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城镇防沙治沙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内蒙古乌审旗嘎鲁图镇为例/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学者文库》(作者石莎)以内蒙古乌审旗嘎鲁图镇为中心,周边半径10km的范围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试验和观测,采用治沙工程学、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土壤水分平衡角度,结合城镇防沙高经济效益、高土地利用效率、景观美化等原则,针对半干旱区城镇植被恢复与重建等。
第一章 引言
1 选题依据
1.1 选题范围
1.2 选择技术
1.3 选择地点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现状
l 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1.1 国外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概况及特点
1.2 国内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及特点
1.3 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 防风治沙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实践
2.1 国外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实践
2.2 国内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实践
3 防风治沙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原理
3.1 防风治沙植物种选择
3.2 防风治沙植被密度
3.3 防风治沙植被配置
4 防风治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基础
4.1 生态限制因子机理
4.2 沙地植物水分的研究
4.3 沙地植物蒸腾作用
4.4 植物适应机理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1 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特征
1.3 土壤类型
1.4 水文条件
1.5 气候条件概况
1.6 研究区植被概况
2 社会经济概况
2.1 人口
2.2 经济
2.3 土地
2.4 牲畜
2.5 矿产资源
2.6 森林资源
3 土地沙漠化与风沙灾害现状
3.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变化
3.2 风沙灾害现状
3.3 土地沙漠化与风沙灾害成因
3.4 土地沙漠化与风沙灾害趋势
第四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观测样地选择
2.2 野外观测方法
2.3 水分控制实验方法
2.4 沙丘土壤水分平衡计算方法
2.5 Pcnman—Montc从方程计算地表蒸散量
2.6 植被蒸腾水分(E)
2.7 植被萎蔫含水量(R)
3 技术路线图
第五章 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1 区域植被类型
1.1 落叶阔叶植被
1.2 沙生植被
1.3 低湿地植被
2 沙生植被特征
2.1 沙生植被的形态适应特征
2.2 沙生植被常见植物种
2.3 沙生植被优势植物种
2.4 沙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2.5 小结
第六章 沙丘土壤水分
1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规律
1.1 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
1.2 固定、半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
1.3 不同固定程度沙丘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
2 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规律
2.1 沙丘土壤水分总体特征
2.2 沙丘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
2.3 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动态
3 沙丘土壤水分与治沙植被恢复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自然环境中优势植物气体交换生理特征
1 五种灌木植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
1.1 沙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曰变化
1.2 油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
1.3 籽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
1.4 杨柴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
1.5 小叶锦鸡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
1.6 自然条件下五种灌木净光合速率与
蒸腾速率
2 五种灌木植物对光合有效辐射升高的响应
2.1 沙柳对光合有效辐射升高的响应
2.2 油蒿对光合有效辐射升高的响应
2.3 籽蒿对光合有效辐射升高的响应
2.4 杨柴对光合有效辐射升高的响应
2.5 小叶锦鸡对光合有效辐射升高的响应
3 五种灌木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3.1 沙柳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3.2 油蒿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3.3 籽蒿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3.4 杨柴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3.5 小叶锦鸡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4 小结
第八章 优势植物种生长与降水关系
1 人工控制降水量与优势植物种的关系
1.1 人工控制降水量与植物生长状况
1.2 人工控制降水量与植物生理生态特征
2 自然环境中优势植物生理生态特征
2.1 净光合速率(h)
2.2 蒸腾速率(E)
3 优势植物种对降水的适应性分析
第九章 基于水分平衡的植被配置
1 水分平衡计算
1.1 地表蒸散量
1.2 植被蒸腾量
1.3 土壤蒸发量
1.4 植被可利用土壤有效水含量
2 沙丘固沙植被理论配置密度
2.l 单一植物种的理论配置密度
2.2 混合植被的理论配置密度及覆盖度
2.3 植被配置行间距
3 丘间低地植被建设与利用
4 沙丘植被密度配置分析
第十章 主要结果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1.1 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1.2 沙丘土壤水分
1.3 优势植物种生长与降水的关系
1.4 基于土壤水分平衡的植被配置
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种常用防沙治沙植物种的生态学特性及种植技术