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反映晋江三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历程,深刻解读中国县域城市化之晋江经验内涵。
《为什么是晋江》一书以通俗的笔触,展现了晋江企业集聚和城市化的进程,突破体制困局的艰难探索,真切地描绘了百万晋江人民伴随改革开放摆脱贫困、搏击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和壮大之路。作者吴乐进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再现了晋江人民在创造辉煌历史进程中的拼搏精神。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时代和现实的大背景之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条充满曲折发展历程的“晋江之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倾情推荐!
《为什么是晋江》全景式反映晋江三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历程,深刻解读中国县域城市化之晋江经验内涵。
晋江、晋江人、晋江精神、晋江频道、晋江模式、晋江经验……安踏、特步、恒安、SBS、361°、七匹狼、九牧王、利郎、匹克、劲霸、柒牌、盼盼、亲亲、雅克……孔令辉、王楠、伏明霞、刘国梁、成龙、陈道明、刘德华、周润发、李连杰、范冰冰、孙红雷……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向往,而又是那样的陌生,神秘,梦幻。
《为什么是晋江》作者吴乐进博士,沉潜五年,厚积薄发,将为你揭开了这个谜,邀你一起探寻这片充满神奇魅力的激情热土。
企业家的拼搏,政府的力挺,让晋江经济风生水起。但也就在这时,一场风波来临了。
1985年,晋江爆出了全国闻名的假药案。陈埭镇的一些乡镇企业,用冰糖、银耳和豆粉之类的食品,贴上“卫检编码”,以药品销往全国,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
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包括陈埭镇党委书记在内的17名干部被判刑或处分,200多家企业被停办或撤销。“假药案”带给晋江管理者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晋江开始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力挽企业于狂澜。
政府一手强力推进,一手不忘鼓励。当时的政策是,获得质量认证,政府奖励1万元,获得质量体系认证,政府奖励3万元。在政府的强力措施下,情况很快得到改善。晋江用3年的时间,实现了省A级工业化标准示范城市,随后获得全国“质量立市”试点城市。由此,晋江产品重新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如果说鼓励农民“洗脚上岸”是晋江创业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在危机中跨越就是第二次飞跃,第三次飞跃则是让品牌与资本齐飞。
1998年,巨大的挑战悄然向晋江的企业家们袭来。亚洲金融危机、李宁运动产品的崛起、耐克和阿迪达斯开始在中国市场发力,晋江的鞋厂老板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销售量下降、单品利润下降、同质化竞争严重……
每次危机一出现,晋江人都能敏锐地从中察觉到发展的契机。1999年,安踏总裁丁世忠以80万元的代价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代言,并大胆赌上全年利润做广告。当时安踏一年销售额为5000万元,利润400多万元。回报出奇地惊人,不到半年。安踏的销售额就提高了30%以上,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4年,安踏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名列全国前茅。安踏也由当时的二三线品牌一跃而成为一线品牌。
比安踏更为传奇的是利郎。2002年,利郎老板王良星在创业14年后,企业仍举步维艰,欠债3000多万元。在2002年3月28日的北京展会甚至无力给付280万元的展位费。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王良星破釜沉舟,找安踏老板丁世忠借来一笔钱,请来陈道明代言并在展位出场。利郎由此起死回生。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壮大,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必须顺势而为,推动企业上市,做大做强。但在此时,由于发展初期时曾给民营企业戴“红帽子”,造成了产权不清晰,股权不明了的问题,又一时成为改制的瓶颈。
晋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来处理这个问题,最终让1000多家企业成功明晰了产权,为上市打下了基础。
2007年的一天,晋江市召开企业家千人大会,坐在主席台上的并不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而是清一色的企业家。企业家坐主席台,政府官员坐在台下,一股清新之风,一股尊重企业家之风,可以好好让人们咀嚼一番。
一套马车拉出两家集团公司
这是个故事。说的是罗山街道缺塘社区马车夫柯孙库及其侄子柯遵昶创业的事。柯孙库、柯遵昶凭借对商机的灵敏嗅觉,屡挫屡战,不停创业,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打造了两个分别掌管着数十亿元资产的大企业——福马集团和艾派集团。有趣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让家族中勇于创新的“少壮派”当家。柯孙库的儿子柯永开接手企业经营权时,正是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刻。然而,机会总是偏爱敢于创新的有心人。一次,他在广东汕头偶然得知,东南亚正流行一种叫“虾条”的膨化食品。他想方设法与马来西亚一家投资公司合作成立福马食品饮料工业有限公司,改行加工糖果、果冻等休闲食品。这个决定为福马公司此后走向食品事业的王国奠定了基础。更巧的是,2002年,柯永开这位有心人在从香港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上,邂逅著名歌星李玟。当时,李玟正在飞机上用早餐,吃的是蛋黄派。谈话中,李玟的母亲建议让她女儿做福马公司的代言人。这句话触动了柯永开的灵感,他从美国回来立即与公司其他股东讨论,决定生产蛋黄派,并请李玟代言。
与此同时,福马公司又请到“中国十大策划家”之一的余明阳,将福马打造成为“中国闲点家族第一品牌”,使福马公司的营销额在两年内激增6倍以上。从此,中国多了一个蛋糕品牌王国。而柯孙库的侄儿柯遵昶,在成功把艾派集团打造成为当年晋江仅有的两个“中国出口名牌”之一后,就把艾派集团交给“爱上不赚钱生意”的儿子柯天从。柯天从从英国留学归来进入艾派集团,把从英国带回来的经营理念注入艾派集团,文化创意成为主营业务。人们以为他越来越热衷于那些“不赚钱生意”,诸如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创立《1983艾派创艺坊》杂志,花巨资兴建时间博物馆等等,而柯天从却认为,做这些事眼前确实很难赚钱,但它们可以给艾派集团设计团队带来灵感,也是一种对创意资源的整合和创意人才的储备。如今,艾派集团已是中国十大文具(礼品)品牌之一。若问艾派集团拥有什么特殊的“长寿基因”?柯天从的答案就是“坚持创新”。
晋江的辉煌和创业者的成功,离不开创新;未来的晋江发展,还是离不开创新。晋江,倘若失去创新这一灵魂,将会只剩下成片的厂房和成堆的机器而已。
依靠创新驱动,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需要有无比的勇气和锐气。体制机制创新如何突破?怎样应对种种非议、责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引导?如何吸引高新技术人才集聚?诸如此类诘问,要用创新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解释。P6-8
“郡县治,天下安”。这是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一条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中国目前有2860多个县,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政治理是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
早在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对全国105个县展开的国情研究中,就将“晋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并称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其中,晋江是唯一以县域经济为主体而形成的模式。
福建是我的家乡,近些年来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到福建参加各种论坛、讲座等活动,更是多次实地考察过被称为“闽之龙”的晋江。晋江人民敢拼会拼的冲天豪情、开阔豪迈的博大胸襟、诚信谦恭的处世之道、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是晋江》一书以通俗的笔触,展现了晋江企业集聚和城市化的进程,突破体制困局的艰难探索,真切地描绘了百万晋江人民伴随改革开放摆脱贫困、搏击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和壮大之路。
作者吴乐进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再现了晋江人民在创造辉煌历史进程中的拼搏精神。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时代和现实的大背景之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条充满曲折发展历程的“晋江之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语之率直,其景之感人,其情之真切,细读起来让人在感叹之余,不禁多了一份感慨,添了一份思考。
本书是写晋江的故事,但笔触并没有拘泥于晋江一市一县,而是着眼国家未来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剖析一市一县之施政安民实情,洞观县政运作积弊沉疴隐患,理性而尖锐地指出国家层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的若干紧迫而又比较敏感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什么是晋江》是作者在历经三年多时间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写成的博士后工作报告之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学习期间,吴乐进积极参加学校及博士后工作站组织的各种学术讨论和科研活动,潜心课题研究,勤于探索思考,注重实践调研。他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境,不为外界繁华所惑,不慕虚名,不求近功。在当今这样一个普遍比较浮躁、比较讲究功利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他能这样持之以恒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专心专注、深入实地、深入基层、走街串户、求真求实,做到这一点确实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论文答辩会上,该报告曾获得与会博导的较高评价,认为这是一份比较好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报告。
《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为什么是晋江》仅仅是中国县域城市化路径的一个缩影。相信作者会给予我们更丰厚的惊喜。
是为序,与作者共勉。
2012.10
晋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是一座令人难忘的小城。凡与晋江结缘的人,都会为这座魅力独特的城市所吸引,都会被这里充满激情的创业热潮所感染,都会为“晋江模式”所演绎的各种传奇故事所吸引,都会为“晋江经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而深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我在晋江这座城市已经整整工作生活五年了。当初在进入晋江博士后工作站,面对如何选定博士后研究课题时,我的确还是颇费了一番思考。最终我决定以《中国县域城市化进程的路径研究——晋江经验》为课题进行一些探索。我希望以晋江这么一个县域城市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制度角度人手,探究企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动因和规律,进而深入揭示一个县域城市化发展的奥秘,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推动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些借鉴。
五年来,在晋江这块热土上处处留下了我调研考察探究的足迹,常常在走街串巷之时,每每凝思晋江发展之艰辛,我常为其辉煌的过去而感叹,为其荜路蓝缕血汗打拼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为其璀璨的晋邑文化所吸引,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所激励。我由衷地感到,只有潜心观知“晋江模式”发展历史,用心感悟“晋江经验”深刻底蕴,才能更好地把握过去的晋江,描绘现在的晋江,展望未来的晋江。
书名定为《为什么是晋江》,既是想解释探究晋江过去的成功之道,更重要的是想激发人们一起思考晋江的未来,中国的未来。
晋江过去的成功或许人们已经谈论很多,晋江经验也已经被写入各种文件报告文集之中。然而,我更为关注的是未来晋江又该如何作为?面对严峻挑战,晋江又该如何再创辉煌?中国县政改革如何走出困局?中国现代化之路如何从县域层面率先展开新的气象,迈出新的步伐?
曾有编辑建议把书名改叫“晋江为什么能”,我觉得这确实也很贴切。也许正是因为在过去30多年那样风云激荡的年代里,由晋江政府、晋江人民和晋江企业家所汇聚并喷发出的惊人创造力——晋江崛起之“能”,成就了“晋江模式”和傲人业绩。但是,如果我们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着眼民族未来希望,那么,哪些事情是晋江还“不能”做到的,或者晋江至今还“不能”的关键在哪,乃至于晋江发展需要解决但依靠自身力量却“无力”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拷问,这样的探究更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作为全国2860多个县政之一的晋江,她过去30多年的“能”以及由于体制机制等等原因所导致的“不能”和“未能”,或许正是下一步国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大力突破的关键所系!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更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反思、去规划、去实践、去攻克!
五年难忘的时光,回想所经历的博士后报告选题、收集资料、实地考察、专题调研、框架设计、撰写初稿、征求意见、审阅补充、正式答辩直到与出版社商议重新定位、改写成通俗读物的漫长过程,心中不免产生无限感慨。多少次独自漫步晋江渔港乡村街巷,与渔民、农夫、老人、小贩聊天,置身于繁华喧嚣之外,看日升月落,听潮音远近,倾听着发自内心的呐喊;多少次通宵达旦,独自徜徉在书页里那一片于喧闹和浮躁之中仍可守的宁静小天地,守候着晨光翩然而来的脚步。回顾艰难的研究探索种种往事,心中满怀感慨与感激。借此机会,特向曾给予我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的各位老师、领导、朋友和家人以及出版社的各位编辑表示诚挚的谢意!
一年前,也是在这么一个深秋的日子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完成博士后论文答辩并办理完了所有博士后出站手续之后,我利用难得的一段闲暇时光独自徜徉在宁静的北大校园中。从北大西门进入,继续漫步向东,我发现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静静地漫步在未名湖畔,东观湖光塔影,西看钟亭落霞,南望湖山林木,北览层楼幢影,的确品味到了一份独有的静谧和超凡。倚靠着未名湖的纪念石碑,心里陡然生出无限的遐思,禁不住联想起燕园中诸多的大师们,想起他们曾经出入的楼阁、曾经乘凉的古树、曾经漫步的湖畔,还有曾经的岁月、曾经的沧桑、曾有的精神和曾有的激情。也许燕园最大的魅力,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深厚博大、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也因此,“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常常在心中激起共鸣,这或许就是北大学子的精神和魂魄!
《为什么是晋江》虽然主要叙述的是晋江的事,写的是晋江的人,描绘的是一县一域的发展面貌。然而,古语道:“郡县治,天下安”。倘若从县政治理试点的意义上来剖析“晋江模式”,来探寻“晋江路径”,来学习“晋江经验”,如果我们放眼全中国,或许我们也可以说:
“晋江强,中国强”!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对晋江城市化模式和晋江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很有价值的观点。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能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并做出贡献。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