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如果我把自己的想法用我的@ajkeerl账户发布到比兹·斯通的Twitter上,这具尸体或许会显得更具人性,毕竟我在Twitter上有好几千关注者呢。我的手指在黑莓狭小的键盘上挤来挤去,脑子里想着如何用140个字符的社交方式表达我对边沁的困惑。视线离开“自我肖像”,我发现大学学院的楼道里挤满了赶着来上下午课或刚下课的学生。我看着这支陌生队伍穿过布鲁姆斯伯里校园,突然发现有些人正奇怪地像看外星人一样盯着我,正如我盯着边沁的尸体看一样。我很好奇,这些学生对我会是怎样的印象——一个来自另一片大陆的陌生人。在线联网却又全然形单影只、毅然决然地淹没在这个大都市里。隔着一层透明玻璃亲密地看着一具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尸体。
我对这个逝去的社会变革家的困惑渐渐变成对我自己身份的困惑。我停止了冥思苦想边沁的暴露嗜好,开始有序地思考我自己的人格。我很好奇。我在Twitter上珍视的那些关注者绝大多数都不认识也永远不会认识我,我要如何向他们证明我自己的存在呢?
我没有用Twitter来广播关于“自我肖像”的想法,或是坦白我那天的早餐都吃了什么(又是烤咸鱼——已经在别致的牛津监狱里吃了),或是向这个世界宣告那天下午我打算去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看一看画作,而是对我的全球听众用上了笛卡尔哲学。
我更新。故我在。我打开了黑莓勇士机里的“Tweetie”,一款让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推文的应用程序。
这些带着数字智慧的字符在屏幕上闪烁地看着我。似乎很不耐烦。迫不及待地想被推送入网络让世界看看。但我的拇指在黑莓的发送键上盘旋着。向公共网络发布自己的私人想法,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总之就是没准备好。我低下头再看了一眼我的手机屏幕。
P13-14
★安德鲁·基恩的新作《数字眩晕》对我们这个时代意义非比寻常。这部作品让我们反思,从1960年代的“情爱大集会”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地更好地生活,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因互联网泄密或者“人肉搜索”引发的各类事件、案件,在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各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应该做出反应了。奥巴马总统之所以能够连任成功,也和他在社交安全方面的努力有关。
——美国《纽约时报》
★这本书是继思想家边沁、密尔等关于“何为幸福”的争议之后的在当代的深入讨论,也是希区柯克电影《眩晕》主题在现实中的反映。也是继《网民的狂欢》之后,基恩先生更加深入地反思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人们利用互联网谋利,同时也利用互联网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互联网让地球喧嚣不已,我们越来越浮躁了。书中讲了许多片断,有关牛津大学,还提到《国王的演讲》乔治七世的往事。这本书像小说一样有趣。
——英国《泰晤士报》
★嗨,嗨/ 我在一个叫眩晕的地方/ 只愿我不曾懂这个地方。
——U2 乐队专辑同名歌曲《眩晕》
★有一次她问我是不是记者或作家。我告诉她哪一个都不算对。她又问,那我到底在写什么。我的回答是,连我自己也不一定知道,但我越来越肯定的是,它有可能会是一本犯罪小说。
——选自温弗雷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眩晕》
★做完这最后一件事,我就可以摆脱过去了……人并不是经常可以得到第二次机会的。我不要再神魂颠倒了。你就是我的第二次机会,朱迪,你就是我的第二次机会。
——选自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电影《眩晕》(又译《迷魂记》)
★如果你喜欢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桑德尔主讲),你就会喜欢这本书。它讨论了一个社会,什么是公平、公开、自由和幸福。
——哈佛大学校刊
《数字眩晕》一书能有中文译本,我感到非常荣幸。尽管这本书的叙述背景是在欧美,但此书本身对全世界而言都极具意义。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互联网用户从几十亿爆炸式增长到七十、八十亿,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网民将对互联网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形成各自文化传统的网络方面。而中国,因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愈发重要的角色,必将在这个全球网络中更加具有影响力。
我希望《数字眩晕》一书的核心主题,即数据监视与窥探,能够让中国读者产生共鸣。数字信息时代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要保护个人不被笼罩在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个体的眼光之下。正如我所说的。奥威尔的二十世纪“老大哥”早已经支离破碎成了亿万个二十一世纪“小老弟”,在网络上齐聚呼啸,专心致志地打造各自的人气,同时也不忘暗中监视别人。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注意力经济”。但我担心的是,这种“注意力”很可能会将隐私埋葬,从而把人类自我的内心殿堂彻底摧毁;而人类自我的内心殿堂,是一个良好社会所应具备的最为本质的特色。
我想中国读者们对我所说的“社交崇拜”,也会感到非常熟悉,那是来自硅谷的最新版信条。其实技术行业对“分享”和“彻底透明”的那种迷恋,与二十世纪某些更为极端的集体主义观念并无太大不同。所以,我希望。《数字眩晕》所传达出来的核心讯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尤其注重为个人自由而奋斗的国度。与读者产生共鸣。
安德鲁·基恩
2012年11月
我们栖居于信息之中。实际上,我们已成为了“信息”。
从日常生活来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和损坏。害人的不仅是“网瘾”,吞噬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自由;而最可怕的,是我们放置在博客、微博、信息、BBS中的各式隐私,以及我们的上网记录。这些信息可以被检索、被“人肉”、被拼接、被利用……
从法律角度讲,网民的一切隐私,都在被各类机构和个人,以各种方式谋取利益。而且,互联网也成了人们存在的“证据”,不仅申请大学、求职招聘时,学校或雇主会悄悄浏览应聘者曾经在网上做过什么;一个人想攻击他的对手,也往往从网络下手;甚至连美国FBI和中央情报局搜集情况,都发现再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更便利、更高效、更准、更便宜的了!你知道自己有多么危险吗?
《数字眩晕(网络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由安德鲁·基恩所著,《数字眩晕(网络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作者还认为,如果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真相将成为可买卖与包装的商品!
畅销书作家安德鲁·基恩新作,旧作《网民的狂欢》曾全球畅销,并在中国读者中反响巨大。这本《数字眩晕:网络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所反映的问题,被奥巴马总统巧妙用于和罗姆尼的竞争对决中,并绝地逢生、意外获胜。
《数字眩晕(网络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由安德鲁·基恩所著,本书的出版引发GOOGLE,苹果、三星、FACEBOOK、推特、雅虎、英特尔等世界巨型公司的愤怒,但却受到各国政要、文化名人、学者的好评。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正在将本书内容录制公开课,以呼吁能有更多公众关注互联网安全、商机和道德问题!
互联网正在毁灭我们的价值观、判断力、创造力和美好生活。你的时间变得零散,你的生活变得缥缈。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正在融合,如何利用互联网得到商机、财机、幸福,并且安安全全?本书指导你!
上网成瘾,隐私大贩卖,身心大暴露,由此引发世界性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从芙蓉姐姐、木子美到鸟叔,网络一直在造星!艳照门、X美美、重庆雷神,网络一直在爆炸!如果你玩网络,也许下一个炸雷就会响在你的头上!本书教你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