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命拏云》作者庞学诗,河北大名人,系1947年南下干部。曾任老河口市副市长,中共老河口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政协主席。《达命拏云》这本书如实地反映了他的人生道路,作者以自己的工作经历、家庭生活为线索,回顾历史,整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让读者看到作者对人生和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情趣。数十年中他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曲折,但始终以豁达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读《达命拏云》,既以知其人其事之真切自然,又以知中华民族精神之可贵。达命者,豁达无忧的乐观心态;拏云者,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达命拏云(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庞学诗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达命拏云》作者庞学诗,河北大名人,系1947年南下干部。曾任老河口市副市长,中共老河口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政协主席。《达命拏云》这本书如实地反映了他的人生道路,作者以自己的工作经历、家庭生活为线索,回顾历史,整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让读者看到作者对人生和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情趣。数十年中他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曲折,但始终以豁达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读《达命拏云》,既以知其人其事之真切自然,又以知中华民族精神之可贵。达命者,豁达无忧的乐观心态;拏云者,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 内容推荐 《达命拏云》作者庞学诗通过其近八十年独特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革、大跃进、“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革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在县级政权、乡级政权的反映,《达命拏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是半个多世纪中国基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目录 革命篇 抗战记忆 投身革命洪流 挺进中原三千里 西行历险记 工作篇 在民政科的日子里 享誉全国的赵岗西瓜秧水利工程 “大跃进”中敢说真话 “大社教”奇闻录 “文革”运动“逍遥游” 黑窑炼红心 工业学大庆——风雨兼程 雪飞迎春 梦想成真——聚宝盆 兴建北京路工程——背水一战 辛长庚其人其事 农业学大寨——小山村的启示 教育情缘 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梦圆金秋 锦绣园林 探索实践突破 感怀篇 怀念周士君同志 同窗三人行 三朵金花 三个干部的跌宕人生 生活篇 童年映像 少年鸽趣 渴望读书 我的家庭 孝敬父母 书信集粹 云燕双飞 长寿之道 寻根探源 希望篇 老河口的今天 我的梦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崔生田 后记 试读章节 挺进中原三千里 南征挺进中原,因安阳、新乡、郑州、南阳尚未解放,必须走曲线路程,绕道太行山进入中原桐柏地区目的地。 半年多的军事集训结束了,大家伙儿都完成了一个从普通农家子弟到革命战士的转变。1948年6月1日凌晨5点,格外嘹亮的起床号吹响了,它比平时提前了一刻钟,开饭时间,也比平时提前了1个多小时。啊!今天就要起程南征了。 华北平原 部队不是往南走,而是往西走,再往西南走,经任县、南和、沙河、武安、涉县,绕道山西。当天下午到任县双逢头村宿营,走80里路,战士们年轻,经过半年的锻炼,第一天大行军,劲头大情绪高,有点新鲜感,都不觉累。途中短暂休息时,文化干事指挥唱歌。 行军路上看到任县都是大平原,遍地有井。中午吃饭时听说一般农户四五十亩地,养一头牛,有一口水井,牛拉水车浇地。俗话说南和、任县不求天,传统的生产方式,一年四季靠牛拉水车浇地。我们感到这里农民多好啊!没有水旱灾荒年。 次日一早,从任县双逢头村出发了。战士们情绪很高,走在路上,说呀,笑啊,还不断地喊着口号,“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行军走路全靠两条腿,三连文书赵富林同志个子最小,年龄15岁,实际只相当正常男孩十二、三岁高,背四个铁疙瘩手榴弹,实在力不从心,他背不动呀,不少战友抢着帮他背,我们二连手榴弹分给我四枚,我虽然个子小一点,我还背得动,压力不大。 沿路贴满了标语,摆满了茶水,每经过一个村庄,群众都在两旁,端着茶水递给我们队伍,我们一边走一边唱,行进45里,到南和县西关宿营。 南和县和任县不一样,这里有一条小河名叫富养河。南和县也属于平原地区,全县建成河网化,建有配套工程截制闸,天旱时一开闸遍地是水,闸一关水即刻消了,我们都说这里才真正不靠天,像这样优越的天然条件真是少见。3日,早三点趁天气凉爽开始出发,十二点到了沙河县城内,下午四点又响起了开拔号声,继续出发,经过了四里多的沙滩路,太阳快要落的时候,还未出沙河县境,到了尚贤村宿营,有迹象表明接近山区了。 4日下午,我们从沙河县的尚贤村出发走了四十五里,到了武安县的北冯昌村宿营。次日早从北冯昌村出发,到下白石村宿营。路过武安县城西关的时候,看见那里市场生意很好。 初见山景 连日来天热无雨,6日早晨两点钟趁天气凉快就出发了,十二点到武安县冶陶村吃午饭,休息三小时。我们大名县百里之内无山,绝大部分新兵未见过山,因此,对山有种神秘、敬畏之感,其实这才刚刚临近山的边缘。中午,大家都休息睡觉了。我从没见过山是什么样子,乍_见山,感到无比地兴奋,在村边看见一个山头,似乎不远,我有点好奇,跑去看,跑了一个多小时,仍未赶到,不泄气,继续赶路,直到爬上那个山头,眺望远方还有更高的山头,时间不允许我再爬了。抓紧时间返回,已是下午4时,部队正准备出发了,全连仅我一个人去看山。再行军走四十里路到石彦村宿营。因进了山区,每人发了一双山鞋,穿在脚上既舒服又有劲。 7日天亮时,部队从石彦村出发,大部队即将进入大山了,一眼望去,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我们过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可是,山还是不大。我问年长的人:“怎么不见大山呢?俗话不是讲,看山跑死马吗?”他们告诉我:“因为你们越走越高,所以原来远看多么高的山,走到近前反不觉得它高了。”走了40里路下午到涉县更乐村宿营,这个村子大,房子也很整齐,青砖白灰墙体,一律平顶。从住房上看不出贫富差距。我们借宿的这户人家,房子很好,也宽敞。 我们连部住在毕姓人家,四口人,一个大院,堂屋、东西屋三间平房,西屋腾出来让我们住,老两口住上房即堂屋,刚新婚的小两口住东屋。连长武风翔硬要叫人家把上房再腾出来,毕老头坚决不同意,武连长脾气坏,两个对吵,这里不是老区,一点也不怕武连长,大吵大蹦着叫武连长有点儿下不来台。内当家老婆将老头推走不许他吵,老婆平心静气地给武连长讲道理:“你们叫我们往哪里住?老公公咋能跟媳妇挤到东屋里一齐住?连长想想看。”武连长一笑说:算了,不腾了。我对武连长讲,看来老婆还是会办事,把他说服了。为什么武连长硬叫老头腾房子呢?这是因为以前曾听人传说,涉县风俗是老公公和儿媳可以住一个屋里。其实不然,传说不是真事。 巍巍太行 魏魏太行 从这里往西南几十公里,就到冀、晋两省交界之地。原认为进入太行山,必然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沟壑连绵,谁知进人黎城县境,山岭却越来越小了。 P16-18 序言 平实之处见精神 周和平 《达命孥云》的作者庞学诗先生,1948年随解放大军南下湖北,是我的父执。1988年我在湖北工作时,曾专程到老河口去拜望庞学诗等老前辈,交往至今。捧读他的《达命孥云》,犹如聆听一位长者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到那样的亲切自然,同时又觉着有一股力量,在激荡着心灵。 作者1947年参加工作,先后做过小学教师、连队文书、民政科员、区长、镇委书记、法院院长、工业局长和老河口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1992年从市政协主席的岗位离休,经历颇为丰富。他不是位赫势重、独掌一方的要员,也不是横刀立马、运筹帷幄的将军。在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中,他是普通的一员。他以普通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他的自传体《达命孥云》,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回顾自己的人生。他对党、对人民、对同志的忠诚和真挚,都从字里行间汩汩而出。 作者16岁被选调当小学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这不失为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积极报名南下,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并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几十年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遭受挫折,他都始终保持着对党的事业的一贯忠诚,从不因时世的迷狂而放诞人生,亦不因社会的颠乱而怠惰工作。他坚持“在其位,谋其政”的工作理念,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既源自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也有赖于他真实为人的生活态度。他把一个普通人的笃实人生观,具现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者对人民群众和同志更是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从他兴修享誉全国的西瓜秧水利工程、兴建“北京路”工程,到创办标准化幼儿园、修建市民休闲乐园,每一件事情都遇到过障碍,每一个环节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认为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就值得用心去做,也必定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兴水利、修马路、建工厂,都曾有过很复杂的搬迁难题,他一遍又一遍地登门解说,又设身处地,以切实的行动为搬迁户解决困难,使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他在书中回顾自己“文革”中得以侥幸过关的原因时,说曾“给人民做了些好事,受到广大群众拥护爱戴”,个别造反头头主观上想揪斗他,但“客观上广大群众恨不起来”。这或许只是他个人的偶然幸运,但也确实真切地演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庞学诗战斗和生活几十年,接触的人物成千上万,在《达命孥云》中也写到了数百之众。无论接触时间的长短,他都能十分熟悉地记起他们的个性特点,回忆起他们的生活片段,尤其能非常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我们在惊羡于他过人记忆力的同时,更赞佩于他对同志的一腔热忱。如果没有对群众和同志的真挚感情,要在数十年之后还能将这些人一一道来,是不可能的。从作者的身上,我们更能体会到人间真情的亘古永在。 《达命孥云》一书,还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人生和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情趣。数十年中他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曲折,但始终以豁达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这就是他所说的“心态好”和“干事认真、执着”。他热爱生活,去旅游以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广读书以知事达理、扩充胸怀。 作者的老战友、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赵富林同志,评价他是个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三老人”。《达命孥云》书如其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眩人的情节,记述的都是一个个实在的人、一桩桩真切的事。在人和事的背后,饱含着作者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同志和战友的深情。既体现着民族精神,又表现出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庞学诗同志一样的党员干部,才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并不断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者在《达命孥云》中就说:“落后并不可怕,只要精神在,信心在,奋力追赶就有改变落后面貌的一天。”我们过去依靠这种诚笃、有为的奋斗精神,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依然需要继承和不断地发扬。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与精神的提升同步,就会象庞大的躯体缺乏强健的骨骼一样不堪一击。道德的提升和思想的进步,永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最坚实基础。 读《达命孥云》,既以知其人其事之真切自然,又以知中华民族精神之可贵。达命者,豁达无忧的乐观心态;孥云者,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是为初读此书之最主要感受。 后记 《达命孥云》历经5年零11个月,终于出版了。 我从河北大名县南下,十七岁来到老河口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一生辛苦忙碌,只求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从未想过发表什么文章,更不要说是出书了。要说《达命孥云》能够出版,还要从一件具体事情上说起。 2004年秋,与我一同南下的同乡老友赵富林同志约我去南宁时,他说,准备动笔写本回忆录,请我帮助收集一些他50年代曾在老河口工作时的一些材料。我非常高兴,马上动手收集材料,并几次赴省、襄樊调查求证,耐心地坐下来把收集的素材串在一起,写了几万字,富林同志看后满意。交稿后我心潮起伏,一时竟难以平静。好像一个运动员百米冲刺越过终线后,感到劲还很足,还想再跑一程似的。于是便开始考虑也写几篇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段落和部分。 写了几篇后感到似乎不知怎么继续往下写了。但停几天想一想,又回忆起一些新的内容。就这样,写了一篇又一篇,一气呵成26篇文稿,手写初稿虽然出来了,但由于自己写作水平有限,人物、事件、情节虽然都有了,但读起来干枯、生涩、不流畅。于是就反复推敲、修改,重要部分大大小小修改不下20次,单是书名就先后征名如《南下之路》、《情钟老河口》等等30多个,最后才选定以《达命孥云》为书名。 我是一个干事认真、执著的人。认准了的事,不干则已,要干就会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并力求干出点名堂来。刚参加工作,我才十八、九岁时,出席会议经常都要先签名,看到别人名字签得都很好看,自己名字写得像鸡扒叉,很感羞愧。于是下决心把字练好。一练就是九个多月,练的手都拿不住筷子。功夫不负苦心人,钢笔字终于写得硬挺有力,像模像样了。心里觉得有点成就感。这次写回忆录,也可说是呕心沥血,越是回忆,感到可写的东西越是多。我干工作的特点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每天除晨练外,集中时间精力,就是一门心思坐下来坚持写作,经常家人喊吃饭都舍不得离开书桌。吃完饭后碗一推又去写,以致于累出颈椎病来。就这样总共写了文稿36篇,累计达30多万字,耗时3年,光是文稿修改就又用了两年零11个月的时间,尽可能力求完美。 《达命孥云》的出版,得益于我平日热爱学习,善于记笔记的好习惯。参加工作时,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干部,我买了很多书籍,并一边读一边记笔记,获益匪浅,对我晚年写回忆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惜的是我收藏的很多中外名著书籍,因调到赵岗区里工作时,存放在大巷子岳母家中失火烧掉了,日记本随身带保存完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名字学诗是老家私塾先生给起的,从小就有一种学着写诗的情结。虽然水平不高,但所到之处,所经历之事,总爱试着写上四言八句的。如1958年春下队驻村时,随村干部转到赵岗三尖山上,很有感触,回来后即写了几句:“一步跨两省,豫鄂边界岭;光化县之峦,三尖山南峰。”以后学着写了很多,大几百篇,从未想过发表。我想写诗不论好坏,写的是一种心情,留下的是一段回忆。 《达命孥云》的出版,把我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告诉后代一段真实的历史,知道我这一生路是怎么走过来的,算是我晚年生活所做的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回忆录的出版,奇迹般地为我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留下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俗语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人,只要自强不息,都可成才。 《达命孥云》的出版,要感谢很多人。首先要感谢富林同志,给我动笔写作起了个引子,并经常通话鼓励我写下去。再是要感谢老河口市政协青年干部崔生田同志,在我动笔之初,到政协查阅资料时,小崔与我素不相识,却热情接待,经常帮助、鼓励我坚持写作,完成写回忆录的夙愿,完成人生使命。在此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情同父子。千金易得,良友难交,他不计功利地与年迈的我交往,使我的晚年生活不寂寞,感到无限的欣慰。 感谢张永化、朱玉林、魏永权、李长林等同志对文稿做出的梳理、修改和润色工作。感谢唐国斌同志将书稿送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请编辑部的同志对文稿分类编排提出的良好建议,使《达命孥云》条理更清晰,逻辑更严谨。 尊敬的夫人李秀珍曾劝说我仿效冯慧敏同志写本回忆录,这本书的出版实现了她的嘱托希望。同时还要感谢许许多多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们,在此一并向大家敬礼致谢! 我唯有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对所有帮助我支持我的同志们心存感激、永志不忘,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充实而温馨,永远值得怀念。 庞学诗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