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范学明(1920.12-2003.1),江苏启东人,国营五一机械厂(现长沙中传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中传)首任党委书记。1942年3月在江苏启东县参加新四军,1944年在苏北东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3月-1945年8月,在新四军东南军工处和一师三旅司令部当修枪工人和组长。1945年9月-1951年1月,先后在苏中四分区军工部、山东鲁南军工部、渤海兵工局和徐州兵工厂担任车问主任。1951年2月从部队调到中南兵工局七一兵工厂(现中航工业南方),历任装配车间主任、生产指挥长、副厂长,1965年9月调第八分厂,后改为国营五一机械厂,任施工现场党委书记、指挥长,国营五一机械厂首任党委书记。1967年12月调往沅陵302指挥部任副主任。1973年12月-1976年11月,任013基地生产组副组长。1976年11月-1983年12月湖南省三机局(现湖南航空工业局)任副局长。1983年12月离休,2003年1月去世。

1965年,为贯彻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关于湘西三线建设方针,将国营湘江机器厂(现中航工业南方)第八分厂(齿轮车间、中小钢制件车间),改建为航空发动机中小零件加工厂,为今后涡轮发动机生产配套产品创造条件。时任国营湘江机器厂副厂长的范学明受命参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和湖南省组建的选点工作组,沿湘川公路及沅水两岸踏勘了8个县14个点,最后选定沅陵县城两岸原五一农机厂厂址(五一农机厂迁走)为国营五一机械厂厂址。

1965年9月,范学明肩负重托,任国营五一机械厂施工现场党委书记、指挥长。他依照第三机械工业部工作组现场审查的建厂方案,精心组织厂方、施工方、地方民工三股力量,于1965年11月3日新建厂房开工,从而揭开了湘西三线航空工业建设序幕。经过整整1年艰苦奋战,新厂房于1966年10月底竣工,11月初交付国家验收。此时,厂区新建面积16500米。,金属切削设备315台,人员1100人。1970年3月,按第三机械工业部要求,国营五一机械厂正式独立,扩建成为直升机用的涡轮轴式发动机传动机匣和体外减速器生产厂。

范学明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在1年的时间里。以高速度、高质量、低造价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厂。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艰苦奋斗,无论是寒冷的冬天,或者是炎热的夏天,在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总是出现在职工群众面前。当时1号装配厂房后山滑坡,泥石流冲垮了厂房一大角.屋架危在旦夕,他连夜组织职工、民工,通宵达旦奋战在现场,风吹雨淋,忘记疲劳饥饿,直至排除危险时,他已经在现场奋战了两天三夜。在厂房建设期间,他与职工群众一起,住工棚、睡地铺。经常与蚊子、老鼠“为伍”。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老兵”的身影,这种无穷的力量,感染、鼓舞着每一个职工。

在工程指挥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根据革命化、地方化,先生产、后福利,生产从精、从新,生活从低、从简的三线建设原则,范学明先后组织三次会战。1966年3至4月,建成水、电、风、气四站;1966年5月,组织工具机动、热加工、中小钢制件车间局部投产,考验动力运行状态,进行调整完善,以迎接主力部队——齿轮车间投产;组织主厂房、生活区的建设。在建设中,范学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搞现场试验,打破旧方法,做到边设计、边土建、边安装、边投产,有时一般图样跟不上,就在施工现场搞“三结合”进行讨论,决定后立即行动。范学明带领一班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工地,同干部、工人座谈,开调查会,根据地质、地形,适当调整厂房布局,将冷、热加工车间,分别布置在Y字形3个地段山沟内。生产污水设专用中和池及时处理,达标后,由下水沟单管排放,不造成污染,不影响环境;生活区建设不征不占良田,家属宿舍建在山丘上,建成地方化的干打垒平房,造价均在36元/米。左右。学校、商店等设施,充分利用地方现有条件,不单独另建,节约投资费用。  在组织管理上,实行“十统一”,以减少环节,加快工程建设。即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供应、统一劳动(工地义务劳动安排等)、统一经济核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政治文化生活、统一行政福利,通过“十统一”联合作战,获得了成功。这些经验在此后的湘西三线航空工业建设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在与地方关系上,范学明倡导并身体力行,三线建设要尊重地方党委领导,依靠当地群众建厂、护厂。他常在干部会上强调,工厂与地方是鱼水之情。工地建设一开始,就得到了地方各级党组织政治上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县委主要领导常来工地视察指导工作。为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县委县政府派出两名领导干部常驻工地,全权协调处理工厂与地方关系,工地建设期间,始终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就有1万多人以不同方式为工厂服务,工厂与地方关系一直很融洽。

1966年11月,受到地方各级组织、第三机械工业部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国家验收组组长于辉,在1966年11月3日的验收大会上致辞表示:“第三机械工业部认为,在整整1年时间里,在这样一个交通阻塞的山沟里,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这个速度是快的,是第三机械工业部系统的先例,希望全厂充分发挥内地建设的先行作用、样板作用和基地作用。”

1967年12月起,范学明先后调往沅陵302指挥部、013基地、湖南省三机局工作。1983年12月离休,2003年1月去世。P19-21

后记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人物·史料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航空工业60多年来航空人的突出代表,这些代表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又分为《领导篇》《专家篇》和《英模篇》,每篇还有分册。它们将分别记载航空工业的创建者、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的主要事迹。编辑本书的意愿是想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让后来者知道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今后的任务将更繁重、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从而通过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智慧,将航空报国精神发扬光大,真正达到强军富民的目的。

在《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入选《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人物所在单位,或是入选人物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他们或者找当事人回忆,或者找档案资料,或者找有关人物家属子女了解情况,他们的工作同样辛苦而有效。在编撰时,我们也查阅了《中国航空工业四十年》《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航空工业人物》《航空人物志》《航空工业史料》《航空春秋》《中国航空史》《中国飞机》和《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等著作,还调闲了大量企事业单位撰写的厂史、所史,有关单位的航史编修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办公室、档案馆(室)、老干部离退休办等部门的同志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虽然陆续出版,由于我们工作水平有限,可能挂一漏万,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恳请当事人和广大读者及时指出,以便我们在今后的编辑中加以改正。《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汇集了1980年之前创立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建人,各单位名称都沿用了创建初期的名称,人员排列顺序以任职时间先后为准。本书策划王荣阳,统筹李雨农,编撰邓莉华、廉洁,审阅李长江。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2012年9月

目录

王兴华

李致远

刘占山

黄炳辉

贾洁原

陈绍力

范学明

邵文炳

谢长吉

张健民

梁吉先

张武文

包成章

崔明达

王新民

庄树山

褚桂林

韩湘德

宋宗元

王金城

张志舫

蒋绍南

武振中

张成宝

李殿武

李治国

张增福

吴之一

徐赖观

张茂林

郑维康

宋德云

王杏春

潘俊岩

董宝堂

张守业

力群

张社一

何力

周交臣

杨亚东

马振功

李征

韩景田

马远培

彭守琪

徐立祥

吴乐书

王发科

石彤

康殿文

杨一民

赵长富

冯绍周

孟世才

王宏俊

杨庆才

赵灿

郭成行

红士

刘怀英

刘安美

张吉田

曹同乐

田云

杨俊

张杰

历功宽

马萍

陆保义

赵洪学

刘忠义

杨青山

王南寿

俞伟民

张性原

晋川

倪有生

李根荣

张政

沈培森

洪亚新

严敏

李国富

赵凤岐

赵光琛

补记

后记

序言

1951年4月17日,中央军委、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

自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整整40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的工业门类,基本限于简单的修理和机体制造,在国家的贫弱与动荡中艰难苟延。

建立一个完整强大并能与发达国家比肩的航空工业,一直是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黎民百姓的呼号与夙愿。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抗美援朝的连天烽火与神州大地的百废待兴中,国家即决定建设和发展民族航空工业,并为此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支持。60年的历程,中国航空工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的初创与快速发展时期;从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的波折与缓慢发展时期;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恢复与振兴发展时期;21世纪前10年的崛起与跨越式发展时期。

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重组整合不久即做出决定,在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部组织纂修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基础上,全面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这个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的决定,开启了大规模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序幕。

面对这项历史性工程,林左鸣总经理强调这是航空工业的要事、盛举,要做到“无出其右”!在高建设副总经理的领导下,一批长期在航空工业工作、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同志参与了撰写。

这次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项浩繁的史料搜集整理工程、重大的文字工程和系统的文化工程,其规模将远远超过上一次的修史。作为一套系列丛书,总编撰与出版量将这百余部书籍,约千万字的容量。

这套丛书本着“尊重历史、史从实出、存真弃虚、功过俱修”的原则,力争留下经得起当代人推敲与后人检验的专史与信史。丛书将分为五个系列。

一、总史部分:将在上次纂修1949-1988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基础上.续修其后20多年的行业史,包括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1993年航空工业部分),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1999-2008年,分修)的行业史。为完整反映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对从1910年中国航空工业萌芽时期起到1949年这一段的中国航空工业史补充编修。

与此同时,分别纂修这几个历史阶段的大事记和总纂中国航空工业60年大事记。

二、专业史部分:在上次纂修部分专业史的基础上,续修航空工业各专业史,补修上次尚未纂修的一些专业史。

三、专题史部分:全面纂修以各历史时期航空工业重点型号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史。

四、企事业单位史部分:在上次组织纂修部分企事业单位史的基础上,续修后20多年企事业单位史,同时组织上次未修史的单位进行补修。

五、人物·史料资料部分:作为修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续修航空工业人物传和回忆录,以及航空工业的各种史料资料,如《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百年航空史话》等。

以上五个系列既各有侧重,独立成书,从不同方面反映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又互相衔接,互为印证,形成《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编修航空工业历史中所揭示出的规律和规律性认识,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航空工业前进的身影,听到它“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更会使我们善用前人留下的财富,增长推动新发展的智慧。当然,在更新的历史环境与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下,我们也不可能从既往的历史中找到全部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奋力去进行新的开拓,在建设航空强国的征途中去创造新的历史。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领导小组

2011年4月

内容推荐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8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

自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整整40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的工业门类,基本限于简单的修理和机体制造,在国家的贫弱与动荡中艰难苟延……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8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