父就很少来往,连逢年过节都不再相互串门。我们成了视而不见的陌路人。 我和叔父终究是亲人。我要把地送给他,让他盖房子,他就算在那块地上盖宫殿我也没意见。我时日不多,即将离去,将被埋在山坡上,那里将杂草丛生,野鼠遍地。要是有人为我铲除杂草、驱赶野鼠,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叔父。所以在我离开人世之前能为叔父做点什么那是应该的。所以我想都不想就给叔父打电话告诉他要把地送给他。叔父在电话那头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我说你哑巴啦?叔父说没有。我说你是不想盖房子了?叔父说太想盖了。我说你想盖就盖吧,地是你的了。我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出这句话,然后挂掉电话。 没过几分钟,叔父就一脸臭汗地出现在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今晚去我那喝酒。叔父说这话时有些小心翼翼,他的脾气不见了,倒是担心我发脾气一般。还没等我应允,叔父已如脱兔奔向街边的鱼摊。 那个晚上叔父做了一大盘鱼生,频频向我敬酒,好像我是叔父他是侄儿一样。我喝下去的酒就变成一堆堆话涌出来,没完没了。叔父却听得津津有味,不插半句话,只是在该表态的时候点头或摇头,哑巴一样。 我说,话多了话多了,来干一杯,都在酒里了。 叔父就满脸笑容地把酒杯端到我面前,等待我举杯相碰。 我得向李强道个歉。 我把李强给坑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李强会原谅我的。李强原本也是代课老师,也和我一样好些年都转不了正,后来他就离职经营起一家小酒庄。我们小镇很偏僻,出一趟县城都不容易,然而城里人却鬼使神差地喜欢上这个小镇,喜欢这里破旧的楼房,喜欢这里安静的日子,喜欢这里懒散模样的人群,喜欢这里的溪水和树木,连趴在树下乘凉的小狗都喜欢。于是涌到小镇来的人就多了,他们在小镇上闲逛,小镇上的人们也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然而一些小餐馆、小酒庄便在街边悄然出现了。李强在转正无望时也贷款开了一家小酒庄。我从不光顾他的小酒庄,不是舍不得钱而是因为心中有鬼。 我是晚上走进李强的酒庄的。选择晚上是因为夜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欺骗人的眼睛。那时店里坐了不少顾客,生意一片欣欣向荣,看来他改行改对了。我找一个靠窗位子坐下,窗下是水,水上映着灯光,有些晚唐的味道。服务员上酒后,我就叫喊着正在柜台前忙碌的李强。李强看到我,便搁下手上的活,满面春风地走过来,说老海啊,稀客稀客。我说你生意不错。李强说你要早来生意就更好了。 我心硌了一下竟找不出什么话来,于是我就倒酒与李强碰杯,酒是好东西,能掩盖脸上的尴尬。喝下五杯酒后,话就从心底长出来。我说老李啊,我是来向你道歉的。李强说兄弟不说这话,来喝酒。我说真的老李,我真是来道歉的。李强望着我,惊讶像青草一样长在他脸上。 我低下头,声调也低了下来,说上次转正的事,镇里只有一个转正名额,你是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我就,我就给教育局寄去关于你的材料,这些材料对你不利。 李强脸上的青草瞬间被点燃,烈火熊熊燃烧起来。我等待这把火烧到我身上,最好把我烧成灰烬。然而这把火却一下子就熄灭了,李强脸上安然若水,似乎根本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我心里更加难受,还不如被人痛打一顿。 我说老李你就打我一顿吧,要不是我写那材料,你也不会离职,也许你现在就是正式老师了。 李强说,你是为了小月是吗? 我说是的,我喜欢她,但她是公办教师而我不是,我只有转正了才敢追她,我是个卑鄙的小人。P1-3 序言 中篇小说最适宜作家表达他们对于现实的直接关注。同样,阅读中篇小说,也可以检验作家对现实关注的程度。当代作家是经得起检验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们有着忧国忧民的胸襟。2013年中篇小说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最突出的一篇作品便是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剧》。尽管在这个花天酒地、物欲横流的世界,文学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常常出现的那种一篇小说引起全社会的轰动,造成街头巷尾纷纷议论的热火局面,如今宛若神话一般了。但《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经发表后,仍然形成了少有的社会反响,因此刊物发表后,出版社随继又出版了单行本。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反响,就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小说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普遍现象呢?方方通过小说标题就暗示给读者了,小说的主人公叫涂自强,他是一名贫困乡村的青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不想回到农村去,在城市继续努力奋斗,但他辛劳过度,患上不治之症,还不得不瞒着自己的老母亲悄悄死去。方方给这样一位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取名为涂自强,其实是别有深意的,涂自强不就是徒自强的谐音吗?徒自强,就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勉励人的时候会说自强不息,我们在困境中的时候会用《国际歌》来自勉:从来没有救世主,要靠我们自己。但是,自强不息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失效了,自强不息是徒劳的——这就是涂自强这个名称的喻意。今天,个人奋斗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只能靠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身份才能获得成功。这看上去只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但他的个人悲伤揭示了我们社会的机制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社会机制不能为个人奋斗提供希望,如果长此以往,个人悲伤就会成为民族的悲剧。但我并没有把这篇小说收入到这本年选里面,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几乎相当于一个小长篇了,加之考虑到今年将会有多个中篇小说的选本收入这篇小说,为了避免太多的重复,也为了在我们这个选本的有限篇幅里收入更多的好作品,只好忍痛割爱。二是我想在这本年选里更偏重于收一些指涉人心的小说。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我曾说过,好的文学就是一座精神的寺庙,它是能够抚慰人的心灵的。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人的精神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人的精神问题不是因为进步和发展而减弱,相反而是更加严重。对精神极为敏感的小说家自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小说家把更多的笔触伸向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时候,小说家便更像是一名心理医生。在这本小说集中,陈谦在所写的《莲露》里,就特意设置了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我们不妨把这个心理医生的角色视为作家本人,事实上,陈谦就是以心理医生的眼光来审视她所写的人物和事件的。当然,在这篇小说里,心理医生的视角不仅具有一种隐喻性,而且也非常吻合作者的身份,因为作者本人曾经获得过作为美国临床心理医师的友人耐心而专业的帮助,这使她在塑造心理医生这个人物时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从而将心理医生的隐喻性变得活灵活现。蒋韵更像是历史的心,理医生,她的许多小说都是为情爱在历史中的伤害而探脉的。《朗霞的西街》同样如此。蒋韵通过朗霞这个人物的心理世界的大起大落,显示出爱与善所具有的穿越岁月的永恒性。朗霞并不是故事的主角,故事主要是围绕朗霞父母的爱情悲剧而展开的,但这个悲剧在朗霞的内心发酵,才让人们懂得了爱与善的珍贵。朗霞的童年生活在西街,西街是她的“活泼地”,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爱与善。爱与善让朗霞在童年的成长里敞开了心灵。然而朗霞还不懂得爱与善既像玻璃一样透明澄澈,也像玻璃一样脆弱易碎。特别是在那个充满着敌对意识的阶级斗争的年代,哪怕把个人的爱情藏在地窑里也是不允许的。随着击毙朗霞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的枪响,西街的“活泼地”烟消云散,朗霞的心理世界也冰封了起来。但有一种温暖,一点一滴地浸润到朗霞的的心理世界,让她死去的心重新“活泼”了起来,这种温暖就是赵大夫不间断的关爱。朗霞的心理世界从无忧无虑地敞开,到冰封般的冷漠,再到充满沧桑的宽容,见证了历史的变化,也让她回过头去更理解那些善良的人们。 在这本集子里,收入了几篇反映特殊人群的小说,如写吸毒者的《明天的太阳》,写女博士的《第三种人》,写同性恋的《右岸》,写民办教师的《谁遗忘了我们》。吸毒已经是当代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吸毒者的身份也日益扩大,从显贵到底层,都弥漫着毒品的诱惑。吸毒者的心理世界也是一个更为复杂和隐晦的迷宫,很值得作家们去探询。但津子围在这篇写吸毒者的小说里对于吸毒者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只能说是浅尝辄止,好在他开了一个头,希望他能够继续深入下去,深入到吸毒者的内心深处。吸毒是一种反常态的生活选择,在人的反常态背后,将会是更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的反常态。津子围在这篇小说里更多的是从这个角度来构思小说的,小说不仅写出吸毒者的病态,而且也写出吸毒者在戒毒所里所遭遇到的恐怖,显然作者是想以这种惊悚的叙述来警告人们,一定要远离毒品。但我更加看重的是作者为主人公所设置的身份。主人公贾春是省话剧团的编剧,因为这层身份让他在戒毒所里得到了沙管教的关照,沙管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也写作,有个绰号是“莎士比亚”。但文学并没有使沙管教成为有素养、有品位的人物,权势者的恶习不时流露出来。也许我们的社会面临两种毒品的危害,一种是海洛因等物质性的毒品,一种则是权力、等级等精神性的毒品,无论是吸毒成瘾的编剧贾春,还是痴迷权力的沙管教,文学都无法将他们拯救出来。我们不禁会感慨,明天的太阳在哪里?《第三种人》的标题与社会上流行的一个笑话有关。笑话说,人分三种,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第三种则是女博士。这一玩笑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心态,一方面肯定了女博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另一方面传统观念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又表达了对女性拥有“文化资本”的拒斥。这样一种文化语境又是怎样影响到女博士的情感生活的呢?小说通过某大学里由女博士出身的年轻老师组成的一个“第三种人俱乐部”的故事,展现了女博士们丰富且无奈、热烈且隐晦的精神世界。钟求是的《右岸》是一篇写同性恋的小说。同性恋至今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社会话题,但它也许就萦绕在我们的身边。钟求是触及这个敏感的话题,这体现出作家的勇气,同时也体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在钟求是眼里,人类的任何一种爱都是值得怜惜的。钟求是非常擅长写爱情,我甚至愿意称他为“爱情专家”。2012年我曾推荐过他的《两个人的电影》,通俗地说,这是写两个人的婚外情的,今年他则写了同性恋的《右岸》,他写的都是爱情的非常态,但在钟求是眼里,无论是常态还是非常态,只要是真正的爱情,就是美好的。比如《右岸》里,他认为那些女孩子们的同性恋“或者惊涛拍岸,或者小桥流水,说的都是一个女人滋润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性作家,把女性之间的爱理解成“一个女人滋润另一个女人”,“滋润”一词用得是那么的贴切,又是那么的透彻。一个作家没有博大的情怀和爱意,是说不出这个词的。杨仕芳的《谁遗忘了我们》是写民办教师的,这是一个被社会遗忘了的群体,也是曾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艰苦铺垫的群体,民办教师“我”的遭遇充满了荒诞性,尽管故事留下太多编造的痕迹,但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遭遇所要造成的震撼力,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 作家的现实感不仅体现在直接书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中,而且也体现在历史题材的书写中。如海飞的《麻雀》、刘鹏艳的《红星粮店》。《麻雀》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它的故事性,小说离不开故事,但故事有时又会妨碍作家的进步,许多作家停留在故事层面,不知道怎么向艺术的深度开掘。所以我在读小说时往往对故事保持适当的警惕,常常会为作家未能把故事的精彩处升华出来而浪费了一个好的故事坯子而感到惋惜。但《麻雀》让我看到了故事的力量,作者在讲故事中精心选择语言,安排叙述的逻辑关系,到最后,征服读者的其实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承载故事的语言。《麻雀》再一次证明了,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红星粮店》讲述的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过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红星粮店不过是一个小城市里的小小的国营粮店,却是一个历史时段的缩影。这个历史时段被称为“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粮食也是凭计划供应的,每个城市都有上百家国营粮店星罗棋布式地设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控制了每一个人的吃饭大事。吃饭又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红星粮店》是一篇以小见大的作品,它通过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去反映计划经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通过日常生活的变迁勾画出一个时代消失的轨迹。但小说最终仍落实到了写人上,作者并不对历史进行臧否,而是努力去体会人物在历史境遇中的情感沉浮,看到情感中的一份温暖。 对于人生的感悟,也是小说作家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有两篇小说通过不同的人物,表达了同一种感慨:生存之艰难。一篇是黄咏梅的《达人》,一篇是霍艳的《李约翰》。《达人》的主人公丘处机是生活在底层的下岗工人,《李约翰》写的则是一位为了出国定居而不惜与智障女子成婚的海外移民的生活。电视上的“达人秀”似乎无比风光,但现实中的这位达人却为了生存要付出无比的辛劳。作家并不是单纯展示这种辛劳,同样在试图走进达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纠结的。他的理想不过是从武侠小说中窃来的江湖侠义理想,而现实中则是唯有权力才能畅通无阻,也只有在权力的施舍下,丘处机才又成为了当地的“达人”。霍艳笔下的李约翰虽然生活在新西兰,也许不必像丘处机那样付出太多体力上的辛劳,但他精神上的辛劳远比丘处机大得多。霍艳是一位“80后”作家,并不以生活阅历丰富取胜,但她对于人物的观察和理解充满了历史的眼光,她笔下的海外移民形象也不是一个平面式的人物。霍艳的这篇小说似乎是要向人们证明,“80后”也可以背负起不曾叨扰过他们的历史。 傅泽刚的《红殇》讲述了一个非现实的故事:人与动物的交流。作者生活在云南边疆,那里还保留着未被城市恶魔吞噬的自然生态环境,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自然与动物的神奇传说,如果以完全写实的方式去处理这里的生活资源,难免要把最精彩的艺术要素处理掉了。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老山爷与一只红山羊的朝夕相处,我宁愿相信它就是最真实的。当然,作者显然是想写一篇生态主题的小说。在金沙江畔的落月坪,我们看到了人类与动物是如何和谐相处。在作者的笔下,动物除了不会言语表达外,和人类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动物与动物之间超越物种的爱情更是坚贞无比。《红殇》以动物的悲剧告终,村长杀死了红山羊,白狼竞为红山羊殉情而死——生态主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类与大自然相对立的角度去批判现实的。事实上,我看重的并不是这篇小说的生态主题,而是作者在叙述中的内在矛盾:他所讲述的故事内涵要远远大于他所要表达的关于生态的公共性主题。在这个故事里,山爷是猎人,但动物又能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山爷、红山羊、白狼,以及险峻的五指莲峰,相互之间爱恨情仇纠缠在一起,并非完全是一幅相亲相爱的场景,人类在杀戮动物的同时,也要为动物作出补偿,就像人类最初以狩猎为生,却要以一种动物作为图腾崇拜。人类其实在文明懵懂期就明白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自然生态。今天,强势的城市以及财富的拥有者,往往会凭借话语权的优势,以现代化或生态等理由,对相对落后地区追慕先进文明的举动横加指责,将落后地区的现状贬责得一无是处,他们在这种贬责中就把自己洗刷得干干净净。在这篇小说的叙述背后,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位生活的边远地区的作家的潜在焦虑。 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也许小说就是消除我们焦虑的一种清凉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