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和整理芦茨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成果,再现芦茨湾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配合杭州市风情小镇(村)建设,风情芦茨编委会编写的《风情芦茨》一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芦茨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书分风景篇、人物篇、风物篇、风俗篇、休闲篇五个内容,重点介绍了芦茨风情村是个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之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情芦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风情芦茨编委会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挖掘和整理芦茨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成果,再现芦茨湾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配合杭州市风情小镇(村)建设,风情芦茨编委会编写的《风情芦茨》一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芦茨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书分风景篇、人物篇、风物篇、风俗篇、休闲篇五个内容,重点介绍了芦茨风情村是个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之地。 内容推荐 风情芦茨编委会编写的《风情芦茨》以风景、人物、风物、风俗、休闲为五大篇章。“风景篇”既有《幽悠芦茨湾》的详尽描述,又有《芦茨大礼堂》这样的具体刻画,从古及今,从自然到人文,涵盖了具有代表性的芦茨十景;“人物篇”反映的对象既有方干和十八进士等本地名人,也有范仲淹、陈老相公这样外来的为民造福者,还有谢皋羽这样的爱国志士和黄公望、康有为、郭沫若等艺术、政治、文学大家;“风物篇”和“风俗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和乡风民俗,为大家了解芦茨提供了民俗学视角;“休闲篇”则从作者的自身体验出发,介绍了一些当地的休闲好去处。 目录 序 概述 风景篇 芦茨十景 幽悠芦茨湾 严子陵钓台 富春江小三峡 江南龙门湾 芦茨老街 钓鱼岛 盘山石壁 唐松迎客 永安亭 东山书院 秀绝人寰白云源 芦茨大礼堂 文安楼 陈公寺 灵古寺 影视拍摄天然基地 人物篇 唐代诗人方干 方干后裔十八进士 陈相公 范仲淹二访方干故里 谢翱魂归白云源 黄公望的芦茨湾情愫 郭沫若游钓台 郁达夫情系钓台 林语堂笔下的芦茨湾 张大千与《七里滩风光图》 李可染与《家家都在画屏中》 叶浅予芦茨情 丁有进与芦茨 李讷夫妇在钓台 风物篇 绿色山野的绿色奉献 白云源三石 (石鸡、石斑鱼、石笋) 白云源名茶芦茨红 钓台云雾茶 叶榧 樱桃 笋干 蕨菜 猕猴桃 黄花菜 芦茨土鸡 乌米饭及乌饭麻糍 风味小吃六谷饼 芦茨肉饼 观音豆腐 芦茨名贵鱼 箬叶 盆景 风俗篇 芦茨戏 爬雀杆 “时节”与庙会 烧炭 婚姻 生育喜庆 寿庆 乔迁 丧葬 祭祀 乡约 吉利话 禁忌 休闲篇 休闲度假在芦茨湾 芦茨土屋 ——深谷中的“幽兰” 李花白与芦茨老土屋 方干故里“白云居” 幽雅龙门湾 芦茨湾农家乐 白云山庄 鸬鹚湾人家 在芦茨湾戏水 芦茨农家乐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幽悠芦茨湾 芦茨湾景色秀美绝伦,古有“芦茨十景”。令人遗憾的是这十景中的一些景点,因为后来新建富春江电站而被淹没了。 进入芦茨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身穿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塑像立在那里,双眼注视着远方,长髯飘曳,笑盈盈地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又像是在看着当年鸬鹚捕鱼大获丰收的盛况…… 踏上一座石拱桥,这座桥连接着对面的云峰烟水阁。此桥命名为“揽月桥”,宽7.5米,长30米,高8米。皓月当空时,这里是最佳的赏月观景处,是一个浪漫又不失情趣的地方。 登上阁顶,可以眺望严子陵钓台、七里泷水电站大坝等富春江风光。 云峰烟水阁对面的沿江石壁上刻有“下湾渔唱”四个大字,这就是古芦茨十景中的一景。遥想昔日渔船停泊岩石边,渔船上有鸬鹚,当渔民齐声喊“哦……哦……”鸬鹚纷纷飞起,一头扎进水中抓鱼,上来后衔鱼放置在各自主人船上,之后又都停憩在大岩石上面,形成“下湾渔唱”的景观!清代诗人严遂成有诗日“一夜鸬鹚滩上泊,晓烟响彻画眉声”,诗中的意境就是如此。 泛舟水上,青山碧水,波光粼粼,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小岛,在黛青色的晨雾中忽隐忽现,让人如突然置身于蓬莱仙阁,亦真亦幻,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仙。原来这就是钓鱼岛!清澈的溪水,如同山泉一样…… 属侏罗纪火山岩的龙门湾山脉、九龙戏珠的古老传说、钓鱼岛上竞相扑鼻的奇花异草、古朴的亭台楼阁、淡雅的“清芬阁”、水上网箱里跳跃的鱼儿都让人流连忘返。 清芬阁的“清芬”二字取于范仲淹拜访方干八世孙方楷后赠诗的最后两句。方楷,北宋景祜元年(1034)进士,历三考而官江宁府上元县令。方楷进士及第之年,范仲淹守桐庐郡(睦州),移守姑苏时道过方干旧隐,前往凭吊。当时方楷正好策名而归,因而范仲淹留“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他还写诗一首《赠方秀才(楷)》:“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林,看到岛顶端有一座小亭,上面写着“停云亭”。它的由来是,这里傍依富春江,又是芦茨溪、大小源溪三溪汇合处,水汽较多,尤其是雨天雾日或雨后天晴之际,在云雾笼罩间,宛如一条飘忽的白带系在山腰间,形成“孤屿停云”的美景! 一棵苍劲古老的松树正展开枝丫,欢迎着我们的到来。这棵马尾松据考证是唐朝以前的松树,唐时称“咏松”,虬枝横溢、亭若华盖、姿态隽秀,和黄山的那棵迎客松极其相像。“唐松迎客”已成为龙门湾一处标志性景点。 信步来到晚唐诗人方干的老家大母村,后来也叫白云村,取自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大母村因地势背靠大母山得名。此村方氏后裔至宋代有18人中进士,仕公卿者13人,所以也叫进士村。方圆几十里的芦茨乡也便因了这个“进士村”而被誉为“诗乡”,近代画家李可染的名画《家家都在画屏中》就是白云村的真实写照。唐代诗人方干虽然没能在仕途上得志,但以“耕读传家”的家风传以后人,后来在小小的芦茨村出了十八位进士,方干也该含笑九泉了! 穿过桥洞,沿着清澈见底的溪流进入到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里的水更清,山更绿,水中央的小沙洲,绿草如茵,野花相伴。 …… P16-18 序言 芦茨自古以来就以秀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及淳朴的乡风民俗吸引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留下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诗画作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便是画作中的代表;以唐代著名诗人方干及其后裔十八进士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更是成为芦茨独一无二的人文品牌。市、县领导审时度势,慧眼识珠,把芦茨确定为首批“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示范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程指导“风情芦茨”特色村建设;富春江镇党委、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潜心打造风情小镇。现在的芦茨已是湖、峡、屿、瀑等自然景观与楼、台、街、巷等特色建筑相互融合,集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于一体的特色风情人居佳境。“风情芦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春山居图》实景地。 为更好地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提升风情芦茨内涵,许多有识之士建议编撰《风情芦茨》一书。经县文联精心策划与周密组织,创作人员深入采风与潜心创作,同时,在编委会的细心编纂下,现在,该书稿已经完成,即将付梓。全书以风景、人物、风物、风俗、休闲为五大篇章。“风景篇”既有《幽悠芦茨湾》的详尽描述,又有《芦茨大礼堂》这样的具体刻画,从古及今,从自然到人文,涵盖了具有代表性的芦茨十景;“人物篇”反映的对象既有方干和十八进士等本地名人,也有范仲淹、陈老相公这样外来的为民造福者,还有谢皋羽这样的爱国志士和黄公望、康有为、郭沫若等艺术、政治、文学大家;“风物篇”和“风俗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和乡风民俗,为大家了解芦茨提供了民俗学视角;“休闲篇”则从作者的自身体验出发,介绍了一些当地的休闲好去处。五大篇章构成一个整体,既挖掘了芦茨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呈现了芦茨的山水风貌,较全面地展示了芦茨作为“画中芦茨”的风情。全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制作和装帧风格朴实而不失精致。 相信《风情芦茨》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到“芦茨风情”;我们更诚挚地邀请广大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来享受芦茨美景,体验芦茨风情。 “风情芦茨”建设得到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是为序。 富春江镇党委书记:王优健 富春江镇人民政府镇长:李法强 2011年8月 后记 为挖掘和整理芦茨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成果,再现芦茨湾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配合杭州市风情小镇(村)建设,桐庐县富春江镇党委、政府和桐庐县文联联合编撰《风情芦茨》一书,以飨读者。 2010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编委会。同年5月,先后三次组织召开编撰工作会议,研讨《风情芦茨》一书的框架。5月底始,县文联作家协会、县摄影家协会和富春江镇有关人员不辞辛劳地开始查阅史志文献档案资料,同时组织人员分批次下村创作采风。 参加本书创作编撰工作的有董利荣、徐嘉卫、缪建民、童水奎、方放、李龙、黄水晶、闻伟芳、孟红娟、吴英、程艳、吴菊岚、范敏、章维勇、章雨佳、邵春潮、黄忠儿、张志金等;参与本书摄影工作的有叶少波、袁东明,唐全明为本书画了插图,余守贞为本书提供了篆刻,章维勇为此书提供剪纸作品。在本书创作采风中,得到芦茨村委、白云源景区、严子陵钓台风景管理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风情芦茨》编委会 2011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