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庙巡礼/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编著者黄奋生。
这是一本70多年前问世的老书。按照美国图书馆50年的图书标准,绝对属于“善本书”的行列,已经是只藏不借的宝贝了。然而,这本书不仅老,而且好,好书如同好人,永远是有魅力有知音的。所以,就让我们走进《巡礼》的世界,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也来一番“巡礼”。在我看来,《巡礼》最动人之处主要在于那流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深厚的草原情怀,这是一种富于诗性之美的爱,也是一种富有文化意蕴的爱,这是人间的一种无疆的大爱,她弥沦万物,无所不在,不因岁月的更迭而消失,不因时空的转换而褪色。在这种情怀的驱动之下,书中有四个亮点闪闪发光。
《百灵庙巡礼/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编著者黄奋生。
《百灵庙巡礼/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一书就是奋生此行的真实记录。这本书完成于1 935年5月,同年6月,班禅大师行辕秘书刘家驹为本书作序,193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价值正如刘氏序中所言: “百灵庙为内蒙之宗教中心地,自蒙政会在此成立后,亦成为内蒙政治中心地。黄君能于蒙政会举行大会云集之际,亲莅此观察探寻,所有事物之记述,及蒙古问题之论列,均能扼要入微,此该书之价值者一。德王乃现在蒙古之政治领袖,与黄君所谈各种问题,发挥详尽,均关系蒙政前途甚大,足资为研究蒙古问题之参考,此该书之价值者二。百灵庙为内蒙之首邑所在地,黄君将其形势、山川、古迹,描写尽致,不啻成为‘百灵庙游览指南’,此该书之价值者三。至沿途所记之风物,以生动之笔法写出,所生之感想,尤足发人深省,足使读者不忍失去。”确实,《巡礼》是一部很有文学意味的游记,也是一部具有草原情调的文化随笔,更是一部关于蒙古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沉思录。
畅游诸名召
绥远归绥是口外三大镇之一,当满清平准噶尔及察哈尔后,此地就驻有重兵;又因为清季尊重黄教,以怀柔蒙古,在该处建筑的喇嘛召很多,当时喇嘛竞达到二万多的人数l所以现在归绥的名胜,以寺宇为第一。下午二时半,在行装甫卸之后,我同克兴额先生,各坐了一辆黄包车,巡游旧城各大名召。先到锡埒图召,一称延寿寺,地址极为宽阔,殿宇为中、藏合式,壮丽异常,大殿左前方有白色之藏经塔一座,古树围绕,其壮丽过于北海之白塔,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征驻跸于此,后经几次重修,现有“阴山古刹”四字之题额,字法苍老;继游小召,该召为康熙西征凯旋驻跸之地,寺内建筑,极其宏丽,殿宇林立,雕梁画栋,碧砖绿瓦,赏心悦目,殿前左右,有两个碑亭,上刻御制碑文。纪康熙平定准噶尔之功绩,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述,尚可识别,可供历史的考证,原文是:
朕惟归化城,为古丰州地,山环水绕,夙称胜景。城南旧有佛刹,喇嘛拖音葺而新之,奏请寺额;因赐崇福寺。丙子冬,朕以征厄鲁特噶尔丹,师次归化城,于寺前驻跸,见其殿宇宏丽,相法壮严,命悬设宝幡,并以朕所御甲胄弓矢留置寺中。夫朕之亲事塞外,非无故也:往者厄鲁特、喀尔喀交恶相攻,朕悯念生灵涂炭,遣使论解;而噶尔丹追击喀尔喀,竟掠入我乌珠穆塞,爰命和硕裕亲王声讨,大败贼于乌兰布通。时噶尔丹盟誓佛前,永不入犯!乃班师而还后,噶尔丹蔑弃前盟,复掠纳木查尔拖音于克鲁伦河之地。丙子,朕亲总六师,由中路进剿,至克鲁伦河,贼众望见军容宵遁,适朕所期会西路官兵,遇于昭木多,大败之,俘斩无算,丹木巴哈什哈等,率众来归,噶尔丹脱身走。是冬朕复驻节鄂尔多斯,剿抚并用,厄鲁特人众,络绎来归,而噶尔丹仍未向顺。丁丑率师进居胥山麓,官兵分道并进,噶尔丹计窘自毙,子女就获,余党悉平。方今中外恬熙,边境生发,成得晏然安堵,喇嘛拖音请建碑示永久,因书此勒石,俾后之览者,知朕不惮寒暑,来临绝塞,为民除残之意。时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
从小召我们又到五塔召,塔基周围十余丈,上分为五塔,‘高耸空中,都系炼砖筑成,列有镀以黄金之佛像,为工程界之一大巨观。最后到大召,周围约四里许,中间大雄宝殿,黄瓦朱栋,大类皇居,殿内四壁,满绘佛像,正中金色之大佛前,有一黄铜雕凿之小方城,内有铜佛像,玲珑精致,令人叹绝,再前有班禅宝座,及喇嘛诵经之坐垫,排列成行。该殿有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之大,而殿内之佛像及陈设之古老装潢,则远过之。寺门前悬有“九边第一泉”之匾额,因前边百余步,有玉泉井,上有九孔,据传康熙至此马渴不得饮,以蹄掘地,泉水忽然涌出,故赐以此名,这又与西湖之“虎跑泉”传因虎跑地作穴,泉遂涌出者,颇相类似。以上几个大召,到现在虽仍然保有壮丽宏大之面目,然都因年久失修,呈现出一种颓败破旧的现象,亟待于绥省当局,加以修葺,使这些伟大的梵宇,得焕然一新。五点钟我同克先生回寓休息,六时亢仁先生请我们晚餐,备有包头黄河的鲤鱼,其滋味觉着特别的鲜美。
独吊昭君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唐代诗家杜甫为怀明妃而作的一首最动人的诗,而昭君的芳名,与昭君墓的胜迹,因这首诗,更留芳千古了!我以前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有“心向往之”的兴致!因此我到归绥第二天,决定到昭君墓一游。早上十点钟,雇了一辆人力车,出城南去。昭君墓是在归绥旧城的正南,相距有二十里的途程,绥远省政府在最近,才修好由城到墓的一条公路,宽约一丈,夹道植有稠密的小树,道路平坦,数年后绿树成荫,则游人更可感到风景之美丽了。出城南望,就可看到这呈着黛色的青冢,隆然矗立在广大平原的中间。行十数里,过小黑河,复数里过大黑河,河身宽约两丈,水流甚急,色如浓墨,故名大黑河,两岸均有百余步宽之细沙,经此须下车而行,黄沙没胫,行动吃力。过大黑河南行里许,即到遗芳人世之昭君墓,时已十二点四十分矣。墓东数十步,有家拨营子小村,人家约二三十户;墓西约一里,有黑拨营子,人家与前相若;墓南面有石碑八方,东西横列,系马福祥、李培基、吉鸿昌等诸氏所建立,马碑镌有“汉明妃昭君之墓”,李碑镌有“昭君青冢”,吉碑镌有“懦夫愧色”等字样。闻前有亭殿、石虎、石狮等,今皆无存,惟碎瓦残砖而已!冢东边拓地六亩,植杨柳三千株,据绥省府建设厅长冯曦告诉我说:植树时曾掘出璃瓦、石虎、木柱等物,并有梵文经卷,惜随风湮灭!是知古人于冢右曾建有大召。P20-P22
20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展最快的世纪。20世纪的通行话语是“变革”。
就中国而言,自进入20世纪,1911年“辛亥革命”为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谱系画上了句号,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普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前50年间,袁世凯“称帝”、溥仪重返紫禁城,北伐、长征、抗日战争……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受到举世关注。此后,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这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感受,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0世纪是中国进入现代时期的关键的、不容忽视的转型期,以20世纪前半期为例,1900年,“八国联军”践踏中华文明,举国在抗议中反思;1901年,原来拒绝改良的清廷宣布执行新政;1906年,预备立宪……以世界背景而言,“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成立联合国……1911年到1949年,仅仅历时30多年,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会主义的巨大跨越。反思20世纪,政治取向曾被视为文明演进的门槛,“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红,就是黑,一度成为舆论导向,影响了大众思维。
无可否认,在现代社会,伴随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是中国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现代时期的鲜明特点。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则为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佐证。
20世纪的丰富出版物中,一定程度上因为政治意图与具体事件脱节,人文地理著作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充分关注,然而文学、历史、政治、文化、语言、民族、宗教、地理学、边疆学、地缘政治……等学科,普遍受到了人文地理读物的影响,它们是解读20世纪民主、科学思维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通用“教材”。
人文地理纪实无异于在社会急剧变革过程进行的“国情调研”,进入20世纪的里程碑。没有这部分内容,20世纪前期——现代时期,会因缺失了细节,受到误解,直接导致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不足。
就学科进展而言,现代文学研究是最早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位置的学科之一,《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则为现代文学家铺设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台阶:论证了他们的代表性,以及他们引领时代风气的意义。
与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历程相比,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短如一瞬间,终结封建王朝世系,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时期定位的标志。
“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动为关注对象。风光物态、环境变迁、文物古迹、地缘政治……作为文明进步的背景,构建了“人文地理”的学术负载与阅读空间。
关于这个新课题,第一步是搜集并选择作品,经过校订整理重新出版。民国年间,中国的出版业从传统的木刻、手抄,进入石印、铅印出版流程,出版物远比目前认为的(已知的)宽泛,《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的编辑出版,为现代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参照,树立了传之久远的丰碑。否则,经过时间的淘汰,难免流散失传,甚至面目全非。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与旅游文学、乡土志书、散文笔记、家谱实录等读物的区别在于:
人文地理纪实穿越了历史发展脉络,记录出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得失成败。比如边疆,从东北到西北,没有在人文地理纪实之中读不到的盲区。21世纪,开发西部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发西部并非始于今天,进入了现代时期便成为学术精英肩负的使命: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前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使中西部与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共同面对美好前景。通过《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我们与开拓者一路同行,走进中西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分担他们的艰难困苦。感受文明、传承文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会因岁月流逝、天灾人祸,而零落泯灭。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是20世纪结束后,重返这一历史时期的高速路、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