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由张克奇所著,不做白云追赶者,自有白云来陪君。
想赏云时就赏云,想看落花时就看落花,饿了吃五谷杂粮,渴了喝白水清茶。
好的文字就像是对的人,她淡淡而来,波澜不惊,细品之下,却令人无限回味,足以感叹了时光、丰盛了岁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克奇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由张克奇所著,不做白云追赶者,自有白云来陪君。 想赏云时就赏云,想看落花时就看落花,饿了吃五谷杂粮,渴了喝白水清茶。 好的文字就像是对的人,她淡淡而来,波澜不惊,细品之下,却令人无限回味,足以感叹了时光、丰盛了岁月。 内容推荐 《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由张克奇所著,《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数十篇优秀散文作品,文思动人,耐人寻味。作者在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中,用文字与心灵进行了一场深刻对话:关于生与死,关于起与落,关于贫与富,关于高贵与卑微,关于显赫与平凡,关于快乐与痛苦。没有情绪的浮夸,只有情感的沉淀。这些质朴的语言给予迷茫的心灵一剂良药,于生活的俯仰之间,道出了人生的景致和意义。 目录 序言:这个与树对话的人 第一辑 故乡影像 生命与故乡 赵庄的早晨 村中的老井 碾棚·石碾 那些花草 两棵古树 神秘的石蛋 忙 麦 秋 收 亲亲的土地 乡村大集 山里人家 第二辑 光阴故事 村口的月亮 深山古寺里的钟声 夏天的夜晚 货郎儿 锢露子 剃头匠 怀念一头牛 一只叫阿黄的狗 北沟十日 游山偶得 临朐大地上的行走与驻足 第三辑 生命灯盏 奶奶的习惯 大爱无形 照亮生命的灯光 最珍贵的遗产 用自己的杯子喝水 心中有佛处处是庙 我与父亲 河岸双碑 黑夜独行 击中我生命的那些碎片 拣拾生命的贝壳 第四辑 禅意人生 南山问路 生命孤芳 落花缤纷 关于缘分 放下即拥有 珍惜生命里的痛 希望正在路上走着 吮着农谚的乳汁长大 遭遇无德假道士 世间最美的花 放眼高空看过云 雨中登山 第五辑 岁月行吟 空山里的疼痛 永远的家园 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 物 语 自然之象 仰俯之间 在山水里穿行 敬畏岁月 养 花 在黑夜里醒着 旅人情怀 后 记 试读章节 故乡是什么? 第一次背着包裹到远方的城市求学时,我的心中便蓦然漂浮起这样的问题。但当时并未真正很在意。列车启动的刹那间,许多同学都对着父母嘤嘤地哭起来,我却微笑着向亲人挥了挥手。那时刻,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很伟大,伟大得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当我真正踏入异地开始生活时,却一时坚强不起,伟大不起。在那座陌生的整夜整夜都闪烁着霓虹灯的现代化城市,我同大多数农村来的孩子一样,产生了一种无法说清的失落和孤独感。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像一种无形的冲击波,促使我对生活和生命以及人的价值、伦理观念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认识。但这个过程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它包括着对旧的事物、旧的观念的摒弃与改变。我是在鲁中那个小山旮旯里出生并渐渐长大的,家乡那浓浓的人情味,虽穷却乐观的精神,常常在深夜向我走来,使我为之感动。但在这座城市,那些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又被乡村文化浸染的某些东西却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格格不入。故乡淳朴、真诚,但闭塞、落后,甚至原始,原始得如同那盘用旧的石碾。 逢年过节,在我风尘仆仆回到老家又行色匆匆地返回城里的短短几天里,我还能听到质朴淳厚的乡音,喝到浑浊甘甜的米酒。故乡的原始和城市的文明,将我塑造成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我无法以现代的理论说服原始,也无法用原始的概念批判现代,更无法将这种原始与现代统一到同一个高度上来。回到故乡,我便是家乡人;走进城市,我俨然是城市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需要任何做作。 如今,我已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奔波了二十余年。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以大山的坚韧顽强和城市的世故人心兑现着生命。从农村到城市的距离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实际于我来说,已不再有任何感情的排斥。鲁中大山褶皱里的家是我的第一故乡,栖身的这座小城无疑在我心中已成为了生命的第二个故乡。第一个故乡养育了我,第二个故乡成熟了我。也许随着世事的沉浮,我还会到另外一些地方去生活,身在哪里,我就会把哪里当作生命的又一个故乡。 故乡是生命里无法诠释的驿站。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从一个驿站走到另一个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温暖着我们,成长着我们。而对于我,最温暖梦境的依然是鲁中山区的那个小山村,因为那里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 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不说话,心里温馨又甜蜜。 P3-4 序言 中国曾是诗的国度,现在则是散文的天下。古人所云“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墨子·天志中》),是出于对文字的崇敬,也反映了为文之难。即便后来有了纸张,能够写出作品并在坊间流传的,也还是少之又少。但是放到现在,写作已基本没有门槛。但凡有点心得体会,哪怕并不文从字顺,也能出手成章,即使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发表、出版,也可借助互联网广为传播,或者印制成精美的个人文集。所以,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者;每一台电脑、每一部手机后面,都有一位潜在的作家。正因如此,你可以大大方方地表达心意,可以随时随地抒发感情,只需轻动手指,就能作出自己的“作品”。仅就短信和微博的大行其道而言,谁都可能一不小心成为某一条“段子”的原始作者。当然,多数所谓“段子”只是速生速灭的文字消费品,很难登上大雅之堂,更难以像《世说新语》那样获得正牌的经典地位。论及“作品”,我们仍旧着眼于常规的文学创作——至少这种创作不是无聊的起居注,亦非不堪卒读的火星文,而是具备起码的文学性、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的“语言艺术”。用这样的标准来看眼下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恐怕只好用盛况空前来形容。由报纸副刊和文摘杂志催生的副刊体、文摘体散文如同浩瀚无边的盛宴,让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大快朵颐,尽享种种美食佳酿。这样的阅读不能说没有愉悦,但愉悦得多了、滥了,而且千篇一律,自然会让人腻烦,好比反季节水果,浅尝辄止尚可,要是大吃特吃,保不准要闹肚子。有鉴于此,对于当下许多过度繁殖的各色大散文小散文,由不得你不更为挑剔——谁知道哪些是克隆的,哪些含有转基因呢?正因每天都处在各种毒素的包围中,才需要我们不仅要增强自身免疫力,还需要提高检验能力。如此,才有可能尽量少吃点残留农药,多吃点无公害食品。 有了上述前提,再来谈张克奇的散文,少不了要拿出我的标准来衡量一番——对他来说,这个标准当然不止是最起码的安全底线,还要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作品的品相、口感、营养含量乃至保质期,都应达到一定高度,否则,就只能判定为食之无害弃之亦不可惜的鸡肋。所谓品相、口感,是说作品的形式。克奇从事创作已经有些年头,单看其文章架构、语言表述,自是多显功力。《山里人家》《北沟十日》之类长文写得收放自如,韵味绵连,《击中我生命的那些碎片》之类短章又拿捏得很有分寸,不乏点铁成金之妙。“记忆里常常有一头牛向我走来。那是一头老黄牛。它已经很老了,老得走路都有些颤巍巍的。顺着山间的羊肠小道一路走来,它粗糙的舌头舔醒了我全身的经脉。如果能够活到现在,它也应该三十岁了。……”这是《怀念一头牛》的开头——大概是称不上“美文”的。但从总体上看,克奇文字的魅力恰在于此。他不是靠苦心孤诣的讨巧取悦读者,而是从平淡处着笔,以朴素自然的语调徐徐道来,很容易让你产生实打实的亲近感,进而不觉融入他所创设的文本情境,与之一起体悟“照亮生命的灯光”、“深山古寺的钟声”。 不消说,克奇的文字是好读的,但这才只是好文章的冰山一角,更主要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无法直观判定的那部分。接着前文说,也即所谓“营养含量、保质期”的问题。吾国素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对于登在纸上的文字,人们多少都会给点面子。然而事实上好看不中用的东西太多了,像一些快餐甜品一样,必须赶紧趁热吃掉,但凡超过一定时效,马上成了垃圾。有些活色生香的吃食,除了提供一点卡路里,剩下的恐怕只有负面作用。文学也如是,若许指天画地、唧唧咕咕、拿腔捏调的文字产品,或能让人一时头脑发热,好似开了天日;可是这种打鸡血式的肌体反应热得快凉得也快,也许没等你回头读第二遍,就已经恶心得不行了。所以,耐读,应该是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既然耐读,便不可以一目十行,不可以囫囵吞枣,不可以等闲视之;唯一可以的,是可以长期放置,无论过多久,都不会过时,不会变质,都可以重新拿出来细加品读。克奇的许多文字无疑也是耐读的,这种耐读不是用香精色素调制的,也不是靠福尔马林泡出来的,而是以他本人的切身体验提纯烘焙而成。唯因如此,我们看到的这部作品,才不是充满杂质的半成品,而是一本干干净净的书;我们在书中遇到的,才不是一位卡在模具里的作者,而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人”。老杜诗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克奇的文字之所以耐读,大概正因于他的写作是沉潜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探掘式的精工细作,而非浮在生活表面左顾右盼扒扒拉拉捡便宜式的矫揉造作。就像《村中的老井》《村口的月亮》这样的题目,要是没有失恋青年兴福死而复活的故事,没有十二岁的“我”夜半遇贼的故事,恐怕只会是假模假样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为有了“故事”,才有了人情冷暖,有了悲欢离合,有了回忆和牵挂,克奇的“赵庄”,才不是一个徒有其名的“故乡”,我们捕捉到的,才不是镜花水月一般的虚无。 克奇是以散文起家的,虽则他很会以故事取胜,但也没有把散文写成小说,他只是写出了更为深邃的意蕴,更为高远的境界。这意蕴和境界无须华美的辞藻,与技巧也无甚关系,却与作者的心性和灵魂紧密相连。“我的杯子不大,但我用自己的杯子喝水。”这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句话,克奇对它的理解是:“这样的杯子,不一定要精美,只要能盛得住生命的基本需要,也不一定要丰富,但必须要装得下自己的人格尊严。”可见克奇对“杯子”的内容多么看重,对他来说,这部散文集就是属于自己的杯子,即便格局说不上多么大,却有一个坚硬的内核,如小小的芥子一般,能够盛得下千言万语,容得下万水千山。这内核,即是作者的精神质地。常见些貌似天高海阔壮怀激烈的大制作,表面上煞有介事,甚是唬人,实质上却言不由衷,空洞无物,纵是那作者端出戚戚含泪状,也没必要买他的账。写文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写文章又如酿酒,纯粮的还是勾兑的,作者知道,读者也知道。《人间词话》所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或无高下之分,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类例证“无我之境”的诗句,定然也不是诗人靠拍脑瓜拍出来的。不管“写境”还是“造境”,最终还要看这“境”从何来。王国维即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们从一开始学写作文也被教导要写真情实感。但是往往一落笔,便想往“好”里写,为了往“好”里写,便要挖空心思说大话、编瞎话,于是满纸都是天下社稷、四极八荒,通篇尽是赤胆忠心、崇高伟大。这样的文字也许字字千钧,极显雄阔豪奢,却唯独看不到作者的所在,看不到作者的心量。《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一篇文章若是没有写作者的心跳和呼吸,当然也就无法打动读者。我们真正属意的,说到底还是作品的真性情。 克奇的散文是在场的、有我的写作。他尝自比为土地里长出的一棵庄稼,应该说,乡村经验让他本能地亲近土地,也给了他安身立命的根系,让他即便投身于外面的世界仍不失其本心,写下的文字亦充盈了生命的质感。他写的不是什么大题材大场面,他写的只是一些凡人、一些琐事、一些“碎片”。这些“碎片”要么是一点灯光、一声鸟鸣,要么是一块石头、一滴泪水,也可能是“奶奶的习惯”、“父亲的收藏”,或者是“亡友的电话号码”、“萍水相逢的牵挂”。这些闪光的“碎片”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也让人失落和悲伤,坚硬也好,轻微也罢,却能聚集强劲的力量,“击中”我们的命脉,让我们感之念之。作品的冲击力首先来自作者内在的定力,以及对万事万物的“一往情深”。克奇自陈:“唯一值得自豪的是,我并没有在默寂中沉沦下去,始终保持着的,是对独立人格的操守、人际真情的坚信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此言既是冷静的自审,也是不无得意的自我评价。他有理由享受这种得意。假如没有醒着的“自我”,怎会钟情“一个人的荒园”?当然也无从谈起“珍惜生命里的痛”。假如少了物我两忘的情怀,怎会“在寒冷的冬夜听风”,又怎可能“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过:“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所谓‘隋之所钟,正在我辈’(王戎语)!是哀乐过人,不同流俗。”又说:“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照此看来,克奇也是很有些晋人气质的。他心里埋藏了无数的多情种子,才喜悦着被流俗删除的喜悦,痛楚着被庸常掩抑的痛楚。他的文章便也似幽峭的山谷,只要你愿意叩问,就可听到生动的回声。克奇在他的前一部散文集《后记》里曾表示,好散文是用生命酝酿出来的——这是他努力接近的层次。现在,有了《空山里的疼痛》《母亲的影子》《怀念一头牛》《枕着一块石头入眠》等一系列贴心贴肺的作品,我们足可以说:克奇不单找到了永恒的精神故乡,而且建立了诗意的生命家园。 读过克奇的文字,不妨也独自去走走夜路,不妨抬头看看星空,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你已形超神越,乘云御风,在岑寂的旷野里照见了自己的澄明。 赵月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 后记 将散落的文字聚结成集,既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也充满了一些忐忑和纠结。 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总结。很多事情就怕回头看,本来感觉行走得还挺不错的,一回头、一较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像我的写作,不出集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写的还算不少,发表的也还可以,可是一旦要整理成一本书,才会知道有多么的不自信。写了近二十年,好的文章当然也算有几篇,就像一个活得久了的人总会有几件值得说道的事情一样。但是仅有这几篇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开始一遍遍地翻箱倒柜,一篇篇地筛来选去,最终凑成了这么一本集子。 对于文字的热爱和珍惜,我一直是渗透在骨子里的。那些或冷峻或温暖的文字,紧紧地纠缠着我,而我也自愿沉迷其中,并且固执地认为这是我与生活、与世界、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最好的形式。那些零零散散写下的文字,越来越成为生命的一种重要支撑。对于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在苦苦探求,有的以钱财做诠释,有的以权势做验证。不管怎样的众说纷纭,都各有各的道理,就像我对文学的钟情。这也许是一种宿命。在我写下的这些芜杂的文字里,我相信,总会有人和我心有相通的。虽然不可能太多,但只要有就说明我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赏,就是值得坚持付出的。就像无怨无悔地去爱一个人。值得,是最重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阅读越来越苛求,对于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至于竟有些不知道该怎样去写了,经常写着写着就觉得了思想和笔力的局限。这是一个巨大的痛苦。这样的瓶颈不是单靠阅读学习就能破解的,它同样需要刻苦的勤奋和自我内心力量的强大。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写了一辈子的师长,也有很多一直默默耕耘的年轻朋友,他们对于文学、对于自己心灵家园的坚守姿态让我敬重,也带给了我笃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感谢生活,感谢文学,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人,也感谢那些深深伤害过我的人。因为这一切的一切,我会继续好好地写下去。 书评(媒体评论) 他心里埋藏了无数的多情种子,才喜悦着被流俗删除的喜悦,痛楚着被庸常掩抑的痛楚。他的文章便也似幽峭的山谷,只要你愿意叩问,就可听到生动的回声。 ——赵月斌(文学评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