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奇迹,是金融业繁荣的象征,也是资本力量的极端体现。他们怀着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捕捉着企业家的激情,由此导演了一出出资本大戏,其中有喜剧,当然也有悲剧。
《看透资本游戏》(作者袁熙)以案例解说形式,将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理性甚至冷酷的私募;同时也让你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与私募的相处之道。
高盛、凯雷、黒石、软银如何将企业运作于掌骨之间,成为首富制造机,实现超音速的赚钱效率?
蒙牛、太子奶、永乐的悲情结局,究竟由谁导演?
马云的实力和吴长江的筹码,如何让私募大佬们无奈低头?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究竟是送钱的天使还是嗜血的魔鬼?
《看透资本游戏》,为你深刻解读私募资本游戏的规则和代价。
《看透资本游戏》(作者袁熙)通过高盛、凯雷、黑石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国内的资本运作案例,详细讲解了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大量不为人所知的细节,为国内企业家在引入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理性决策、保持控制力,提供了诸多建议和指导。
《看透资本游戏》适合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的企业人士、关注企业融资问题的咨询师和学者阅读,同时也适合其他对私募股权投资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贪婪会传染,灾难会等待!但命运却可以选择。贪婪的人发现别人在轻松获利时,喜欢一窝蜂地凑热闹、抢机遇,引来了更多的贪婪之人。贪婪还会自我增强。当人轻松挣到100万的时候,绝大数人想的不是适可而止而是想要1000万,贪念也会一发不可收拾,但命运却是自己的实力铸就的。
当所有人都羡慕凯雷在太保身上赚到大钱的时候,究竟有谁会回头看看来时路呢?
在凯雷与太保三年的“恋爱”长跑中,扬向东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角色。身为凯雷投资集团亚洲董事总经理,在外界传言双方几度分手的压力下,他始终看好太保,看好中国保险业。为了太保,杨向东和他们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交流。凯雷对太保的财务状况、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等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杨向东看来,经过超速发展期后的太保,急需补充资本金进行下一轮扩张。凯雷希望通过注资太保,进一步提高太保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从以往的投资情况来看,凯雷在这方面有经验。凯雷最擅长的是帮助投资企业实现转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人员以及做法,引进一些必要的合作伙伴,提升投资企业的内涵价值。
凯雷一直愿意扮演长期投资者的角色,而不是只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投资者。于是,强硬而低调的杨向东为太保采取了传统的“凯雷做法”。他先是明确双方未来的发展方向。据他自己回忆说,在一次两天的会议中,太保和凯雷合作双方在上海召开了经营管理研讨会,双方就尽职调查和改革意见做了非常详细的交流。凯雷根据自己的要求初步确定了太保寿险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要努力把太保人寿建成国内一流的人寿保险公司,进而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人寿保险公司。经过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太保人寿要抓紧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变目前的区域管理模式为专业化条线管理模式;二是要积极探索新型的营销制度,提升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产能;三是要加强分地区营销的理念,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消费水平的产品;四是要发展以保障型为主的保险产品,提高经营效益;五是要认真研究投资理念、指导方针,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近年来,专心实业似乎已经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当年曾被视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等实业家不再时髦,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索罗斯和李嘉诚。“用钱生钱”显然比实业来得轻松愉快。但凯雷——这个靠vC、私募股权投资起家的投资公司却干起了实业。中国正在蓬勃发展,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希望能随着中国一起繁荣。这些奉行投机主义的投资公司一般倾向于在消费市场的增长上做文章——从金融公司到汽车零售商和在线旅行社等服务提供商。
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中,飞翔着一种有着动听呜叫声的美丽小鸟,叫做莺鸟,它们长着形色各异的喙。在岛屿物产丰富的日子里,莺鸟们靠吃多种草籽为生,活得悠哉悠哉。但是,饥馑来了,干旱袭击了岛屿,整个大地好像是刚刚凝同的炽热火山,赤红的土地上看不到一丝绿色。科学家找到那些从前被用作研究腿上拴着铁环的莺鸟,结果发现莺鸟们的体重大减,挣扎在死亡线上。原因是食物奇缺,能吃的都吃光了,唯一剩下的是一种叫做“蒺藜”的草籽,它浑身是锋利的硬刺。在深深的内核里隐藏的种仁,好像美昧的巧克力封死在铁匣中。蒺藜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铁星”,象征着难以攻克,拉丁文的意思是“挤压和疼痛”。莺鸟用自己柔弱的喙,要啄开一粒“铁星”,先要把它顶在地上,又咬又扭,然后顶住岩石,上喙发力,下喙挤压,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壳拧掉,吃到活命粮草。
岛上开始了残酷的生存之战。没有刀光剑影,唯一的声音就是嗑碎蒺藜的噼啪声。很多莺鸟饿死了,有些顽强地生存下来。生和死的区别在哪里呢?经过详尽研究,喙长11毫米的莺鸟能够嗑开铁星,而喙长10.5毫米的莺鸟就只能望“星”兴叹,无论如何也叩不开森严的生命大门。0.5毫米之差就决定了莺鸟的生死存亡。在丰衣足食的时候,一切都被温柔地遮盖了,但月亮并不总是圆的,事物的发展总是跌宕起伏。
凯雷,和所有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就是这莺鸟。
私募股权投资在七八年前还只是被少数中国人所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由外资品牌占主导,比如TPG、凯雷这种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及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外资投行的直投部门。从2007年开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迎来一个接一个的分水岭。包括《中国有限合伙法》的修改和实施、金融危机、中国A股市场重启IP0以及创业板的推出等。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是美元基金的分水岭,它使得相当一部分美元基金很难再募集到钱,这导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格局发生逆转。
本土私募的崛起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一直被海外基金占据,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无论募资量还是发起数量,都无法与海外基金抗衡,因此所占市场份额也相对较小。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本土私募基金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处于艰难时期,海外机构投资者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仍持保守态度,因此被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据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份额得到释放。
其次,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为本土私募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本土私募相对于海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更能及时地把握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早地开始投资活动,从而加大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占领。
再次,深交所创业板的开市大大降低了IPO的门槛,使得投资资金的流动更为通畅。宽松的退出机制更进一步促进了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以产业基金面孔出现的国家队也在不断杀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它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私募股权投资被国家和地方政府当做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融结合的一种工具。此外,由于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券商也开始直投业务的练兵。
国家社保基金则得以以LP的形式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诸多掌握资本的金融机构也在虎视眈眈私募股权投资这个新兴的投资形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活跃参与者。中国政府并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一般会通过扶持其他创业投资企业的方式参与到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来。政府所创立的“引导基金”便是专门用于投资其他创投企业的政策性基金。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代表政府进行投资的投资公司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另一个投资主体,其投资比例与非政府代理公司基本持平,民营队和国家队的大力杀进,一下子改变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格局,由外资绝对唱主角演变成外资、民营、国家队三股势力的三足鼎立,这种重新洗牌的局面,使得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进入群雄鏖战的战国时代。P21-23
时光翻转之快令人似乎已经淡忘了历史,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市场从低迷到勃兴如过山车一般,似在眨眼之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在东西方上演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一边是华尔街依旧布满低迷之雾,一边是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不断吸引着投资者高涨的热情和关注。
在国内,无论是全球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巨头还是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草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谈判、都在审核项目、都在打听政策,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人仿佛永远“在路上”。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行业可谓2l世纪市场经济的一个奇迹,其在我国市场的发展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在这里,有投资成功抑或失败的数千家公司,有忐忑又兴奋的私募股权投资家;有“仗剑行天涯”的私募巨头,也有“术业有专攻”的草根小公司;有的属于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有的专门关注二级市场和大型收购。各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差别很大,从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到诸如黑石(Blackstone)、凯雷(Calrlyle)、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简称TlaG)等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巨头。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模式生存。
中国的资本舞台从来不寂寞,我们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巨头主导的资本大戏中,看到了牛根生的眼泪、朱新礼的无奈、俞敏洪的烦恼、李途纯的悲剧,企业家并非个个开心;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马云的实力和吴长江的筹码,企业家们也可以拥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掌握自己的命运。
本书所要做的就是,告诉正在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已经完成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或者打算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以及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感兴趣的所有人:运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们遵循着怎样的游戏规则;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背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带给企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私募大佬们的嗜血本性,需要企业付出怎样的代价来参与和应对这场资本的游戏。
希望本书能够使你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面对资本的诱惑,作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