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编著者邢思存。
古人说:“相由心生,烦恼皆自添,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为利所扰,舍不得而忧;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乐,就要舍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蛛舍命求爱,得繁衍生息;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人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檠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编著者邢思存。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内容提要:人生一世,面对无限的诱惑与磨难,往往在放不放下、舍不舍得、包不包容之间犹豫、彷徨、烦恼。
放下是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超然、一种解脱。人生赢在勇于放下,拿得起又放得下,才是真正的无怨无悔的人生。不要让身外之物牵绊我们的身心,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放不下,则要背负沉重的包袱与负累。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人要快乐,就要舍得。拥有了正确的舍得心态,学会取舍的智慧,懂得进退的真谛,就能够享受美好的人生。包容是处世的大智慧,只有包容,才能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成全自己。心胸狭窄的人,心中容不下一粒沙子;心胸宽广的人,心中可以包容整个世界。不包容,则必睚眦必报,思想狭隘,最终也无法走入人生的大境界。
在人生的单行道上,放下心中的纷扰,舍得外物的得失,包容他人的过失,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心境,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让人生更加从容。本书涵盖了人生哲理、职场、情感、官场、理财、处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阐明放下的境界、舍得的心态和包容的智慧在人生中的意义。达到放下的境界、拥有舍得的心态、具备包容的智慧,以勇气放下包袱,以冷静掌控抉择,以平和面对得失,以中庸拒绝极端,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人生必将快乐、豁达、成功。
要真正有效处理变革所引起的差异,就得具备求同存异的能力,适时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看事情。要这么做就必须把先前的金科玉律改变一下,换成新版的:“以别人想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们。”其实,只要观念上稍微调整一下,变革的成效就有天壤之别。
杰克是一位公司员工,他经常与妻子在家争吵,以至于发生婚姻危机。后来,他找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听了杰克的诉说后,专家给他提出了一条建议:“不要总是试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的正确而无休止地争吵了。”杰克试着做了,果然很奏效。一旦遇到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他不再与妻子争论不休,要么与之讨论,要么回避不谈。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
其实,各种是非观念都代表着一种“应该”框框。这些条条框框会妨碍你,当你的条条框框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尤其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优柔寡断之人,他们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难以做出决定。究其原因,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有一位患者去求助心理医生,当医生问他是否很难做出决定。他回答道:“嗯……这很难说。”
你或许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难以作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如果当你要做出某些决定时,能抛开一些僵化的是非观念,而不顾忌什么是是非非,你将轻而易举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你在报考大学时竭力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则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做出决定后,也还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所谓最好、最合适的大学是不存在的,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利与弊。”这种选择谈不上对与错,仅仅是各有不同而已。
衡量是否更适合生活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在做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够更加果断地做出各种决定。不以己心定善恶
我们在对任何一个事物做出判断或者得出结论之前,都应该先抛开个人的喜好,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对事物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做出的判断或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善恶的分辨上,人也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一己之见评判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以个人利害评善恶就是狭隘的门户之见。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作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之所以需要事先对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补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小天使为什么抱怨呢?因为他是以两家对待他的态度为评判标准的,他断定的善恶恰好与事实相反。
可见,真理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我们掌握的。很多事情就如上述的故事一样,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个样子。善恶亦是如此,即使在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我们也没有资格来定善恶。
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与他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
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过的坏事肯定比你做的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只要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也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去想那些我以前做过的没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便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禅师一眼,说:“既然你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呢!”
于是他起身,一脸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他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过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道:“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让他弃恶从善更好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什么叫做美德了!”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这时,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大山里的这位禅师是智慧的,他对强盗没有关于道德的说教,也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劝诫,而是让强盗认识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犯了罪,即使没有罪行,心里也有罪行,差别仅仅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距离。
对强盗来说,他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他痛苦的原因是活在世人的善恶标准下,所以罪不得赦,不能解脱。直等到禅师现身说法,暗示他不可以个人利害评判善恶,他认罪了,他从罪的污秽泥淖中走出来,如释重负。
禅师真是高人,他假造自己的恶,做了一件大大的善事。从善的有利意
佛说:放下,便得自在。放下是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超然、一种解脱。很多事情的混沌与开窍,往往就在一瞬间:或是心中的负累,或是外物的干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一切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你总会在一刹那,思想如电光石火般醍醐灌顶。于是,放下,就成了一种境界。人生赢在勇于放下,拿得起又放得下,才是真正的无怨无悔的人生。一个人总会遇到很多难以诉说的烦恼,或生活,或事业,或感情;也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迁调之遇、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此时,不要让身外之物牵绊我们的身心,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人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及无奈时应采取的态度。放下,并不是要你身如枯树、心如古井、万念俱灰.百事莫为,而是要你睁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心里最美好的东西,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因为“人生如舟”,负载过多、过重,不沉船也难免要搁浅。放得下,是为了能拿得起。当你为生活的种种烦恼感到困惑、承受压力时,给你的生活开一扇窗,试着放下那些芜杂与纷繁,放下所有的负担,天空海阔,你将会活得旷达洒脱。在人生的旅途中,达到放下一切外物、不为纷扰所动的境界,人自然就轻松无比,看世界则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放下,是美好生活的必须。
古人说:“相由心生,烦恼皆自添,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为利所扰,舍不得而忧;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乐,就要舍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蛛舍命求爱,得繁衍生息;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人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檠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可见,只有拥有舍得的心态、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得”是本事,“舍”是学问,正如一位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星云大师说:“心随境转则不自在,心能转境则无处不自在。”拥有了正确的舍得心态,学会取舍的智慧,懂得进退的真谛,就能够享受美好的人生。
包容是处世的大智慧,是一种以溥大的胸怀为基础的智慧。只有包容,才能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成全自己。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之水。心胸狭窄的人,心中容不下一粒沙子;心胸宽广的人,心中可以包容整个世界。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格言联璧》云: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包容,是一种无私、一种境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于你拥有一颗仁慈、宽厚、博爱之心,拥有一份平和、坦荡、自信之情。爱与恨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便是包容;得与失只有一息之处,这一息便是包容;善与恶只在一线之隔,这一线便是包容。包容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包容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和谐之中,无论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顺风顺水。,包容是生活的艺术,是圆融通达的智慧,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之后所具有的那种从容、自信和超然。懂得包容的人.往往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因为他们知道:“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是进步;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是利己。”于是他们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处处和谐圆满。所以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肚能容。包容的智慧,就是一堵墙,隔开了快乐与哀愁、幸福与苦难、光明与黑暗,越过去,就是天堂。
人生一世,面对无限的诱惑与磨难,往往在放不放下、舍不舍得、包不包容之间犹豫、彷徨、烦恼,所以只有达到放下的境界、拥有舍得的心态、具备包容的智慧,以勇气放下包袱,以冷静掌控抉择,以平和面对得失,以中庸拒绝极端,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人生必将快乐、豁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